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 青团家乡的风俗文案

2019-03-14 小升初作文 类别:其他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 青团家乡的风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  青团家乡的风俗文案

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 青团家乡的风俗文案:

又是一阵淡淡的艾叶气息萦绕在我的身边,一个个绿绿胖胖的小团子展现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丝丝香味沁人心脾。
没错,这就是青团。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食品。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每当清明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团。我们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外婆是无所不能的。每当清明清晨,外婆就会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艾叶,用来给糯米“上色”。
艾叶在我的印象里用途可广了,它是我童年时夏天里的解暑神器。记得每当酷暑来临,外婆就会骑着她那早已生锈的自行车去买艾叶。回家后把艾叶洗干净,烧一锅水,水开后把艾叶放进去。煮好后的艾叶水掺和着洗澡水一同倒进我专属的洗澡盆里。你可别小瞧那艾叶,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头扎进盆里,那滋味凉丝丝,又飘着艾叶独特的清香,令我抛去了一切的暑热。
我的妈妈一直被我称之为“甜点达人”,这次她将和外婆强强联手,制作出我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团——没有之一。只见妈妈先把艾叶榨成汁,当然外婆也没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里一搅和,就成了一个大白胖子。妈妈把艾叶汁倒进并没有完全和好的糯米团里,并加上一点最重要的调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为了让青团的颜色更鲜绿。
接下来的一步——调馅。妈妈先把黄油放入锅内,再把肉松和咸蛋黄一同放入锅内翻炒,炒好后把它们分成一个个小方形,馅料就调好了。
我认为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妈妈负责来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外婆负责把馅包进去,我呢,只能在旁边看着,几次想帮着一起包,都被外婆给拒绝了,因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见心灵手巧的外婆把小剂子托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样,那大拇指犹如电钻,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薄厚适中的“小碗”。
上锅蒸完,我们家的门似乎快成了扇“假门”,街坊邻里都知道我们家做青团了。隔壁王阿姨说:“哟,顾姐,又在做青团呀,人老了手艺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几个青团分给邻居们。
我爱我家乡的青团,我爱我家乡的风俗,但我更爱我的家人们!

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 青团家乡的风俗文案:

清明前后,东钱湖附近的村民们会取出自家种的糯米,接来清冽的山泉水,从山坡上采摘来艾草制作青团,游客们在游览湖光山色的同时,都争相来品尝这美味的食品。制作青团,就是我家乡宁波的风俗。在宁波,青团分为两种。一种无馅,又叫做麻糍;一种有馅,一般都是在里面包入芝麻、黄豆、豆沙等甜的馅料。要制作麻糍,需要很多道工序。人们先要将糯米粉加水和艾草蒸熟后混合,倒上白糖,放入石臼捶打。捶打的过程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才能完成。一人挥起石杵捶打,每打一下,另一人就在手上沾一点清水,快速将糯米团翻个面,以保证均匀捶打。捶打需要持续几百下。捶打完毕,给糯米团撒上一层松花粉,用擀面杖擀成长方形。冷却后,用剪刀剪成巴掌大的方片,麻糍就做好了。刚做好的麻糍色如翡翠,映衬着淡黄的松花粉,让人垂涎三尺。有馅的青团也很不错。这种青团面皮的做法与麻糍大同小异,只不过更加软糯。做青团的人动作很娴熟。只见她揪下一块拳头大小的糯米团,压平,从一个大碗里挖出一勺馅,放进面皮里,像包包子一样封好口,一个青团就算完成了。在制作过程中,做青团的人的手要不停地去蘸蜂蜡,这样在制作时,手才不会被糯米团黏住。快到中午时,店门口已经排出了一条长龙。据店家说,每天三大盆馅料做的青团,两个多小时就卖光了。清明至,艾蒿香。这小小青团,据说也传承着从七千年前河姆渡至今灿烂的民俗文化呢。每到这时,于东钱湖畔氤氲的艾香中,我和家人一起品尝青团,回味无穷——这不仅是家乡的味道,也是我童年的记忆。

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 青团家乡的风俗文案:

