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如何写好政治时事评论作文 如何写政治时事点评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素材 7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如何写好政治时事评论作文 如何写政治时事点评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如何写好政治时事评论作文  如何写政治时事点评文案

如何写好政治时事评论作文 如何写政治时事点评文案:

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并称三大新闻体裁。新闻评论就是对新闻事件进行的评论,重在评论,但是评论对象、评论由头是新闻事件,因此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性文体有所不同。新闻评论包括时评、短评、述评、编后,等等。社论或可列入其中。
新闻评论怎么写?新闻评论的写法没有定式,也没有固定的新闻评论格式,有的是一些注意事项,姑且作新闻评论的写法略谈一二。
1、新闻评论的写法如同中学作文中的议论文的写法,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而且一个都不能少。
新闻评论的论点就是你要表达的观点,新闻评论的论据就是特定的新闻事件,新闻评论的论证就是你要佐证你的观点而引用的旁证和佐证观点的过程。
2、新闻评论必须具备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达到“三性俱全”的新闻评论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
政策性指的是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高度和深度;针对性指的是新闻评论最好做到一事一议,不要过于散发;准确性指的是新闻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必须“三论皆准”。
3、新闻评论的写法中最关键的是立意立论。
新闻评论的“论点”也就是“观点”,是新闻评论的灵魂,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命意,起码论点要新鲜。
4、新闻评论的写法重在说理难在论辩。
新闻评论是说理的文章,必须侧重于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新闻评论的大忌。新闻评论又评又论,必然有论辩对象,因此心中要有“假想敌”,文中要对“假想敌”开足火力展开战斗。
5、新闻评论风格和新闻评论语言。
新闻评论风格多种多样,不求一致,更无需一统。鲁迅的杂文风格当然犀利,但也有时代局限性。或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是最好的新闻评论风格。新闻评论语言最必须注意的是分寸和准确。

如何写好政治时事评论作文 如何写政治时事点评文案: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之时评例文:积极稳妥推进政治改革
从“我想怎么剁就怎么剁”、“我躺下来都比你高”等领导干部“雷语”,到“宜黄来信”中透露出一些人对法律与权力之间“矛盾”旳深层次误解;从各类手段恶劣旳“强拆”不断引发舆论哗然,到“高调问责、低调复出”旳新闻屡见报端,共同旳、根子上旳问题,是法治观念淡薄、“权大于法”意识强烈.
近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旳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发布.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分析了其中旳一些“新”——新要求、新规定、新思路等.这些“新”,是建立在与2004年所发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 )旳对比之上.
这两个文件旳颁布,相差6年.6年来,无论是经济社会环境,还是思想意识观念,都有了很大旳变化.这样旳变化,如何体现在这两个文件之中?而文件旳“更新升级”,又反映出观念与环境旳哪些新特点?
从文件旳结构看,一个重要变化是, 意见 把“提高依法行政意识”方面旳内容,放在了第二部分,而在 纲要 中,这是处于较为靠后旳第十部分.在内容上,也更为具体.比如, 纲要 中说,要“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意见 则专门提出:县以上政府“每年至少要举办2期”相关研讨班.从原则性规定,到制度性要求,差别一目了然.
这样旳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对当前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瓶颈”旳认识.这个“瓶颈”,正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旳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正如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所说,这“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依法行政旳整体水平”.
从“我想怎么剁就怎么剁”、“我躺下来都比你高”等领导干部“雷语”,到“宜黄来信”中透露出一些人对法律与权力之间“矛盾”旳深层次误解;从各类手段恶劣旳“强拆”不断引发舆论哗然,到“高调问责、低调复出”旳新闻屡见报端,共同旳、根子上旳问题,是法治观念淡薄、“权大于法”意识强烈.

