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作文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选择题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作文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选择题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作文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选择题文案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作文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选择题文案: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试题
科(所)姓名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2、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4、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可以采取封闭公共饮用水源的临时控制措施。()
5、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6、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8、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9、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10、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48小时内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什么途径?()
A、伪劣消毒剂销售途径B、传染病的传播途径C、外来人员入境途径
2、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其尸体应作怎样处理?()
A、火化B、冰柜保存,待检C、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3、疫区: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之为()
A、疫点B、疫区C、疫源地
4、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称之为()
A、传染病控制区B、疫区C、自然疫源地
5、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称之为()
A、病媒生物B、病原微生物C、传染源
6、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称之为()
A、院内感染B、医学感染C、医源性感染
7、从事实验室工作时,因接触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称之为()
A、实验室感染B、医学感染C、医源性感染
8、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什么制度()
A、计划免疫B、预防接种C、预防接种证
9、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称之为()
A、疫源性传染病B、人畜传染病C、人畜共患传染病
10、新的传染病防治法于何时起开始实施()
A、20年12月1日B、20年10月1日C、20年10月1日
11、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做出怎样行政处罚?()
A、予以取缔
B、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C、吊销卫生许可证
D、以上都是
12、下列采供血机构的那些行为属于违法?()
A、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B、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导致因输入血液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的
C、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
13、下列哪些行为违法了传染病防治法?()
A、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B、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C、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D、出售、运输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未进行消毒处理的
14、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那些?()
A、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B、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C、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D、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E、以上都是
15、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及策略是什么?()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C、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D、按计划实施
三、问答题(每题17.5分,共35分)
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那些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防控?
2、传染病防治法对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的权利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
一、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2、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4、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可以采取封闭公共饮用水源的临时控制措施。(√)
5、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6、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8、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9、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10、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48小时内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二、选择题
1、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什么途径?(B)
A、伪劣消毒剂销售途径B、传染病的传播途径C、外来人员入境途径
2、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其尸体应作怎样处理?(C)
A、火化B、冰柜保存,待检C、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3、疫区: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之为(B)
A、疫点B、疫区C、疫源地
4、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称之为(C)
A、传染病控制区B、疫区C、自然疫源地
5、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称之为(A)
A、病媒生物B、病原微生物C、传染源
6、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称之为(B)
A、院内感染B、医学感染C、医源性感染
7、从事实验室工作时,因接触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称之为(A)
A、实验室感染B、医学感染C、医源性感染
8、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什么制度(C)
A、计划免疫B、预防接种C、预防接种证
9、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称之为(B)
A、疫源性传染病B、人畜传染病C、人畜共患传染病
10、新的传染病防治法于何时起开始实施(A)
A、20年12月1日B、20年10月1日C、20年10月1日
11、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做出怎样行政处罚?()
A、予以取缔
B、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C、吊销卫生许可证
D、以上都是
12、下列采供血机构的那些行为属于违法?()
A、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B、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导致因输入血液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的
C、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
13、下列哪些行为违法了传染病防治法?()
A、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B、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C、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D、出售、运输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未进行消毒处理的
14、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那些?()
A、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B、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C、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D、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E、以上都是
15、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及策略是什么?()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C、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D、按计划实施
三、问答题
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那些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防控?
答: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传染病防治法对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的权利有哪些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履行本法规定的传染病防治职责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及其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以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五)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六)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作文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选择题文案:

传染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5.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环境。
2.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传染源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
4.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有4.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土壤传播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特异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7.典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4个阶段。
8.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三方面资料。
9.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传染过程必然导致传染病。F
2.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T
3.构成传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病原体、传染途径。F
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理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免疫学检测可测得抗体。T
5.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T
6.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T
7.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T
8.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有效。F
9.人群对某些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T
10.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和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T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感染过程有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以上五种表现不一定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如潜伏性感染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转变为显性感染。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于识别。
五、选择题(共40分)
(一)A1型题(每题1分)
(B)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称为
A.隐性感染B.病原携带状态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轻型感染
(D)2.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出现较早的抗体是
A.IgGB.IgEC.IgAD.IgME.IgD
(B)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起作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是
A.补体B.吞噬细胞C.致敏T淋巴细胞D.干扰素E.抗体
(C)4.确诊传染病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为
A.血常规B.血液生化检查C.病原体检查D.尿常规检查E.内窥镜检查
(B)5.周围血中白细胞总数减少的传染病是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伤寒C.流行性乙型脑炎D.肾综合症出血热E.狂犬病
(E)6.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严重感染B.伤寒C.百日咳D.结核病E.寄生虫病
(A)7.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
A.病毒感染B.细菌感染C.原虫感染D.真菌感染E.蠕虫感染
(C)8.在传染病管理中列为甲类传染病的为
A.病毒性肝炎、流脑B.流脑、结脑C.鼠疫、霍乱
D.非典、手足口病E.艾滋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9.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下列属乙类传染病的是
A.霍乱B.鼠疫C.麻风病D.流脑E.丝虫病
(A)10.增强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为
A.调节饮食B.体育锻炼C.改善居住条D.良好的卫生习惯E.预防接种
(D)11.注射下列何种制剂可获得自动免疫?
