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作文 先秦文学重点文学常识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素材 6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作文 先秦文学重点文学常识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作文  先秦文学重点文学常识文案

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作文 先秦文学重点文学常识文案:

高考语文系统复习:文学常识总结
先秦文学
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刘安:《淮南子》)
②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战国策》(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④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著有《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⑤荀子,战国儒家,著有《荀子》。
⑥韩非子,法家。著有《韩非子》。
⑦《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

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作文 先秦文学重点文学常识文案: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就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下面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学常识,欢迎来参考!
(一)先秦代学
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
②先秦散代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 ,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代。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代。 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 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就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就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就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 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就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就是散代《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就是民歌,雅就是乐歌,学习规律,颂就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就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时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就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代学
A、两汉散代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就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代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就是我国古代韵代和散代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代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代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此时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
③“竹林七贤”。 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此时就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代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作文 先秦文学重点文学常识文案:

第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
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
《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王曰:‘白父,孔扬有光。’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
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
1春秋的相关常识
“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汉书.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春秋》有一种道德训诫功能。《国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隋书.李德林传》中《答魏收书》曾引《墨子》云“吾见百国春秋”《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将驰祖。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燕之《春秋》。”“昔者宋文君鲍之时,有臣曰[衣补+后]观辜,固尝从事于厉,祝子杖揖出,与言曰:‘观辜!是何王圭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净洁也?牺牲之不全肥?春秋冬夏选失时?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观辜曰:‘鲍幼弱,在荷襁之中,胞何与识焉?官臣观辜特为之。’祝子举揖而敲之,殪之坛上。当是时,宋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宋之《春秋》。”“昔者齐庄君之臣,有所谓王里国、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犹谦释之,恐失有罪。乃使之人共一羊,盟齐之神社。二子许诺。于是掘穴,[提手+恶]羊而漉其血。读王里国之辞,既已终矣;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祧神之而敲之,殪之盟所。当是时,齐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齐之《春秋》。”只有经过孔子整理的鲁春秋得以保留,所以后人遂将之专称为《春秋》。
2《春秋》是我国的编年体史书之祖。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它以鲁国的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记载242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字极其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其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练、平浅精确的特点,其最突出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即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这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左传》
一、《左传》相关常识
1《左传》的名称和“春秋三传”《左传》西汉以前人称它为《左氏春秋》,东汉人开始认为它是解《春秋》的,故称之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三传”之中,《谷梁传》《公羊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纯用义理解释《春秋》,叙事较少而议论较多,风格简朴。而《左传》则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只是仿照春秋用鲁君的世次编年而已。从思想观点上,它也不同于《春秋》,在文笔风采上,更具有显著的特点和独创性,其作用和价值远非其他二传可比。
2《左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传统观点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足见左丘明生活的年代或早于孔子,至迟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而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早期无名氏的作品。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1《左传》具有鲜明的政治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左传》认为,历史的发展、家国的兴亡、个人的命运都取决于活动主体的\"德\"是美善。在《左传》中,\"德\"的主要内涵是\"礼\"《僖公二十七年》:(\"礼乐,德之则也\"礼\",既是指宗法社会的典章制度,维护这一制度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指与此制度。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具体说如\"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是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也是礼(《昭公二十六年》)。《左传》认为,遵礼,就是有德,违礼,就是无德。此外,其它一切符合宗法制度的\"美善\"思想也被视为德。正是站在德和礼的角度,《左传》对统治者的残暴荒淫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左传.宣公二年》对晋灵公的不君行为和《左传.宣公二年》也正式基于德与礼,《左传》也赞扬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有远见的政治人物。
2《左传》表现出鲜明的“民本”思想。《左传.桓公六年》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庄公32年》史嚣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昭公18年》:“天道远,人道迩,非相及也,何以知之?”《左传.哀公元年》载逢滑对陈怀公说:“臣闻国之将兴,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三、《左传》的艺术成就
1《左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其叙事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发展。《左传》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内容的描写,使所叙述的内容故事化和趣味化,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而且在情节安排上,疏密相间,跌宕有致,就使得这部历史著作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
