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作文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有哪些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作文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有哪些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作文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有哪些文案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作文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有哪些文案:

本能层面的优秀案例:
(1)
穆多什设计的儿童椅
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设计的“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起来,表面饰以图案,十分的新奇,它不管其功能,设计的重点在表面,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具有在视觉上的效果。
(2):
诺基亚510随心换手机
1988年诺基亚设计的一款极具特色的510“随心换”手机,这款手机为追求个性化的现代人提供了更多的色彩的外壳,可以方便迅速的及时换装,使技术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更能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的效果。
(3)
青蛙公司设计的儿童鼠标
德国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看上去像一只真的老鼠,诙谐有趣,都热闹喜爱,让小孩有以一种亲切的感觉,具有新奇打的特色。
行为层次的优秀案例:
(1)
震动指环闹钟
这是一个不会嘟嘟大响的闹钟。使用时将圆环套在手指上,到了闹钟时间它会震动。把你从睡眠中平缓的唤醒,将圆环放回闹钟底座便可关闭闹钟。它除了能有效避免被突然的闹铃惊醒而造成血压升高外,还有两个好处:其一、适合在不同时间起床的夫妇,当闹钟震动,你会被叫醒而不会影响到他人。其二,这种巧妙的设计还适用于听障人士。
(2)
改良前的阿特拉斯电钻
改良后的阿特拉斯电钻
瑞典设计师曾纳尔针对阿特拉斯–柯普柯公司生产的电钻(改良前)手握不便及噪声大的缺点,利用人机模型和“8小时执握”试验于1955年设计出了阿特拉斯手持电钻改良后,执握舒适,操作方便,而且噪声小。把人机工程原理结合在工具设计中。
(3)
桌面多点触摸计算机
2007年,微软推出了Surface桌面多点触摸计算机,可以彻底摆脱键盘和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只需要双手就可以执行任何操作,诸如浏览图片、播放音乐、查询地图、管理文件等等。
反思层面的优秀案例:
(1)
自鸣式水壶
格雷夫斯为阿莱西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为了强调幽默感,他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这种开水壶每年的销量约为4万只。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唯独功能上的要求被忽视了。
(2)
索特萨斯设计的博古架
1981年,索特萨斯设计的一件博古架是孟菲斯设计的典型。这件家具色彩艳丽,造型古怪,上部看上去像一个机器人,它的欣赏功能比它的使用功能大。
(3)
银质咖啡具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罗西为阿莱西公司设计了一些“微型建筑式”的产品,
更注重的是一种文化,欣赏的角度。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作文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有哪些文案:

成长的寓言: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
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
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
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二)动机的寓言:
孩子在为谁而玩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心理点评:
你在为谁而玩这是我在2005年6月18日的《你职业枯竭了吗?》一文中提到的寓言。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
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三)规划的寓言:
把一张纸折叠51次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那么,它有多高?一个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心理点评这是我在2005年12月24日的文章《职业规划:帮你设计人生》中提到的一个寓言。
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
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个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语,他花了十数年努力,仅单词的记忆量就达到了十几万之多,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确,譬如开公司做老板,这样,他们就需要很多技能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决策技能等等。他们可能会在一开始尝试做做这个,又尝试做做那个,没有一样是特别精通的,但最后,开公司做老板的这个方向将以前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统合到一起,这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生折叠,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切记:看得见的力量比看不见的力量更有用。
现在,流行从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答案,譬如潜能开发,譬如成功学,以为我们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迹才能得救。
但是,在我看来,东莞恒缘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毛正强说得更正确,通过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四)逃避的寓言:
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
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
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
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李凌说,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
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还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们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过老爸的不少折磨。为了忘记这个痛苦,他们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错误方法外,我们人类还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
