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作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300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读书笔记 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作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300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作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300文案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作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300文案: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人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果然,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作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300文案:

在老师布置完任务之后,我第一本看完的是《爱的教育》。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第二本看完的是《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透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用心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在细细阅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自我被陶先生坎坷、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一、以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
陶行知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深知穷人吃不饱,上不了学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国人都受到教育”。他在美国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要他留下来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完成自我的心愿,毅然回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的人生价值观更明确了,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这一大事就是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祖国。他深深明白,旧中国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所以,他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目标是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新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放下教授的优越生活,辞去大学校长的高位,脱去西装穿上草鞋,率领同志在长江边上,燕子矶旁的劳山上开辟了晓庄师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始实践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他病逝前不久,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但陶先生仍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态度,对自我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
态度决定一切,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人有无理想是决定了他是否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做出如何大的成就,而我们的陶先生不仅仅心中有着自我的抱负,并朝着自我的理想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陶先生那种抱定理想,矢志不渝,为着理想,锲而不舍,为了理想追求一生的伟大形象是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光辉典范。
二、以他“爱满天下”的胸襟培养我们博感情操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爱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是与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兴中华的抱负,与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齐的。他这样执着、坚定的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而坚持不懈的工作,最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祖国,他用自我的行动实践着自我的“爱满天下”这种伟大的胸襟,他把对人民、祖国的特殊感情表此刻博爱之中。陶先生的爱是大公无私的爱,爱憎分明的爱,是真善美合一的爱。教育、引导我们不仅仅要爱自我,还要爱长辈,爱他人,爱身边需要帮忙的人,爱自我的群众,爱家庭,爱家乡,爱和平……引导我们努力做一名有博爱精神的人。
三、以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境界培养我们诚信品格
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这句教人更律己的话道出他的做人之道。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一生。他在青年时期,即满腔热情地投身反清辛亥革命,美国留学回来,即开始他的教育救国实践,一心一意为改革传统旧教育而不懈努力,“九一八”事变后,亡国之祸危在旦夕,他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他又冒着“第三枪”的危险,坚定不移地战斗在爱国运动最前线。为了真理,为了和平,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这是真人之举。
总之,陶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苦难的旧中国人民为了探求中国教育新路子而赤胆忠心,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一生。他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胸怀博爱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自我爱国、爱民,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壮美人生,也同样折射出了他完美、高大的人格魅力。
看的最长也最难懂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创作的教育哲学。在《序》中杜威指出本书体现了他探索和阐明民主社会所包含的思想,和把这些思想应用于教育事业的许多问题所作的努力。讨论的内容包括从这个观点来考察,提3出公共教育的建设性的目的和方法,并且对在早先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但在名义上的民主社会了仍在起作用以阻碍民主理论充分实现的有关认识和道德发展的各种理论,进行批判性的估价。从本书可以看到,本书阐明的哲学,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立,旨在指出这些发展所表明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面变革。
本书是一本教育哲学书,无疑很难读。而杜威为了使读者摆脱这种尴尬,在书中总是在鲜明处指出本书本章的要旨,为读者解决难题。每一章后的提要都精炼的阐述了本章本就精炼的内容。
在第一章中,杜威阐述了学校的来历,教育的来源,指出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危险倾向----在比较直接的联合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在学校所获得的经验之间,产生了不良的割裂现象。即教育脱离生活。
第二章中杜威认为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学校是特殊的社会环境,他有三个重要功能: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二是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三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
第三章中杜威批判了教育即指导的观点,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饮水。
第四章批判了教育即生长。习惯有两种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被动消极的;还有一种是主动的习惯包含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
第五章批评教育是预备的观念,教育即展开的观念,教育是“形式训练”的观念。
第六章批判赫尔巴特哲学,考虑教育的一切事情,唯独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没有注意青年具有充满活力的、寻求有效的起作用的能量。批判教育是复演和追溯,从教育上说,儿童未成熟的状态很大优点,就是使我们解放儿童,无需走过去的老路。批判教育即改造,这个思想把目的(结果)和过程视为一件事。
(必须老实的承认,我对杜威批判的教育观点不甚了解,甚至觉得有道理,但是无法反驳,即使看了杜威的反驳理由,也无法全面了解。)
哲学有一个通俗的意义,就是在困难和损失面前保持镇静和忍耐;甚至有人认为哲学就是忍受痛苦而毫无怨言的能力。(有道理,化繁为简。)
如果一种哲学理论对教育上的努力毫无影响,这种理论必然是矫揉造作的。(而杜威的教育哲学恰恰是对教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简单的准绳。)
教育哲学不过是就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难,明确地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习惯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所以,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杜威的语言总是那么浅显易懂,把复杂的哲学问题化为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这让我对哲学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原来总以为哲学难读,也确实难读,这个比喻无疑抓住了最根本的内容。)