如何写好政治时事评论作文 如何写政治时事点评文案:

高中作文:时评类作文的写作要求
一、时评的文体特点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就是“时评”。它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二、针对性,时效性
时评属于议论文,大都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表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或说明一个道理。
基本要求:有的放矢,及时评说,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独特,启人心智。
三、时评的结构
时评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说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正面,也有反面;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见解,但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
四、写作要注意的方面:
1.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应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
3.选好主题后多搜索材料。
4.要注意文采。
五、应考模式五字诀
基本模式:引——提——议——联——结
1.引用原材料。
2.提炼论点。
3.议论分析中心论点。
4.联系、引申、类比一般事实。
5.照应开头,强调论点。(3)材料作文谋篇布局“五步法”
第一步:引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特别注意: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第二步:提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如何写好政治时事评论作文 如何写政治时事点评文案:

议论文中应如可使用论据
特级教师\/宋宏雄
一、使用论据要学会评价
方法说略
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事例”和所沦述“观点”的关系,加强论述的针对性,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对所叙述事例从某一角度或本质上进行评论性分析。
片段展示
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却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而有些人,终生抱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追逐着金光闪闪的财宝。…… 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本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写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点评
仿宋体部分是事例,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紧接着的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密切。如果没有画线文字的评论,事例和观点的结合就不密切,就会犯水是水、油是油的错误。
牛刀小试
下面的事例如果用来论述“感激”,引用完事例后,你将如何评价?
有一年,一位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医生,到台湾南部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城行医,他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里人的病,没有向他收一分钱。那位山里人回到家,砍了一捆柴,步行了整整三天,把这捆柴送到了医生的面前。这位山里人不知道,现代生活几乎已经没有了烧柴这个项目。从这一点来说,他的礼物、他的辛苦 成了白费。可事实却不是这样,每当那位医生想起这件事时,总是动情地说:“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没收过这么贵重的礼物。”
评价示例
一捆柴,只是荒山中一些枯死的树枝,然而因为感激,干柴变成了无价,只要有感激就足够了。你可以没有贵重的礼物,你可以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你 可以没有感激的只言片语,只要有感激的至诚,就足以让人珍藏一生。
二、使用论据要善于假设
方法说略
这里所说的假设,是指在事例叙述完后,用假设性的分析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从而揭示事例所蕴涵的实质。进行假设性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如果所举事例是正面的,那么你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事例是反面的,那么你就应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分析。
片段展示
我国明代的谈迁用二十七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 国榷 初稿,而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着这巨大的不幸,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 国榷 的
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假如谈迁在遭受初稿被盗的挫折之后而一蹶不振。假如谈迁在写第二稿的十年中稍有懈怠:假如在之后对 国榷 进行补充修改的三年中漫不经心,怎会有十三年后的成功?可以说谈迁一生为 国榷 呕心沥血、九死不悔,是挫折考验了他:是挫折成就了他。
点评
文中仿宋体部分是事例,画线部分是对事例进行的假设性分析。由于作者抓住了事例本身的三个阶段进行假设性分析,从而密切了观点和论据的关系,增强了事例的典型性。透辟的说理和具有典型性的论据相结合,避免了“观点加例子”的错误。
牛刀小试
下面的事例如果用来论述“选择”,叙述完事例后,请你用假设性评论对其进行分析,以突出他所作出的选择的正确性。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而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分析示例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就不会有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就不会有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等不朽巨著的问世。几十年后,世界上也许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匠。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三、使用论据要学会比较
方法说略