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见本报1月7日的《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疗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五)行动的寓言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心理点评这是黄永玉大师的一个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简单:行动比知识重要。
用到心理健康中,这个寓言也发人深省。
心理学的知识堪称博大精深。
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学知识也不能自动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健康。其实,我知道的一些学过多年心理学的人士,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学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的问题依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身体力行,那样知识就只是遥远的知识,知识并没有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的一个喜欢心理学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学人士认为不敏感,不适合学心理学。但事实证明,这种揣测并不正确。他是不够敏感,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知道一个好知识,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执行。这样一来,那些遥远的知识就变成了真切的生命体验,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帮助自己,并帮助很多人。
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
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含义: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治疗的魔力。
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你自己的身上,奥秘的知识、玄妙的潜能开发、炫目的成功学等等,都远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们习惯去外面寻找答案,去别人那里寻找力量,结果忘记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记: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连珠的妙语打动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条启发了你。那么,这些别人的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2011-05-1620:44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作文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有哪些文案:

大学生可疑强迫症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一般资料
赵某,男,19岁,郑州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家中有一个姐姐(上职专时意外从楼上坠下后得了精神分裂症,住过精神病院,现在仍需靠药物维持病情稳定),姥姥和舅舅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身材瘦弱,身高1.73米,高中时出现过一跑步就腿肿的情况,去医院检查,但并未发现器质性异常,因此不能经常参加集体活动;高三下学期因觉得受同学干扰,无法专心在学校学习而休学回家;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性格内向,说话虽声音洪亮但经常面无表情;与父母关系一般,很少与父母交流。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来访者主述:怀疑自己得了强迫症,于是在网上搜了强迫症的症状,觉得和自己的情况非常相符,又在网上做了测试,测试的结果也显示确实是强迫症,为此内心很痛苦,非常渴望回归正常,但是迫于经济压力,害怕去治疗会花很多钱,也担心确诊了之后父母会担心,所以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来访者个人陈述:我的情况要追溯到高二下半学期了,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在宿舍的阳台上站着,这时楼上有人往下泼水,结果楼下刚好经过一个妇女,这个妇女就认为是水是我泼的,于是大声质问我,我当时特别恐惧,虽然我很明确水不是我泼的,但心里却特别恐慌,怕这个妇女认定是我泼的,然后对我采取报复或其他更严重的行为。从这件事之后,我对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或与他人一点小的摩擦都会在心里反复思考,直至自己觉得稍微舒服一些才会停止,我也知道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到了大学之后,我也会因一些小事而想得很多,比如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向别人道歉之后,还会担心别人会不会找我麻烦;我借同学的书,特别担心别人的书里会夹有重要的东西或者钱,我就会反复跟同学确认书里是否夹有东西,有时反复确认的次数多了,同学都烦了,我才会控制住自己,但事后还会担心“同学会不会真的因为书里夹的东西丢了而找我麻烦”;在洗手前我总要仔细检查手,因为害怕有重要的东西黏在手上,洗手的时候被冲掉;我不敢吃西瓜,因为担心西瓜汁多而黏,瓜皮会粘上桌子上的贵重物品而被自己丢掉;晚上睡觉关好宿舍门后会反复检查,而且在关门的时候会非常小心,担心外面有人自己关门时候会撞到别人;我还会反复擦书,有时擦6遍,有时擦12遍,严重的时候要擦18遍;我走路时经常会低头看路,因为担心前面同学会掉东西到地上而被自己踩到。我知道自己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很不应该,没有必要,也会有意识的控制,但总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不去想不去做,这时内心也会有一种急躁感、焦虑感,很痛苦。我非常渴望回归正常,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我改善这种情况,消除强迫行为。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神经症的相关诊断标准对来访者进行评估。
(一)病程:来访者的情况从高二下半学期开始至今已经一年半,评3分。
(二)精神痛苦程度:来访者自述出现这些想法和行为的时候会很焦虑、很痛苦,但如果是很多人在场的情况下自己很清楚该怎么做,也会主动设法摆脱,计1分。
(三)社会功能:来访者自述这种情况到大学后有所缓解,学习和社交只是受到了轻微妨碍,计1分。总分计5分,为可疑病例。
四、原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来访者的症状最严重时是在高中阶段,此时自尊心和上进心比较强,注重学习成绩,学习压力大,精神容易紧张和焦虑,且内容容易泛化。来访者无器质性病变,家族中有精神病史,来访者有遗传素质。
(二)社会原因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对来访者寄予厚望,希望来访者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导致来访者压力较大,到大学后周围环境陌生,与同学缺乏交流,缺少社会支持。
(三)心理原因
个性因素:来访者性格内向、敏感,内心脆弱自卑,应变能力差,过分关注自我,追求完美,拘泥细节,缺乏安全感、满足感,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
认知因素:来访者得知姐姐、姥姥、舅舅均有精神问题后常处于对自身患病的担忧中,并担心自己患病后父母无法接受,家庭经济条件也无法承受;无端放大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总是对事情进行自我归因。
