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作文 大学语文历史文化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作文 大学语文历史文化文案:
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散文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公共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课既有一定的联系性,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大学生摆脱了高考的升学压力,在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视野较开阔,精神更独立,思想更自由,见解也较深刻。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更应注重体现教学的“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然而,在教授大学语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爱学古文的学生为数不多。不少学生对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历史散文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这些学生一般文言功底较差,一看文言文就头痛;更多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像中学时代那样学习文言文,只要会读、会译、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写作特点就满足了,这种被动学习的习惯很难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反复玩味、深入思考的兴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课本所选的经典历史散文仍是未被学生充分接受的文本,历史散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没有被真正理解和接受。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历史散文的教学中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克服阅读与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一定鉴赏力和创造性的审美主体,积极发掘、体验历史散文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并在文本的启发下完成对文本的改编,从而体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独特性质。
一、感知和了解:文体的欣赏与文意的疏通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阐释和创造的文本。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形成了关于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当代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现代白话文的阅读经验,对于文言历史散文接触得很少,很多人仅限于课本所学的有限篇目,这就难以在阅读中形成“顺利接受”。因此,把学生对于文言历史散文的否定文体期待转化为肯定的文体期待,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欣赏,克服学生译读文言文的困难,是进行历史散文教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诵读
诵读历来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通过诵读,学习者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可以在视觉听觉的共同作用下感受文章的脉络和情感,可以体会文言文语音的抑扬顿挫与文气的贯通和变化。简而言之,诵读是培养古文语感、克服文体障碍、提高学习兴趣,并使阅读者形成正面的文体期待最终转变为古文欣赏者的重要方法。
为了在具体教学中能较成功地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笔者把朗读能力作为本门课程学业成绩的一部分,制订出一个评价学生朗读成绩的量化标准,以此引起学生对诵读的充分重视;与此同时,又在每学期开展的朗诵比赛中把文言文朗诵列为主要项目之一,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释义
文言文凝练含蓄,词义语法和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像白话文那样明白如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疏通文意是文言文阅读的一大障碍。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对于文言文的字词句及语法知识没有提出比中学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相对而言更重视对文章内容理解思考以及文学艺术特色的把握。如果仍延续传统的方法,过多地重视字句的掌握,就会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重点,更谈不上体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了;但是不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就难以进行深层阅读和学习,很容易出现对文本的误读或者拒绝阅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引导和帮助。对于有一定古文功底的学生,要求他们通过文后注解自行疏通文意,在课堂上解决他们翻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文言功底较差的学生,可要求他们通过网络下载相关的译文与原文对照使用,以扫除阅读障碍,同时申明译文只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拐杖,永远不能代替文言文的学习。在了解文意后,学生再反复诵读课文,就为对全文进行欣赏和感受,为深层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理解和接受:发掘作品潜在的意蕴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因此,读者要善于发现作品中“隐含的读者”,并寻找和赋予作品的意义。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过程是历史散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首先,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文学性特点,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获得文本的深层意蕴(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其次,读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解和新的阐释赋予文本以生命和价值,同时体现教学的研究性和深入性。当然,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在鼓励发表新见解的同时,还应强调对文本特点的把握,使学生较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历史意义和潜在意蕴,并尽力避免形成对文本的误读。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历史散文都堪称经典之作,每部作品又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要使它们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得以理解和接受,就需要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唤醒以往的阅读记忆,去破译作品的密码,最大限度地还原文本的历史意义,进而起到以史鉴今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文本的特点启发点拨学生思维,并灵活地提供相关材料。学生对于历史散文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深浅不一的,这就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启发提供了契机。例如学习《秦晋崤之战》这篇课文时,有些学生仅有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一点记忆,而个别同学对于秦、晋、郑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晋文公之死给秦晋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了对这一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才会正确分析这场战争的实质和文中的历史人物,站在国家、政治的高度上认识穆公的野心,理解晋国大臣之间的争论;又能从人伦亲情的角度同情晋文公夫人的处境,理解她对秦囚所持不同立场;并进一步超越历史的局限,站在当代的高度联系国际社会错综复杂的现状和国与国之间争端,谈出自己的认识。