比较,是指同时使用两个事例时,在叙述完两个事例之后,对昕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片段展示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珍惜时间。法国作家雨果成名之后,一张张请柬雪片般飞来。对此他没有陶醉,他明白这要耗去生命的一部分。于是他毅然拿起剪刀剪下自己的一半头发和胡子,使自己无法出门。待到头发、胡子长全了,世界名著 悲惨世界 也问世了。爱国将领冯玉祥为了学习英语闭门谢客,在大门上挂出了写着“冯玉祥死了”的牌子。待到学有所成,又把“冯玉祥复活”挂了出去。雨果和冯玉祥,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业,但他们在珍惜时间方面是相同的,都是珍惜时间的楷模。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踏上了成功之路。
点评
仿宋体部分是两个事例,画线部分将雨果和冯玉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揭示实质。虽然他们的时代、国籍和所从事的职业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很珍惜时间。这样的比较,就强化了他们的相同点,使“珍惜时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
牛刀小试
下面两个事例已叙述清楚,请你在两个事例之后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事例进行分析,透过不同挖掘相同点。
左思为写 三都赋 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
执著,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三都赋 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分析示例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四、使用论据要善于设问
方法说略
所谓设问,是指在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针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从而揭示事例所蕴涵的实质。
片段展示
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勤奋”到当议员方面去了。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在这方面“勤奋”的时间并不算多,他却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光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所留下的“费尔马定理”至今还没有一位数学家能够证明。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上勤奋一生,努力不止,却未成为威名远扬的政治家,甚至连小有名气的政就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政治天赋与特长,这些弱点使他虽然生活在议会厅里,却未能在政治法,在数学研究上得心应手,游刃上“勤奋”的时间并不多,却作出了重大贡献。
点评
文中的仿宋体部分是事例,画线部分的前半部分是针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是对设问部分的回答。这个设问成了桥梁,它引领出 对事例所蕴涵的本质的分析,既对前文的主张提出疑问,又揭示了费尔马矛盾产生的原因。
牛刀小试
针对下面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请你用设问的方式进行分析。
艾萨克〃牛顿,1642年出生,他活了八十五岁,他的成就很多:通过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创立了科学天文学;通过对光的分解的研究,创立了科学光学;借助二项式定理和无穷级数理论,丰富了高等数学;借助对力的本性的认识,确立了科学力学。可他这些成就,是在青壮年时期取得的。他在后半生干了些什么呢? 数学原理 未竟,他就跻身政界,托亲求友,于1696年谋得铸币大臣之职,让真正的艾萨克〃牛顿一闪即逝。
分析示例
为什么艾萨克〃牛顿三十四岁以前成就斐然,而之后却一无所获呢?原因在于他改变了自己,丢掉了自己的优势转而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政务。虽然他年轻时写过“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可他并没有“从一而终”。可见,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而盲目地追随别人改变自己,就不会有所成就。
(河北省正定中学;050800)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思路与规范
陈祥书
一、含义类
就现有命题而言,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主要考查重要词语或关键句子的理解,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两种题型。从命题趋势来看,已经由客观选择与 主观表达的两者并存逐渐转向主观表达的一统天下。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联系语境。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二是要画出要点。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画出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要筛选领悟。如果是客观选择题,就要通过筛选来作出正确选择;如果是主观表达题,就要通过领悟来得出正确答案。比如,2008年江苏卷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粗看全文,立刻就可知道:所要理解的关键句子,就是文本的最后一节。细读关键句子,可以画出三个要点:“连生命都不怜惜”“最可怕”和“活在书中的好”。仔细体会,可以领悟:“连生命都不怜惜”是说要珍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最可怕”是说要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活在书 中的好”是说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根据以上领悟,稍加整理,便可形成正确的答案。
答题规范上,重要的有三点:其一是要点题。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可直接用“理解”二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其二是要分条。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其三是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仍以上例为例,请先来看看参考答案: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就规范而言,宜于在开头加上“理解”二字或“句子理解如下”,在结尾加上“总之,能告诫和警示人们”。根据简练的要求,第①点可改为“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依据匀称的要求,第②点可改为“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按照简练与匀称的要求,第③点可改为“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二、思路类