(关于学校和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校内学习应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在两者之间应用自由的相互影响。也就是学校即社会,学习即生活。)
杜威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对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曾到世界各国进行讲学。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理论中找到他的教育哲学的影子。当然,教育家也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他们借鉴,完善,细化杜威的教育理论。因为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坦白地讲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之后,没有记住什么具体内容。但是并非绝无收获,民主主义与教育对应的是阶级社会的教育。在民主社会里,教育应该是平等的。培养的对象也应该是完整的、自由的、有独立个性的人,不是社会的工具。教育不应有太强的目的性,这点我不完全赞同,但是杜威随后有解释到,要找到学生的多种兴趣,确定职业的一定范围,实际上这也是目的性了。不过他的目的是跟随孩子的天性。
读完此书,花了我十三天的时间。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要求,首先应有一个粗略阅读的过程,花很少时间去进行。但是这一步我做得很差,因为书中专业术语太多,内涵太浓厚,不是可以快读的那种。但是还是强迫自己快读了一遍,不管效果如何,这都是必须的。培根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咽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细细消化的一本书。
参考文献:
[1]滕大春.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1-9
[2]查永军.参与式学习——解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6卷第三期:85-87
[3]李爱萍.论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兼谈全球化背景下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第22卷第4期:83-89
[4]李家成.论教育生活的生命价值——从《民主主义与教育》谈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1卷第1期:12-17
[5]朱咏北,龙献忠.教育民主与学生个性培养——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个性培养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12期:12-15
[6]李继兵,刘俊.让教育开出生命之花——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教育生命哲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卷第3期:94-97
[7]李继兵,刘俊.让教育开出生命之花——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教育生命哲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卷第3期:94-97
[8]王凤玉,单中惠.世界教育学者眼中的《民主主义与教育》[J].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121-130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作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300文案:

爱的奉献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徐家集中心小学
王运玲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籍------人类的朋友,人类进步的阶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更是给我们教师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书中谈到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又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四、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次类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读书计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每一位教师成为“读书人”是一种职业召唤,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因此营造书香校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个人的读书意识,促进自己的快速成长,我根据根据校读书工作安排和学校实际,特制定读书计划如下:
一、读书活动目标:
1、营造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读书氛围,提高自己的学习理论的热情,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努力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增长教学智慧,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通过读书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开阔教学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通过读书活动,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二、读书口号: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三、在我的读书活动中我将遵循以下思路:
1、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活动原则,以原理掌握、方法习得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引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2、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3、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放眼世界,增进国际了解,尊重各国、各族文化,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流。
四、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教师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将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信念”。有了“信念”之后,“行动”将随之发生改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2、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读书内容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3、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5、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五、书目选择:
教学理论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赏识你的孩子》——周泓、《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薛瑞萍等
杂志:《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等
童书类:《草房子》《五三班的坏小子》《小水精》《人鸦》《亮晶晶》《卡梅拉系列》等
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瘠、苍白的状态。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作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300文案: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在职读博士研究生课程,毕业后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受聘为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第一辑让教育回归人性
第二辑阅读与成长
第三辑神奇的好奇心
第四辑对父母们说
第五辑人生成功的真谛
第六辑生命教育
第七辑剩下的才是教育
第八辑道德的教育
内容摘抄及感悟
《让教育回归人性》是一本内容包含量颇为丰富的书,一共八辑,每一辑都有好几个视角相同,但案例不一样的专题。八辑内容看似各有各的说道,但其实内容之间是相通的,即本书旨在深度解读教育的本义。教育的本义是什么?“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
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观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进一步作了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其实这个观点一直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但又有很多人其实一直在误解“生长”的意义。绝大大数人给“生长”设定了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好像如果不是以这个为目的的成长,就不是真正的成长。以这样功利性的目的来促使生长,自然会压抑生长。
教育不等于灌输知识,现在有多少孩子是被“填鸭式”的教育喂养长大的。\"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样的鸭子谁都知道不是通过健康渠道成长的,都不愿意去吃。那么类比到孩子身上,他们的成长健康吗?
