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xx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
一、xx活动课程与自我教育内涵阐释
孔子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础,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道德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视而且应当加倍重视的环节。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而德育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抓手。
德育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1]它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开发其潜在能力,发展其个性。
德育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活动的形式,以学生的经验、生活、劳动、社区等活动为德育内容,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2]。其主要形式是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如班团体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并列、互为补充,共同组成学校德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德育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应占有相当的位置。[2]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也阐述了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自我教育是与他人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人作为主体将自己视作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教育而言,他人教育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是促进个体转变的内因,只有内外因有机结合,个体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在道德习得、道德践行过程中,内因即自我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唤醒其道德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机制、协调其与外界平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在面对纷杂的道德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调整,进而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道德问题。
二、德育活动中学生自我教育发生的内在机制
当代教育家张楚廷指出:“社会能够对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只是推动,而主动的是人。”[4]人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在性,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这一潜在性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而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对自身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及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主体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开端,要完成自我教育就必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由于人自身往往缺乏一个反观自身的视点,我们并不能单凭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直观来认识自身,而必须经由中介的迂回。[5]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我认识,是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作用于对象之中,以作用对象对自己行为所做出的客观反馈为镜直观自己、认识自我。德育活动过程中凝聚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展示着学生的自我本质、特性,让学生通过作用对象来认识自我。道德教育中如果没有活动,无法使概念的道德存在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存在,也就无法实现道德教育中的自我认识。
活动让学生反思自我
道德教育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活动像一面镜子让学生照映、审视着自我。当教育主体借用外在“环境之镜”来映照、审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来教育自己时,自我就产生了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的二重化。[6]人自身作为自己审视的对象时,是本体自我的体现,即自我对象化,而主体在所从事的活动中看到了自我,这便形成了映像自我,即对象自我化。学生通过作用对象在照映、审视自我的过程中,进行着自我反思。在自我对象化和对象自我化的转变中,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将自我看做教育对象进行反思时,遇到不协调一致的因素,会自觉地与认识环节相结合,并反馈到认识环节,重新进行认识。
3.德育活动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平衡自我
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形成的新的道德认知经过顺应、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自己的道德图式,从一种道德状态过渡到更高的道德状态。孔子也非常重视道德的内化,他认为只有自我努力才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要求学生克己内省,“不怨天,不尤人”,并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德育思想告诉我们:外在的律令只有通过内在的认同,才能说是道德自觉。[7]而这里的道德认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应该是内化为自己原有道德认知结构中的认同,而德育是基于这种道德认同的基础上的。在平衡、内化过程中,学生将认同的外在道德观内化于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中,而不予认同的则重新反馈到认识与反思环节。如此,学生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协调、平衡过程中,完成道德内化,形成自我的道德观。
活动让学生将xx外现于德行
德育活动让学生形成内化的自我道德观念,最终的归宿点是让学生践行道德,通过外显的德行表现德性。只有在德行或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8]德育活动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辨析能力和解决多种真实复杂的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交互过程中,学生履行社会、集体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同时自身也会产生遵循道德原则和协调个人行为的需要,这一过程便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5.德育活动让学生进行德行反馈并形成新的认知
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将形成的道德观念进行选择、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自己的道德图式,最终是以德行体现出来。而德行并不是终结,这一德行最终又反馈到学生的认知中,让学生进行新的认识、反思、协调和平衡自我,这一过程即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自我教育又会成为下一次道德活动的起点,并在下一次道德活动中螺旋式上升。由此,德育活动促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也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由此,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如图所示。
三、如何在德育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前所述,德育活动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前者能够促进后者的发生、发展。但“能够”只表明德育活动具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发生、发展的潜质,而“潜质”并不代表这种促进会必然发生。要想让德育活动的这一潜质发挥出来,对其所附着的载体――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会有一些要求。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注意以下方面。
1.围绕学生兴趣需要设置并实施德育活动课程,激发其自我教育内在动力
