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有哪些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有哪些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有哪些文案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有哪些文案: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希望你喜欢。
刘向的主要著作新序
《新序》是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曾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说苑
《说苑》,又名《新苑》,共二十卷,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列女传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现代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代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别录
《别录》是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凡二十卷。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校完书后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七略》。《别录》唐代已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介绍基本简介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也称《短长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heacute;)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战国七雄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内容史实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名篇介绍
苏秦以连横说秦(成语前倨后恭的出处)
冯谖客孟尝君(成语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的来源)
赵且伐燕(成语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之利的来源)
战国策相关书评《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大全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有哪些文案:

一、画蛇添足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其军,占领了八座城池,又移师攻打齐国。陈轸充任齐王使者去见昭阳,再拜之后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站起来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灭敌杀将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只有令尹了。”陈轸就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各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请饮此酒。’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二南辕北辙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三、曾参杀人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
四、惊弓之鸟
天下各诸侯联合起来抗秦。赵国派魏加去见楚相春申君黄歇说:“您已经安排好领兵的大将吗?”春申君说:“是的,我想派临武君为大将。”魏加说:“我年幼时喜欢射箭,因此我就用射箭做个譬喻好不好?”春申君说:“好的。”魏加说:“有一天,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弓弦,就可以把鸟射死在你眼前。’魏王说:‘射技有如此高超吗?’更羸说:‘可以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射一箭就把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说:‘可是虚射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更羸说:‘因为这是一只病雁。’魏王说:‘你怎么知道?’更羸说:‘这只雁飞得很缓慢,叫得声音又悲切;飞得缓慢是因为它旧伤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离开了雁群,身负旧伤且心存惊惧,一听见弓弦的声音就吓得拼命高飞,以致使它的旧伤口破裂而掉落下来。’现在的临武君也曾被秦军打败,犹如惊弓之鸟,所以派他去担任抗秦的将领是不妥当的。”
出自战国策的典故1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出自战国策的典故2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中国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走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一半。也就是说,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少加努力,使我们的所做的事功亏一篑。
出自战国策的典故3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战国策》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
返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战国策·齐策》。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
窟。《战国策·齐策四》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
己,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一》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有哪些文案:

2016年西南大学网络作业(1158)《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60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战国策》
答:是一部多记纵横家言论的战国史书。既是一部历史资料汇编,又是贯穿纵横家思想的优秀散文杰作。西汉成帝时,刘向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集为一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分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
2、骈文:
答:魏晋时,骈文正式形成。骈文的主要特征是:对偶、词藻、用典和声律。南北朝时,把骈文称作“今文”。
3、不平则鸣:
答: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主张。这一观点,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精神一脉相承。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功用。
4、《霍小玉传》:
答:蒋防创作的唐传奇,小说描写了歌妓霍小玉和书生李益的爱情悲剧。霍小玉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又坚韧刚烈,敢于反抗复仇。李益的重情和薄情的两重性格。小说善于从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着眼,通过对比烘托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这部小说不仅以情节曲折取胜,更以描述委婉细致、妙笔传神见长。
5、《莺莺传》:
答:中唐元稹创作的唐传奇,小说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负心人。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
6、七实三虚:
答: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构思的评价。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7、散体文
散体文,又称古文,是散文的狭义概念。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
8、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文论主张。孟子认为解说诗歌,不要只抓住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必须在正确领会全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
9、本纪是《史记》五体结构之一。“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言行政绩,按照编年的形式记载一朝的大事,是全书的纲领。
10、《世说新语》:刘义庆及其门人采集众书编纂而成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代表了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记述名士玄虚清谈之事。
11、《李娃传》:是中唐白行简根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而成的一篇唐传奇。描写了郑生与李娃的爱情故事,小说还对门第自高的荥阳公作了尖锐的嘲讽,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门阀制度的现实意义。是一篇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
12、拟话本:话本,是宋元说话艺人演说故事的底本。拟话本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形式,整理、加工、创作的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是“三言”、“二拍”。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
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
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的虚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于史无征,纯属虚构。第二,正史简略,小说铺叙渲染。第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即改变史实,把正史记载中某人所为之事移作他人所为。
6、简述《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
《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一是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二是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写青凤热烈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惟妙惟肖。
三是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
7、简述《荀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荀子散文的特点是:
第一,论题鲜明,结构严密,说理透彻,逻辑严谨。荀子的文章有了明确的标题,有统率全篇的中心论点,论据充足,论证充分,层层深入,说理深透。
第二,通篇用排偶句法。荀子的文章词汇丰富,富于变化,长短句并用,对偶句排比句兼行,既匀称而又错落有致
第三,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8、韩愈的杂文有何特点?