当然,生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需要一些引导导向,所以我们提出了“智育,德育,美育”。那么,有多少时候我们把这些定义为一些狭隘的规范的灌输?比如智育仅限于知识,美育仅限于技能,而德育仅限于规范。却不知,真正的更好的定义应该是: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这些,并不等同于灌输知识,灌输技艺,灌输规范。引导错误比不引导更应该使人产生恐慌。难道我们对一个合格孩子的要求只是局限于会写,会默,会倒背如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四美三热爱”吗?显然不是的。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说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仅仅是把目光局限于“空谈”身上。我们习惯于说要先“爱祖国”,“爱社会”,最后才是“爱自己”。可事实上呢?一个连自身修为都做不好的人,别说为国家建设出力了,说不定在家里还有“主仆相煎,兄弟阋墙,夫妻反目”的事情呢。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人生观:
1.实现自我价值
2.有能力照顾家人
3.有能力帮助别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前面两点他也是个成功人士了,如果可以有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那更是锦上添花了。所以,引导者们,任重而道远啊。
二.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教育最错误的观点是把儿童时期所有的教育都看成是为儿童将来长成大人做准备,“长大成人”这个观点流传已久,意思是儿童还不是人。否定一个人不是人,否定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把这个重要的阶段当成是为另一个阶段做准备,自然就会抹杀掉这个人最幸福最有意义的一段光阴。所在,清楚了这条箴言所包含的意义,我们才能正视儿童时期的教育,“以人为本”当从此开始思考。
纪伯伦先生说过: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以给他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我很欣赏周国平先生对待他的女儿的方式,把她当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灵魂进行交流,而不是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很多时候,孩子能教给我们的,远远比我们能教给他们的更多。我们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发现他们身上的可贵之处,每个人都会得到成长。
孩子们因为缺乏阅历,很多时候,会更诚实坦荡率性,他们受这些可贵的,不受功利性影响的品质支配,做事凭借的是真兴趣。那么,我们很多时候,不但不是去保护他们这个时期可贵的精神品质,而是想去做一个残忍的剥夺者。例如幼儿园要去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是为小升初做准备,初中为高中做准备。更可悲的是,这种风气越加浓烈,孩子们显得越加世故老成。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他自身的价值。这样教育,就不是为了体现每一阶段的价值,而是每一阶段都在为后一阶段做准备。有无止境?这样其实真的扼杀了很多东西,扼杀了每个阶段自身的价值。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补习班,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心态。而家长普遍具有一种“恐慌心理”。这种“恐慌心理”驱策着让孩子学习各种补习班,互相攀比。这样做,只会在总体上加剧不良竞争,而被录取的人数不会增加。结果,获利最多的不过是补习机构罢了。还有,即便你的孩子在这样的竞争中获胜,付出的代价牺牲也是很大的。从长远来看,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心智的健康成长远比一纸文凭重要。如果中国的多数家长能少受些这种“恐慌心理”的支配的话,相信现行教育体制不变革也难了。
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不学习就适应不了社会,就会被社会淘汰了。言外之意,所有的学习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但是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两个观点为目的的教育,所培育的人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被动学习,机械化接受教育,把人当成一个机器,随时准备投入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后都不断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身心解放。可见,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对正确开展教育来说有多重要。
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如果只是适应现实,那么我们要教育做什么!那样子,岂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框架结构里去一代一代复制粘贴一个固有的母本?何来创新?何来真正的人才?我们把那些越是“听从使唤”的孩子贴上一个“好学生”的标签,对那些“稍有逆鳞”的孩子不屑一顾。我想趋利避害应该是生物的本能吧,更何况是人呢。孩子们的心智尚未健全,当然更可能觉得一切表扬的话语是中听的。他们更可能趋向这种处于安全保护限度的“定型”模式。可是,恰恰是这种定型,扼杀了多少求知欲,多少宝贵的独立思考?
学习如果是“为人”,那么往小一点说,可能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很多父母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有所遗憾或者是期望孩子可以延续自己的人生目标,因而就模糊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观念。如果往大里说,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固有的机制。那么很多掩耳盗铃,掩人耳目的弊端就可以继续大肆横行。还有多少人能够发现并且去指正呢?这就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焦大,被称作是贾府的屈原。说假话的飞黄腾达,说真话的马粪伺候。但更大程度上不是说明,焦大这样的,认清世道危机的人太少,而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人吗?社会的群体站队问题其实是不容忽视的,很多时候,话语权并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学习应该是“为己”的,而这种“为己”才更有可能是有价值的。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学习“为己”精神。他17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许多的废物塞进自己的脑袋。其结果是在考试后的整整一年里,他对任何科学问题的思考都失去了兴趣。后来,他明白了那样的教学方式会使人麻木,使人迷失。后来,他就始终满足于做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他的成就我们都是看得到的。这还体现了因为“为己”而有“为人”的价值呢。否则,他的人生应该也就跟那些规规矩矩,本科毕业找工作的一样平淡无奇了吧。
而爱因斯坦也认为那样的模式会扼杀人的“好奇心”。可是好奇心的地位可以说是“神圣的”,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无论是文学的,物理的,人类学史上的是始于好奇心?可是好奇心之所以容易被扼杀掉,最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人们似乎总是把精神价值看得很廉价,似乎必须落实到物质价值。否则,就不能称作有价值。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为己”的学习,是很可悲的。
四.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一看到这条箴言,我就迫不及待地往后阅读。因为在我们祖祖辈辈的教育理念中“惜时如金”“一寸光阴一寸金”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读了周国平先生的解说,我才知道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如果从“教育即生长”这个理念去解说,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要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让其心智得到发展。但我国的传统教育很明显地,是用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中,捆绑在一堆堆的功课内。学生,哪来的自由时间?
