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xx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
一、xx活动课程与自我教育内涵阐释
孔子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础,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道德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视而且应当加倍重视的环节。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而德育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抓手。
德育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1]它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开发其潜在能力,发展其个性。
德育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活动的形式,以学生的经验、生活、劳动、社区等活动为德育内容,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2]。其主要形式是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如班团体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并列、互为补充,共同组成学校德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德育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应占有相当的位置。[2]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也阐述了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自我教育是与他人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人作为主体将自己视作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教育而言,他人教育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是促进个体转变的内因,只有内外因有机结合,个体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在道德习得、道德践行过程中,内因即自我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唤醒其道德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机制、协调其与外界平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在面对纷杂的道德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调整,进而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道德问题。
二、德育活动中学生自我教育发生的内在机制
当代教育家张楚廷指出:“社会能够对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只是推动,而主动的是人。”[4]人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在性,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这一潜在性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而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对自身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及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主体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开端,要完成自我教育就必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由于人自身往往缺乏一个反观自身的视点,我们并不能单凭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直观来认识自身,而必须经由中介的迂回。[5]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我认识,是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作用于对象之中,以作用对象对自己行为所做出的客观反馈为镜直观自己、认识自我。德育活动过程中凝聚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展示着学生的自我本质、特性,让学生通过作用对象来认识自我。道德教育中如果没有活动,无法使概念的道德存在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存在,也就无法实现道德教育中的自我认识。
活动让学生反思自我
道德教育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活动像一面镜子让学生照映、审视着自我。当教育主体借用外在“环境之镜”来映照、审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来教育自己时,自我就产生了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的二重化。[6]人自身作为自己审视的对象时,是本体自我的体现,即自我对象化,而主体在所从事的活动中看到了自我,这便形成了映像自我,即对象自我化。学生通过作用对象在照映、审视自我的过程中,进行着自我反思。在自我对象化和对象自我化的转变中,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将自我看做教育对象进行反思时,遇到不协调一致的因素,会自觉地与认识环节相结合,并反馈到认识环节,重新进行认识。
3.德育活动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平衡自我
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形成的新的道德认知经过顺应、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自己的道德图式,从一种道德状态过渡到更高的道德状态。孔子也非常重视道德的内化,他认为只有自我努力才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要求学生克己内省,“不怨天,不尤人”,并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德育思想告诉我们:外在的律令只有通过内在的认同,才能说是道德自觉。[7]而这里的道德认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应该是内化为自己原有道德认知结构中的认同,而德育是基于这种道德认同的基础上的。在平衡、内化过程中,学生将认同的外在道德观内化于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中,而不予认同的则重新反馈到认识与反思环节。如此,学生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协调、平衡过程中,完成道德内化,形成自我的道德观。
活动让学生将xx外现于德行
德育活动让学生形成内化的自我道德观念,最终的归宿点是让学生践行道德,通过外显的德行表现德性。只有在德行或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8]德育活动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辨析能力和解决多种真实复杂的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交互过程中,学生履行社会、集体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同时自身也会产生遵循道德原则和协调个人行为的需要,这一过程便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5.德育活动让学生进行德行反馈并形成新的认知
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将形成的道德观念进行选择、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自己的道德图式,最终是以德行体现出来。而德行并不是终结,这一德行最终又反馈到学生的认知中,让学生进行新的认识、反思、协调和平衡自我,这一过程即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自我教育又会成为下一次道德活动的起点,并在下一次道德活动中螺旋式上升。由此,德育活动促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也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由此,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如图所示。
三、如何在德育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前所述,德育活动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前者能够促进后者的发生、发展。但“能够”只表明德育活动具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发生、发展的潜质,而“潜质”并不代表这种促进会必然发生。要想让德育活动的这一潜质发挥出来,对其所附着的载体――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会有一些要求。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注意以下方面。
1.围绕学生兴趣需要设置并实施德育活动课程,激发其自我教育内在动力