A.丙种球蛋白B.胎盘球蛋白C.抗毒血清D.类毒素E.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
(D)12.注射下列何种制剂可迅速获得免疫力?
A.减毒活疫苗B.减毒活菌C.纯化抗原疫苗D.抗毒素E.类毒素
(C)13.下列哪种情况不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A.隐性感染B.患传染病后C.生活规律D.注射疫苗E.注射胎盘球蛋白
(A)14.预防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是
A.预防接种B.加强锻炼C.增加营养D.注射病种球蛋白E.药物预防
(E)15.以下哪种传染病不能通过母婴传播?
A.乙肝B.艾滋病C.水痘D.风疹E.乙脑
(C)16.在发病第4天出疹的传染病种是
A.风疹B.水痘C.麻疹D.猩红热E.伤寒
(B)17.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
A.有病原体B.有传染性C.有免疫性D.有地区性E.有季节性
(A)18.传染病最基本的特征是
A.有病原体B.有传染性C.有免疫性D.有地区性E.有季节性
(A)19.体温波动较大,24小时内体温相差1℃以上,但最低点未达到正常水平,此热型称为
A.弛张热B.间歇热C.不规则热D.稽留热E.波状热
(E)20.以下哪种传染病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A.麻疹B.乙脑C.水痘D.伤寒E.菌痢
(B)21.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为
A.病原体B.传染性C.流行性D.免疫性E.地区性
(二)B型题(每题1分)
A病原体被消灭或排除体外B病原携带状态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潜在性感染
(C)22.人体对侵入的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称
(C)23.临床最常见的感染过程是
(D)24.比率最低、最易识别的感染过程是
A.玫瑰疹B.红斑疹C.瘀点、瘀斑D.荨麻疹E.黏膜疹
(A)25.伤寒的皮疹为
(E)26.麻疹前驱期出现
(C)2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疹为
(D)28.一些寄生虫病的皮疹为
A.破伤风B.乙型脑炎C.狂犬病D.风疹E.吸血虫病
(B)29.经虫媒传播的是
(E)30.经接触疫水传播的是
(三)X型题(每题2分,共10分)
(ABCE)31.关于传染的概念,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B.构成传染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环境三因素C.感染病原体后不一定有传染病的发作
D.感染病原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与毒力
E.感染病原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和病原体的致病力
(ABCDE)32.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原因有:
A.新生儿增加B.外来人口增多C.免疫人口死亡D.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退E.一般抵抗力降低和病原体变异
(AB)33.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原因有
A.预防接种之后B.传染病流行之后C.病原体变异D.外来外来人口增加E.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退
(ABCDE)34.经水传播的传染病有
A.霍乱B.伤寒C.钩体病D.血吸虫病E.戊型病毒性肝炎
(ABC)35.经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有
A.乙型病毒性肝炎B.丙型病毒性肝炎C.艾滋病D.疟疾E.伤寒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作文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选择题文案:

1、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3、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6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传播)、人群易感性。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可预防。
7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局部病变轻微,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自局部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部位,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9、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10、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1、伴随免疫: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这是一种伴随免疫,针对再感染得童虫有一定杀伤作用,但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被破坏,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
15、法定传染病:乙类:SARS、AIDS、HBV、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猪链球菌病、H1N1、手足口病。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要求发现后24h内上报(监测管理)。
16、病毒性肝炎:由5种肝炎病毒所致的一组以肝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也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病原学:1、HAV—单股RNA。2、HBV—双股DNA,亚型:adradwayrayw,抵抗力强。3HCV—黄病毒科,有包膜,单股正链RNA。4HDV---单股环状RNA。5HEV---单股RNA。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甲肝、戊肝;患者、病原携带者--乙、丙、丁肝。临床表现:1潜伏期:甲肝---15~45天;乙肝---28~160天;丙肝---30~180天;丁肝---4~20周;戊肝---16~75天。分型㈠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⑴流行病学资料(密切接触、注射等)⑵症状:乏力;消化道症状⑶体征:肝脾肿痛⑷化验ALT升高;⑸病原学阳性。2、急性黄疸型:符合急性肝炎,SB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排除其它疾病。典型病程:1.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常无自觉症状,传染性最强。2.黄疸前期:发热畏寒症状重,恶心厌食全身疲乏。持续5~7日。3.黄疸期:症状好转,黄疸出现,转氨酶升高。持续2~6周。4.恢复期:平均1个月。