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作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笔记文案

2019-03-09 高三作文 类别:诗歌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作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笔记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作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笔记文案

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作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笔记文案: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hāo)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zhì)〕耸立。竦、崎,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王昌龄(?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④〔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⑦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⑧〔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⑨〔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⑩〔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作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笔记文案: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全文如下: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前言】
《秦中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为寄给远上人而作,主要还是借此诉说自己的贫愁。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的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全诗反映了作者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寄赠是表,抒发不遇之感是实。
【注释】
⑴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⑶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⑷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⑹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翻译】
我常常愿隐居小丘醉卧林泉,想回到旧的家园又苦于无钱。久住北方求仕并非我的心愿,我怀念的是东林寺高僧名远。长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销金,壮志逐年衰退事业与我无缘。日色已晚阵阵凉风轻轻拂面,听到秋蝉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鉴赏】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作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笔记文案:

原文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译文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赏析
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作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笔记文案: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赏析】
扬州之盛,唐诗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与他离开扬州之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青山隐隐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扬州风貌,而且隐约暗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旧游之地的似水柔情。此时虽然时令已经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江南佳境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形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得名。“玉人”,既可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明中晚唐有以玉人比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的时候,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会,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谊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感喟,从而使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言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的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形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停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
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古代四首-观沧海左迁龙标北固山秋思-课本注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