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传统文化教案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教案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传统文化教案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文案

传统文化教案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文案:

《论语·宪问》(二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对《论语宪问》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教学难点体会反思其文化思想内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
1、入境生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话岂不是很累。
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
《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对《论语卫灵公》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教学难点体会反思其文化思想内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
1、入境生趣《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2、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4、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
6、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你能做到“不失人吗”?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你能做到不失言吗?
《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重点对《论语卫灵公》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教学难点体会反思其文化思想内涵,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
1、入境生趣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2、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有价值的言论。”
2、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什么是君子呢?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凡是有建设性的语言,不管是什么人的,都应当采用。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提问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如颜渊问仁,孔子说:“为仁由己”;仲弓问仁。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颜渊、仲弓、子路等人的性格、经历,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对“为仁”这个问题做不同的解释。
6、引导实践,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
2、课外阅读《论语》,积累关于君子之德的言论,看看那些是自己应当具备的美德。
《论语·季氏》(四则之1、2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教学难点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
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
1、入境生趣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3、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
2、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乐道人之善”,喜欢讲人家的好处,优点。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点,也很难做到的,有正反面,暂时不去讨论它。一般人喜欢批评人家的坏处,是普遍的现象,
6、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曰:“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读读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为人谈心?
《论语·季氏》(四则之3、4则)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君子有三戒。
2.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教学难点明确君子有三戒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
1、入境生趣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2、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2、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并存。再读孔子的三戒,有什么现实意义?其实,孔子所谓的“色、斗、贪”归根结底是两个字---欲望。一个人,因欲望生“色”,因欲望好“斗”,因欲望而“贪”。孔子的三个阶段的三个告戒,有着其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人的特性而提出的,洞察我们的一生,已经不能简单的将其定位于哪个特质阶段了,更不能简单的根据这些特质而去只注意些什么,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用理性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
《论语·阳货》(四则之1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3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
教学重点归纳孔子的有关观点教学难点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一、入境生趣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3、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4、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耳熟能详。
《论语·阳货》(四则之2)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归纳孔子的有关观点教学难点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一、入境生趣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2、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
2、【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5、共同研讨,反思学习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6、拓展延伸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论语·阳货》(四则之3)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孝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归纳孔子的有关观点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一、入境生趣我们提倡爱的回报,古人讲善有善报,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3、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重点字词:期(一词多意)女(通假字)

传统文化教案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文案:

教案背景:小学综合实践第六册第一课
教学课题:《中华传统节日》
教者:庞晓惠
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综合实践第六册第一课。这一课从总体上叙述了我国民间节日的习俗特色、神话传说等。由于是本册教材的起始课,其教学内容面广量大,而教材只有图和文,仅作了简单、概括的介绍,比较单一。六年级学生虽然对此类话题感兴趣,但已知社会经验不足,特别是对一些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不甚了解。如果按传统的教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以凭借教材及教师的补充讲解为主,这样学生学得比较被动,知识面也较狭窄。而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的的信息量,使教材更具体、丰厚、直观,甚至可以跳出教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己了解、阅读、收集、筛选、整理信心的能力。
设计思路:
依据社会学科教学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三个性\":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落实\"三个到位\":社会知识点人人到位,上网操作能力人人到位,人机交互、自我检测人人到位。
学生分析:
1、学生对于一些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不太了解。2、课文中记忆型的知识对他们没有吸引力,难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3、学生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初步的上网能力,能自己上网浏览、搜索信息,也能利用论坛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这些就为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鉴于上述情况,我把文中枯燥乏味的“死知识”转变成有声、有色、会动的网页。增加信息量,丰富学习资源,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并通过相互协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方式:
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就必须突破课堂局限,采取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网络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检测、师生互动、综合交流等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目标综合化、教学过程民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资源合理化、教学技术信息化。使学生在充分的信息化情境中感受信息化,感受信息化的社会。同时初步了解、认识、掌握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工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日期、由来与习俗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知道我国的民间节日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的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3·懂得民间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真实和热爱生活,乐于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上网浏览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形成合作、交流、分享的态度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热爱,提高学习兴趣。感受中国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懂得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习俗。
2、感受到中国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懂得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媒体: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及目的出示春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流程。通过浏览网页,使学生知道传统节日的日期、由来及习俗。通过做检测题,达到让每一位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目的。通过浏览扩展知识,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同时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导入新课1、展示春联: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2、教师提问:我们一般在庆祝什么传统节日的时候才会贴春联呢?3、过渡:只知道节日的名称还不能够算了解这个节日,我们还要了解节日的时间、节日的习俗、节日的由来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课。相信通过网上学习每一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二、新课部分1、出示[学习导航]我们先来看一下学习导航,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打开网页,点击学习目标,我们来看看这一课有哪些知识需要同学们掌握。谁来给大家读读?3、浏览[本课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点击主页中的学习内容,然后打开word文档。根据学习目标边浏览边摘录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知识,把它复制到word文档里。作为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笔记。4、合作[检测反馈]现在老师可要检验一下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请同学们点击学习检测,这里面一共有六关,遇到不会的可以查看你刚才摘录的学习笔记。5·下面的对联适合哪个行业?大地回春锦绣河山添新貌万象更新风流人物数今朝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远求海内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6·讨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少西方节日也随之传到中国,例如圣诞节、愚人节,作为中国人的你,更愿意过什么节日?7·小结节日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这个传统文化氛围下生活,种种民俗、节日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5、浏览[扩展知识]闯关成功的同学现在可以点击更多知识增加知识量,也可以再练习一遍巩固所学的知识。6、师生互动交流: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就促进了民族的团结,是团结友爱多民族大家庭的最好体现。所以我们要做到尊重各民族的礼仪习俗。而这些礼仪习俗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时候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就留下了大量的描写节日的诗词,你能说说吗?(描写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元霄节、清明节等)三、本课总结:像这种描写节日的诗词还有许多,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搜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带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分享。读春联、识别上下联。浏览学习导航。读学习目标。边浏览内容边做记录。合作完成检测题。浏览扩展知识。说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如:元日(宋)王安石《清明》(唐)杜牧《水调歌头》(宋)苏东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出示学习导航,总体把握本课流程。出示学习目标,了解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出示本课学习内容。出示本课检测题。出示本课相关扩展知识。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本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题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必要的网络环境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向作用,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声、色、光、形并茂的网络资源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辽阔的视窗,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而迅速便捷的网上学习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尝试自主探究型教学成为可能。
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由最初的稍稍不适应到后来不局限于现有的学习资料,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方法、方式,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尝试,学生都从中获取了知识,增加了实践经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逐渐释放了自身潜在的能力。从部分学生的身上也暴露了三个问题:一、缺少主动与人交流、协作的意识;二、缺少独立钻研的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遇到不会的问题马上问老师、问同学,不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来解决问题老师指到哪学到哪,不敢越雷池一步;三、自学意识不强,还是习惯老师传统的讲授,从老师那里获取定论式的知识。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将来的不断实践中继续研究探索。从教师角度来说,网络课对老师在自身的软硬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层次上及驾驭、把握课堂的能力上的要求也更高。上了这节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启发和促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寓趣于教的全过程,竭力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的境界。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建立了虚拟网站,以有意义的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漫步于网络的殿堂,自主、合作充满乐趣的学。真可谓:“自主+合作”趣味多多,其乐融融!

传统文化教案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文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地考察走访等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历史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按照春节和端午节两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准备,然后对春节组和端午节组进行准备活动的分工布置。
(2)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节日中传递的观念,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针对当下洋节的盛行,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社会现状,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体会节日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想把最近常听的一首歌分享给大家。这首《粽香》大家听完,有什么感受?歌曲中尤其表现了歌者对什么节日的温暖的怀念?
(学生欣赏《粽香》,创设节日气氛,让学生初步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师: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大家辨一辨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生: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七夕。
师:你是如何判断这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具备什么特点?
生: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师:本节课我们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了解节日的由来、传承、演变与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传承与演变
师:首先我们来讲一讲中国人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什么时候?
生:正月初一
师: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有个传说,你知道跟下列哪种动物有关吗?
