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中秋作文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秋作文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文案:
中秋节象征团圆,每逢中秋,家家户户坐在一起赏月,吃团圆饭,吃月饼。 农历8月15日就是中秋节,月圆之日。大街小巷蛋糕店已卖月饼,蛋黄、伍仁、豆沙、枣蓉、紫薯……我的口水已流到嘴边。咬上一口,各种口味的月饼五颜六色,真是形状各异。礼盒中的月饼不仅可口,长得也很可爱。花纹压得如凤凰,翩翩起舞,自由飞翔。 月亮圆了,散发着它灿烂的光芒。在晴朗的夜晚,你总能看到几颗小星星眨眨眼睛,月亮将会给它最温馨的微笑。乡下,你一定能找到老人坐在树阴下赏月,儿女也会回家与父母共度团圆的这一天。 中秋节是一年中与家人团圆的好日子,在这一天,老人会透着慈祥的微笑,儿女也格外开心。这一天,月亮都会与所有人一样,将它最美,一年中最灿烂的笑馈赠给千家万户! 留在这中秋节,浸在这中秋香。赠予诗一首: 秋夜已深,秋风袭人,家家户户,气氛和谐,凑在桌旁, 赏景赏月,品尝月饼,饮茶吃饭,笑脸相迎,美美过节。 啊!可爱的中秋节,你的好是团圆,你的美是月圆,你的香就是月饼圆!
中秋作文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文案:
中秋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乡愁;中秋是“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的迷茫;中秋是“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的忧思。然昼短苦夜长,何不秉月游。
惜当下,赏圆月。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明月,我不禁忆起,曾有一孩童,因不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那稚嫩的声音,人听了都会心生欢喜。他还问题多多——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的仙药又给谁吃呢?他是这样地天真烂漫,想必是无忧无虑的吧,想必是简单快乐的吧,想必是夜夜好梦的吧。因此,我们应年龄长,而童心不曾改,保持快乐。
惜当下,闻花香。桂花开,香故里;桂树下,嗅芬芳。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圆月下,搬一椅于桂树下,微风轻摇,桂花叶轻轻晃动,如精灵跳舞,如雪后鹅黄,如嫩芽新绿,那么生机,那么喜悦。小小的桂花藏在其中,散发的那股子香气沁人心脾。这一个个,小小的,黄黄的,如星辰掉落,难怪吹得满山开。一人,一月,一树,何忧何愁,只感人间值得。
惜当下,品小饼。“十五月,圆又圆,打制的月饼甜又甜,嫦娥仙女来做馅,兔宝宝忙做皮,月洒银辉做封面……”这是一首民谣,从中足以看出月饼在中秋中的重要性。月饼是种传统美食,它的馅不甜腻,外皮松软,面皮层层起酥。外观上,油光闪闪,映着精致的花纹。可别小瞧这小小月饼,它包得下豆沙,包得下蛋黄,包得下五仁……这一个小小的东西,实属人间至味。抿上一口,便可消了忧思,散了疲劳了吧。中秋亦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中秋亦是“归于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怡悦;中秋亦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欢喜。
人生本苦,何不快乐。面对漫漫长夜,何不秉月游玩。我们在世,一定要知及时行乐,珍惜当下。
中秋作文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文案: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作文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文案: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日。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大地犹如滚烫的开水一般。有一个英雄,他叫后羿。看见百姓们过的日子非常不好,他便拉起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且严令最后一个太阳要按时起落。
之后后羿来到昆仑山,向王母要来一包不死药。据说,吃下不死药便可以飞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便把药要给妻子嫦娥保管。
之后,后羿带着徒弟去外面打猎,而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等到后羿他们走远后,便持着宝剑闯入宅内后院,要挟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便一口吞下不死药,成了月亮上的神仙。
傍晚,后羿回来知道嫦娥飞到月亮上,便在她最喜欢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喜欢吃的蜜食鲜果。
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和神话故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华夏儿女团圆的日子。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中秋》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