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 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励志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  文案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 文案: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小故事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4: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中国传统小故事30篇(一)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中国传统小故事5: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国传统小故事6:杞人忧天
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管放心。”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中国传统小故事7:亡羊补牢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中国传统小故事8: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中国传统小故事9: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6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 文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
宗悫乘风破浪
南北朝时,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名叫宗悫。他自幼跟随父亲和叔叔习武,所以小小年纪就身怀绝技。
看到盗贼吓跑了,众宾客都拍手叫好,称赞宗悫有胆有识,英雄出少年。这时有人问道:“小小年纪就如此机智勇敢,你将来打算做什么呢?”
【启示】“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原指船乘着风势破浪而行,后多用来形容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现在仍具现实意义,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当前,监狱十分重视服刑人员“三课”’教育,只要积极参加,有好的学习态度,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就一定会获得好的收获。
皇甫谧迷途知返
服刑人员要有廉耻之心,这样才能认罪服法,树立正确的改造目标,真正达到重做新人的目的。
董遇“三余”时间
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
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
董遇说:“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
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
萨都刺一字之师
愚公移山
.
谈迁重写《国榷》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去应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就惆怅、迷惘、灰心丧气,这是软弱的表现。”
【启示】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服刑人员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服刑人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车胤囊萤夜读
陶侃惜光阴
阮大铖学不尚行
陶侃励志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启示】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服刑人员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每名服刑人员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其实,无论是改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启示】“行百里走半九十”。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只要你不断辛勤灌溉所种下的种子——持续去学习。那么就会走出人生的冬季、进入春季,那么多年看似不见成效的努力终必会有收获硕果累累的一天。因此,对服刑人员来说,要凭毅力与韧性去追求所企望的目标。
鉴真东渡
【启示】心中有信念的人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忍耐和坚持虽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却能让你品尝到胜利的滋味。鉴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航标,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理想,然后朝着它努力奋斗,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
同行晁补之评价他画的墨竹说:“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
苦读诗书的欧阳修
因为家境贫寒,母亲只好自己教欧阳修识字。每次,她都用芦苇在地上写字,边写边教欧阳修读,反反复复,直到欧阳修记住为止。
【启示】“河出潼关,因有华山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学习同样如此,不畏惧环境,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就能够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看到壮阔的景色。
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启示】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服刑人员来,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一,服刑人员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犯罪。其二,必须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立下实实在在的“志”。其三,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没有实际的改造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同时,立志,贵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自始至终。立志不易,守恒更难。
左思作赋
书法家柳公权
神箭手养由基
【启示】“百步穿杨”的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需要的是长年累月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匡衡凿壁借光
邴源泣学
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为了求学他来到长安,四处打听各个贤士的名讳,并一一拜访。一天午后,他来到乡间一所茅屋前,轻轻叩门。不一会儿,出来一个孩子问他有什么事。他说:“弟子前来拜见老师,请教有关五经的问题。”那孩子见他牵着一头驴,料想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少年,就随口说:“我家主人正在午睡,你站在这里等一会儿吧!”说完,扬长而去。
那老人走出一里地后,又反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你跟我在这桥上相见。”
战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产生了不少射箭能手,而楚国名将养由基却使得这些射手都黯然失色,据说当时连飞禽走兽都知道他是神射手。
老人说:“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熟练罢了。”
然后,老人慢悠悠地说:“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熟练罢了。”
项羽取而代之
左思洛阳纸贵
疏广教子
三纸无驴
陶宗仪持之以恒
公明仪对牛弹琴
左丘明与《左传》
在改造中,服刑人员之间维持一般性的交往,可以起到互相关心、帮助和监督的作用,但如果想要发展为亲密无间的朋友,那就要进行必要的选择、区分良莠了。
路温舒编席抄书
八十二岁的状元
数星星的孩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子学弈
【启示】勤奋努力地学习,终会有一天获得成功,而如果一味地偷懒贪玩,则只会荒废时光,最终一无所获。二子在学棋的态度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启示】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泥土就会有绿荫,有艳阳也会有阴雨。一个耕耘者只要认认真真地劳动,定会有果实可收,也定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齐己和尚一字之师
纪昌学射
【启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句民间谚语诠释了学习的真谛。纪昌拜神箭手飞卫为师,飞卫却不教纪昌射箭的技巧,而是让他先掌握射箭的基本要领,最后纪昌学到了射箭的真正本领。这个故事是告诉服刑人员在学习中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专心致志地对待学习,相信一定会取得成功。
窦燕山教子
刮目相看
乐羊子半途而废
女娃精卫填海
人若能将“锲而不舍”作为一种治学精神是极其可贵的,无论做学问,还是干事业,都应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坚韧不拨、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有凌云之志,也是一句空话。只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同样,在改造中服刑人员要立足自身实际,把刑期当学期,排除各种干扰,发扬“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掌握过硬的知识技能,才能成为一个真才实学并受社会欢迎的人。
梓庆鬼斧神工
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
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启示】这个故事源于《庄子》,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
霍光不学无术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 文案: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以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读书,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后来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燃糠自照》
在南朝时,有个齐人叫顾欢.他非常聪明,六、七岁时就能推算四时节气和六十甲子.邻居们都夸他,说他长大一定会有出息.
有一年秋天,稻谷熟了,爸爸让小顾欢去看稻田,还特意嘱咐他:“可别让麻雀把稻子给吃了.”小顾欢满口答应,还没等爸爸说完,就一溜烟跑了出去.他来到了稻田边,那金灿灿的稻子在阳光的照耀下,象一粒粒金豆子.在稻田上空有一群麻雀.小顾欢见麻雀叽叽喳喳怪好玩儿,突发奇想,坐在田埂边写起了《黄雀赋》.
晌午,爸爸来叫小顾欢回去吃饭,看见稻田里的稻子被麻雀吃掉了一大半,原先鼓鼓的谷粒,刹那间变成了空壳儿,稻杆东倒西歪的.爸爸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你瞧瞧你,稻子都快给麻雀吃光了,你在干什么?”小顾欢战战兢兢地回答:“我……我在写《黄雀赋》呢!”“哦?《黄雀赋》?让我看看.”爸爸说.小顾欢用发抖的小手把写的文章递给爸爸.爸爸看了看,叹了口气,说:“可惜我们家穷,不能让你读书啊!”
顾家附近有个私塾,小顾欢白天常常跑去偷听.只见他拿着纸和笔,歪着小脑袋,仔细地听着,遇到精彩或重要之处就记下来.晚上,他就在家里复习.顾欢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他就点燃稻糠、松枝照明.
顾欢就是这样勤奋好学,老了也是这样.朝廷要让他做官,他不肯,一直隐居在天台山.
这就是才子顾欢小时侯的《燃糠自照》的故事.
《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 文案:

(励志故事)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励志故事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励志故事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励志故事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
励志故事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励志故事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励志故事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
励志故事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励志故事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励志故事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殷浩诸人盛名冠世,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
励志故事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