生:年。
师:下面我们请小组代表讲一讲“年”的远古传说。
活动一: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春节起源——“年”的远古传说
小组活动成果1:春节起源——年的远古传说
众所周知,年是春节的俗称,但是,年这个名字有一个来历,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
相传,在很久以前,年是一直凶猛的怪兽的名字,每到了除夕的晚上就会出来祸害人间,在一次平常的除夕的白天,一个村里的村名们在忙着跑到山上去逃命,这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由于大家都在逃命,没多少人顾及到这位老人,有一位好心的老太太问老人:年快来了,你不去逃命吗?老人说:没事,我能赶走年兽,能让我在你家住一晚吗?老太太就将信将疑的把他留在了自己家里。到了晚上,整个村庄只剩下老人一个人,到了第二天早上,村名们回到村庄,发现村庄并没有受到袭击,但是在老太太家的门上贴了春联,窗子上贴了窗花,家里还有没烧完的蜡烛,于是老太太想到了昨天老人说的话,便告诉了村民们,村民便知道了这些喜庆的东西能赶走年兽,到了次年的除夕,人们在家里摆上了这些东西,年兽便再也没来了,村民们过上了平安的生活,我的讲解完毕,谢谢大家。
师过渡:上组同学讲的年的远古传说为过年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但是他们可信吗?
活动二:辨一辨——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生1:传说不可信,历史是经过考证的,是真实的。
生2:我认为历史是七分实,三分虚;而传说是三分实,七分虚。
师: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广义上来讲,传说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传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历史。传说代表的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或者观点,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有了它们,人们就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我们知道了传说中春节的起源,那么经过考证的春节起源是怎样的呢?请下组同学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
活动三:小组学生代表通过PPT展示成果——春节起源
小组活动成果2:春节起源——历史考证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关于春节有这样一段记载:“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即是说,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人们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汉朝时,形成正式的新春礼仪,过节时放炮竹,官员进行团拜礼仪,并给天子拜年。春节到了汉朝基本定型。而到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将元旦定义为阳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教师引导指出:根据上组同学的介绍,春节源于我国传统的农耕生活中,春节是农耕生活的产物。作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有着哪些习俗呢?
活动四: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一种你所知道的春节习俗
放鞭炮、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看春晚、办年货、吃饺子……
活动五:唱一唱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大年初一扭一扭
通过活动四和活动五,让学生以比较轻松灵动的方式了解春节众多的习俗。
活动六:小组代表通过表格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春节的传承与演变。
节日习俗不变(传承)变(演变)春节祭祀祖先、辞旧迎新、家族团圆、压岁钱、放鞭炮、年夜饭、贴春联、拜年等春晚、电话微信短信拜年、城市禁鞭炮、微信发红包抢红包、春节旅游
通过小组探究,使学生知道春节习俗在时代的变迁中被传承下来,但也发生着许多的改变。
活动七:贴春联、贴福字,解读春联,感受春联文化,传承节日习俗
1.观察春联内容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春节习俗——贴春联,使学生知道春联是时代的缩影。
2.分析春联的内涵,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通过设问使学生了解到:春联文化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师过渡:了解了春节的节日文化,让我们继续来感悟端午的节日文化。
二、端午的起源、传承与演变
活动八:学生通过手抄报探究端午的主要起源说,展示探究成果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主要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源于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说。
通过小组学生的探究与展示,使学生知道端午的起源与古代人民的图腾崇拜息息相关,但因为屈原身上所体现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端午纪念屈原说影响却最大。
师过渡:端午有着哪些习俗,下面让我们在诗歌里找一找。
活动九:小组配乐诗朗诵——现代诗《端午的这一天》和元代《小重山·端午》
教师引导找一找古今诗歌中的端午习俗:挂艾草、戴香包、喝雄黄酒、吃粽子……
活动十:小组制作PPT,以图片方式进一步探究并介绍端午习俗及内涵。
活动十一:小组制作PPT,小组代表讲述家乡黄石的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
通过小组活动成果的探究及展示,引导学生借助乡土节日文化,感悟黄石特色的端午习俗,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除了借助网络信息资源、书籍,实地考察访问也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师:端午节的习俗在时代的变迁中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赛龙舟这一习俗。龙舟竞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经历了功利性、纪念性和竞技性三种基本形态,原先的龙舟是方便渔民捕鱼的,之后演变为纪念先人,而到了现代,则成了一项竞技运动。人们过端午不仅仅局限于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端午小长假进行出游。
过渡:中国有着悠久的节日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传递了中华民族哪些观念呢?