五、咨询目标
为有效改善来访者状态,根据其主导症状的表现,经与来访者协商共同确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同时配以放松训练,达到咨询目的。同时兼顾其长远成长需要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来访者的焦虑情绪;消除强迫症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
六、咨询过程
咨询共分六次完成,每次50分钟左右:
第一次:通过咨询面谈收集资料并向来访者详细解释评估结果,建议来访者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只要积极配合咨询,加之来访者强烈的改变欲望,相信经过系统的咨询,一定能有所好转;与来访者制定咨询方案和咨询目标;调整求助者的归因方式,因长期处在焦虑状态,加之有明显的强迫行为,担心如果被确诊,家庭经济难以负担,父母难以接受,更加重焦虑情绪,通过举例子等方式,让其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人们的归因方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第二次:帮助来访者改变负性思维。建议来访者遇到任何事情,可以通过四个方法改变思维方式:1.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一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后果有很多,来访者往往专注于最坏的后果,却忽略其他的可能性;2.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当事人,自己会这样想吗?会这样做吗?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这样反而给自己带来烦恼;3.积极赋义,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其积极的影响也有其消极的影响,建议来访者对任何一件事都先要进行积极赋义;4.做好最坏的打算,并积极寻求方法让最坏结果的影响降至最小;让来访者用四种思维方式对上次及本次所举的例子进行改变思维的尝试,来访者表示对自己影响很大,表示赞同。第三次:肯定并鼓励来访者的改变,建议来访者坚持能够改善自己症状的思维方式和良好习惯;向来访者解释症状有所反复的可能原因,建议来访者遇到问题后不能逃避,而应找出原因,找到可行的方法去解决;向来访者介绍“森田疗法”的主旨“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建议来访者将此方法正确地运用到自己的强迫思维中去,并针对来访者所提出的事件,和来访者一起运用森田疗法的主旨进行分析;建议来访者将之前学到的积极思维方式和本次学到的森田疗法的主旨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四次:肯定来访者改变的信心、决心和行动力,继续对其不良认知进行调整,强化正确认知,鼓励来访者坚定信心,相信只要自己有改变的信心和行动,一定会越来越好;教给来访者放松训练的技巧,让其每天做1次放松训练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体察自己的肌肉绷紧放松和深呼吸状态,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弛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迁移到现实行为中。
第五次:加深对症状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迹,提高挫折承受力,与来访者分享学习中的“高原效应”,任何一个项目或进程都会经历一个快速提高、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过程,但通过调整心态、方法后,又会出现奇迹般好起来的现象,这就是高原效应;鼓励来访者调整心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坚持到底,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正如俗话所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抗争”过程,只要情况没有变得更糟,就说明是在“好转”,要坚定信心;进一步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反馈效果良好。
第六次:对前几次的咨询做总结,巩固来访者已获得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情绪状态。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症状明显减轻,情绪逐渐放松,学习状态良好,效率提高,人际交往状况也有所改善。
(二)他人(辅导员)评估:学生心情放松很多,脸上笑容多了,上课听讲更认真了,也开始和同学一起参加活动了。
(三)咨询师评估: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缓解焦虑情绪,消除强迫症状,达到了预期的咨询效果。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作文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有哪些文案:

(871字)
《三个敲石工人》是一本书上的一篇故事。这篇故事对我的感触很深。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有一家大教堂正在装修,一个心理学家来到这里访问敲石工人。心理学家问他们在做什么,这三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个工人的回答是认为这份工作十分苦,不是人做的,总是在埋怨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第二个人则非常无奈,认为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为了挣钱,才来做这样苦的工作;而第三个人却异常兴奋,他认为,虽然自己这时候是苦的,但是,当建成之后却是一座十分华丽的大教堂,可以有很多人来这里,再次接受上帝的爱,每每想到着,他的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脸上绽放出幸福的光芒。
虽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受到了很深的感触。
三个工人不同的回答,也让我有了不同的见解。
首先,第一个工人认为这份工作很苦,整天唉声叹气,埋怨世事,埋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可他既然有勇气,有时间去埋怨别人,为何,在这些宝贵时间内不去努力工作,不去争取自己向往的幸福呢?即使是最贫穷,但是有一个好的心态,也是富裕的;如果你再富裕,没有一个好的心态,那也是贫穷的。
而第二个人,在心理学家访问他的时候,他是万分无奈地回答。认为自己是为了家人的温饱,为了每天少之又少的工资才来干这份他所认为的破工作。他总是认为工作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不得已才来到这里工作。可是,这份工作即能挣到工资、满足一家人的温饱,建成后还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上帝的爱,为什么他会不开心呢?
第三个人是我认为在这三个人中最好的一个人。虽然他很穷,虽然他一贫如洗,虽然他会被很多人瞧不起。但是,他有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这就足够了。
我想,一个人生活得快乐与否,不在于他拥有多少如数的家珍,而是在于他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与其他两个工人相比,是最快乐的一个,也是最乐观的一个。
世界上像前两个工人一样的人有很多,总是对人生充满抱怨、停泄不前的人也有很多。他们之所以那么悲伤,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从容地去面对生活。
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每一件事都充满希望和梦想,那么,我们会看到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未来!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