所谓思路题,就是理清文本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是结构的先导,结构是思路的反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是有先有后而已。当然,论述类文本的思路,总体上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或者是“提出观点一分析论证一得出结论”。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第一是紧扣段落人手。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弄清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可以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如此,前后连接起来,论述思路也就形成了。譬如,2011年江苏卷第5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粗略一看,全文一共是九节。细细阅读,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二两 节,第二部分为三、四两节,第三部分为五至八节,第四部分为第九节。仔细品味,第一部分是由一贯做法引出爱“捧”的习惯;第二部分是分析人们爱“捧”的动机;第三部分是用例证揭示爱“捧”的后果;第四部分是提出“挖”的做法,
呼应开头。在此基础上,将四部分内容稍加整合,就可形成准确的答案。
就答题规范而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述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末了写什么。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就以上例为例,参考答案为: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且不说内容如何,单就规范来说,不是表达得最好。因为“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虽说也有承接性,但这是议论的承接性,不是思路的承接性。如果换成“先”“后”“再”“最后”,其承接性会更好。另外,还有一种版本的答案: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显然,答题用了“先”“并”“而后”“最后”等承接词。应该说,这是很不错的,只是“并”是“并且”的意思,承接性还不够强;如果换成“接着”,那承接性就强多了,更能体现出思路的特点。
三、原因类
一般说来,有结论就必有理由,有结果就必有原因。所以,回答原因题,最佳办法是由结论推出理由,由结果找出原因。具体地说,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画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表原因的句子。其四是验证:要用“因为”来连接整合起来的句子,看看能否推出有关结论或结果。例如,2000年福建卷第12题:“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题目,寻找相关重点句或关键句,不难发现,最后一节有两个假设性的句子:“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据此,圈点出·两句的核心词语:“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功利、近视的价值观”“普遍陷入名缰利索”“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社会异化”。最后,将核心词语整合一下,形成答案要点:①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就只能产生功利和近视的价值观。②社会普遍陷入名缰利索,就不会维护生命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答题时,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扣题回答。因为题目是要回答原因,开头或每点开头可直接用“因为”。二是要分点列举。要用①②③标出,也要注意先后顺序;4分题至少要列出两点,6分题至少要列出三点。三是要回应题目。在结尾点——下题目,使之更为完整。比如,“所以??是题目中的结论”,或者“以上就是??的原因”。还以上二例为例,参考答案为: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 就会被“异化”。应该说,答案是紧扣原因回答的,是答在点子上的。但如果严格要求,答案还不够规范:开头没有使用“因为”,中间也不够精练,结尾也没有回应题目。如果要规范答题,那应该作如下修改:①因为认为价值就是利益,
只能产生功利和近视的价值观;②因为社会普遍追求名利,就不会维护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③因为①②,社会就会被“异化”。所以,作者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的理解。
四、论证类
纵观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通常考查两类题目。首先是考查观点与论据的关系,也就是论据证明了什么?其次是考查论据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证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解答论证题,先要分析论据,要仔细体会论据,看看论据到底证明了什么,推出了什么结论。然后要明确关系,要根据分析论据的结果,确定观点与论据的关系。如果是考查论据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比较论据所证明的观点,最后确定论据之间的关系。以2011年江苏卷第16题为例:“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细读原文,文中共用了三个例子;解答揭示了什么后果,其实就是解答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仔细体会,三例都揭示了“捧”的后果:第一例证明了“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第二例证明了“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第三例证明了“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如此之后,再将三者进行比较,三例之间的递进关系就豁然开朗:由“危害”个人到“危害一方”,再到“危害一片”,危害范围由小到大,程度逐渐递增。
要想做到规范,关键有三点:第一是要总说观点,根据题目问法,开头先总说一下观点;第二是要具体阐述,要列点进行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是要收束答案,对阐述进行小结,作出提升。仍以上例为例,先来读读参考答案: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三例证之间存在着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显然,不论是第一问还是第二问,都没有总说观点,也没有收束答案,只有中间的具体阐述。如果按照规范的要求来回答,那应该这样回答:①三例揭示了“捧”的不同后果: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显然,危害越来越大,后果越来越严重。②例证之间存在着递增的递进关系:由“危害个人”到“危害一方”,再到“危害一片”;危害范围由小到大,危害程度由轻到重。总之,是一种逐渐增大、逐渐加重的递进。
五、观点类