三、传统节日的意义
活动十二:讨论:你觉得中国传统节日里传递了哪些观念?
(提示:从不同的传统节日,结合节日习俗来思考)
教师引导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尊重祖先长辈,尊敬伟人,宣扬爱国主义,借助节日祈福消灾、除旧迎新的心理,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我们的精神寄托。
四、课堂小结
传统节日是历史渐变的产物,传统节日是我们的文化胎记,传统节日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传统节日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需要节日文化里积淀的民族力量。

传统文化教案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文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祖先和历史的缅怀和热爱。本文是一首以传统佳节及节日习俗为题材的民谣。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本文介绍了“春节”“元宵”等七大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对应的节日习俗,表现了庆祝节日时的喜庆,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全文共8句,每句结尾押“ao”韵,第一句和第八句首尾呼应,句式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孩子识字量大大增加,熟练诵读这首民谣并不难。农村孩子对春节、端午和中秋这几个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和体会,但并不是很深刻,对其他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以及对应的习俗更是知之甚少,需要教师通过文字和图片直观介绍,帮助其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会写并理解“春节、花灯、清明、龙舟、粽子、中秋、新春、全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在了解各个节日起源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课文中的传统节日,并知晓对应的节日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联系实际生活,选择文中的一两个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锻炼学生说话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背诵课文。
2.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课文中的传统节日,熟悉对应的节日习俗。
【教学难点】
选择文中的一两个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传统节日图片、牛郎织女传说
【设计理念】
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本文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生诵读和圈画,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识字教学仍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游戏的性格特点,创设情景识字,增加识字乐趣和学习兴趣。语言表达方面,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但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一定的限制,免得天马行空,因此,我让他们说说怎样过节日的同时,给了他们固定的表达形式。
【教学过程及预设】
第一课时
板块一初读文章,学习生字
(一)诵读童谣,引入课题
1.(出示童谣)“新年到,放鞭炮,鞭炮蹦蹦跳,新年真热闹。新年到,哈哈笑,新年长一岁,祝我个子快长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童谣在讲什么吗?对,过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新的课文,题目叫做——传统节日(生读)。
2.(书写课题)谁能帮老师再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注意“传统”的字音字形:“传”是翘舌音,前鼻音,单人旁加“专”;“统”是第三声后鼻音,绞丝旁。)
3.见多识广的你们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传统节日板贴,并整理:像你们刚刚所说的这些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节日(板贴),就叫做“传统节日”。
(二)检查预习,解决生字
1.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完成:
任务一: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用“------”画出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用“====”画出节日活动。
(1)老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课文,其他同学竖起小耳朵,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请学生纠正错误的地方。)再请两位同学读。
(2)全班齐读。
2.随文识字,识记生字
(1)认读“贴”:(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小朋友们看,这张图片上的小朋友在过什么传统节日,他们是怎样过节的?
预设:春节,贴窗花(板贴)。追问:怎样记住“贴”:“站”去掉立字旁,加上贝字旁。跟读“贴窗花”。
(2)认读“宵、巷”:过完春节,人们又忙着过元宵节。(这个宵由哪两部分组成:宝盖和“肖”)元宵节人们会做什么呢?(预设:看花灯(板贴))是呀,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出示图片,认读“巷”xiànɡ,指城镇里的街道、弄堂。)跟读“小巷、元宵”。
(3)除了春节和元宵节,文中还提到哪些传统节日呢,能否也用“动作加名词”的方式说说节日活动?(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预设:①清明节,祭扫。追问:为谁祭扫呢?先人。所以老师决定将这个活动名称改一改,变成祭先人(板贴)。认读祭。
②端午节,赛龙舟(板贴)、吃粽子(板贴)。(出示赛龙舟图和粽子图。)赛龙舟看得人热情澎湃,艾草包裹的粽子满堂飘香。我们边重温端午边识字也是很有趣呢!(认读舟、艾、堂:注意舟的笔顺;艾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堂可由“常”去掉“巾”加上“土”。)
③乞巧节,会鹊桥(板贴)。(认读乞巧:这个词比较难读,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追问:你知道牛郎织女浪漫的传说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牛郎这么可怜,咋们可不能再不认识他的名字惹他伤心了。(认读郎,双耳旁,后鼻音;)
④中秋节,吃月饼(板贴)。(认读饼:饼字很多同学肯定已经认识了,它是象形字,食字旁表义,“并”表音。)
⑤重阳节,赏菊花、登高山。说的真精彩,那你会读准“赏菊”吗?(生读)果然什么都难不倒你!