兴趣、需要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围绕学生的兴趣、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置的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才可能使内部动机转化为外显行为中的有效动力。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其内部动机。[9]德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动机和体验为核心的活动,弥补了普通道德教育的不足。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置并实施的德育活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使“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整合德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没有一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学到所有的知识。德育活动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将所有的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德育活动开展中,一方面注重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学生将学科德育课程中所习得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没有一类活动只涉及道德而无关其他学科,德育活动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整合,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认知、情感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课程的配合,如语文课程中传递的道德情感,历史课程中传承的道德文化。
3.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认知的源泉,只有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道德冲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悟,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充分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通过德行体现出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道德水平。杜威有名的“教育即生活”这一论断便阐明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延续”[9]。道德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个体的存在离不开实际生活,这也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搞形式主义。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大量道德理论,而课下践行的很少。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道德情境、道德冲突,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把认知结构中的道德观念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将道德观念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行为,真正实现了道德教育“知行统一”的最终目标。
德育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升了学生道德素养水平,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知识头脑中简单的构建,而是实践中检验得到的真知,并内化于学生行为之中。同时,在整个德育活动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其德育意义,提高学生的“能动力”和“自制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根本上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张春梅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改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德育工作现状。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德育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相信人的基础上,顺应人的天性,从现实的“人”出发,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基于以上认识,在工作中,我们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需求、接受能力,在德育队伍的全员性、德育内容的适切性、德育形式的新颖性、德育对象的主体性上下工夫、创特色,不断改变传统德育工作局面,让德育工作焕发生命活力。一、牵手,守护孩子的童年有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残品;德育不好——出废品;德、智、体全面发展——出优质品。”从这个意义来说,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也就是在守护孩子的童年,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涉及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不只是学校德育处、班主任的事,需要学校各科室、班科任全员联手,家校携手,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生态。1.全员联手。我们通过观念引领、活动卷入、明确分工、考核激励、榜样示范等措施,在教师中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如,各科室在研究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布置检查本部门工作时,都要把养成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有科任老师都要针对本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教学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如,我们举行“特殊学生诊疗”案例征集、论坛交流,让所有的教师都来关心诸如“喜欢打架、不交作业、小偷小摸、学习困难、不合群”之类的学生。2.家校携手。我们还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网络平台、短信平台,让家长明确近期德育工作重点,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避免“5+2=0”现象。事实表明,大多数家长能明白学校的良苦用心,在家庭教育中给予了很好的配合。如,我们在家长会上宣传了我们学校的校训——“立己达人”的内涵后,很快得到家长们的响应,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有一位三年级家长说:“其实,在孩子搜集树叶、贴画时,我是很不放心的,担心他树叶搜集得不够丰富,担心他被剪刀弄伤,看到他那双小手笨拙地粘胶水时,我多想上前去帮一下忙;听到他嘴里念叨着‘哎呀“怎么办’时,我又是多么想给他出出点子,可有约定在先,我也只能默默关注,静静等待。最后,没有想到孩子完成得这么好,我庆幸自己没有去帮忙,没有去干涉,没有去打扰,我的~次放手,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潜力,也让孩子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满足。”二、蹲下,贴近孩子的高度曾有人这样批判我国德育工作的倒置问题,“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样的说法当然是片面的。不过,反思我们的小学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认知脱节。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种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多么富有哲理的论述啊!所以,我们在规划德育内容时,坚持从学生出发,贴近学生。1.德育目标阶段化。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德育目标,以便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如在于与他人交往方面,我们明确低、中、高的教育重点分别是:把“话”说好;把“倾听”做好;把“沟通合作”学好。2.德育内容具体化。在明确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还把德育内容具体化。如,就低年级把“话”说好这一目标而言,其内容包括:离家上学时跟家人说“再见”,回家时与家人打招呼。归还物品时,受人帮助时主动说“谢谢”。遇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做了有损他人的事,说了有损他人的话,主动道歉说“对不起”。不骂人,不叫别人绰号,不说粗话脏话,不大声喧哗。就高年级的把“沟通合作”学好而言,其内容包括:善于倾听,善于表达,善于分工协作,意见不一致时能换位思考,产生矛盾时能宽容对方,他人有困难时能主动帮助。三、活动,激扬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发展不应是外界强加的,而应是通过主体参与各种活动得以主动实现。活动育人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校德育由呆板沉闷、枯燥无味变得绚丽多姿、生机勃勃,孩子们的童年因此更幸福,生命因此更精彩。1.情感体验活动。