兴趣、需要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围绕学生的兴趣、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置的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才可能使内部动机转化为外显行为中的有效动力。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其内部动机。[9]德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动机和体验为核心的活动,弥补了普通道德教育的不足。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置并实施的德育活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使“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整合德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没有一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学到所有的知识。德育活动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将所有的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德育活动开展中,一方面注重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学生将学科德育课程中所习得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没有一类活动只涉及道德而无关其他学科,德育活动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整合,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认知、情感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课程的配合,如语文课程中传递的道德情感,历史课程中传承的道德文化。
3.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认知的源泉,只有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道德冲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悟,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充分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通过德行体现出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道德水平。杜威有名的“教育即生活”这一论断便阐明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延续”[9]。道德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个体的存在离不开实际生活,这也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搞形式主义。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大量道德理论,而课下践行的很少。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道德情境、道德冲突,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把认知结构中的道德观念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将道德观念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行为,真正实现了道德教育“知行统一”的最终目标。
德育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升了学生道德素养水平,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知识头脑中简单的构建,而是实践中检验得到的真知,并内化于学生行为之中。同时,在整个德育活动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其德育意义,提高学生的“能动力”和“自制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根本上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自己的事自己干》导学案
课标内容
●“成长中的我”中的“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履行自己的义务”。
学习理念
课内容指向学生自身,属于对自我的探索与反思,这是青少年成长中最紧要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教师没有理由不放下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学生的需求,重学生的体验,重学生的行动,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懂得自立的含义;了解自立的表现;知道自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自立的生活态度;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在法制社会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学习重点】
懂得如何自立,体验自立的意义。
【学习难点】
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明确自立与自主的关系,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学习方法】
四步探究、调查、讨论、辩论等方法。
【学习手段】
课本,学习生活实践。
【学习准备】
学生所用材料,人手一份;收集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方面的法律条文。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单元教学: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尊自信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而要真正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必须能自立,必须当自强,这是为什么呢?
请问,你是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吗?你想做一个真正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吗?那么,什么是自立自强呢?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一个能自立、自强的人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能自立、自强的人呢?这就是我们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33页,请你说说,这两只狮子的命运为什么不同?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我们人类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从依赖逐步走向自立的过程。对于迟早都要到来的自立,我们为什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呢?从现在开始应该做一些准备什么呢?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准备呢?这就是我们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将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事自己干
一、自立人生少年始
【多变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看课本第34页的材料讨论问题:
(1)认真观察图画所反映的人物特征、活动内容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话。
(2)小曦的东西自己拿,萌萌的东西却让大人拿,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请你说一说。
(请你在思考赞同谁的做法和为什么时,进行多角度思考。)
1、那么什么是自立?谈谈你对自立的理解。
2、怎样理解“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哪些事情是属于自立的表现呢?
活动二:说一说“我”的自立表现
按教材的(见本课教学课件)所列步骤组织活动,先自测,后讨论。
(1)这些自立的表现,哪些属于个人生活的范围?哪些属于家庭、集体、社会生活的范围?
(2)你能做到哪几条?哪几条不容易做到?
(3)你还能做到哪些?自主完成调查表。
3.自立的表现:
(穿插:齐读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目的是加深对“自立”的理解。)
活动三:听故事,谈感受
材料一:中国学生缺乏自立情况令人忧
材料二: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
材料三: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的品格,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
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有趣的规定:6岁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如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利向法院申诉,以求法律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材料四: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独生女儿艾米,年仅14岁,在暑假中打工,主要任务是跑腿、送公文、干杂活,周薪17.5美元。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总统父亲伸手,而是一边找工作,一边靠领救济金度日,表现了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南斯拉夫已故总统铁托的儿子,19岁离家奋斗,从不利用他父亲的影响谋取好处,他从普通工人做起,靠自己的奋斗,后来当上了石油公司的总经理。
看了这些材料,有何感想?
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再不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还能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吗?我们自己能有立足之地吗?
二、人生需自立
活动一:议一议——中学生是否应该做家务?
阅读教材中插图第36页的内容。
(还可从这个角度进行讨论思考:你做过家务吗?做家务对你各个方面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如果你独自在家,你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吗?你上学、放学需要父母接送吗?你做作业时是独立完成还是一旦碰到难题就请教别人或者干脆抄别人的作业?……)
1.自立的重要性
活动二:辩论赛(事先准备)
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吗?
