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 文案

2019-03-12 中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  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 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和知识点整理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雨说》郑愁予【九年级上册P8】
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九年级下册P180】
3.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想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4】
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八年级下册P164】
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八年级下册P164】
7.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八年级下册P164】
8.而立之年:30岁。立,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9.不惑之年: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50岁。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1.耳顺之年: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7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七年级上册P53】
13.中岁:中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王维【八年级下册P221】
14.黄发:用来指老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二、古代诗歌意象
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上p190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七下p236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八下183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八下p222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八下224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P197
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P202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124
2、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七下p237
3、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P39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祯《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八下p218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八上p181
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愁别绪。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八上p222
7、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
8、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九上p221
9、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七上p190
10、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七上p83
11、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也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八下p208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九上p205
1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经典诵读》P112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经典诵读》P93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经典诵读》P23
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九上P203
13、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九上p181
14、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八下183
15、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来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八下p179
16、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八上p218
17、莲花:借指君子,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八上p170
18、菊花: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志士的坚贞高洁之品质。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八下p205
19、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
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八下p224
三、科举文化
1.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八下P181《过零丁洋》)
2.进学: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学员。(九下P154《范进中举》)
3.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九下P155《范进中举》)
4.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九下P155《范进中举》)
5.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九下P158《范进中举》)
6.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九下P158《范进中举》)
7.房师:科举时代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九下P163《范进中举》)
8.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指考试不及格。(八下P6《藤野先生》)
9.进学: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九下P23《孔乙己》)
10.殿试: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主持。(八上P114《故宫博物院》)
四、戏曲文化
元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七年级上册p83】
老生:戏曲中扮演中年以上男子的角色。【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0】
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1】
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1】
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1】
【七年级下册《戏曲大舞台》p152】
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表演特技。这种表演许多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出自九年级下册《变脸》P122】
祭祀
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1】
大祭祀的值年:大祭祀,指旧社会大家族全族对祖先的祭典。值年,大家族分若干房,每年由各房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叫“值年”。【出自九年级上册《故乡》p55】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15】
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出自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p183】
五、对联文化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有以下几种基本特征:字数相等、字数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出自八年级下册214—215】
药王山: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
烂柯山:数千年弈理根追石室,几十处仙踪源遡飞梁。
入洞天邀太君痛饮,来福地延大雄畅游
孔庙: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贴门神、贴春联、接灶、贴福祈福、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等。
古诗:《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赏花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古诗:《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3.【花朝节】时间:旧时阴历二月十二日,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八下P202)。
4.【春社日】时间:立春后,清明前。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九上p223)
古诗:《破阵子》【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5.【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两天。习俗: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传说是为纪念春秋介之推的。
6.【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古诗:《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破阵子》【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7.【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8.【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古诗:《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9.【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习俗:赏月。
古诗:《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七、二十四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天: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节选自八上《大自然的语言》p125.)
2、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节选自八上《大自然的语言》P128.)
3、你还记得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节选自八下《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学习,P78.)
八、天干地支文化(仅限了解)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常以干支相配的方法来记年,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九、古代的称谓
(一)谦称
⑴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例: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陈太丘与友期》[七上P23]
⑵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孙权劝学》[七下P108]
⑶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例:臣本布衣。——《出师表》[九上P200]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例: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范进中举》[九上P163]
⑷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例:在下倒有一个主意。在下:对自己的谦称。——《范进中举》[九上P159]
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我小老: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范进中举》[九上P162]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二)尊称(敬称)
⑴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例: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陈太丘与友期》[七上P23]
⑵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七下P68]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九上P181]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九上P200]
⑶君对臣或对朋友的敬称是爱卿或卿。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七下P108]
⑷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例: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伤仲永》[七下P38]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九上P198]
⑸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七下P109]
⑹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相公、足下、夫子、先生等。
例: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湖心亭看雪》[八上P203]
然足下卜之鬼乎!足下:对于别人的敬称。——《陈涉世家》[九上P182]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九下P150]
愿借子杀之。——《公输》[九下P151]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P175]
⑺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例:佝偻丈人承蜩。——《敬业与乐业》[九上P25]
⑻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如:世先生、世兄弟
例: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中举》[九上P163]
⑼例: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高邻,对邻居的尊称。——《范进中举》[九上P158]
(三)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例:这厮不值得便骂人。这厮:对人轻蔑的称呼。——《智取生辰纲》[九上P136]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白丁、黔首、黎民、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例: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陋室铭》[八上P170]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九上P189]
2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樵夫”是称呼砍柴的,“舟子”是称呼船夫。
例: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八上P203]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八下P175]
3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例:适庖官进鸡汤。“庖”指厨师。——《杨修之死》[九上P148]
十、书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 文案: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我找到并打印的有“琴、棋、书、画”、“京剧脸谱”、“文房四宝”等传统文化。
琴,古韵琴声。琴qin形声,字从珏,从今,今亦声。“珏”为“二玉相并之形”,义为“二玉相碰之声”,即“玉声”、“玉音”。引申为“悦耳的弹碰声音”;“今”意为“当面的”。“珏”和“今”联合起来表示“当着贵宾的面弹拨的乐器”、“当着贵宾的面弹拨出的玉音”。本义:一种梧桐木制作的带空腔的五弦或七弦弹拨乐器。
棋,运棋帷幄。棋盘面纵横各十九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共构成19*19=361个交叉点(以下简称为“点”)。在盘面上标有几围棋的棋具个小圆点。称为星位,共九个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称“天元”。棋子分黑白色,均为扁圆形。棋子的数量以黑子181、白子180个为宜。
书,书墨芬芳。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记事的工具,也具有丰富的形像特征,它是用线条来表现的,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家充分发挥毛笔等书写工具的性能和书写技巧,就能创造出各种风格的作品来,给人以艺术享受,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画,画意怡情。中国绘画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文房四宝,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中华传统文化太多太多,展示了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悠久,我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 文案:

2月9日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了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各种民俗等。但在所有的传统文化节日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间出现了个叫夕的怪兽,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传流下来,人们为了庆祝除掉夕,就把腊月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正月初一叫做“年”。
我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年年都很热闹。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了春联,还有的人把灯笼挂在大门上,张灯结彩,看起来非常喜庆。晚上,儿女们都回来和老人们团聚在一起,大家一边吃着丰富而美味的饭菜,一边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说笑笑,直到晚上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城市都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花炮声,各种各样的礼花映在黑夜上空,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大年初一早上,人们都起得很早,无论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服,拿着各种年货互相串门拜年,我也总是在这种时候收获好多的压岁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嘴里说着吉祥的话。这样喜庆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 文案: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的经历,对《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写《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点整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