作者表明观点态度,大体有三种情形:—是直截了当,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二是有所显露,蕴涵在对事物特征的理解中;三是比较含蓄,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前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直接提取就可以了。对于中者,要寻找点点滴滴,通过辨别比较,得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后者,要透过表面,深人体悟,作出准确的概括。譬如2011年江苏卷第丑7题:“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就题意而言,是说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的观点包含哪些内容。细读结尾第一句,后半句是中心句,可以直接提取出第①点:“挖”是“自求多福”之道。根据第二句,找出点滴的显露:劳力之量差不多,但惰性之人却以为“捧”省力。言下之意,“挖”是不省力的。稍加辨别比较,得出第②点:“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却大不相同。细读第二句,深入去体悟:“捧”是因为有惰性,故而要强调“挖”。根据体悟,概括出第③ 点: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要想答题规范,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是要分小点。如果题目问“哪些”,那至少是两点,肯
定要分小点来回答。如果题目没问“哪些”,那总说观点之后,也要分解成几个小点。其二是要分类别。回答题目时,既要防止观点重叠,又要防止观点交叉。如果能按类别回答,那就能避免观点的重叠与交叉。其三是要分层次。要么采用并列式,要么采用层进式;要让回答思路清楚,让答题层次清晰。仍以上例为例,请看另一版本的答案: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应该说,是分小点的,只是没有加上①②③;也是分类别的,分为贪图者、廉洁者和高高在上者三类;更是分层的,由“不迎合满足”到“不讨好腐化”,再到“监督与谏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显然,此答案是着眼于全文的,跳出了结尾一节。就观点题而言,此种答案更好。因为分观点不局限于末节,常常散现于全文;再者,题目问的是结尾提出的“挖”,而不是就结尾而言的“挖”。
六、探究类
就探究对象而言,可能有多个;但回答题目时,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深入进行阐述,并且选择了某一对象,就得围绕某一对象来阐述。从探究观点采说,也可能有多个,有时观点还正好对立;但解答题目时,只能抓住一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选择了某点,就必须紧扣某点来阐述。由态度来说,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但无论是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都要自圆其说。如此,才可能深入下去,深刻起来。举例来说,2011年辽宁卷第12题中的第(4)题:“‘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道题,要么作肯定回答,要么作否定解答;当然也可肯定部分合理的,否定部分不合理的。如果选择正面的,持肯定态度,那就可作出:如下解答:有道理。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所以,华罗庚的改动相有创造性。
说到答题规范,很有些跟段落论证类似。概括地说,是“观点+例子+升华”。首先,要提出主张。也就是要摆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表明自己的态度。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是可以的。其次,要选例证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到原文中去寻找论据;然后分条列举,进行证明。最后,要总结提升。小结一下,收束论证;升华一下,升格观点。为了说明的简便,仍以上例为例。如果选择反面的,持否定态度,可作如下回答:没有道理。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所以,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很显然,“没有道理”是表明自己持否定态度;①②③是选自原文中的三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之后的内容是小 结升华。
也许,题型还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这些,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题型怎么变化,其答题的基本思路与规范都不会有大变化。从答题思路来说,必须先从题目人手,弄清题意;然后找准答题区域,画出有效信息;最后进行筛选整合,形成正确答案。就答题规范而言,必须先是进行总说,摆出自己观点;后是分条列举,找出论据证明;最后是作出小结,达到升华目的。
(江苏省木读高级中学;2015101)
见微知著 探骊得珠
——2012年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预测及备考方略
把握一大走向
回顾近几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我们会发现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表现出趋同化的走向。最重要的一个信号是越来越重视小说的考查,尤其是在新 课标实验区的省份。2008年到2010年,全国以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每年都是18套。2008年,散文14篇,小说4篇;2009年,散文13篇,小说5篇;2010年,散文12篇,小说6篇。2011年17套试卷,散文10篇,小说7篇。新课标全国卷(即以前的宁夏、海南卷)已经连续五年考了小说,安徽卷、辽宁卷连续三年考了小说,江苏卷、广东卷间隔一年也已三次考查了小说。“现代文阅读”真正成为一种题型肇始于1984年。近三十年来,高考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散文几乎是一统天下,小说是难觅踪迹,小说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散文之所以一直独霸高考,有其文化的渊源。散文的出现比小说要早许多,散文和诗歌这两种文学体裁在各国文学史上都是发源最早的。我国是一个散文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度,散文的历史可上溯到先秦时代。而直到魏晋时期才有比较像样的小说。中国散文在先秦、唐宋、明清等时期曾出现过三次大的高潮。作为中国文学中繁荣最早、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一种文学形式,在高考中肯定要体现出它的地位的。但随着散文考查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散文因其文体的特点给命题、评价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散文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散”,确切说来,也就是“自由”。从可直接感受的层面上看,散文的“散”,主要体现为它选材范围的无所拘限和它表现形式上的没有定规。散文是一种无法遮拦的文体,其艺术手法没有限制性,完全没有如诗歌格律、节奏、韵脚等的限制,也没有如小说、戏剧文学在结构上的限制,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可以随意穿插,纵横捭阖而收放自如,有如天马行空。而小说则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相对于散文考查设题的多元性以及不确定性,小说的考查则显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它主要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设题,在此基础上考查对小说的主题把握,以及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鉴赏。无论是试题命制还是备考指导,选用小说都能做到有的放矢。2012年小说考查的势头会更高。
