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学选择题题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学选择题题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学选择题题文案

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学选择题题文案: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这只船。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哲理分析: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错误的意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是有智慧的表现。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应当如此,对自己也应如此。看待自己,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读:在对弈中、战争中都会出现由于局部的失误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况。
哲理分析: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5.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读:不会谋划全局的人,也就不会谋划一个部分或单位的发展。哲理分析: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26.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动,一去不复返。哲理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
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解读:自然界生物的活动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有规律的。
哲理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解读: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因为尧是圣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面两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30.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解读:专心致志地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哲理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31.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解读:(人们只要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都是有
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3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解读:这段话揭示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道理。
哲理分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33.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份才智。
哲理分析: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实现挫折向智慧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3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解读:金子没有百分之百的纯度,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哲理分析: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解读:没有“跬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外的目的地;没有“小流”的汇聚,就不能形成浩瀚的“江海”。骏马飞奔,也要一步一步地跑;劣马虽然走得慢,但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同样能够到
达目的地。哲理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哲理故事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有两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突然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其中一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人对他说:“你穿上球鞋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得比熊快,我是要跑得比你快。”故事听起来有点无情,但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指出:“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无疑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故事中“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我们反正跑不过熊”,是客观实际,就看你怎样想,怎样行动了。当今,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竞争将异常激烈,谁能抢先一步获得信息,抢先一步做出应对,谁就能捷足先登,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这“快者为王”的时代,速度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法则。老鼠困毙与“度”的把握一只饥饿的小老鼠遇到了一只盛满大米的米缸,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兴奋不已,每天跳进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里的米一天天减小,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一天天拉大。当小老鼠所能跳过的高度低于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时,它没能摆脱米的诱惑,仍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但就这一跳,使小老鼠在吃完缸中的米之后,困毙在缸中,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超越了“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小老鼠的悲哀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能够跳出米缸的“度”,以至于最后一跳,误了卿卿性命。“老鼠困毙”的故事,体现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两种状态,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时,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否则,事情做得过了头,就会出现“老鼠的悲哀”。同学之间相处也有一个“度”。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个“度”就是“良言”。当同学受窘时,不妨说几句解围的话;当同学
沮丧时,不妨说几句热情的话,给他提个醒;当同学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同学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话;当同学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自己犯错误时需要听哪些话语。龟兔重赛与战略运筹有一则新寓言故事:兔子与乌龟赛跑,兔子跑输了以后,好好总结一下教训,并提出与乌龟重赛一次。赛跑开始后,乌龟按规定线路拼命地爬,边爬边想:这次我输定了,不过比赛不是目的,只要我尽力而为,赢不赢都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可当它到了终点,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之时,才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乌龟问:“兔老兄,难道这次又睡觉了?”兔子哀叹到:“睡觉倒没有,却是跑错了路。”原来兔子求胜心切,一上路就埋头狂奔,估计快到终点了,才发现跑在了另外一条路上,不得不返回叉道口重新跑,因而还是落在了乌龟的后面。这则新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竞争的道路上,即使你条件再好,实力再足,也要依赖于明智的战略指导,可以说战略决定胜负。任何研究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不懂这种方法,结果如坠烟海,抓不到中心,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重蹈“兔子”的覆辙。驴之死与风险防范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介绍:有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专爱吸驴的血,当这种蝙蝠飞落到驴身上时,起初驴会本能地抖动身体或用尾巴去驱赶;但当蝙蝠用细小的舌尖轻轻地舔驴,驴立即产生一种麻丝丝痒乎乎的快感,再也不驱赶它了。于是,蝙蝠开始吸驴的血,一只蝙蝠吸饱飞走后,又会飞来另一只蝙蝠继续吸,驴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干血死去。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个字诠释上述故事,真是恰如其分。“驴被小小的蝙蝠吸干血死去”,究其原因,尽管有多种解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缺少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安而忘危,缺少远虑。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反之,如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必然会走“驴”的老路。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学选择题题文案: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讽刺了上行下效而造成的迫求时髦的不良社会风气)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5.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世界时刻发展变化,不可扭转。翻译: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万物兴败自由规律)
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1.自不量力;2.即使挑战巨大,依然有勇气尝试)
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把握重点)
9.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身居高位,更应谨慎)
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11.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可作为年轻人自我鼓励之语。翻译: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3.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创新)
1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奉献精神;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1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翻译: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17.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1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高瞻远瞩,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0.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磨砺,付出与收获)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实践出真知)
2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创造便利的条件)
2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思亲;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世事难完满)
24.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死水”无浪之静是暂时的,关键是有春风吹拂之动。指处于困境中的人,也会有得意的时候。)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比喻任何理想都要经过波折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2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
2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史记》(做事情竭力而为,做得出色)
2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相知和沟通必须是双向的)
2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除旧创新。原意是佛、道两教不加以堵塞,儒教就不能得到推行,今多指不破除旧的,新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2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时光飞逝,珍惜时间、珍惜当下)
30.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比喻只有通过规则与礼法的约束,才能使人品行方正,谨守礼法。)
3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由己推人,由今推古)
32.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班固《汉书》(细节决定成败)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各有长短,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3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雪梅》(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3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舍恶从善,需强大信念。翻译: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3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论》(果断处事)
3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客观看待事物)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孟子》(坚守道义)
3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坚守道义)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前期准备是后期成功的基础)
4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以相互转换)
4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广泛听取他人意见)
4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弥补错误时刻不晚)
4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见义应勇为)
4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卖柑者言》(外表与内在)
4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帮助别人也有原则、分善恶。翻译: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4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心形于色,内心坦荡、不为外物所奴役才能自在生活。翻译: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48.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安贫乐道)
4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真正的友谊当是不含任何功利意图,方不会以利而聚必将以利而散。)
5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带来发展、生机与活力)
5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康的《运命论》(观点1:过于出众反易遭致非议和打压,应低调不张扬;观点2:如果你是一个有才有德之人,你张扬你的个性,将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对朋友无害,对社会无害,甚至对国家有利,那么木秀于林也应值得提倡。)
5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5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晋书》(汲取经验教训)
5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汲取经验教训)
5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5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人才培养)
59.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为人处世的哲学;生活处处是学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6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宽容,减少对他人的苛责)
6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6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比喻人做好事无需张扬,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深得人心)
6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世间万物运转自有规律)
6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6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用来形容时代发展繁荣昌盛)