我们通过演课本剧、童话剧、校园剧、角色互换活动、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情感体验,明辨是非。如,根据《手捧花盆的孩子》改编的歌舞剧《诚实是金》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诚信很可贵。校园剧《我们亲如一家》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留守儿童心中的痛,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英语小品《pocketmoney》加强了孩子们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2.行为训练活动。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落脚点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反复练习、训练,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习惯成自然”。我们要求各年级、各班级针对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通过一段时间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在新生入学初,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强化学生上放学行走训练,家长送至家长止步线,学生从学生通道行走进入校园,进入校园后一律从中心大道踩线走至立品楼门厅处,到门厅后按所在班级位置分向行走。3.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德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家庭中,还走向社会。如,与中国建设银行海安支行联系,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理财小达人”活动,让家长带孩子在活动中学会理财,学会当家。再如,与县消防大队联系,让家长与孩子前去进行消防实践演练等。这些活动在《江海晚报》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应良好。4.自主教育活动。我们的学科教学,今天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德育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教育,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教育。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校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某某,我想提醒你”同学间对话活动。当学生想到可在学校停车处写下“汽车它有痕,请不要留痕”、在男厕所处写下“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温馨提示时;当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说出“某某,我想提醒你,在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某某,我想提醒你,课间不要在楼道上追逐打闹”时,那么,与此同时,他也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而且,这样的学生自主教育,往往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四、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苟子-劝学篇》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说法,《墨子·所染》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也变。”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1.理念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的轻慢,很有可能造成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精神的淡化。因此,要透过学校文化建设热气腾腾的表象,让文化建设走向深处。于是,我们从“理念文化”人手,整体构建校园文化,明确了校训:“立己达人”;办学目标:“培养自主独立、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成就德艺双馨、受人尊敬的幸福教师;建设特色鲜明、值得公认的优质学校”;校风:“自立自强、共融共生”;教风:“学高身正、志远行近”;学风:“学而有恒,疑而善思”。这样,通过理念文化引领教师前行。2.视觉文化。在明确学校“理念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力求将理念文化外显化、符号化,让其可视可感,以视觉冲击引发心灵触动。如,我们在校园绿岛处布置了一块校训石,邀请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题上我们的校训“立己达人”;我们把教学楼命名为“立品楼”“立行楼”“立智楼”,并做成大字镶在显目处;我们在学校主教学楼的门厅布置了一块喷绘,上面印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此等等,激励我们的学生自律自强,奋发向上,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天下”,担负起我们的责任,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景一文章”,抵达心灵,润泽生命。总之,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呵护生命,守护童年,让德育工作从灌输与约束,走向唤醒与激扬,充满活力,彰显魅力,发挥张力。(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自己的事自己干》导学案
课标内容
●“成长中的我”中的“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履行自己的义务”。
学习理念
课内容指向学生自身,属于对自我的探索与反思,这是青少年成长中最紧要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教师没有理由不放下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学生的需求,重学生的体验,重学生的行动,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懂得自立的含义;了解自立的表现;知道自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自立的生活态度;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在法制社会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学习重点】
懂得如何自立,体验自立的意义。
【学习难点】
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明确自立与自主的关系,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学习方法】
四步探究、调查、讨论、辩论等方法。
【学习手段】
课本,学习生活实践。
【学习准备】
学生所用材料,人手一份;收集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方面的法律条文。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单元教学: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尊自信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而要真正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必须能自立,必须当自强,这是为什么呢?
请问,你是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吗?你想做一个真正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吗?那么,什么是自立自强呢?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一个能自立、自强的人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能自立、自强的人呢?这就是我们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33页,请你说说,这两只狮子的命运为什么不同?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我们人类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从依赖逐步走向自立的过程。对于迟早都要到来的自立,我们为什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呢?从现在开始应该做一些准备什么呢?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准备呢?这就是我们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将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事自己干
一、自立人生少年始
【多变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看课本第34页的材料讨论问题:
(1)认真观察图画所反映的人物特征、活动内容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话。
(2)小曦的东西自己拿,萌萌的东西却让大人拿,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请你说一说。
(请你在思考赞同谁的做法和为什么时,进行多角度思考。)
1、那么什么是自立?谈谈你对自立的理解。
2、怎样理解“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哪些事情是属于自立的表现呢?