明确两大热门
经过命题者多年的研究探索,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逐步形成了基本的考查思路,也沉淀下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年复一年地延续下采。譬如命题者 对某种题型的情有独钟,对文本某些区域的特别关注。对这些规律化、程式化的题型,备考者应该了然于胸。
1.句子分析理解——设题的热点。句子的分析理解是阅读的关键,也是文学类文本设题的热点。2011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涉及句子分析理解的试题有20多道。这类题目又可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理解含意”型。如全国大纲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重庆卷第14题:“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四川卷第14题:“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其次是“分析作用”型。如四川卷第15题:“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上海卷
第9题:“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第三是“语言赏析”型。如安徽卷13题(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湖北卷第17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浙江卷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山东卷第20题:“结合文意,赏析两 处画线部分。”
2.标题、开头、结尾——设题的热区。文本的标题、开头、结尾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热点区域。2011年的文学类文本考查涉及这三大热区的题目有24道,其中有关标题的6道,有关开头的8道,有关结尾的10道。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牵系文脉,关涉文理,囊括文思,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由于位置的醒目突出,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作者总是百般斟酌文题,以取得给人强烈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使人萌生阅读冲动的效果。反过来说,从阅读的角度看,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则可以通过读题识“法”、明“理”、解“情”,把握住文章的要点和主旨,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效率。2011年,考查标题内涵、意义、意蕴的题型最为多见:如全国大纲卷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 内涵?”湖南卷第18题:“谈淡‘想飞’的积极意义。”四川卷第16题:“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山东卷第22题:“‘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另一类题型考查的是对标题的探究,如全国新课标卷11题(4)围绕“血的故事”与“血型的故事”的探究,天津卷20题对“塔上的树”能否更换的探究。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也是作者尤为用心之处。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豹尾的说法。唐代诗人白居易在 新乐府序 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明代著名学者谢榛在 四溟诗话 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因为开头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前面没有其他材料干扰),所以记忆最清楚,印象最深刻。结尾没有倒摄抑制的影响(后面没有其他信息干扰),往往也能给人留下长时间的记忆。因此,开头与结尾是命题者特别青睐的热点区域,主要题型有五大类:一是“意图”类,如湖南卷第15题:“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东卷第16题:“分别说明作者(在开头与结尾)的描写意图。”二是“情感”类,如山东卷第2l题:“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三是“引用”类, 如北京卷第17题:“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上海卷第12题:“鉴赏文章结尾引用 蒹葭 诗句的好处。”四是“赏析”类,如湖北卷第17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开头画线句)分别加以赏析。”天津卷第”题:“请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四川卷第”题:“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五是“作用”类,如全国新课标卷¨题(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江西卷第16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浙江卷第11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湖北卷第19题:“谈谈该段(最后—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安徽卷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强化三种意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因为考查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所呈现出的阅