(二)慢性肝炎:急性患者病程超过半年,或原为携带者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致病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病理检查或综合分析符合者,也可诊断为慢性肝炎。1、轻度:病情较轻,肝功1~2项轻度改变。2、中度:介于轻重之间。3、重度:症状体征明显,伴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者。且具备下述四项中的一项:1、SB>85.5μmol\/L;2、PtA60~40%;3、Alb≤32g\/L;4、胆碱酯酶<2500U\/L。(三)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症状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⑵极度的乏力⑶重度的黄染⑷2W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体征⑴肝浊音界缩小⑵扑翼样震颤⑶出血倾向(皮肤、鼻、消化道)。化验⑴SB171μmol\/L⑵肝功明显异常⑶PTA40%。2、亚急性重型:基本同急性重型,特点如下:⑴肝多不缩小⑵可出现腹水⑶酶胆分离,A\/G比例异常⑷起病15天~24周出现类似急性重肝表现者。3、慢性重型:临床表现同亚重肝,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HBsAg携带史。或无前述病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象学改变及生化改变或病理改变者。(四)淤胆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轻,但多有皮肤瘙痒和梗阻性黄疸的表现,持续3周以上,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梗阻。(五)肝炎肝硬化:早期诊断困难,须依靠病理诊断。典型者有下述特点:1、代偿性肝硬化⑴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⑵门脉高压的表现,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⑶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2、失代偿性肝硬化:肝功能明显异常如:Alb<35g\/L、A\/G<1、胆红素>35、Pta<60%。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病原学诊断:1甲肝:血清抗-HAVIgM阳性。病程中抗-HAVIgG有4倍以上增长。粪便经免疫电镜找到HAV颗粒或用ELISA法检出HAV抗原。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RNA。2乙肝:1、血清HBsAg阳性2、血清HBVDNA阳性3、血清抗-HBc-IgM阳性4、肝内HBcAg、HBsAg、HBVDNA(+)。3丙肝:1、血清或肝内HCVRNA阳性2、血清抗-HCV阳性。4丁肝:在HBVM阳性基础上1、抗-HD阳性2、血清或肝内HDVRNA阳性;或HDAg阳性。5戊肝(类似甲肝肝炎)。治疗:被动免疫甲肝:丙球;乙肝:HBIG。
17、霍乱(Cholera):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患者剧烈吐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失水性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原学: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Gˉ,无芽胞和荚膜,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碱性环境下易生长。抗原结构:1致病力:鞭毛运动、黏蛋白溶解酶、黏附素、霍乱肠毒素、内毒素和其它毒素。存活力和抵抗力:1.古典型霍乱弧菌在外界的存活力有限,埃尔托型抵抗能力较强。干燥2h、加热55℃10min即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发病机制与病理:肠毒素(CT)是霍乱弧菌致病的主要物质。病理变化:主要为严重脱水所致。表现皮肤干燥、紫绀,皮肤组织极度干瘪,内脏呈深红色,无光泽,体积缩小,肠腔内充满“米泔水”样液体,胆囊内充满粘稠胆汁。内脏细胞可见出血、变性等变化。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一)无症状隐性感染:指在流行期间密切接触者,感染后无任何症状,仅呈排菌状况,也称接触带菌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二)非典型(轻型)感染:感染后症状不明显,腹泻每日5次左右,呈黄色稀水样便,也可呈糊状或蛋花样便,少数患者伴有腹痛,无明显呕吐,病程短,3-5天恢复。(三)典型感染:1、泻吐期:本期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突发剧烈泻吐——先泻后吐;便次频繁~失禁;黄水样~“米泔水”样吐泻物;喷射性、连续性呕吐;三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2、脱水期:不同程度的脱水;钠盐大量丢失——肌肉痛性痉挛;钾盐大量丢失——肌张力下降,反射消失,鼓肠,心律不齐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循环衰竭、急性肾衰。3、反应恢复期:脱水纠正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消失,逐渐恢复。部分病人,因残存毒素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治疗: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抗菌治疗、对症治疗。(一)一般处理: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为止。流食为主,剧烈吐泻者禁食,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重症患者注意保暖、给氧、监测生命体征。(二)补液疗法:原则: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1、静脉补液:“541”液;2:1液。2.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病人。(三)病原治疗---环丙沙星。(四)抗分泌治疗——阻断毒素:氯丙嗪、黄连素、GM1-活性炭。(五)对症治疗:剧烈吐泻——阿托品、灭吐灵、针灸等。肌肉痉挛——热敷、按摩、针刺等,及时补充钠盐和钙剂。循环衰竭——扩容、纠酸、吸氧,酌用升压药。心衰、肾衰和肺水肿——按常规处理。(五)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6天,粪便隔日培养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若无病原培养条件,须隔离患者至临床症状消失15天方可出院。预防:1.控制传染源:平时——建立肠道门诊,及时发现疫情;流行期间——对来自疫区的食品及所有人员均应严格检疫;发现病人立即隔离治疗,疑似病人应隔离检疫;对接触者应严密检疫5天,以发现带菌者。在隔离检疫期间可应用四环素预防感染发生。(2)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和食品的消毒管理;对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用具、衣被等,均应严格消毒;大力宣传消灭苍蝇,不喝生水,做到饭前便后洗手。(3)提高人群免疫力:打疫苗。
