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生物书作文 生物书七年级下册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生物书作文 生物书七年级下册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生物书作文  生物书七年级下册文案

生物书作文 生物书七年级下册文案: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6、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9、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口腔胃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蛋白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七年级生物必备知识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浆和血细胞课本43页图3.3--1
(1)血浆:占血液的55%,淡黄色,有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组成,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形态结构相对数量主要功能红细胞双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无细胞核很多运输氧气白细胞比红细胞大、圆球状、有细胞核少吞噬细菌、防御疾病血小板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最少止血和加速凝血
(3)富含血红蛋白: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
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4)贫血: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
发炎:白细胞数量超过(4---10)×109\/L
2.输血和血型:
1.总血量: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30%(1200-1500毫升)危及生命。
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O型
3.输血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AB型万能受血者,O型万能供血者,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1、血管分为三种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概念分布管壁管腔血流速度瓣膜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连接心脏的心室大多数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最快无毛细血管连通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进行物质交换。数量多,分布广;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最小,红细胞单行通过最慢无静脉将全身的血液运回心脏,连接心脏的心房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较慢静脉瓣
2、心脏:
(1)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左右两肺之间,大小如本人的拳头。
(2)结构:四腔、八管、两瓣膜。课本52页图3.3---10
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心壁最厚)右心房,右心室。
八管:①心室都连动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②心房都连静脉:左心房连肺静脉;
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
两瓣膜: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四肢静脉内表面有静脉瓣;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3)心壁厚薄:心室比心房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厚,左心室最厚,与体循环路线长相适应。
3、心率:①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平均心率:75次\/分;正常变动范围:60—100次\/分。
七年级生物知识重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及各部件功能: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转换器(安放和调换物镜)、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光线通过)、遮光器(有大小不等光圈,调节光线强弱)、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前者升降幅度大,后者升降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调节光线亮度)、镜臂、镜柱、镜座。
2、显微镜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④收镜
3、显微镜成像时光的的途径: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薄而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4、从目镜内看到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较暗。
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方向相反(即偏哪就向哪移)。
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5、玻片标本分类,(1)按照材料分:①切片②涂片③装片,非常微小的片(2)按保存时间分:①临时玻片②永久玻片生物可直接做成装▲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注意:1、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托载标本的玻璃片)和盖玻片(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6、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②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撕④展:⑤盖:盖上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防止产生气泡⑥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⑦吸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7、植物细胞结构及功能: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叶绿体:能量装换器,将光能→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质:缓缓流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液泡:含细胞液,其内溶解有多种物质和色素。线粒体:能量装换器,分解有机物将化学能释放出来,呼吸作用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注意:(1)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部分是细胞膜(2)西瓜汁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细胞液,存在于液泡中。(3)不是所有绿色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含有叶绿体。(4)给细胞染色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擦②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在这样的生理盐水中,动物细胞形态、功能可保持正常。)③刮: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消毒牙签从口腔侧壁处轻轻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了一些碎屑。④涂⑤盖⑥染⑦吸
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9、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①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②不同点:绿色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10、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成两类(1)无机物:包含有水、无机盐、氧(2)有机物(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可燃烧)包含有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注意:小麦燃烧实验,烧掉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灰烬是无机盐。

生物书作文 生物书七年级下册文案:

独田中心学校胡家平
同前三册教科书一样,本册的编写同样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的思路,安排了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两个单元。
通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圈中生物的类群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有了一定了解。从认识逻辑来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又会更深入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课程标准中“人的生殖和发育”已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本册只安排植物的生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殖过程和特点的同时,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在“植物的生殖”一节,重在探究植物的扦插;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安排了“带你参观养鸡场”等内容。
七年级上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已经讲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DNA和染色体,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体现现代生物科学深入到基因水平的特点,本章重在引导学生从基因水平认识生物的遗传,依次安排“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和“生物的变异”各节。关于生物的遗传,学生常常有许多疑问。比如,什么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这是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要回答的问题;父母的基因是怎样传给子女的?子女拥有父母的全部基因还是部分基因?这是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性状像父亲,有的性状却像母亲?为什么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增加?这是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要回答的问题。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逻辑编排教材,意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包括三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材既介绍学术界占主流的说法,又指出仍存在一些有争议或未搞清楚的问题,意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后人不断努力。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包括课程标准中传染病和免疫,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三个二级主题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内容,已经安排在七年级下册。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健康应当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健康。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除选取“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外,还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以期对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更有助益。
课程标准“九、生物技术”的内容,已经分别安排在四册书中,其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安排在八年级上册;克隆技术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致同学们”和细胞部分;转基因技术在前三册有多处介绍,本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又重点介绍了转基因鼠;此外,“致同学们”和“学习并没有结束”等内容,都在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因此,教材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不再另立单元。
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在总结前三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八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26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调查”、“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本册书共有“探究”(包括模拟探究)4个。与前三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例如,关于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用什么植物进行扦插也由学生自己决定;制订探究计划时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扦插的植物成活所需要的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还需要设计对照或对比实验,设置重复组等;实施探究计划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七年级所学知识,对扦插枝条进行适当的照料,并坚持认真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需要自己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已经得到训练,教材在讨论探究思路这一环节不再像八年级上册那样提供模拟讨论的情景。
在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方面,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等一般过程技能外,尤为侧重训练应用和评价的技能,包括证据和逻辑的运用、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证据和假说进行评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预测等。
反映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内容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前三册一样,本册教材重视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渗透人文精神。例如,第七单元从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引入,使科学内容富于人文色彩和审美情趣;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部分,从养蚕说到丝绸之路,寥寥数语,将家蚕置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谈到遗传育种及禁止近亲结婚等。此外,本册教材还设有“科学?技术?社会”5篇,“科学家的故事”3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1篇。这些课外阅读的内容在教材正文基础上,更为翔实地反映了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描写了中外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以及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体现了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这些内容的安排,意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反映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内容还体现在讨论题和练习题中。例如,关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观察与思考中,让学生讨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并能通过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意在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有关禁止近亲结婚的练习题中,让学生思考宝玉和黛玉结婚是否合适,等等。
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呢?生物圈中众多的生命形式是如何产生、延续和发展的呢?这就是第七单元要探讨的问题。可见本单元与前六个单元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本单元的内容不仅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样十分重要。
本单元从三个层次揭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材也相应地分为三章。(1)生殖和发育。通过生殖实现亲代与后代个体之间生命的延续;通过发育实现个体一生中生命的延续。(2)遗传和变异。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遗传信息的传递。亲代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的主要不是子代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这些物质要靠从外界吸收),而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物种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进化成为可能。(3)进化。进化论是在更为宏大和久远的视野中来考察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时间为纵轴,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横轴,探讨生物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的发展变化。遗传是通过生殖而实现的。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选择相互作用,导致生物的进化。可见,这三章内容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和把握。
同其他单元一样,本单元重视突出人与生物圈。一是密切联系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际,如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中的应用、鸟的生殖与养殖业、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等;二是突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引起的变异、生物的进化中环境的作用,等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道植物的无性生殖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明确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能够说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认识到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知道性别决定的道理,认同禁止近亲结婚,了解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广泛应用;了解科学家对生命起源问题所做的科学推测,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原因。
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更具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
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解生物界的发展变化,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类通过生殖(遗传物质的传递)、发育(遗传特性的表达)体现了物种的延续和发展。人的生殖和发育等基本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介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介绍植物的生殖以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已在前面讲过,所以,本章第一节从植物有性生殖的复习引入,重点介绍无性生殖及其应用。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也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安排的,分别介绍了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的生殖和发育。在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的生殖过程和特点的同时,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例如,探究植物的扦插、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鸟类复杂的繁殖行为和带你参观养鸡场等。这种多侧面的与人和环境的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本章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安排的探究活动、课外实践、科学?技术?社会等内容也都有一定难度,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是不行的。关于生殖和发育,有些学生会有一些生活经验,有的甚至会有一些生产经验。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引用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认知规律。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积累实践经验,创造实践条件,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理念之一。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则是作出假设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本章在这方面也加大了力度,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是探讨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在内容的选择上,本章体现了经典内容与最新进展的统一。生物的性状的表现,其内因是由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控制的,生物的遗传就是生物通过生殖过程的基因传递。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或生物体基因组成改变的结果。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取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目的是使学生简而明地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在此基础上,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在人的性别决定中,从染色体入手,但最终也将落脚点落在了基因水平上。在生物的变异一节中,特别提示了可以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在以基因为线索介绍经典遗传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遗传学的新进展。例如,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中,选取了转基因鼠的实验;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选取了反映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等。