读个性化、考核综合化、思维探究化的倾向,让师生更加难以有效应对,所以它也就成为复习备考的重点和难点。而从平时的模拟练习,到历年的语文高考来看,这一项的得分率都是比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没有足够的整体、关联、规范意识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1.整体意识。整体意识就是针对某一独立的文本,在文章阅读和题目解答的过程中,以从全文整体出发为思考、探究、直至作出结论的基点。当前的各种备考资料都是分考点编写,一线教师也都是按照考点条分缕析地进行肢解式的指导。解析得可谓头头是道,可—碰到考题,考生仍然是—头雾水,—筹莫展,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解读文本最为关键的是要真正读懂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因为试题的命制必须围绕文章的主旨,遵从作者行文的思路。高考命题者在题干中使用频率最多的就是“联系全文”“结合全文”。任何割裂肢解文本,的做法必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是一无所获。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选用了已故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短篇小说 血的故事 。这篇小说发表于1957年,小说通过彭先生的爱情悲喜剧,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是那一时期台湾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海峡两岸应该“一‘家亲”的创作主题。小说由“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起笔,先讲彭先生的恋爱故事,接着写彭先生为患重病的岳父献血的经过,最后归结于大家要验血型的“异口同声”。把握了主旨,明晰了思路,完成考题就比较轻松了。 血的故事 共设置了四个题目,第(1)题是五选二的选择题,可观照小说主旨,用排除法解答。这篇小说主要是突出血浓于水、两岸——家亲的“家国情”的, 而不是“爱情”。而a、b、e-三个选项都强调—了爱情,因此可以排除。第(2)题考查小说开头写“南腔北调”的作用,联系小说通过写外省人与台湾人由隔阂到融合而凸显“一家亲”的主旨,再看它起于“南腔北调”,承于“七嘴八舌”, 结于“异口同声”的思路,便不难组织出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第(3)题是分析“外省郎”彭先生的性格特点,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与小说主旨密切相关,即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第(4)题对“血型的故事”作为标题合适与否的探究,无论肯定哪一种观点,都离不开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海峡两岸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2.关联意识。关联意识即指解答某一问题时,要密切观照文本,明确区间,抓住关键,前后联系。如2011年湖南卷第16题:“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我做孩子时的‘大鹏”’出现在第二段的中间,解答此题要先“瞻前”:第二段开头引用庄子的话体现出“我”对“大鹏”的神往,紧接着描写了“饿老鹰”的形象,暗合了“我”心中的“大鹏”形象,现实中没有大鹏,只有用“饿老鹰”取而代之;再“顾后”:作者连续用三个“不是??” 的排比句式,描写了麻雀、蝙蝠、燕子的飞,与“饿老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前后对照,上下关联,答案便不难归纳。再如福建卷第14题:“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题干中已明确提醒“联系上下文”,“上文”从第⑥段开始写月亮:“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 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采,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下文”紧接着在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后面写月光:“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而答案的要点就与这两个区间的语句相对应:①我的童年记忆;
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③宇宙意识;④生命感受。
关联意识也可针对某一类的文本,就是按作者或按体裁,选择一系列的高考文本形成相关联的训练体系,最终达到把某一类文章化为。几种常见的基本题型进而掌握解读文本方法的目的。同一作者作品的关联:张炜的 歌德之勺 (2008年山东卷)、 木车的激情 (2009年江西卷)、 耕作的诗人 (2009年广东卷),季羡林的 马缨花 (2008年全国卷h)、 雾 (2008年湖北卷)、 海棠花 (2010年北京卷),宗璞的 董师傅游湖 (2009年安徽卷)、 锈损的铁铃铛 (2011年四川卷)、 “这是你的战争!” (2011年江苏卷)等。同一题材作品的关联,如描写大西北风情的 绵绵土 (2006年全国卷ⅱ)、 总想为你唱支歌 (2007年全国卷i)、 阳关古道苍凉美 (2008年全国卷i)、 彩色的荒漠 (2009年全国卷i)等。 3-规范意识。就是要有用准确科学的语言精心组织答案的意识,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概念要明确,表述要准确;二是语言要干净,格式要正确。每种题型都有约定俗成的答题格式,题型不同,答题要点不同,答案的组织格式也不同。譬如分析文章思路的答题格式是“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2011年重庆卷第15题)。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是:技巧名目+技巧内容+表达效果(2011年安徽卷第13题)。赏析语言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是: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清新明快、形象生动、浅显质朴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2011年湖北卷第17题)。
不少考生得分太低,不是因为答案写得少,而是所写的答案或泛泛而谈,失之笼统;或不切实际,乱套术语;或游离题意,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南辕北辙。如2009年江苏卷第¨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句是:“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先来看两份考生的答案,考生1:①提出疑问,表明中心;②围绕疑问,展开描述;③概括文章每个阶段的中心论点;④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考生2:开头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点明了文章主旨,为下 文作好铺垫。这两种答案都不切实际,全都是堆砌术语,乱贴标签,都是0分。仔细辨析开头的“三个问句”,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三个问句”是全文结构和思路的集中体现。从内容角度很容易答出“领起全文内容”“引出下文”等(要点一)。答出“铺垫、承上启下、引出主题或思路、奠定感情基调”。-显然不符合要求。从三个问句内部的顺序来看,为“水一人一文化精神”,即 “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要点二),如果回答“由水到人再到精神”也可。但是这个问题没有考生答得出来。从问句本身效果来看,有设疑的作用,吸引读者、启发思考(要点三),这是基本常识。答成“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均不得分。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22100)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