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白唐诗300首全集必背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白唐诗300首全集必背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白唐诗300首全集必背文案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白唐诗300首全集必背文案: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原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吉祥语文教案,课件,试卷,作文,学校风采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中心思想: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吉祥语文教案,课件,试卷,作文,学校风采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白唐诗300首全集必背文案: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译文鉴赏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白唐诗300首全集必背文案:

《杜甫诗三首》学习要点
《诗三首》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即766年,杜甫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就是两年。作者在这两年中过的虽是流浪生活,但却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在这两年中,杜甫共写出了四百多首诗歌。有不少作品是属于长篇、名篇。
《秋兴八首》共八首诗,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首。《咏怀古迹》共五首,课文节选的是第三首。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前,要诵读这三首诗,解决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基础知识学习。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砧()壑()荆()妃()
鬓()朔()冢()琵琶()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两开:第二次开放,文中指第二次看到。
催刀尺:赶裁新衣。
去:离开。
省:曾经。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潦倒:衰颓、失意。
3、知识积累。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因避讳而改称\"明妃\"。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朝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匈奴,这时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汉元帝因此而杀了许多画工。王昭君也是传说中的四大美女。
二、课文内容学习。
(一)《秋兴八首》(其一)
1、找出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
玉露、枫树林、丛菊暗示了当时的节令已属深秋。这也就正好照应了题目中的\"秋兴\"二字,借秋天的景色来感物抒怀。
2、如何理解\"丛菊两开\"?
这里的\"丛菊两开\"并不是指菊花两次开放,作者于公元765年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走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了两个秋天,两次见到菊花开放。
3、文中哪一句诗最能够表达出诗人的心情?
最能够表达出诗人心情的是\"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既是真实的事物,是作者走路的工具,同时也是作者自比,作者把自己比喻一叶在外漂泊的\"孤舟\",更显几分凄凉与悲伤。
4、尾联两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表现了什么?
刀尺、砧涉及古代家人给在外的游子缝制寒衣的习俗,诗人们常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这两句也深化了上句的\"故园心\",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以及那浓浓的乡愁。
(二)《咏怀古迹》(其三)
1、作者为什么要写\"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共有五首诗,依次写了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作者并不是为了写古迹而写古迹,而是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2、王昭君在计中的形象是如何突显出来的?
诗的开头,作者先写了昭君的出生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个年轻女子能够远离父母嫁到匈奴,确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雄伟的山川似乎是王昭君坚强性格的象征。诗的第二联,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写了两个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者写王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一去\"二字从正面表现了王昭君的坚强。\"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写昭君坟上长出了青草,这青草传说中是常青的,它们仿佛在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这就进一步突出了昭君的爱国与思乡。昭君远嫁匈奴,对于国家来说也许是幸事,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却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在这里以含蓄的笔法揭露出了当时的事实,说明了当时皇帝的昏庸。既然已经决定昭君出嫁,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又进一步突出了昭君的故土之思。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3、诗人通过写王昭君寄托了自己什么要样的情感?
诗人与王昭君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诗人此时怀念王昭君并不是偶然的,在这里,他们的遭遇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王昭君入宫被妒,杜甫入朝被妒。王昭君被迫远嫁匈奴,杜甫也只能到处流浪。杜甫当时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借王昭君之事,来表达内心的悲愤。
(三)《登高》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前两联的写作角度是怎样的?