活动二:说一说“我”的自立表现
按教材的(见本课教学课件)所列步骤组织活动,先自测,后讨论。
(1)这些自立的表现,哪些属于个人生活的范围?哪些属于家庭、集体、社会生活的范围?
(2)你能做到哪几条?哪几条不容易做到?
(3)你还能做到哪些?自主完成调查表。
3.自立的表现:
(穿插:齐读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目的是加深对“自立”的理解。)
活动三:听故事,谈感受
材料一:中国学生缺乏自立情况令人忧
材料二: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
材料三: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的品格,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
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有趣的规定:6岁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如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利向法院申诉,以求法律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材料四: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独生女儿艾米,年仅14岁,在暑假中打工,主要任务是跑腿、送公文、干杂活,周薪17.5美元。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总统父亲伸手,而是一边找工作,一边靠领救济金度日,表现了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南斯拉夫已故总统铁托的儿子,19岁离家奋斗,从不利用他父亲的影响谋取好处,他从普通工人做起,靠自己的奋斗,后来当上了石油公司的总经理。
看了这些材料,有何感想?
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再不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还能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吗?我们自己能有立足之地吗?
二、人生需自立
活动一:议一议——中学生是否应该做家务?
阅读教材中插图第36页的内容。
(还可从这个角度进行讨论思考:你做过家务吗?做家务对你各个方面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如果你独自在家,你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吗?你上学、放学需要父母接送吗?你做作业时是独立完成还是一旦碰到难题就请教别人或者干脆抄别人的作业?……)
1.自立的重要性
活动二:辩论赛(事先准备)
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吗?
(设计意图: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自立的必要性)
正方: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反方:父母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自愿选者进行辩论,自觉维护秩序,班委监督。辩论过程:
2.自立的必要性
(1)
(2)
(3)
活动三:议一议
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自立能力?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为什么?
3.自立所需的能力
活动四:名言赏析
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目标检测,达标训练】
1、有的同学说:“培养自立意识是大人的事,与青少年无关。”这样的说法()A、正确,青少年年龄较小,不需要自立
B、错误,青少年需要自立,而大人不需要
C、无法判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D、错误,大人和青少年都需要自立,而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自立意识的关键时期。
2、张海迪身残志坚,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能力和劳动生活,这主要是她()
A、自爱的表现B、自尊的表现C、自立的表现D、自重的表现
3、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在水中反复练习。这告诉我们()
A、要培养自立能力,就要大胆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B、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C、梨子的味道很不错,游泳有利于身体健康
D、告别依赖,就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处理
4、人生需要自立,对于青少年而言,自立应该()
①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②彻底摆脱父母和老师③在生活中锻炼自己④凡事自己做主,不与别人商量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5、在一个招聘会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幕:一个老人在各个摊位前忙个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类求职应聘表,并且不断地向招聘单位咨询。招聘人员以为她是来找工作的,一问才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26岁的儿子。此时此刻,她的儿子正在家“赋闲”。原来她的儿子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网聊天、玩牌,甚至自己找工作都让他的妈妈代劳。
如果你是招聘者,你会聘用这个26岁的年轻人吗?为什么?
【拓展延伸】
1.以“假如爸妈今天不在家”为题,完成一篇课后感悟。
2.“今天我当家”。当家要求:①收拾房间;②买菜烧饭。(任选一件)记录自己当家后的感受,记录父母对你的评价。
(设计意图:巩固反馈,拓展延伸所学知识,并为下一框的学习做好准备。)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本,自信的解答,若有难题小组合作探究,加油!