本章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从本章五节的内容组织上看,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解决的是生物个体的性状与基因关系问题,同时也隐含着亲代的性状能够在子代出现,是亲代基因传给了子代的缘故。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重在解决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应该说本节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是本章的难点。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主要运用前三节的知识,解释学生关注的人的性别遗传问题,可以说是遗传知识的扩展。第五节是《生物的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遗传讨论的是基因稳定传递的一面,变异讨论的是基因发生改变或基因组合的改变,这种变化必然导致亲子代之间性状的差异。在本节中,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由此可见,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是以基因为线索,步步深入和扩展的,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注意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本章各节,都鲜明地体现出这些特点,例如,第一节安排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动物、植物和自身性状的具体观察,抽象出什么是性状,接着通过转基因鼠实验的分析讨论,获得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第二节从学生已经学过的染色体入手,通过观察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本章教材重视渗透科学史和科学方法。教材在讨论一些问题时,不失时机地介绍了前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例如,在讨论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内容时,介绍了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的发现;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讨论中,介绍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在讨论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时,介绍了细胞学家麦克郎和威尔逊等的有关研究结果。这种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编写方式,目的是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本章安排了探究变异现象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希望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章在各个栏目中,注意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希望教师结合教学进程和相关的教学内容,积极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这对于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在学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即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
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介绍了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后来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的过程。同时还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引起学生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即比较的方法,以及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三节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的。
本章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伸缩性,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材中除了介绍传统的“化学起源说”的基本观点外,还介绍了“宇生说”的基本观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都是有帮助的。
2、知识内容具有前沿性。如在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时,教材中介绍了比较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的有机大分子──细胞色素C的方法。
3、在呈现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如第一节中的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测的方法;第二节中强调了比较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时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证据进行评价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仅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紧密结合,是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手段和工具,而且对其基本的生物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4、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每一节内容的安排,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形成基本的观点。如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5、技能训练与趣味性的知识紧密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肉汤实验”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证据与推测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定要严密;利用学生对恐龙绝灭的兴趣,训练其如何利用证据支持假说,以及如何对证据进行评价。同时,这些技能训练又是对教材正文内容的一种补充和扩展。
6、《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安排的《探索地球外的生命》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前沿性,紧贴学生的兴趣特点。
7、习题的安排不是从知识到知识,而是注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正是因为本章有以上的特点,而且生物进化的内容比较复杂,还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理解教学目标,不要过分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把建构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作为重点,在促进学生形成运用证据进行研究和判断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上下功夫。
让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生物课程又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之一。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介绍了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尚不系统和全面,尤其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急救常识及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现代文明病”等内容,难以在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内容中穿插讲述,同时,也为了强化教材帮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这一重要功能,本书将“健康地生活”单独列为一个单元。
“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按照课程标准中关于健康的这一定义,健康应当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健康。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除选取“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外,还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以期对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更有助益。
本单元的内容除介绍有关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分析药物说明书、设计旅行小药箱、练习急救方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分析疾病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等。这样安排是为了避免单纯说教,以期使本单元的教学生动活泼,更有成效。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了解人体免疫功能及其产生机制,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理解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掌握安全用药的常识,能够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了解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健康状况,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防病治病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发展自我评价健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珍爱生命和健康,关注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选择不吸烟、不酗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毒品,关爱他人的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本章教材对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的处理有别于传统的教科书,而将其列入健康地生活的第一个方面。
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特别是免疫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材中特别作了如下的处理。
1、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
2、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特别是免疫一节中有许多卡通图片,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3、活动设计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如章引言里的表格;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等。
4、注重情感教育。如练习中与艾滋病病人怎样相处的问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教材的这些特点,并尽可能地提供来自于生活中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名词和概念。
本章教材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教师的注意。一是传染病。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的提高,传染病曾一度被人类遏制住肆虐的脚步。但是,这些年来,不仅肺结核、疟疾和鼠疫等过去几乎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而且还产生了艾滋病、埃博拉病和克雅氏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可见,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还远未到高奏凯歌的时候,丝毫懈怠不得。二是艾滋病。虽然艾滋病传入我国不过1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极为迅速,形势相当严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探讨这个问题,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及其预防的知识,这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三是器官移植与免疫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关注这个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本章是从传染病到健康问题的一个过渡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介绍,一是介绍了生活中基本的用药常识,二是介绍了一些急救方法,以便在出现意外时能够应急。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本章都比较活泼新颖,实用性强,强调学生的参与。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医、药、卫生常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同学们对医学的兴趣打下基础。本章可以安排为2课时,分别介绍用药和急救。
本章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章,体现了“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希望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能在最后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方面。本章共由两节组成,其内容与前两章密切联系,显示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过程,从防治传染病的流行,到关注心理—社会健康问题;从改善卫生环境,到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从治疗疾病,到预防疾病,体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观念的变化。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参与。通过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问题,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理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个人的整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是情绪问题,情绪健康是判断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人因为缺乏调节情绪的技能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书中介绍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会这方面的技能,缓解压力,主动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死亡率是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关键指标,教材第二节资料分析中的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又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中,我们以饮酒为例,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以此来说明酒精对身体的危害。这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在这个实验中,需要教师给与恰当的指导。

生物书作文 生物书七年级下册文案:

生物书作文 生物书七年级下册文案: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生物书》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生物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