3.集中识字,出示多音字
(1)教师ppt出示本课所有新词,通过指名认读、开火车、等多种方式反复识记。
(2)出示“重阳节”: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知道它藏在哪吗?“重”读chong第二声;另一个音读“zhong”第四声。
辨读:重复、重新、重量、轻重。
小结:不知不觉时间快到了,让我们将这堂课结束在你们充满活力的朗读中。(男女生对读文章。)
第二课时
板块二品读文章,学习汇报
1.复习导入。请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2.自由朗读,完成:
任务二:1.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黑板上的节日板贴和对应的节日活动。
2.照样子,选择其中的两三个传统节日,补充节日活动。
(1)要能够顺利的摆出节日先后顺序,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些节日的具体时间,谁能说说看?
预设:根据学生回答和教师补充,出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乞巧农历七月初七,中秋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板贴上补充。)
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除了清明,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来过的。
(2)谁愿意上黑板为我们按顺序摆一摆?
预设: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
(3)摆得又对又快,很不错。那又有谁愿意为我们补充节日活动呢?(如:挂灯笼、赏明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节日活动的板贴上补充。)
3.熟读成诵
(1)没想到,小朋友们生活知识这么丰富。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让我们先一起思考:如何读好这首民谣。(引导学生:语速要适中;情感并不都是欢快的,如清明节要读的低沉,读出缅怀之情,重阳节要读出思念之情)
(2)再请两位同学朗读、开火车朗读。
(3)朗读游戏:听你们读得这么开心,老师也好想加入你们。让我们做几个读书小游戏吧!
①男女生对读,边拍手边读。
②师生接读。如老师读“春节到”,学生接“人欢笑”。
③请学生站起来边表演边读。
板块三拓展延伸自由表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热闹非凡。你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呢?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任务三:1.选择文中提到的一个传统节日,说说你们是如何过节的,当时有什么感受。用“在________节时,我们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的格式。
2.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请简单介绍。
(以上任务二选一即可)
板块四分类观察学写汉字
1.出示“贴、敬、转”
(1)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左右结构。
要点:左右结构的字,偏旁写得要比部件稍扁。贴字贝字旁的撇要写长,最后一笔是点,贝字旁要写在左边,“占”写右边;敬字中的“句”的横折钩的横要横在横中线上,右边撇的收笔和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要写舒展;“转”的车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右边“专”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写。
2.出示“团、闹”
(1)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
(预设:全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
(2)教师范写。(要点:“团”笔顺是先外后内最后封口,“才”的竖钩压竖中线;“闹”笔顺是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和竖都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写。
3.出示“艾、热”
(1)教师范写。(要点:上下结构。“艾”的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都要写舒展;热的“丸”的笔顺是撇、横斜钩,四点底第一点和后面三点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
(2)学生描写。
4.出示“街、舟”
(1)怎么样写好这两个字?
(预设:“街”左中右三个部分要紧凑,左中高,右边低,右边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舟”的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笔横折钩均写长,压在横中线上,两点上下对称。还要注意舟的笔顺。)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写。
5.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并指出优点。
【板书设计】传统节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
公历四月五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教学反思】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加入了较多的图画,把抽象的节日活动具体化。我还加入了几个朗读游戏,旨在抓住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识记。在实际教学中,孩子确实比以前更快地记住了生字,大部分学生上课结束都能背诵文章,课上也始终兴趣岸然。但由于农村小学,学生基础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拓展延伸部分很难实施,今后在语言表达方面还要加强引导。平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表达。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传统文化教案》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传统文化教案》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传统文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