这是一个叫“约翰·亨利”的人对教育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教科书。”
这个观点大概是基于孩子们的时间过多的被那些“必要的知识”填满而不能去涉猎那些被很多家长和老师称作“浪费时间”的“闲书”、“杂书”了。有多少学校的图书馆即便再规模浩大也不过是个摆设?有多少学校的图书馆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做的表面文章?而即便对外开放,又有多少学校给了学生去充分享受读书馆资源的时间呢?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你能活到一百岁,你每天可以读一本书,那你到离开人世也就只能看三万六千五百本左右的书。看的这些书还要是保质保量的书。更何况,这也是不现实的。可是这书海浩瀚,哪里只有这些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多阅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呢?很多东西,远远不是教科书可以企及的。而且,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很多东西出现在教科书上,甚至产生对书籍的厌恶之情。那么他们要错过多少东西,不是既可惜又可悲吗?
所以,我们所谓的“爱惜时间”,“浪费时间”,是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啊。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条箴言的含义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应试教育的根本就是“记住”。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住前人已有的经验。记住了,自是知识,但一旦把这些东西全部忘记,自己一无所有,那就是白学了。剩下的东西指的是什么呢?用怀特梅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是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是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可以让学生忘记什么,拥有什么呢?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他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上,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那些还剩下的配称之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身心的东西,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剩下的应该是自我教育的能力。而这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天才的本质上是自己培育自己。诺贝尔获奖者们正是一些幸运地留住了那个心智觉醒时刻的自己。自我教育,和整个世界,整个人生恋爱。去读更多的经典,使得自己可以有更丰富的积淀涵养,更高贵的灵魂。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要被任何教材课程拖累,要学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样才不会做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一个内心贫乏的人的世界必然是处处功利,处处有利益的利害关系的。而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必然会对世界有很多微妙的感受。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成长。
“读十年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师点悟。”在周国平教授的理念中,大学教授不应该是坐在讲坛上传授书本知识的,他们只需要喝着茶,悠闲地与学生谈人生,谈阅历,让学生从大师们身上自我感悟出成才的诀窍,从大师们的身上找到成功的内动力。
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应该是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品学兼优的教师。最好的状态,不就是在大学里随意走动的大师抽着烟斗晒着太阳,和学生们心平气和的交流学术问题吗?《南渡北归》这本书上赫赫写着几个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因为那些大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富五车的财富,更多的是他们人格的震撼力。
我很喜欢那个时代,有胡适,有季羡林,有陈寅恪他们。来看看季羡林胡适的大学日记,十分有意思。
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二日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
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二日
今天作Faust的Summary.无论多好的书,evenFaustevenFaust.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
三日
今天整天都在预备Philology,真无聊。我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就是readingreport,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四日
今天早晨考Philology,不算好。过午作Faust的Summary,也不甚有聊。这几天来,一方面因为功课太多,实在还是因为自己太懒,Helderlin的诗一直没读,这使我难过,为什么自己不能督促自己呢?不能因了环境的不顺利,就放弃了自己愿意读的书(写文章,也算在内)。
五日
今天又犯了老毛病,眼对着书,但是却看不进去,原因我自己明白:因为近几天来又觉到没有功课压脑袋了。我看哪一天能把这毛病改掉了呢?我祈祷上帝。零零碎碎地看了点Hlderlin,读来也不起劲,过午终于又到体育馆去看赛球。
五日
开始作论文,真是“论”无可“论”。晚上又作了一晚上,作了一半。听别人说,毕业论文最少要作二十页。说实话,我真写不了二十页,但又不能不勉为其难,只好硬着头皮干了。
二十五日
……今天开始抄毕业论文,作到“倒”不怎样讨厌,抄比作还厌。……
二十六日
今天抄了一天毕业论文,手痛。……
二十七日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晚上访朱光潜闲谈。朱光潜真是十八成好人,非常frank。这几天净忙着做了些不成器的工作。我想在春假前把该交的东西都做完,旅行回来开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胡适的胡适留学日记,更搞笑: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跟着这样真诚坦率的大师们一起交流学术,当然可以学到基于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这是智力教育的本义,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当然,更不仅仅是培养职业技能。如果当今社会的很多学校只是拿学术论文的数量来成为大学老师评职称的“硬性指标”,许多学校追求的“高”、“大”、“上”的一流名校地位只是在规模上扩建,在院系上扩展,那就极其悲哀了。
教育应该“去行政化”,应该回归学术性质。行政当局是无能评价学术的。真正配得上称作一流名校的更应该是有一个带头的真正懂教育的一流校长,号召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一流教师,从而培养出青出于蓝的一流学生的。可是,很多时候,不仅没有一流,还就根本不入流。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
所以,教师应该先提升自我修养,应该最大限度的减轻应试教育的危害,为学生拓展外在的自由。老师应该智慧地工作,少占用学生的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在培养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上下更多的功夫。不应该把教学当成一件不得不做的任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连老师都是这样的态度,那么还要指望学生什么呢?