作者在首联,写了俯视所见所闻,颔联则写了远望所见的景色。
3、文章的前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前两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章的前两联勾勒出了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这为下文抒发身世之感作好了铺垫。
三、问题思考。
1、《咏怀古迹》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案提示:悲愤,而不是同情。
能力检测
1、下列加红字在诗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壑(hè)荆(jīng)
B、妃(fēi)冢(zhǒng)
C、潦(liǎo)砧(zhēn)
D、鬓(bìn)渚(zhǔ)
2、默写训练。
(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请同学们简述律诗的一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画图省识春风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都是在写悲秋,抒发千古哀情,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首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解析:\"潦\"在诗中与\"倒\"组词,应该读二声)
2、(1)孤舟一系故园心(2)独留青冢向黄昏(3)不尽长江滚滚来(4)千载琵琶作胡语(5)万里悲秋常作客。
3、略。
4、提示:作者以隐晦而含蓄的笔法,写了王昭君不幸的原因。
5、相同之处: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不同之处:《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
《李商隐诗两首》学习要点
《锦瑟》
李商隐(约813-约858)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在令狐綯的推荐下,于开成二年,即837年,李终于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在晚唐时期,朝廷党派之争严重,当时主要是牛(僧儒)李(德裕)两党之争。李商隐受党派之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李商隐的诗最主要的特点是朦胧的意境和感伤的情调。李商隐的诗主要成就是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诗人的近体律诗。李商隐的诗,往往给人以几尽的想象与探索。《锦瑟》就是李商隐的代表作。
《锦瑟》这首诗大概是作于唐宣宗十二年,即858年,这一年诗人已经快年过半百了,但是仕途上却非常失意,诗人被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就病故了。
古今解说这首诗的人很多,但是往往是众说纷纭。同学们在学习这首诗的首诗的时候,对可以于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与探究。
这首诗是很难理解的,同学们需要结合注释,认真阅读。
一、基础知识学习。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锦瑟()晓梦()惘然()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无端:无缘无故地。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春心:伤春之心,也常用来比喻对失去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3、文学文化学识积累。
典故:庄生梦为蝴蝶、望帝魂化杜鹃。
传说:鲛人泣泪成珠、蓝田日暖玉生烟。
二、内容学习。
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写作目的?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是这首诗又不仅仅是一首咏物诗。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但是诗人不仅仅是为了起兴才写\"锦瑟\",作者是借\"锦瑟\"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2、如何理解《锦瑟》一诗的首联?
诗人在这首诗的首联,还是使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起兴手法。诗人写\"锦瑟\"只为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作铺垫。瑟这种乐器,传说有五十根弦,它能够演奏各种乐曲,但是诗人常把它与感伤的调子联系在一起。诗的首联的意思是\"锦瑟啊,你要那么多弦干什么?你每一根弦上发出的乐音都勾起了我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