自立能力调查表
姓名:年龄:班级:
类目是偶尔否生活篇早上起床,是否用父母叫醒。是否自己料理床铺,打扫室内卫生。父母不在能否料理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书桌是否经常杂乱无章。是否自己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分析自主生活篇的测试结果:我对自己的结论是——在这方面我还能做到(、、、)社会篇做任何事,是否总要拉上别人才行。和朋友发生冲突,是否经常感到无所适从。独自外出迷路时,是否感到手足无措。刚刚购买的CD碟出了质量问题,是否自认倒霉。分析社会篇的测试结果:我对自己的结论是——在这方面我还能做(、、、)学习篇能否按时完成作业。遇到难题是独立思考,还是copy他人。自习课班主任不在,你能否合理的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课余时间,能否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分析自主学习的测试结果:我对自己的结论是——在这方面我还能做(、、、)
综合分析测试结果:
我认为自己的()自立能力差,
如果这种现状发展下去,在我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时会给我带来()方面的负面影响。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以及特点文案: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依据:
第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重要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4项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由此看来,教儿童会学习、会思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实现创造性高效学习是教育的使命。
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能力培养关键是提高思维能力,这种认识,对学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思维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重大意义。
第二,思维学理论为开展思维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学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人的智力是可以开发的,人的思维能力大小同样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脑力是可以经过训练增强的。思维训练对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培养人的素质,而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开发人智慧的教育。
第三,《学习学》理论认为思维策略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策略是主体支配自己思维过程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信息加工心理学讲的策略是指个体自己认知过程的思维,包括对自己内部信息的表证、组织、存储、提取方法的思维,即思维的思维。认知策略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教学研究表明,学习策略可学、可教。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学习策略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研究:
从教师方面,要强调制定策略教学方案,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教学内容,考虑策略教学方法、步骤等。
从学生方面,要考虑知道什么是学习策略,有哪些思维策略,怎样掌握这些思维策略等。
思维策略是将人们从多年的学科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经有关专家研究、概括总结,归纳成符合科学理论并有利于操作的系列框架,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因为它们是知识,所以可以表述,可以传授,可以目标细化,可以测量;同时它们又是关于思维方法的知识,所以学习者一旦掌握,能够自觉地、熟练地、灵活运用,就可以转化成一定的能力。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策略水平是智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促进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策略作为策略性知识,为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提供了可能。认知策略教学顺应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人格特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开展主体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现实体现。由于思维策略是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实践经验为基础高度概括而成的,因此,它不仅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有意义,也为他们解决一般生活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我们利用张庆林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儿童解决问题思维策略的发展》课题研究成果,以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根据“能力培养的策略性知识转化理论”探讨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以其最终实现高效率的教与学。
第四,思维训练教学技能的相关理论,为教师掌握思维策略的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思维训练是智力开发的组成部分,是智慧开发的基本方式之一。思维训练又称思维教学,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所进行的训练。思维训练把思维当作一种技能,可通过技能训练获得和增强,并改善人的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的机理是:人脑总体神经元减去用于躯体功能部分后,尚有数量很大的待开发的神经元,具有巨大潜力;天赋遗传素质仅提供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大脑对于思维的先天性影响较之后天教育训练的影响要小得多。
思维训练教学的功能是:思维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技能的兴趣;促进学生间人际沟通,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慧。
2.教师教学技能现状:
我校20名一线教师教学技能现状调查如下:
良好较好尚可须努力诱导思维25%45%25%5%指导策略35%35%25%5%训练能力10%40%50%0%思维监控30%10%45%15%
调查数据说明:
第一项,诱导思维问题主要体现在数学生活化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做得不够好,教师语文指导阅读方法有缺失。