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学选择题题文案: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
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B、⑴⑵⑶C、⑴⑵⑷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B、⑴⑵C、⑴D、⑴⑶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1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6、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B、⑴⑶C、⑵⑶D、⑵⑷
17、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8、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B、⑶⑷C、⑴⑵⑶⑷D、⑴⑶⑷
19、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0、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参考答案:
1----5CDCBC6-----10BCDCC11----15CAACA16---20CBDBC
16---20BDBDA

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学选择题题文案:

一、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仍有志干一番事业,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2、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3.《龟虽寿》与《观沧海》
(1)出两首诗揭示主旨的句子。、(《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两首诗各抒发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感情。(《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观沧海》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图,表出诗了宽广博大胸怀。)
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獗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二、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赏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作者用浅白如画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宁静惬意的田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以及真挚友谊的向往。)
2..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4.尾联中的“就”有何作用?
(“就”欣赏的意思,诗人的表面意思是希望明年能欣赏菊花,实际上,一个“就”字,除了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诗人与菊花一般淡泊高远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纯朴,远离繁杂事务的乡村的喜爱与对故友的不舍,流露了真挚的感情)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认识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2.末联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处世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5.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语言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了一切烦恼。)。
9.“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在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何处?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怀之情。)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対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上述景物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有飘零之感;“子规”含离别之恨;“明月”含思念之情。)
4.诗前两句的表达方式是(借物抒情),写染出一种的(凄凉)气氛。后两句诗人情思飞越,要托洒漫天下的月光,把关怀和思念,随风捎带到友人身边。全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5.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写于什么季节?(春季)。
五、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出了人物的心情。)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诗人想象将来亲人欢聚,共同剪烛于西窗之下,向亲人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亲人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愁苦中带欢乐的思想感情。)
4.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六、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第一句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夜色浓厚,清冷寂静。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4.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两个“笼”字描绘的图景是:秦淮河边夜色朦胧和冷静的景色。)
5、谈谈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对商女的埋怨责怪,实际上是批评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寄寓着诗人无限的忧愤和辛辣的讽刺。)
6.隔江犹唱后庭花‘’句中”犹“字用得好在哪里?
(“犹”字意味深长,形象的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
7、有人说: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也有人说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七、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的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主人公孤独惆怅的心情。)
4、这首词中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5、作者在词中主要表现了自己的哪些感受?这些感受又是借助什么来表现的?
(表现了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等感受。这些感受是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等事物,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出来的。)
6、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7、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写了什么?
(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这首诗隐含了什么哲理?
(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2、诗的全两句和后两句分别运用了(议论)、(描写)的表达方式。
这首诗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3、这首诗歌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包孕性,请阐述其中的含义.
(①包含上山过程所历艰辛,因此把下岭看得容易、轻松;②“下岭便无难”的判断是错误的;③“莫言”二字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
4、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名句是什么?(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名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6、此诗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九、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一,二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2.“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3.“争渡,争渡”(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4、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愉的词语是(沉醉),词中与“误入”照应的是(不知归路)和(争渡)。
5、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情趣,试具体分析。(这首词作者“沉醉”写人忘情之态,以“争渡,争渡”写人情急之形,又用“惊起”写鸟儿受惊之状,语言清新,明白如话,富有情趣。)
十、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4、诗人通过具体的描写,表达关于(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的心得体会。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的经历,对《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希望对大家写《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