3、诗人在颔联中引用\"庄生晓梦\"\"望帝啼鹃\"有什么作用?
\"庄生晓梦\"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物我混同的境界。诗人用在这里,是为了说明昔日的理想、情思和眼下的困顿状况,已经让自己处于迷茫之中。\"望帝啼鹃\"则表现诗人对美好年华和情思的一往情深。\"望帝啼鹃\"本身就让人感到悲哀,让人用在这里,更是增强了诗的感伤的基调。
4、如何理解颈联两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是由民间传说演化而来。这句诗是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成功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鲛人在痛苦中哭泣,但是他的眼泪却变成了人们珍爱的珍珠,其中多少情味可以让读者感慨和回味啊。
\"蓝田日暖玉生烟\"则给人另一种感触,玉沉埋地下,不为人知,是很可悲的,但是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像烟雾一样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色,又可以让人感到欣慰。这两个典故,所带来的意境,真可以上人回味无穷。
打开百度文库APP阅读全文取消确定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作文 李白唐诗300首全集必背文案: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寄韩谏议》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前言】
《寄韩谏议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怀念韩某远在洞庭,日月更迭,思念益切。“玉京”六句为第二段,写朝廷小人得势,而贤臣远去。点出韩某已罢官去国。“似闻”六句为第三段,写听到韩某罢官原因,以张良比之,颂其高洁有才。末四句为第四段,抒写自己感想,并望韩某再度出山,为国出力。诗思严慎细致周密,写得隐晦曲折。格调却清新激昂,铿锵有力。
【注释】
韩谏议注:韩注,生平不详,由此诗看当为楚人。谏议是其曾任官职,唐门下省属官有谏议大夫,正五品上,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
岳阳:今湖南岳阳,当是韩注所在地。
奋飞:插翅飞去。
美人:指所思慕之人,男女都可用,用于男性则指其才德美。《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娟娟:秀美状。
濯足洞庭:《楚辞·渔父》引古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据《楚辞》旧注,沧浪水近在楚都。当与洞庭同一水系。洞庭,湖名,在今湖南、湖北交界处。
八荒:四方四隅称八荒。
鸿飞冥冥:指韩己遁世。冥冥,远空。
玉京:玉京山,道家仙山,元始天尊居处。
群帝:此指群仙。
北斗:北斗是人君之象,号令之主(《晋书·天文志》)。
“或骑”句:《集仙录》记:群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翳,语助词。
倒景:即“倒影”。
摇潇湘:指倒影在潇湘水中荡漾。潇、湘是二水,于湖南零陵汇合。
星宫之君:承“集北斗”,当指北斗星君,借指皇帝。
羽人:飞仙,借指远贬之人。两句谓君上昏醉,贤人远去。
“似闻”二句:张良字子房,韩国旧贵族,后为刘邦谋臣,刘邦得天下,张良说:“愿去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见《汉书,张良传》。后道教附会张良真随赤松子仙去。赤松子是神农时雨师。
“昔随”二句:《汉书·高祖纪》载刘邦言:“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功。”此借用言韩注有功于朝廷,旧迹未改,而人事已非,不由黯然神伤。定长安,建都长安。帷惺,军幕。
“国家”二句:前句化用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吾,是以韩的口气说话。后句化用《庄子·秋水》寓言,说鹓雏(鸾凤之属)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有鸱鸮(猫头鹰)得一腐鼠,见鹓雏飞过,怕来夺食,就“吓”声以驱赶鹓雏。不知鹓雏根本无意于此。鸱鸮喻宵小之徒,鹓雏言避世贤者。鲍照《升天行》“何时与尔曹,逐腐共吞腥”,鲍诗是愤激反语,这里正说。色难,面有难色,不愿之意。枫香,《尔雅注》说枫似白杨有脂而香,称枫香。道家常以枫香和药,餐枫香喻持操隐居。
“周南”句:《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南极老人:《晋书·天文志》言,南极星,又名老人星,见则天下治平,主掌寿昌。
胡为:何为,为什么。
贡:献,这里是荐举之意。
玉堂:汉未央宫有玉堂。这里指朝廷。
【翻译】