(设计意图: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自立的必要性)
正方: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反方:父母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自愿选者进行辩论,自觉维护秩序,班委监督。辩论过程:
2.自立的必要性
(1)
(2)
(3)
活动三:议一议
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自立能力?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为什么?
3.自立所需的能力
活动四:名言赏析
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目标检测,达标训练】
1、有的同学说:“培养自立意识是大人的事,与青少年无关。”这样的说法()A、正确,青少年年龄较小,不需要自立
B、错误,青少年需要自立,而大人不需要
C、无法判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D、错误,大人和青少年都需要自立,而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自立意识的关键时期。
2、张海迪身残志坚,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能力和劳动生活,这主要是她()
A、自爱的表现B、自尊的表现C、自立的表现D、自重的表现
3、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在水中反复练习。这告诉我们()
A、要培养自立能力,就要大胆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B、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C、梨子的味道很不错,游泳有利于身体健康
D、告别依赖,就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处理
4、人生需要自立,对于青少年而言,自立应该()
①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②彻底摆脱父母和老师③在生活中锻炼自己④凡事自己做主,不与别人商量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5、在一个招聘会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幕:一个老人在各个摊位前忙个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类求职应聘表,并且不断地向招聘单位咨询。招聘人员以为她是来找工作的,一问才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26岁的儿子。此时此刻,她的儿子正在家“赋闲”。原来她的儿子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网聊天、玩牌,甚至自己找工作都让他的妈妈代劳。
如果你是招聘者,你会聘用这个26岁的年轻人吗?为什么?
【拓展延伸】
1.以“假如爸妈今天不在家”为题,完成一篇课后感悟。
2.“今天我当家”。当家要求:①收拾房间;②买菜烧饭。(任选一件)记录自己当家后的感受,记录父母对你的评价。
(设计意图:巩固反馈,拓展延伸所学知识,并为下一框的学习做好准备。)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本,自信的解答,若有难题小组合作探究,加油!
自立能力调查表
姓名:年龄:班级:
类目是偶尔否生活篇早上起床,是否用父母叫醒。是否自己料理床铺,打扫室内卫生。父母不在能否料理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书桌是否经常杂乱无章。是否自己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分析自主生活篇的测试结果:我对自己的结论是——在这方面我还能做到(、、、)社会篇做任何事,是否总要拉上别人才行。和朋友发生冲突,是否经常感到无所适从。独自外出迷路时,是否感到手足无措。刚刚购买的CD碟出了质量问题,是否自认倒霉。分析社会篇的测试结果:我对自己的结论是——在这方面我还能做(、、、)学习篇能否按时完成作业。遇到难题是独立思考,还是copy他人。自习课班主任不在,你能否合理的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课余时间,能否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分析自主学习的测试结果:我对自己的结论是——在这方面我还能做(、、、)
综合分析测试结果:
我认为自己的()自立能力差,
如果这种现状发展下去,在我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时会给我带来()方面的负面影响。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依据:
第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重要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4项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由此看来,教儿童会学习、会思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实现创造性高效学习是教育的使命。
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能力培养关键是提高思维能力,这种认识,对学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思维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重大意义。
第二,思维学理论为开展思维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学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人的智力是可以开发的,人的思维能力大小同样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脑力是可以经过训练增强的。思维训练对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培养人的素质,而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开发人智慧的教育。
第三,《学习学》理论认为思维策略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策略是主体支配自己思维过程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信息加工心理学讲的策略是指个体自己认知过程的思维,包括对自己内部信息的表证、组织、存储、提取方法的思维,即思维的思维。认知策略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教学研究表明,学习策略可学、可教。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学习策略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研究:
从教师方面,要强调制定策略教学方案,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教学内容,考虑策略教学方法、步骤等。
从学生方面,要考虑知道什么是学习策略,有哪些思维策略,怎样掌握这些思维策略等。