18、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为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癍及脑膜刺激征。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病原学:,我国以A群为主。3.本菌含自溶解酶,在常温下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湿热及各种消毒剂均较敏感。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更主要)和病人。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3易感性:以15岁以下儿童多见。4流行特征: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多见。病理变化:1.败血症期: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引起栓塞、出血,导致皮肤、粘膜、浆膜瘀斑,暴发败血症型,内脏出血、皮肤大片瘀斑、休克。2.化脑病变:在软脑膜、蛛网膜。充血、浆液、纤维蛋白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化脓性分泌物。3.暴发性脑膜炎:以脑组织充血、水肿、颅压升高为主,脑脊液可变化不大。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无症状,少数有1~2天发热咽痛。2.败血症期:⑴毒血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脾肿大。⑵皮肤瘀点、瘀斑、红色斑丘疹,以四肢为多。3.脑膜炎期:⑴高热等毒血症状持续存在;⑵颅压增高症:头痛剧烈、呕吐频繁、血压升高、相对缓脉、惊厥、狂躁、意识障碍。婴儿前囟饱满,也有因呕吐失水前囟下陷,不可误诊消化不良。⑶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尼氏征、布鲁氏征阳性。⑷口、鼻周出现疱疹,与其它化脑鉴别有一定意义。实验室检查:血:WBC↑,N↑。脑脊液(CSF):压力↑,外观混浊,WBC1×109\/L,N↑,糖↓,氯化物↓,蛋白↑。皮肤瘀点及CSF涂片白细胞内外可查及G-双球菌。(二)暴发型:病情凶险,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内死亡,病死率50%。1.暴发型败血症型(休克型):多见于儿童。⑴高热、头痛、呕吐、精神萎糜。⑵短期内全身皮肤瘀点、瘀斑、皮下出血坏死(抢救应分秒必争)。⑶微循环障碍:面灰、四肢厥冷、脉速、血压下降。⑷CSF多正常,细胞数轻度增加,脑膜刺激征阴性。2.暴发型脑膜炎型:多见于儿童。⑴中毒症状:高热、头痛。⑵脑实质损害症状:昏迷、惊厥、锥体束征(+),两侧反射不等。⑶脑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天幕下裂孔疝(颞叶疝)。⑷CSF可正常或轻度异常。3.混合型:兼有上述二种暴发型表现,病死率甚高,可达80%。(三)慢性败血症型:临床少见,多发生于成人。反复寒颤、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痛,也可发生脑膜炎、肾炎、全心炎。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三)实验室检查:⒈血象:WBC10~30×109\/L以上,N0.80~0.90,有DIC者PLT减少。⒉脑脊液⒊细菌学检查⒋血清学检查。治疗:(一)普通型流脑:1、(脱水)2、病原治疗:磺胺嘧啶(SD)或抗菌素(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头孢曲松钠等)(二)暴发性败血症型流脑:1、抗菌同上2、抗休克(吸氧、扩容、纠酸、活管、强心、抗炎药)3、DIC的治疗(三)暴发性脑膜炎脑炎型:1.抗菌:同暴发性败血症型2.纠正低氧和呼衰吸氧或机械通气3.解痉:东莨菪碱4.脱水:20%甘露醇5.抗炎:地塞米松6.亚冬眠:必要时。
19、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简称乙脑。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蚊虫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病死率高,可有后遗症。病原学:属虫媒病毒B组,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2.外观球形,单股正链RNA,有衣壳。3.抵抗力不强,但耐低温和干燥,冻干于4℃可保存数年。流行病学:1、传染源:家畜、家禽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媒介:主要为三带喙库蚊。3人群易感性:普遍4流行特征:严格季节性(7~9月),高度散发性。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中枢神经,可累积脑及脊髓,但以皮质、间脑、中脑最为严重。临床表现:潜伏期4~21d,平均10~14d。(一)初期:病程1~3天,起病急、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精神欠佳。1~2天体温达39~40℃。(二)极期:第4~10天进入极期,全身毒血症+脑损害。1.高热:体温达40℃以上,持续7-10天,重者长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2.意识障碍:程度不等,嗜睡→谵妄昏睡→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病程1-3日,多见3-8日,多持续7~10日恢复。3.惊厥、抽搐:乙脑的严重症状之一,病程初期和极期均可出现。因高热、炎症、水肿、缺氧所致。4.呼吸衰竭最严重症状→导致死亡。中枢性呼衰: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表现: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以至呼吸停止。外周性呼衰:呼吸困难,频率改变,力度减弱,严重紫绀,但节律绐终整齐。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影响,加重病情。5.颅内高压征: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缓慢。6.其它神经症状和体征:多在10日内出现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征植物神经损伤。部位不同表现不同。(三)恢复期和后遗症:体温下降,精神好转。重症病人: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流涎,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经极积治疗多可恢复。小于6个月。后遗症:5%-20%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其中以失语、瘫痪、精神异常为多见。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2.症状与体征3.实验室检查:WBCCSFIgM。治疗:原则是退热、镇静、降颅压和呼吸支持及对症支持。高热、抽搐、呼衰三关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所在。预防:家畜管理、防蚊灭蚊、疫苗接种。