我的心情恺郁思念着岳阳,想要鼓翼奋飞却辗转在病床。远隔秋水的伊人是多么美好,你在洞庭湖边洗脚,一面向四方遥望。鸿雁飞向邀远的高天,皓洁的日月放射光芒。秋风染红青枫的绿叶,秋空中降下寒霜。玉京的天帝们聚集在北斗星宫,有的乘驾麒麟,有的骑着凤凰。芙蓉装饰的旌旗招展,如烟雾漫天,旗影摇动那映着丽日的潇湘。星宫的帝君在那里畅饮美酒,可惜飞仙稀少,远在他方。听说你已经归隐,跟从仙人赤松子,像汉代的张良一样。你曾经安邦定国,建立功绩,运筹决策的政务使你烦倦,神情惨伤。你说你不能左右国家的命运,想去求仙访道,不愿留在污浊的尘世上。太史公怅恨滞留洛阳,你又为什么隐居潇湘?当天空出现老人星,世上就会太平、安康。你为什么同我远隔秋水不得相见?几时你才肯重新出山来辅佐朝堂。
【赏析】
《寄韩谏议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出蜀居留夔州之时。从作品看,诗中的韩注大概是杜首的一位好友,曾出任谏言,于国有功,且富有才干。但他在朝廷却受到小人排斤,于是辞宫归隐于岳阳,修神仙之道,杜甫为朋友感到惋惜,于是写这首劝他去辅国佐君。
在整部杜集中,《寄韩谏议注》并不是杜诗最高成就和主体风格的代表作品,但是,这首诗深具别样之美,似乎也不是杜甫其他诗作光芒所能掩盖。
此诗虽为七言古体,但在诗歌意象选取、意境营造乃至情感抒发等方面,可以说落笔便得楚骚之风。叶矫然《龙性堂诗话》谓此作“文心幻森,直登屈、宋之堂”,“文心幻森”四字,深识骚意。
起首二句“今我不乐”“身欲奋飞”杨伦《杜诗镜铨》称其“开口便有神游羽御之意”。继而“美人”“秋水”句,沿袭《离骚》隐喻和《兼葭》《秋水》的意境,致怀思韩君之意。“鸿飞冥冥”借《法言》语比韩之遁世。“叶赤”“雨霜”则化用鲍、谢诗写秋深之景象。此诗所化用的诗句,皆以其意境相类,故能水乳交融,整个诗境的营造似茫茫无迹而弥漫八荒,诗人之意绪似从天而至,缘水而生。“岳阳”“洞庭”“潇湘”等地名的频繁出现,点明了韩君屏居之地,也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文化地域特色。
此诗又是一篇以浪漫手法观照现实社会的作品。“玉京群帝”以下六句写天宫之事,如天马行空,极意铺张,颇似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幻仙境的描绘。诗中运用了屈原似的象征和隐喻,使其对神仙世界虚幻莫测、扑朔迷离的描写,笔笔落到现实人间。诗人运用比兴手法,由洞庭秋水的“美人”之思而驰笔于天界仙官之境,表现了“仕”与“隐”的强烈对比,曲尽今昔哀荣之致。“羽人稀少不在旁”,是为韩君政治命运之写照;“影动倒景摇潇湘”,则又照应“美人”屏迹之所在。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言此学仙遁世者,本为王佐之才,尝立功帝室也。以“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书·高祖纪》)的韩张良喻韩谏议,颇多称许之意。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语认为杜甫此诗乃借韩君之经历“因以自寓”,置身政治漩窝之中,个人的命运实在难于左右,杜甫对此有切肤之感,故而尤能深刻体会韩谏议“帷握未改神惨伤”的意味。杜甫借韩君以自寓,韩谏议的形象处处可见诗人自己的影子,不禁感慨系之。至于“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直不知是写谏议,还是诗人内心之自况。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夔后出峡前,诗人大半生飘泊流离,备尝生活艰辛,阅尽世态炎凉,至此已是老病缠身,进人了人生的晚景。“今我不乐”之起兴,点出了诗人当时心境,更寄寓了政治深意,这在结尾部分得到很好的表现,最后四句杜甫表达了其一以贯之以苍生社稷为念的思想。“周南留滞”以太史公司马谈比于韩谏议,对其不复用世深致惋惜。“南极老人”句,表明诗人之着眼,并非止于个人之藏用,而是将国运民生作为其诗歌的终极关怀。杜甫期冀“美人”贡之“玉堂”,乃深惜谏议有韩张、司马之才,本当报效朝廷,匡扶社稷,竟不见容于当世,以至于留滞秋水,终老江湖,实为国家之不幸。
杜甫处身于“老病客殊方”(《壮游》)的困境,尤思贡“美人”于玉堂。这一思想,应该说已经超越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个人的成败得失和禀性好恶。张子房的功成身退和韩谏议的激流知退实际上颇合于杜甫“色难腥腐”的本心;在仕途上尚不如张、韩走得那么远的杜甫,甚至对韩君之退隐也还隐约流露出稀微的向往,因为韩君在政治上曾经辉煌的成就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但不论如何,杜甫有着更强烈的“葵霍倾太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似的政治热情,一生未曾放弃。“仕”与“隐”的选择,“出”与“入”之依违,贯穿了杜甫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现实的绝望使他“每欲孤飞去”(《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理想的执著又令他“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幻灭与希望交织成困惑难解的政治情结。
这首诗在诗歌意象与创作风格方面有神接屈子、境妙滴仙之致,但其老成诗笔与曲折情怀,归根到底还是杜甫式的。诗歌遣词造意异常精省凝炼;章法上尤能巧设伏笔,处处呼应,虽纵横驰骋而浑然一体,表现出杜甫一贯严密的诗思和严谨的结构;情感的抒发一波三折,曲尽其意,含晦而深挚。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