思维策略是将人们从多年的学科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经有关专家研究、概括总结,归纳成符合科学理论并有利于操作的系列框架,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因为它们是知识,所以可以表述,可以传授,可以目标细化,可以测量;同时它们又是关于思维方法的知识,所以学习者一旦掌握,能够自觉地、熟练地、灵活运用,就可以转化成一定的能力。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策略水平是智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促进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策略作为策略性知识,为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提供了可能。认知策略教学顺应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人格特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开展主体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现实体现。由于思维策略是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实践经验为基础高度概括而成的,因此,它不仅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有意义,也为他们解决一般生活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我们利用张庆林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儿童解决问题思维策略的发展》课题研究成果,以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根据“能力培养的策略性知识转化理论”探讨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以其最终实现高效率的教与学。
第四,思维训练教学技能的相关理论,为教师掌握思维策略的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思维训练是智力开发的组成部分,是智慧开发的基本方式之一。思维训练又称思维教学,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所进行的训练。思维训练把思维当作一种技能,可通过技能训练获得和增强,并改善人的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的机理是:人脑总体神经元减去用于躯体功能部分后,尚有数量很大的待开发的神经元,具有巨大潜力;天赋遗传素质仅提供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大脑对于思维的先天性影响较之后天教育训练的影响要小得多。
思维训练教学的功能是:思维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技能的兴趣;促进学生间人际沟通,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慧。
2.教师教学技能现状:
我校20名一线教师教学技能现状调查如下:
良好较好尚可须努力诱导思维25%45%25%5%指导策略35%35%25%5%训练能力10%40%50%0%思维监控30%10%45%15%
调查数据说明:
第一项,诱导思维问题主要体现在数学生活化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做得不够好,教师语文指导阅读方法有缺失。
第二项,策略指导存在的问题是策略运用有时做得不准确、不规范,不全面。
第三项,教师训练思维时,思维品质、思维训练题和思维能力几方面都做得不到位。
第四项,思维监控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反思学习不重视,运用不熟练,反思内容有欠缺。
二、研究目的:
1.培训教师掌握思维训练技能,提高思维策略教学水平。
2.学生掌握并运用思维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研究适合思维策略教学新的模式。
三、课题的界定:
1.思维训练教学技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策略、思维品质、思维心理等训练,教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策略,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见《教学技能有效训练》一书207页)
2.思维策略教学,是指导小学生在语文、数学学科等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教学生学会思维方法、掌握认知策略、提高思维能力,最终形成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他们一生发展的关键举措。学习思维策略是可教的,思维策略训练是有效的。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对思维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运用,把思维策略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工具交给学生,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课题假设:
通过思维训练教学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思维策略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教师对象:所有语文、数学和科任教师。(姜涛、郭登宇、马雪欢、户琳琳、李秋颖、何琳)
2、学生对象:一---六年级学生。
每周半天包括技能训练,角色扮演、教学反馈等。
六、研究内容:
1.思维策略学科教学的有效框架。
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策略
经历:初学领悟策略;尝试中找诀窍;迁移达到熟练的过程。
语文学习20条
理解题目:(3条)
细审词句明题意(对题目的理解,抓关键词,判断题型)
自我提问自引导(由题目想内容,想方法)
线索分明条理清(知道阅读思路,明确学习方法)
进入批划、对话:
阅读理解:(6条)
典型特征细体会;叙述具体不空洞;语言优美巧修饰;联想想象细揣摩;语言准确重点明;表情朗读悟文意。
归纳概括:(3条)
立意深刻有见解;主题突出重点明;分析比较巧归纳
创见性阅读:(3条)
发散思考思维活;多种角度看事物;求异思考有创意
交流、对话:(5条)
当众发言有条理;语言准确重点明;倾听发言要分析;补充说明有根据;讲究礼貌需交际。
(交流、质疑、发表独特的见解等)
数学学习20条
理解建构:(5条)
深入理解巧运用;分析比较巧归纳;典型特征细体会;敏锐观察细比较;联想想象细揣摩。
解决问题:(10条)
发散思考思维活;大胆假设细检验;细审词句明题意;数量关系图中现;有序思考有条理;整体观察细统筹;求异思考有创意;多种角度看事物;双向推理脑子灵;应用知识需实践。
监控反省:(5条)
解完题后多反思;自我提问自引导;倾听发言要分析;补充说明有根据;当众发言有条理。
作文思维策略20条:
观察(计划、内容、方法)的思维策略:(4条)
整体观察细统筹;敏锐观察细比较;多种角度看实物;典型特征细体会。
想象思维策略:(6条)
发散联想思维活;联想想象细揣摩;接近联想想具体,立体想象出形象;再造想象细推敲;创造想象新形象。
表达能力思维策略:(7条)
立意深刻有见解;主题突出重点明;典型特征须鲜明;线索分明条理清;叙述具体不空洞;语言优美巧修饰;开头结尾有特点。
反思评价思维策略:(3条)
细审词句明题意;润色修改成文章;自我提问自引导。
2.思维策略教学的有效模式。
策略迁移的教学具有两个因素:一是让学生理解运用策略的条件;二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根据有效学习的系统观点,为了使思维策略教学更切合实际,我们把原有思维策略的教学模式归纳、简化为三大环节,即:每一节课的思维策略教学,主要采用“学习之前想策略——学习之中用策略——学习结束忆策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思维策略训练教学技能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