第二项,策略指导存在的问题是策略运用有时做得不准确、不规范,不全面。
第三项,教师训练思维时,思维品质、思维训练题和思维能力几方面都做得不到位。
第四项,思维监控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反思学习不重视,运用不熟练,反思内容有欠缺。
二、研究目的:
1.培训教师掌握思维训练技能,提高思维策略教学水平。
2.学生掌握并运用思维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研究适合思维策略教学新的模式。
三、课题的界定:
1.思维训练教学技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策略、思维品质、思维心理等训练,教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策略,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见《教学技能有效训练》一书207页)
2.思维策略教学,是指导小学生在语文、数学学科等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教学生学会思维方法、掌握认知策略、提高思维能力,最终形成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他们一生发展的关键举措。学习思维策略是可教的,思维策略训练是有效的。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对思维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运用,把思维策略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工具交给学生,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课题假设:
通过思维训练教学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思维策略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教师对象:所有语文、数学和科任教师。(姜涛、郭登宇、马雪欢、户琳琳、李秋颖、何琳)
2、学生对象:一---六年级学生。
每周半天包括技能训练,角色扮演、教学反馈等。
六、研究内容:
1.思维策略学科教学的有效框架。
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策略
经历:初学领悟策略;尝试中找诀窍;迁移达到熟练的过程。
语文学习20条
理解题目:(3条)
细审词句明题意(对题目的理解,抓关键词,判断题型)
自我提问自引导(由题目想内容,想方法)
线索分明条理清(知道阅读思路,明确学习方法)
进入批划、对话:
阅读理解:(6条)
典型特征细体会;叙述具体不空洞;语言优美巧修饰;联想想象细揣摩;语言准确重点明;表情朗读悟文意。
归纳概括:(3条)
立意深刻有见解;主题突出重点明;分析比较巧归纳
创见性阅读:(3条)
发散思考思维活;多种角度看事物;求异思考有创意
交流、对话:(5条)
当众发言有条理;语言准确重点明;倾听发言要分析;补充说明有根据;讲究礼貌需交际。
(交流、质疑、发表独特的见解等)
数学学习20条
理解建构:(5条)
深入理解巧运用;分析比较巧归纳;典型特征细体会;敏锐观察细比较;联想想象细揣摩。
解决问题:(10条)
发散思考思维活;大胆假设细检验;细审词句明题意;数量关系图中现;有序思考有条理;整体观察细统筹;求异思考有创意;多种角度看事物;双向推理脑子灵;应用知识需实践。
监控反省:(5条)
解完题后多反思;自我提问自引导;倾听发言要分析;补充说明有根据;当众发言有条理。
作文思维策略20条:
观察(计划、内容、方法)的思维策略:(4条)
整体观察细统筹;敏锐观察细比较;多种角度看实物;典型特征细体会。
想象思维策略:(6条)
发散联想思维活;联想想象细揣摩;接近联想想具体,立体想象出形象;再造想象细推敲;创造想象新形象。
表达能力思维策略:(7条)
立意深刻有见解;主题突出重点明;典型特征须鲜明;线索分明条理清;叙述具体不空洞;语言优美巧修饰;开头结尾有特点。
反思评价思维策略:(3条)
细审词句明题意;润色修改成文章;自我提问自引导。
2.思维策略教学的有效模式。
策略迁移的教学具有两个因素:一是让学生理解运用策略的条件;二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根据有效学习的系统观点,为了使思维策略教学更切合实际,我们把原有思维策略的教学模式归纳、简化为三大环节,即:每一节课的思维策略教学,主要采用“学习之前想策略——学习之中用策略——学习结束忆策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思维策略训练教学技能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
七、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用行动研究法,即针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八、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3月---7月)资料准备,课题方案制订和方案论证。学习思维训练教学技能、思维学的相关理论等。
2010年6月:
1.各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思维诀窍整理,思维策略教学工作的总结。
2.召开一次思维策略教学交流会。
3.初步拟定一套思维策略能力测试检测题。检测题的内容包括运用思维策略的能力;运用思维策略的思维品质。
4.学生进行运用思维策略作文能力测试。包括字数统计、形容词的运用,成语、连词和联想的运用。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实施实验阶段。
2010年9月第一、二周: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思维策略教学实验方案。
2010年9月第三周:教师交流个人思维策略教学实验方案。
2010年9月第四周:根据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备课,撰写教案。
2010年10月第二周:检查并修订教师教案,落实思维策略的教学要求。
2010年10月第三、四周,2010年11月第一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要求:教师按学科分周做课,语文学科重点研究阅读、作文,数学研究概念教学和实际问题。
2010年11月第二周:语文教学公开课展示。
2010年11月第三周:数学教学公开课展示。
2010年11月第四周:作文教学公开课展示。
2010年12月第一周:校级思维策略教学研讨会。内容是总结思维策略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技能与思维策略结合的经验交流。
学生运用思维策略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检测和数据分析。
第三阶段:(2011年3月---7月)结题阶段。资料收集,数据统
计,撰写报告。
九、课题评价指标:
1.形成了思维策略教学模式。
2.学生掌握并运用思维策略,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掌握了思维训练技能,提升了思维策略教学水平。
十、研究成果:
观摩课、论文、实验报告等。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课程创新实践》张文清、王凤桐主编,2004年出版
2.《高效教与学》陈芙蓉、王凤桐、刘志华主编,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3.《教学技能有效训练》孟宪凯主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最新资料》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