20、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bacillarydysentery),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志贺菌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病原学:G-短杆菌,有菌毛、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志贺菌在体外生存力较强,1~3周,温度越低,生存越长;抵抗力:D群>B群>A群;对酚液、氯化汞、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敏感。志贺菌致病必须具备: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原、有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侵袭、繁殖后可产生毒素。病变特征: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慢性期-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溃疡、疤痕、息肉;毒痢-肠道病变轻,多脏器微血管痉挛及透性增加。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5~10月,8~9月达高峰。我国以福氏主,宋氏次之,鲍氏再次,志贺氏仅见于少数地区。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1~3日,至1周。痢疾志贺菌-临床表现重,预后良好。宋内志贺菌-感染症状轻,非典型病例多。福氏志贺菌-病情一般,但排菌时间长,易慢性化。可分为2期7型:(一)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腹痛-脐周、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腹泻-稀水粘液脓血便,10~20次\/日,便量少;里急后重;伴随症状-头痛、乏力、纳差;病程1~2周,早期治疗疗效好,少数转慢性确诊。(二)急性轻型(非典型):胃肠道和全身中毒症状轻;低热或不发热;腹痛轻或无,无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少,<10次\/日,粘液便,无脓血;易误诊为肠炎,粪培养有志贺菌生长可确。(三)急性重型:多见于老、弱及营养不良者;急起高热,腹痛、腹泻严重;腹泻次数多,>20次\/日;可出现大便失禁、中毒性肠麻痹、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脱水性休克。(四)急性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儿童;骤起高热,可达40℃以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肠道表现轻微或缺无;反复惊厥、嗜睡及昏迷,迅速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通常分为三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花斑、发绀、少尿或无尿、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或意识障碍。成人毒痢的特征:中毒症状严重,腹泻频繁,多为血水便,由于失水及酸中毒短期内休克。2脑型(呼吸衰竭型):头痛、呕吐、烦躁、嗜睡、昏迷、反复惊厥;中枢型呼衰-呼吸节律不整、深浅不一,双吸气、叹气样呼吸及呼吸暂停;瞳孔忽大忽小,继而不等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3混合型:兼有休克型和脑型表现;常先出现高热、惊厥;迅速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五)慢性迁延型:反复出现腹痛及腹泻粘液脓血便;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左下腹可有压痛,可扪及条索状乙状结肠;常伴有贫血、乏力及营养不良。(六)慢性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病史;常因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诱发;表现为急性菌痢样症状,全身毒血症症状不明显。(七)慢性隐匿型:有痢疾病史,但近期无临床症状;大便可培养出志贺氏菌;肠镜可见结肠粘膜炎症或溃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WBC↑、中性↑;慢性HGB↓。粪常规:粪便量少,粘液脓血便,镜下WBC、RBC和phagocyte。粪培养:志贺氏菌,取材要早期、新鲜、多次、取脓血部分。肠镜检查:适用于疑难及慢性病例,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肥厚,瘢痕或息肉。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要点:急性菌痢:夏秋季,不洁饮食史,急起发热、左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检见WBC、RBC和phagocyte。中毒性菌痢:儿童多见,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肠道症状轻,肛拭子或灌肠行粪便检查。治疗:急性菌痢:1一般治疗:休息,调养饮食,水电及酸碱平衡,补液。2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其它—SMZ-TMP,阿齐霉素,庆大霉素,三代头孢。3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退热药;腹痛-颠茄片;严重毒血症-激素。中毒性菌痢:1密切观察病情,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抢救措施。2病原治疗:成人-喹诺酮类;儿童—三代头孢。3对症治疗:降温止惊---高热-物理降温、退热药;伴烦躁、惊厥-亚冬眠疗法;反复惊厥-安定、苯巴比妥钠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休克相关治疗---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激素、抗凝。脑型相关治疗---脱水降颅压、改善微循环、激素、防治呼衰。
21、阿米巴痢疾(Amebiasis):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近端结肠和肓肠为好发部位,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果酱样大便等痢疾样症状。也可侵入肠壁引起各种类型的阿米巴肠病,以痢疾症状为主者称阿米巴痢疾,易于复发成为慢性。最常见者为阿米巴肝脓肿(右叶顶部多见)。病原体:原虫属单细胞原生动物,只有溶组织内阿米巴对人体有致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有滋养体、囊前期、包囊和囊后滋养体各期,整个生活史过程仅须一种哺乳类宿主,人是主要的适宜宿主。1.包囊(传播疾病的唯一形式):包囊→粪排,包囊具保护性外壁,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余氯、胃酸不能杀死,潮湿环境可长期存活,水中生存一月,冰冻生活数天,但60℃,10分钟可杀死,50%酒精迅速将其杀死。2.滋养体:是原虫的寄生形式,以二分裂法繁殖,无氧条件下生长最好,以细菌或其它组织为食。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是重要传染源。慢性患者或无症状的包囊排出者是本病重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为吞入污染包囊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少数滋养体可直接侵入皮肤、粘膜而发病。3易感者: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热带、亚热带,夏、秋季多,男多于女,散发性。临床表现:普通型:典型大便量中等,粪质较多,腥臭,血性粘液样便,呈果酱样。一般无发热,间歇性腹泻,发作时有腹胀,轻中度腹绞痛,大便数10次\/日,间歇期大便正常。体征:盲肠,升结肠(右下腹)部轻压痛,偶有肝肿大伴压痛。3暴发型(中毒型):多见于抵抗力薄弱而受到严重感染的病人,往往伴有痢疾杆菌或化脓性细菌混合感染;突起高热;大便多于10次\/日,血水样便,奇臭(含大量阿米巴滋养体);腹痛,里急后重;毒血症明显:速脉,呕吐,失水,虚脱,谵妄;查体:腹胀明显,弥散性腹部压痛,有时似腹膜炎,肝肿大常见;后期可有肠出血、肠穿孔;预后不良,可于1~2周内因毒血症或衰竭死亡。