为人师表,应该非功利性地栽培孩子。我们不但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而是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的问题去提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是对是错无所谓。只要是在思考,就能使孩子得到有效的锻炼。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标准答案的问题。很多标准答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不应该忽视感知的重要性。甚至你让作家去做根据自己文章出的阅读理解,他们还得不了几分呢。而且,更不应该像有些导师一样利用学生去帮自己做事情,获得自己功利性的利益,而无视于学生自我的发展栽培。
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把专业知识融入到为人处世之道,涵养心性之道,知进知退之道。生活也会更加有意义,生命也会更加有高度,灵魂也会更加富足的。
读周国平的《让教育回归人性》,好像遇到了知音:他理解你的热爱,甚至比你更加热爱;他知道你的困惑,因为他也曾经困惑;他赞赏你的勇敢,因为他就是一位勇敢者!一位向大师学习的学生,一位用哲学思考人生的思想者,一位用人生实践哲学的行动派,他就是周国平。读周国平的书,就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大师,我只是大师的学生,我想引领读者也成为大师的学生。
周国平的书,展示了他如何把哲学思考和自己的人生实践结合起来的。没有空洞的教条,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用自己作为父亲、学生、老师的各种角色,用自己的少年、青年、成年的各个阶段,从不同视角提炼人生智慧。
我们每一个生命,每一个觉醒的灵魂,都会问自己一些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可能最伟大的智者,终其一生也无法得到答案,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探究的意义。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把人类数千年历史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据为己有”,是探寻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有读最好的书的信念。只要拥有这种信念,无论我们从哪里开始阅读,都会从任何一座支脉通向思想河流的主脉,慢慢地到达思想的源头。我们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读的层次。如果仅仅是读过了,就像两个陌生人擦肩而过,你对他留下了或好或坏的印象,但是你并不了解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的内在的心灵;反过来,他也几乎对你的精神世界没有产生什么影响。阅读大师的作品,其实是了解大师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人性。通过阅读,我们让自己的灵魂和大师的灵魂接触,思想发生连接或者碰撞,或者激烈或者柔和,或者吸引或者排斥。吸引你的,会让你心向往之;你排斥的,其实也说明了你的立场和态度:要么被改变,要么更加坚定。就这样不断地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自我的精神世界在大师作品的刺激下就会不断重组、融合、成长!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将自己人生外在的经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过自我的反思,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
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你的经历,是你在经历中的感受与思考。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不可复制,都是一座宝库,在生命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刻痕。成甲在《好好学习》中说,我们很难在长的时间跨度内评价某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通过日记进行记录,就能够克服人类思维的固有局限,在更长的时间单位内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成长的规律,再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
周国平说:“我写得最好的东西都是在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有一些困惑,我想开导自己,结果我写出来之后,跟我有同样困惑的人与我发生了共鸣……”
上学的时候,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工作之后除了写写工作总结,很少用文字记录和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现在,写作只有一个目的: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促进精神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停止,而精神的成长取决于我们的意愿。曾经困惑:已经工作二十年,还得继续工作二十多年,我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重复这样的生活吗?我就这样用网络小说和碎片化的微信浏览消磨我的时间吗?我就如这样如同一只井底之蛙活在自己舒适的精神之井中吗?我如何才能不断更新自己?如何才能让停止生长的精神世界重新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