每当我看见满地的爆竹纸,嗅到弥漫在空气中食物的香气时,我就知道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传出来一阵清香,那甜腻腻的豆沙携着青的清香包裹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子,外表呈墨绿色,看起来诱人级了。这就是余姚的特产之一——青团。青团总能在我的心里占据一份地位,提起余姚我总能想起它,这就是我的余姚记忆吧!“囡囡,我到你阿太家里裹青团去了你去不去?”听到这话我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想起青团,我的口中仿佛还留有青的清香。“去去去,奶奶你等我会别着急啊…...”等一切准备就绪,我和奶奶到阿太家里时,阿太早已把东西都准备好,只等我们去做了。做青团最主要的是要注意米粉和糯米粉还有粳米粉的比例了。如果掌控不好,做出来的青团不是太软就是太硬,不过幸好有我家这位陈大厨在,按她的说法来说,调个原料不是简简单单。奶奶调好原料之后紧接着拿出一个箍着的木盆,看着上面的纹路,我好奇地问了一句:“这个多少年了啊?看起来这么具有年代感。”奶奶似是在回忆,她转过神儿后说出了一个让我震惊的数字:30年!这都是两个多的我了!奶奶把原料倒进木盆后拿了一个热水瓶,里面是早上才烧开的开水。和面团一定要开水,不然它会变硬的,奶奶分了四次依次加水,等揉好面团热水瓶已经见底了,紧接着要不断揉面团,按压面团使面团充分融合。揉好后奶奶拿出一小碗泡好的青,青绿绿的,带着清香。奶奶把青倒进了木盆又开始揉起来,这可是个力气活,要没有一定的力气,还吃不了这美味可口的青团。等青和面团充分融合,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奶奶说可以开始准备馅料了。只见她拿出一碗芝麻倒进锅中,开始翻炒起来。渐渐的,芝麻的香味便传了出来,奶奶停下了火加入等量的白糖搅拌好盛出来,馅料便制作好了,做好的馅料可直接吃,也可以作为馅料使用,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极为不错的。终于开始裹团啦,进入到这一步离上锅蒸也不远了。奶奶先是把青面团分成一个个大小相等的剂子,紧接着把剂子揉成一个半包围的形状,再把馅料放进去,揉圆。这样子一个青团就做好啦,就这样我们一个接一个揉完了所有的剂子,就可以上锅蒸了。奶奶先是在蒸笼上铺上一层蒸笼布,然后再把团子依次放在蒸笼布上排排站。这时奶奶突然发现了一个不听话非要和别人挨在一起的团子,奶奶发现了它,放回了原来的位置,它仿佛耷拉着脑袋,认错了的样子。奶奶看着着一笼团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大约过了半小时,突然一阵清香传来,我努力耸着鼻子,想要将香味驱赶出我的鼻腔,可它却不管不顾似的撞进我的鼻子,嗯,真香。“奶奶奶奶,团好了没有啊,好香啊!我好饿啊!”奶奶掀开锅盖看了一眼,望着我露出了无奈的神色。“好啦好啦,就知道你个小馋猫忍不住。”奶奶把蒸好的青团拿了出来放到盆里,蒸好的团颜色似乎更鲜艳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热乎乎的团里裹着香甜可口的芝麻糖馅,一口下去尽是满足。余姚风俗很多,但走进我心里的只有青团,不仅因为它好吃,而且裹青团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那种其乐融融氛围更让我欢喜。这些年来,一直有一股清香萦绕在我心头,一直有一抹绿在我眼前。

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 青团家乡的风俗文案:

清代美食家袁枚笔下的青团是这样的:“捣青草为汁,各粉做粉团,色如碧玉。”清明前后是吃青团的最佳时期。青团的香味独特,令人喜欢的难以形容,而我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厨房里,外婆忙碌着,白白的蒸气里,旖旎着艾草那淡淡的香。在我的印象里,这个节日是从一大早外婆的忙碌中开始的,也是从空气中淡淡的艾叶香中开始的……小时候的我,常常在外婆身边,看着她把刚采摘回来的艾草清洗干净,放置于水中煮开,捞出剁碎,将其放在面粉中,反复揉搓,使它们融为一体。而我总会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外婆,看着外婆行云流水的动作……外婆把青青的面团揉成一个个小球,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豆沙馅,把豆沙馅放进小球中央,包裹严实,一个个小青团如同一个个小碗,整齐的摆在蒸笼里;开火,锅中的水嘟嘟地冒着泡,渐渐地,不断有艾叶的香味不受阻拦地冲出蒸笼,在空气中奔腾,充盈了整个房间。我盯着蒸锅,在厨房里转来转去,可时间似乎与我做对——走得慢极了。“外婆,快好了吗?”“外婆,蒸好了我要吃好多好多个!”“外婆……”我不停地催促着外婆,可外婆总是笑着说:“马上就好!”急不可耐的我站在小板凳上,透过玻璃锅,隐隐看到锅里的青团在水蒸气的围绕下,慢慢地由青色变成了墨绿色,好神奇啊!“青团出锅了!”随着外婆的一声吆喝,我飞一般地冲到灶台旁。刚出锅的青团冒着腾腾的热气,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那青团如翡翠一般,轻轻咬上一口,那艾草独特的香气,让我满嘴都是“春天的味道”。青团不甜不腻,软糯不粘牙,艾草的清香仿佛融入豆沙馅中,散发出清淡悠长的味道,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怎么也吃不够,这不仅是青团的味道,更是一种幸福与爱的味道。青团,特殊的时节,独特的美食。它不仅是传统节日的美食,更多的是对先辈的缅怀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传颂千年的诗,诠释自古不断的情,而青团则是这种情思,最美的载体……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的经历,对《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青团-家乡的风俗》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团-家乡的风俗》,希望对大家写《青团-家乡的风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