22、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要点:病原体、流行病学、全身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便肉眼、培养、镜检、结肠镜检。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流行性,多有发热及毒血症,腹痛腹泻较重,每天泻十次或数十次,里急后重显著,粪便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可见吞噬细胞,粪培养痢疾杆菌阳性,结肠镜检肠粘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急性阿米巴痢疾: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散发性,开始不发热,少有毒血症,腹痛腹泻轻,每天泻数次或十余次,里急后重轻微或无,粪便量多,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臭味,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科-莱登晶体及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粪便培养痢疾阿米巴阳性,结肠镜检肠粘膜大多正常,散在性溃疡,边缘深,周围红晕。
2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急性肾功能损坏。对酸、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和脂溶剂均较敏感,pH3.0?5.0或56℃、30分钟即可灭活。流行病学:1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2传播途径:接触(动物源性传播)、吸入(呼吸道传播)、食入(消化道传播)、叮咬(虫媒传播)、垂直传播。3易感性:男性青壮年为主。4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作用。造成广泛性的小血管损害(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临床表现:潜伏期7~46天,一般为2周左右。(一)发热期:1发热:39~40℃,稽留热或弛张热,热程多数为3~7天;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少数以低热、出现胃肠道和呼吸道前驱症状;轻者热退症状缓解,重者热退病重。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消化道和精神神经症状;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3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充血---皮肤(颜面、颈部、胸部),结膜、软腭、咽部;出血---腋下、胸背部,注射部位,结膜、软腭、鼻出血,咯血,便血,血尿;腔道大出血;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分Ⅲ度),腹水。4肾损害:蛋白尿,管型。血尿常规(三高一低):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发热期末及低血压休克期Hb增高;血小板计数减低;尿蛋白明显增多,可伴血尿、管型尿及尿中膜状物。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肌肝升高。血清学检测:IgM抗体在第1病日即可检出,第2病日阳性率88.2%,第3病日达100%;IgG抗体在2病日即可检出,4~5病日阳性率达75%。(二)低血压休克期:第4~9病日,发热时、热退时、热退后;持续1~3日,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超过24小时视为难治性休克;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尿量减少,Hb增高,意识障碍。(三)少尿期:(第5-8日,持续3-5日),少尿倾向---尿量≤1000ml\/24小时;少尿---尿量≤400ml\/24小时;无尿、尿闭---尿量≤50ml\/24小时;临床表现:1尿毒症---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顽固性呃逆;头晕、头痛、烦躁、嗜睡、昏迷、抽搐;皮肤瘀斑增加、出血。2酸中毒---呼吸增快,kussmaul深大呼吸。3水钠潴留---腹水,高血容量综合征(面容胀满、静脉怒张、脉搏洪大、进行性高血压、脉压增大,出血倾向加重,严重者可发生心衰、肺水肿)。4电解质紊乱---低血钠、高血钾,心律失常或脑水肿。(四)多尿期:1移行期---尿量400~2000ml\/24小时,BUN、Cr上升;2多尿早期---尿量2000ml\/24小时,症状仍重;3多尿后期---尿量3000ml\/24小时,氮质血症下降。临床表现: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或低钠、低钾症状。(五)恢复期:尿量逐步恢复为20OO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体力完全恢复需1~3个月;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野外作业或留宿史或鼠类直接间接接触史。2临床表现:发热;“三痛”为主的感染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和渗出为主的体征;典型的五期经过。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的“三高一低”;尿蛋白,肾功损害;出血热抗体阳性。治疗:原则:针对各期病理生理变化,进行以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性治疗;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把好三关,即休克、少尿和出血关。1发热期治疗:早期卧床休息,营养、易消化饮食,退热;补液1500~2000ml,据T、Bp、尿量及血液浓缩调整;抗渗出---VitC、激素、甘露醇、钙剂;抗出血---止血敏、路丁、潘生丁、VitC等;抗病毒---病毒唑、干扰素、高效IgG、抗HV单克隆抗体等。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扩充血容量---平衡盐为主,晶胶比3:1,足量、迅速扩容有效的指标:血压、心率、血色素、微循环、尿量;纠正酸中毒---5%NaHCO3,依据血气,<600ml\/24h;血管活性药应用---多巴胺、阿拉明;吸氧,强心(西地兰或毒K)。3少尿期治疗:稳定内环境---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和热量平衡;促进利尿---血压稳定12~24h后开始,首选速尿;导泻---甘露醇口服,硫酸镁,番泻叶;透析疗法---少尿5日或无尿2日以上,利尿治疗无效;尿毒症日趋严重;高血容量综合征伴肺、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高血钾;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4多尿期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5恢复期治疗: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定期复查肾功、血压和垂体功能;积极治疗后遗病症高血压、贫血、慢性肾功不全等。预防:管理传染源---灭鼠;切断传播途径---防鼠、灭螨、防螨;保护易感人群---HV灭活疫苗。