这样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由于历史散文的叙述和学生的阅读接受而被艺术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在对话交流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对社会历史的感悟和思考,从而体现了不同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深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结构安排等都是别有意味的,需要有鉴赏力的读者发现这些潜在的意蕴、情趣和审美价值。对艺术美的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正如柏克指出:“所谓鉴赏力便不是一种单纯的观念,它的构成一部分是感觉方面的原始快乐的知觉,一部分是想象力的次一级的快乐,另一部分是推理能力的结论。缺乏感性便会引起鉴赏力的贫乏,判断力弱便会构成错误或低劣的鉴赏力。”笔者认为,鉴赏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在具体的阅读中进行,并在自由的对话交流中被激发和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在对话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审美愉悦,引起情感共鸣;并提倡持不同见解者之间进行辩论,这样更有利于从多角度认识问题,把思考引向深入。其次,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还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真对待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引领他们发现答案,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上升到一定高度深入阐发,这样不仅可以发掘出潜藏在历史散文中的丰厚人文精神内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如在学习《段太尉逸事状》一文时,学生对段秀实“勇服郭”的风神很是欣赏,却不大理解“仁愧焦令谌”时为何那样谦和退让。这需要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乱民的军士与蛮横的焦令谌在行为上的不同性质,从而理解段秀实的不同态度。接着,又从写作的角度,分析两个事件所要凸现主人公性格的不同侧面:刚勇对权贵、仁厚对百姓。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把学生对人物刚勇精神的认识上升到“儒者之刚”的高度,并引用孔子对“刚”“仁”的相关解释。这样学生更体会到段秀实人格中儒者之刚的难能可贵,对其人格美由衷钦佩。第三,通过介绍历代评论家对这些经典散文的评论文字,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领悟力和鉴赏水平。学生在阅读、品味文艺批评家的精彩论述后,会逐渐学得一些鉴赏文言文的门径和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阅读。
当然,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在赞同或拒绝的阅读接受中,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人生态度。例如在学习《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时,学生对冯谖的谋生之道就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冯谖生存能力差,四体不勤,因此“贫乏不能自存”。既然上有老母需要奉养,理应在未投身孟尝君门下时放下读书人的清高,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这才算是孝;否则万一一辈子怀才不遇,岂不饿死老母?不同意见者则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各有不同,冯谖是个老谋深算的师爷类的人物,给权贵做门客才是人尽其才。冯谖很清楚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想办法托人推荐自己,说明他还是挺有主动精神的;让他做买卖,是大材小用,没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可能既错过相府的用人机会,又赔了本。这些不同态度反映了学生个体通过阅读而产生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包含着个性的情感表现、内心感受以及带有深刻个性的意向,体现了文学作为人文教育在人格塑造上的潜在性和深远性。
三、改编和创造:在作品中发现并创新
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文学经典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一代代读者发现和创新。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真正的读者会根据文本和自己的意识投射构建新的意义。因此,大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力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并为学习者搭设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历史散文具有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叙事简约的特点,为改编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认识艺术地、具象地展现出来,笔者采取了由学生改写或编演课本剧的学习形式。
对文言历史散文的改写不是翻译而是写作,它要求学生以所学篇目中选取某个事件或人物的故事为素材,变换叙事角度,加上合理想象和虚构,完成一篇能体现原著基本精神的文章。完成这项作业需要对文本的理解和创新,对学习困难者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则是较好的解决方法。这种改写一方面可以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给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可以在文中构建新的意义,为编演课本剧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改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历史人物的个性,使主人公更具生活气息和现代性。例如有的学生在改编《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时就虚构了主人公落魄时相识的贫贱之友,绰号为“鸡鸣”“狗盗”,既写出了二人的豪爽、狡猾,也描写了他们见识的平庸,在反衬之下突出了冯谖关心国计民生、不甘屈居人下的胸襟抱负。有的学生写冯谖“三弹其铗”之事时,根据现代学生的欣赏口味改编了唱词,并从相府门客和孟尝君亲信的攀谈中表现了门下士对冯谖的嘲讽和嫉妒,体现冯谖性格中狷介清高的一面。
编演课本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发掘、展现他们多方面的才能,需要擅长编剧、表演和导演的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而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看自己的剧作更有兴趣,现场效果一般较好。看完演出后,最好安排编剧、演员和观众交流各自的感受,总结编演过程的经验教训。在这类教学活动中,一些古文学习困难学生在看了同学的演出后对课文受到感染,并跃跃欲试想在下一次报名担任课本剧的角色。课本剧的编写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忠于原作的历史版剧作,显示了学生对文本和相关历史背景的深入阅读,令不少同学佩服他们的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另一种为现代版的课本剧,它更具时代气息,显示出思维的灵活性。如演“孟尝君考问冯谖”一场时竟出现了如下的台词:“敢问冯公对十七大有何高见?”“简言之,乃十六大的延续,主题是以人为本,和谐求发展。”又如,在冯谖歌“长铗归来兮”时,改写歌词配以现代打击乐,演出后观众们对这一环节的处理发表了不同看法。毋庸讳言,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时间太仓促的原因,在学生的课本剧编演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剧本结构安排不合理、台词较随意等。但瑕不掩瑜,学生们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经典里感受到现实的气息,在尝试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很欢迎。笔者相信只要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些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作文 大学语文历史文化文案: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 孟子 ,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 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作文 大学语文历史文化文案:
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作文 大学语文历史文化文案: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作文的经历,对《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希望对大家写《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教学年教育文档》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