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作文 赞美张謇故里文案

2019-03-12 六年级作文 类别:写人 8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作文 赞美张謇故里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作文  赞美张謇故里文案

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作文 赞美张謇故里文案:

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
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六年级写人作文的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欢迎阅读。
我的家乡海门,可是个没灾没难的好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位著名、爱国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张謇。张謇,1853年5月25日出生,1926年8月24日病故,享年73岁,字季直,号啬庵,是清末状元。张謇对国家的贡献可不少,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创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举几个真实的例子: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XX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XX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XX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XX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XX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XX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哈哈,我的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真让我为家乡自豪和家乡的人民骄傲。

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作文 赞美张謇故里文案:

摇曳的灯光下,有一白发苍苍的老叟,而在他的心里,有一日新月异的南通,他就是“南通一人”,轻工业的巨人——张謇。
张謇自幼聪颖好学,不论何时何地,都带上一本书。有一年夏天,蚊虫滋盛,小张謇一心想要读书,可没多久腿上就布满了红包,怎么办呢?他就让家人取来两个盛满水的大瓮,将脚插入其中,蚊虫就无法干扰他了。只见他抚平书页,仔细阅读,那红扑扑的小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像比吃了蜜还要快乐,竟连晚饭都忘记吃了,经过书香的熏陶,小张謇的才华突飞猛进,并在科举考试中锋芒毕露,高中状元。
高中状元不久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张謇与老师翁同龢之间书信来往频繁。在信中,他坚定地说:“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并亲自在战后赴日本,经过七十余天的考察,他充分体会到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社会发展,呼吁清政府进行效仿,不幸失败。
仕途走不通,张謇便回到家乡,施展他的政治抱负。那里要新建学校,那里要疏通江水,哪里要开垦种田,哪里要安置流民,他都亲力亲为。白天他跑地方,了解民情;夜晚,他铺开地图,进行规划,并安排第二天一天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之下,南通形成了“一城三镇”格局,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残有所学”的理想状态。
在做讲解服务的过程中,有人曾这样问我:“张謇为什么要这样为南通卖力?”我说:“张謇追求的不是名与利,而是百姓安居乐业;他所希望的也不是钱和财,而是国家繁荣昌盛。”濠南别业二楼大厅悬挂的《荷锄图》就是最好的证明:退出政坛的张謇甘当一名农夫,在江海大地上经营他的实业救国事业,想要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可行道路,以此示范全国。所以怀有如此抱负的张謇,怎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是啊!张謇的一生为民着想,为国分忧。面对国难,他义无反顾地在南通试点,躬身实践,以便让全国效仿。他是南通的“农民”,是人民的衣食父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我的榜样。

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作文 赞美张謇故里文案:

对于南通来说,张謇是一段绕不开的历史,是一个忘不了的人物,是他将南通造成‘模范县’、’中国近代第一城‘,是他在世纪初开创了南通长达30年的黄金时代。
1903年4月,张謇创办了通州市范专科学校并亲任校长。此后,一直朝着普及国民教育的目标前进。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通以紧紧联系在一起。

家乡的一位名人——张謇作文 赞美张謇故里文案:

张謇,清光绪状元,民国初年农商总长。出身农家,苦读成才。因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之建树,多开风气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着成效。1917年中华农学会成立,被拥戴为名誉会长。1985年曾在南京召开国际张謇学术讨论会,并成立张謇研究中心。
小小“状元郎”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3岁的时候,父亲就教张謇读《千字文》,4岁就送他到海门邱大璋私塾学习。在这里,张謇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以及《孝经》、《论语》、《孟子》等传统幼儿读物。
10岁的时候,张謇学习对对子。有一天,老师对了一个上联“月沉江底”,张謇很快就对了一个“日悬天上”的下联,老师听了非常惊奇、高兴,连说孺子可教。
老师又起了个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少年张謇一点儿没有思考,顺嘴就说了“我踏金鳌海上来”,古代以脚踩金鳌头指代高中状元,所以后来张謇中了状元以后,那就更好像是个预兆了。
迷信的父亲张彭年满心欢喜,仿佛儿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灿烂前程指日可待了,同时,这个小小“状元郎”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不做盆中之景
父亲看到儿子学问长进很快,对他未来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充满了信心。可是当父亲看到私塾的老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时候连平仄韵脚都搞混了,就决定为儿子重新找更好的老师。虽然张謇家境并不丰裕,但是父亲还是以重礼聘请了通州西亭镇的宋郊祁到家里来教儿子。
宋郊祁是一个50多岁的老童生,一生以科举考试取中为目的,虽然屡试不中,但是在学问上毕竟自有长处。他到了张家后,检查张謇作业,发现音训句读错误百出,就另起炉灶,重新让他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在平常的教学中,他认真教张謇音韵、训诂,张謇进步非常快。
12岁那年,张謇写出了一首表达自己远大志向的诗《盆松》:山泽孤生种,谁将到此盆?青苍一撮土,蟠郁百年恨。宿黛含霜气,创鳞见斧痕。等闲怜托处,梁栋与谁论!
他把自己比作崇山深涧的苍松,而不是那供人观赏的盆景,因为只有山野的苍松才能成为支撑大厦的栋梁。
冒名顶替的考试
15岁那一年,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他却异常沮丧,因为自己一旦跨进考场,自己就不是张謇,而成了如皋人张驹的孙子张育才。
只因张謇祖上三代无人入学为生员,属于朝廷规定中的“冷籍”,就被取消了考试资格,所以张謇在考试的时候不得不冒充他人。
进考场之前,父亲张彭年从远处找来,老远就冲张謇叫着:“育才!”
“我不是育才,我是你儿子张謇!”他大声地重复自己的名字。
父亲沉默了。过了一会儿,父亲眼里滚动着泪花,说:“知道是我张彭年的儿子就好,为了能考取状元,我们只能这样做了,儿啊!”张謇的头深深地垂下了,父亲一把将张謇拥抱进自己的怀中,“要考好,一定要考好!”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说着。
张謇很争气,初上考场竟然顺利通过了县、州两试。尽管州试成绩不好,取于百名之外,但总是过了这关。后来在院试中,被取中第26名附学生员,获得了秀才称号。张謇在漫长的科举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此后多年,张謇成为清王朝的末代状元,而且也渐渐成为实业救国的前驱者之一,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在诸多方面,张謇都为民造福。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张謇顽强地拯救着自己的国家。他的名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难以磨灭的烙印。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