七、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用行动研究法,即针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八、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3月---7月)资料准备,课题方案制订和方案论证。学习思维训练教学技能、思维学的相关理论等。
2010年6月:
1.各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思维诀窍整理,思维策略教学工作的总结。
2.召开一次思维策略教学交流会。
3.初步拟定一套思维策略能力测试检测题。检测题的内容包括运用思维策略的能力;运用思维策略的思维品质。
4.学生进行运用思维策略作文能力测试。包括字数统计、形容词的运用,成语、连词和联想的运用。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实施实验阶段。
2010年9月第一、二周: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思维策略教学实验方案。
2010年9月第三周:教师交流个人思维策略教学实验方案。
2010年9月第四周:根据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备课,撰写教案。
2010年10月第二周:检查并修订教师教案,落实思维策略的教学要求。
2010年10月第三、四周,2010年11月第一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要求:教师按学科分周做课,语文学科重点研究阅读、作文,数学研究概念教学和实际问题。
2010年11月第二周:语文教学公开课展示。
2010年11月第三周:数学教学公开课展示。
2010年11月第四周:作文教学公开课展示。
2010年12月第一周:校级思维策略教学研讨会。内容是总结思维策略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技能与思维策略结合的经验交流。
学生运用思维策略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检测和数据分析。
第三阶段:(2011年3月---7月)结题阶段。资料收集,数据统
计,撰写报告。
九、课题评价指标:
1.形成了思维策略教学模式。
2.学生掌握并运用思维策略,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掌握了思维训练技能,提升了思维策略教学水平。
十、研究成果:
观摩课、论文、实验报告等。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课程创新实践》张文清、王凤桐主编,2004年出版
2.《高效教与学》陈芙蓉、王凤桐、刘志华主编,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3.《教学技能有效训练》孟宪凯主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二、教材分析
4.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从理论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实践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用于全体公民,是大家都应当熟知和遵守的,也是理解和遵守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因而是本课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要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然后要弄清楚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道德观,努力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从理论上讲,社会公德既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行动准则,是公民个人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风气的标志;从实践上讲,社会公德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需要加以强化,因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需要理解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要弄清其具体要求,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德意识,认同“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的观念;还要知行统一,自觉把社会公德放在首位,尊重和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
5.教学难点
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把握这些道德规范所蕴涵的意义,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做到这些道德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家庭美德确定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并突出重点;理解家庭美德在维系家庭关系、增进骨肉亲情、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联系学生实际,找到影响把家庭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障碍,并想办法加以克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6.结构线索
从道德知识(特点和分类)到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
从共性到个性: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普遍性的道德要求,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针对某一领域特定人群提出的道德要求。
在各种道德规范的学习中,体现着知、信、行的学习路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信念——道德行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将内容细细融进,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丁丁现象”
某报就一次救人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过一场“丁丁现象”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将老人扶起,询问伤情,和母亲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他们的理由是:现在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人,把人救了送到医院不说,还自愿领着病人检查,连住院的押金都给垫上。老太太摄于其家人的压力,竟然也坚持说就是丁丁撞的。
报纸针对丁丁的遭遇,就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现象进行了一场大讨论,通过丁丁与老太太的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对丁丁行为的赞扬与激励,对老太太及亲属的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就连当初撞倒老太太后逃之夭夭的那个年轻人也给报社写了信,承认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行为。
【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大家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生活现象的?