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其突出特点是将战争视为一种极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叙述,一般先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是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着重描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误,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决非偶然,表现了作者战争理论的深刻性。
3《左传》的人物刻画相当成功。《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这是《左传》使用的主要手段。对后世文学很有影响。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4《左传》的语言艺术《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行人辞令的优美。所谓“行人”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称行李、使人等。他们活跃在当时列国政治、外交舞台之上,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参与建交修好、会盟聘问等国事活动,在当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大多是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通晓诗书礼乐,知识渊博,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外交经验,熟悉各国内政外交事务,他们以言辞专对忠于职守,解除国家的危难,维护国格尊严,谦和委婉,刚柔相济。春秋时期的行人辞令多婉转委曲,娓娓道来,平易流畅,显示出一种张弛有节、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说:“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有时候则雄辩阔论,或铺张扬厉,或针锋相对。大夫对国君的谏说之辞也有很高成就。
第三节《国语》
一、《国语》的相关常识
1《国语》的体例《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周、鲁、晋、齐、郑、楚、吴和越,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国语》的作者和名称《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相传是左丘明《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解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
考订《国语》是战国初年无名氏所作。
二、《国语》的内容和艺术
1《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的思想。
2《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享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具有通俗化和口语化的特点。在记言过程中,多有大小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而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3采用一定篇幅集中写某个人的方法,带有了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第四节《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相关常识
1《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汇集整理。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涉及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策谋的。上起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2《战国策》的内容《战国策》体现了战国时代游士、侠烈之士这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第一,表现出重士的思想倾向。第二,表现出崇尚智谋的思想倾向。第三,表现出崇尚功利的思想倾向。第四,表现出崇尚权谋、审时明势的思想倾向。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
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富于文采。《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这包括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这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隐,极言尊秦之害。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不行时的狼狈之状,发迹后路过家乡时的躇满志,“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写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壮,都是典型的例子。《战国策》叙述语言有时描写相当精细。苏秦刺股(《秦策一》),触龙入朝(《赵策四》),邹忌窥镜(《齐策一》)等,写的都是琐屑细节,却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描写人物动作神情,极为细致传神,荆轲的豪迈暇豫,秦王的惊慌失措,殿上殿下的混乱惊扰,这些顷刻间发生的惊险紧急场面,作者一一道来,清晰详尽,有条不紊,如同电影镜头,作者对叙述语言运用之娴熟,令人惊叹。《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政论散文、汉代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风格的影响。
2《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促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第一,《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段描写力极强。《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第二,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如书中用力极深,描写得极成功的人物苏秦,其事迹言论有不少就是虚构的。至于在具体描写中,虚构的手法更为普遍,也更进一步。如《秦策一》写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夜室独语,有谁知道,显然是作者根据传闻虚拟而成。而《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看见徐公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不仅表现了邹忌内心的活动,而且涉及心理活动的过程,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写,显系出于作者的想象。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却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燕策三》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其中田光自刎以明不言,樊于期自刎献头以图报仇,易水送别,秦廷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以生动展现。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在《战国策》中很突出,如《秦策一》中,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而对苏秦归来时“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黧)黑,状有归(愧)色”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第四,《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3生动形象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祸。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蜓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用网罗捕获,蔡灵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发用绳索捆缚。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再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战国策》所记策士说辞,还常常巧妙运用大量生动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帮助说理,增强辩辞的说服力,这是《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这类例子《战国策》中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亡羊补牢”等。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寓意深刻,浅显易懂,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独立地看,这些寓言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作文 先秦文学重点文学常识文案:

文学常识是大家学习中必须积累的部分, 高考语文试卷离不开语文常识,下面是关于学生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的内容,欢迎阅读!
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与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与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 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 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 谪:降职并远调。
3、 拜:授给官职。
4、 授:授予官职。
5、 擢:选拔,提拔。
6、 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 罢:罢免、停职。
8、 免:免除官职。
9、 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 右:西为右。
3、河:黄河。 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 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 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结语:以上是小编推荐学生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的内容。文学常识广义是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古代文化常识。例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精选先秦文学文学常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