24、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经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脾肿大及中枢神经症状。多糖抗原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交叉反应。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发热前1-2小时至热退后1-2小时。2传播途径:人虱为传播媒介,皮肤黏膜途径。3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全球,以寒冷地区为主;流行季节:冬、春伴随于战争、灾荒。病理解剖:致病物质—立克次体毒素;病变特点—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及斑疹伤寒结节。临床表现:潜伏期:5—23天,多为10—12天。㈠典型斑疹伤寒:1、发热---热前先有畏寒或寒颤,1—2天内体温高达39℃~41℃,面颈上胸潮红,球结膜充血,脾脏肿大(90%),热程2—3周。2、皮疹---发生时间:4—6病日。皮疹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皮疹性质:多为斑丘疹,重者为出血疹。分布部位:除颜面外,躯干、四肢均可出现。皮疹感觉:不痛不痒。出疹速度:一日出齐。持续时间:一周消退,留有色素。3、神经系统---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甚者谵妄、耳鸣、上肢震颤。4、肝脾肿大:90%脾大5、心血管系统。预防:传染源—隔离;传播途径—灭虱;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26、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鉴别: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病原体:普氏立克次体;传染源:病人;经虱传播,多发生于冬春季;病情重,神经症状明显,病程15-20天;豚鼠接种普氏立克次体只有发热,一般不发生阴囊肿大,睾丸鞘膜不易找及立克次氏体;颗粒抗原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普氏高于莫氏。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散在性;病原体:莫氏立克次体;传染源:家鼠;经蚤传播,多见于夏秋季;病情轻,除头痛外,其它神经症状少,病程12天左右;莫氏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豚鼠除发热外,阴囊肿大明显,睾丸鞘膜可找到含有病原体的莫氏细胞;颗粒抗原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莫氏高于普氏。
27、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长程高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脾脏肿大。流行特征:北方:10—11月,南方6—8月。临床表现:潜伏期:4—20天,一般10—14天。诊断:1、流行病学---夏秋季节发病,前3周有流行区旅居史,野外作业史。2、临床特点:长程发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脾脏肿大。3、实验室检查:血象:WBC正常或减少。血清学:外斐反应—OXK1:16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升高。(钩体病、出血热等可出现假阳性)。斑点酶标染色试验--IgM阳性率90%,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双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可确定诊断。
28、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原学: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增殖方式:无性增殖(裂体增殖)--人类--中间宿主;有性增殖(孢子增殖)---蚊---终末宿主。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传播季节:夏秋季,温度20~30℃,湿度至少60%.其它因素:人种、疾病等。临床表现:1潜伏期:从感染疟原虫到典型发作的时间,即红外期+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间日疟(13~15天)、恶性疟(7~14天)、三日疟(24~30天)。2典型发作:发冷期---畏寒、寒战、发绀、鸡皮样皮肤,持续20min~1h,体温迅速上升。发热期---冷感消失,体温可达40℃以上,面红、头痛、口渴、心悸、脉洪、呼吸急促、谵妄,持续约2~6h。出汗期---大汗、退热、疲乏,持续约0.5~1h。3各型疟疾:间日疟(隔日发作一次,贫血、脾大多见);三日疟(三日发作一次);卵形疟(发作特点与间日疟相似);恶性疟(热型不规则(间歇、持续),起病急缓不一,可每日或间日发作,常无明显的缓解间隙,可致凶险型疟疾发作。)4其它症状或体征:脾肿大---轻度肿大→反复发作→明显肿大,质硬。肝肿大---轻度肿大,肝功能损伤。贫血---反复发作后引起,多见于恶性疟。并发症:1黑尿热----急性血管内溶血引起,急起寒战、高热、腰痛、酱油样尿、急性贫血和黄疸。2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少尿、高血压、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抗疟药有效。3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蛋白尿、贫血和水肿,抗疟药无效。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疫区居住旅行史,即往疟疾发作史,输血史。2临床表现:周期性寒、热、出汗及贫血,肝、脾大等。3实验室检查: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4诊断性治疗:抗疟药治疗有效者支持疟疾诊断。治疗:1病原治疗:控制发作:杀灭红内期疟原虫。防止复发:杀灭红外期疟原虫。防止传播:杀灭配子体。2基础对症、支持治疗。药物:1杀红内裂殖体药:氯喹、甲氟喹、青蒿素、磷酸咯萘啶、哌喹、奎宁。2杀红内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药:磷酸伯氨喹。预防:1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患者及带虫者2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媒3保护易感者:防蚊叮咬,预防性用药,疫苗研究。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作文 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选择题文案:

学校(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它们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而且幼儿园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幼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除有上述共同特点之外,还存在各自的特点,医生主要是根据这些疾病的各自特定来进行诊断治疗,并准确地进行防治预防和控制。下面我主要介绍以下几种主要传染病。
1、麻疹:患病初期症状有咳嗽、流涕、发热,主要特点是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全身斑丘疹,维持4至7日,也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麻疹病人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在这里要注意是否曾经打过麻疹疫苗,还有自己曾经是否得过麻疹,现在大年龄组由于没有免疫力,既没有打麻疹疫苗也没有得过麻疹,当身边有麻疹病例时就会传染。
2、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也可通过病人口、鼻及眼睛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被接触者、主要特点是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3、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初期是一个感冒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绝大多数病人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4,水痘:发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5、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如EV71、COXA16等病毒引起的,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但中学生也有人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首先来了解一下传染病相关的基本知识:
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人群中被相互传染并流行的一种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鸽子家禽,感染出血热病毒的老鼠,感染狂犬病的狗等。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春季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如:空气、食物、水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为加深印象吧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就像现在很热门的H7N9禽流感,对患病的人要隔离治疗,患病的鸽子等禽类要捕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患水痘的学生不能正常来学校上课等,从而做到传染源的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如:不要吃病死禽、勤洗手等。
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如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播的。
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3.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和个人的卫生,消灭苍蝇、坟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
大家知道了传染病相关的基本知识后就要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才能去真正杜绝或减少得传染病的机会。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包括现在很热门的H7N9禽流感,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鱼、吓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跑步、做操等增强体质。
2.尽量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特别是每次接触畜禽类动物后及每天回家后都要彻底洗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讲解六步洗手法并示范)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以免抵抗力下降;
6.不吃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果,不喝生水。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不对人打喷嚏;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不主张用双手捂住口鼻,因为在咳嗽或喷嚏时会随飞沫带出大量病毒或细菌,未及时洗手而会造成二次感染或通过物体表面传给他人,若无纸巾、手帕时可用衣袖遮住口鼻,用衣袖是因为病毒或细菌在干燥的衣服表面不大容易存活。
8.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能拖着耗着,以免延误诊治。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近段时间外出游玩时,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11、幼儿园发现发热(特别是体温超过38°、咳嗽等症状)及出疹幼儿必须要求其立即离园就医,注意追访就诊及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要求其在家隔离治疗至该病的隔离期满,凭医疗机构返校证明复课,密切注意病例班级内有无续发病例,如有续发,及时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还要做好缺勤的幼儿统计工作;对因病缺勤的幼儿,了解幼儿患病情况,对患有传染病者予以登记、报告。对教室、宿舍、活动场所等保持通风换气,搞好环境卫生和日常消毒。必要时对可能受到病人污染的场所,选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新生入学及转入时要查验免疫接种证,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的规定完成相应年龄的免疫程序,对于应接种但又未接种者进行补种。
虽然传染病种类繁多,但我们也不用恐慌,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我们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传染病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使我们拥有健康、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筑牢传染病的防护堤,减少甚至杜绝传染病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传染病防治法试题(答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