案例分析提示:“丁丁现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肇事逃逸者因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个人良心的谴责而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这说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系的。(幻灯片)
探究问题②: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由“丁丁现象”拓展开来,由学生列举,然后,分类归纳,概括为五大方面:
(幻灯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这就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板书:
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探究问题:上述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教材关于诸规范的基本要求。
结合学生存在的突出的思想现实,设置以下几个辩题:
辩题①:讲爱国是唱高调,与我无关,我只想做好本职工作。
辩题②: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便一点。
辩题③:我靠自己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靠关系,自强没用。
辩题④:多劳多得,凭本事吃饭,奉献观念已过时。
这些问题多数要在后面解决,所以在这儿,只需议一议,明白道理即可,不要过度展开。通过辩论,解决以下问题,达到以下共识:
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学会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认同“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做人都要明礼,做事都要合礼”这一基本要求,养成依礼而行的良好道德习惯;认同“团结”和“自强”的道德要求,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培养自强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多劳多得”与“敬业奉献”并不矛盾,培养敬业奉献的道德信念。
案例2:谢延信与罗映珍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在妻子去世后,担起了照顾瘫痪的岳父、病弱的岳母和痴呆的妻弟的责任,无微不至,精心照料,33年如一日,用一颗赤子之心演绎了一段家庭美德佳话,被评为“中华孝老敬老之星”,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罗映珍的丈夫是一名优秀的缉毒警察,因公负伤昏迷不醒。在守候丈夫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罗映珍用爱和信念书写了一曲呼唤生命的动人旋律。在罗映珍的感召和呼唤下,她丈夫终于站了起来。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探究问题①:在谢延信、罗映珍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二人身上体现出的家庭道德。
探究问题②:说一说家庭美德还包含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列举。最后,教师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五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板书: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探究问题: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教材上找到。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尊敬老人、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作为重点。
为此,设置三个活动:
首先,互动在线:讲一讲《我的敬老故事》。
交流问题:如何与老人沟通?
通过此活动,从情感到理性,认同和接受“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学会与老人交流沟通,强化亲情。互动过程中,为增强情感渲染效果,可以使用手机与家长即时沟通。
然后,组织一次辩论:
正方:勤俭持家应提倡;反方:勤俭持家已过时。
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懂得“勤俭持家”与追求幸福生活并不矛盾,认同“勤俭持家”的道德要求。
最后,互动在线:小组合作,总结一个《和睦邻里十宜十忌》。
谈体会:处理邻里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尊重、友善、关心、谅解、互助……”等道德要求。
案例3:四幅漫画
探究问题:结合漫画,谈谈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②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③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最后,总结: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板书:
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首先,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社会公德诸规范的基本要求。
同理,要界定其中几个概念的外延。如,社会公德基本规范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有一些提法从字面上很相近,如“文明礼貌”与“明礼”、“遵纪守法”与“守法”等,但所指不同,前者仅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与纪律、法律;社会公德中的“保护环境”是指在公共场所保护环境整洁、卫生,也包括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等内容,但与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是有区别的。
互动在线:《校园公德状况扫瞄》
探究问题①:谈一谈我的公德表现。
探究问题②:议一议公德意识与人品。
通过扫瞄,发现问题;通过谈一谈,反思自己的公德表现及公德意识;通过议一议,把公德意识与人品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案例4:
某市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为主题、以“市民形象提升行动、人际关系和谐行动、干事创业回馈行动”为主要形式的个人品德建设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把个人品德修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精神境界。
【体验导行】
7.学以致用
(1)餐厅里,大家有秩序地排队打饭。这时,一个男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径直挤到售饭窗口。队伍一下子骚乱起来,后面的往前挤,队伍乱了套。
①请你评论一下夹塞儿的男生的行为。
②结合此事,说明在公共场所和公共生活中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
(2)周恩来的七条修身要则:①加紧学习;②努力工作;③习作合一;④要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⑦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①说一说同伴在个人品德方面有哪些让你赞赏的亮点。
②找一找自己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③小组合作,开发一份《个人品德修养计划》。
8.课堂小结
运用“盘点收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①可以从知识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家庭道德的基本规范有……”
②也可以从情感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自己以前的某件事表示懊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对妈妈说……”。
③还可以从行动方面进行盘点,如:“在学校里,我打算……”,“在家庭里,我打算……”,“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我打算……”。
9.推荐作业
(1)你认为自己在家中做的哪件事情最能体现家庭美德,写下来。
(2)为教室、餐厅、公寓、广场、操场、公厕等场所设计几条社会公德警语。
六、教学反思
(1)德育目标明确,德育效果好。
这节课扫除了学生观念中的一些盲区,对道德的内涵、各种道德规范有了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情上认可道德,拉近了学生和道德认识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行动的自觉性,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德问题,教师自身如果没有研究思考,没有深刻理解,没有把追求崇高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观,那只能是照本宣科,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首先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坚定自己的信仰,学生才可能“信其师,信其道”。
(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这一节的设计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接受。这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和讲解、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整节课就像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在不经意间开始,又一步步走向高潮,环环相扣,使人不能放弃,最后又似春风化雨般结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使学生爱上德育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德育的实效。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设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急于知道道德是什么,有哪些内容?但教师没有简单地把教材的内容告诉学生,利用案例分析、问题探究,更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具体,深刻领会道德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言,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在此基础引导分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在主动的研究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并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4)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实际,找到德育的切入点。
这节课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很熟悉的话题,而问题设计更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能吸引学生,师生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材料积累,必须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读报、上网积累材料,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引领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教学目标
10.认知目标
了解良好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道德在促进人生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11.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认同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人生与社会的重要意义。
12.运用
自觉进行道德修养,推动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材分析
13.教学重点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的作用表现为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是道德最重要的作用,也是离学生的自身需求最近的作用,理解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它几个方面。因此理解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4.教学难点
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理解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掌握高尚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确定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15.结构线索
按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的线索,从良好道德对人生发展的作用谈起,过渡到高尚道德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先进生产力、其他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的影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弱,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从实际入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用投影仪投影道德模范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投影:孔子、雷锋、王进喜的图片
讨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这说明良好道德对他们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良好道德是怎样促进人生的发展的呢?
一、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教师讲述案例:
案例1:“马福元事迹”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饭堂打工。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在案例中,马福元具有哪些良好道德品质?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案例分析提示:在这个案例里,马福元刻苦勤奋,勤俭节约,孝顺长辈等。
探究问题②:这些良好道德对他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分析提示:
正是这些良好道德促使他不断完善和推动自我的发展。案例中他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把爷爷照顾好,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受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他对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念念不忘,立志将来回报社会。对长辈的孝顺之情和对社会感恩的心将不断鞭策着他走向成功。
总结:所以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板书:
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学生活动:选择班里某个宿舍的10学生,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出他们宿舍最受欢迎的人的名字,然后上交给老师。
老师公布这位“最受欢迎的人”,再提问其中某个学生:“为什么他会最受欢迎?”
教师总结: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懂得尊重别人,经常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所以在人群中,一般比较受欢迎。相反,如果有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私自利,那么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孤家寡人了。所以,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良好道德可以促进人生发展: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3、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二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阅读教材38-39页材料,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铁人精神?2、还有哪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事迹?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铁人精神体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
教师讲述事例:“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
事例:李春燕,24岁的时候,成为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李春燕,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
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于是李春燕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教师总结: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李春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思考:良好道德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鼓舞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社会的经济建设上,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李春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我们要敬业、乐业,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将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良好道德,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良好道德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过渡)良好道德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每个社会都有不用的意识形态,有些意识形态有利社会发展,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有些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有不良影响,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