答: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讽刺和大胆揭露,内容深刻,文笔犀利,形式活泼,自由随便,可长可短,寓庄于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别有一种新颖奇妙之感。如《师说》《进学解》《杂说四·马说》等。
9、简述王安石各类散文的特点。
答:王安石的议论文成就最大,多为政论。代表作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等。其特点是思想深刻,识见高超,议论果断,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强。
王安石的小品文脍炙人口,短小精悍,文短意长,文风峭刻,凌厉超迈,可见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敏锐洞察力。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即使是山水游记散文,也爱发议论。如《游褒禅山记》:
其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制,都立意深刻,结构谨严,逻辑严密,析理透辟;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简练明快,笔力雄健,深刻犀利。
10、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
答:第一,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由题目、篇首(诗词)、入话(议论)、头回(小故事)、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
第二,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揣摩听众心理,力求以新奇有趣、曲折动人的故事扣住人心,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善于卖关子,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得收入。
第三,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语言通俗浅显,叙事流畅生动,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11、简述《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答: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有:第一,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中,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平板化。第二,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水浒》既写出了英雄好汉具有传奇性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他们具有凡人的品格,这就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缺陷。第三,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做到英雄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小说写许多性情、气质相近的人物,都能表现出他们的差别,做到同中有异。第四,英雄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
12、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色。
答: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儒林外史》结构独特,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吴组缃称之为“连环短篇”。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它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全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文人心灵和人格的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为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第1回“楔子”和第56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
三、论述题
1、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论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使人无法躲避。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他的文章非常重视辩论技巧。
(二)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雄辩犀利。
(三)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
(四)语言通俗畅晓,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
2、试论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一)记叙文,欧阳修的记叙文,以游记最为出色。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丰乐享记》、《有美堂记》、《非非堂记》、《岘山亭记》等。文章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将写景、叙事、议论熔为一炉,情文并茂。
(二)议论文,欧阳修的论、辩、说等议论文,现实性很强,多以国事民生为主,有些还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情怀和人品。
(三)抒情文,欧阳修的抒情散文,见于所写的祭文、碑志,也很有特色。如《祭尹师鲁文》、《祭苏子美文》、《祭石曼卿文》、《祭梅圣俞文》、《张子野墓志铭》、《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等,其述存亡离合之感,往往情文兼至。
欧阳修散文总的特色是平易自然、委婉曲折、情韵深长。平易自然是有宋一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
3、试论《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小说刻画了追求功名富贵与讲究文行出处的两组人物,将矛头直接指向科举制本身,因为科举是广大下层文人追逐功名富贵的唯一桥梁。
第一组是以牺牲自我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这些儒林群丑包括儒生、官绅和假名士这三种人物类型,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从而揭示科举制度弊端、败坏吏治、腐化世风的罪恶。
(二)赞颂和肯定讲究文行出处的人物,寄托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小说第二组是注重“文行出处”、鄙弃功名、自由独立的人物。所谓“文行出处”,文即文章、学问,行即品行,出指出仕,处指隐退。合起来是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吴敬梓认为文人应该更加注重品德修养,必要时可退隐以保全其道德品行。这组人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儒名贤,一类是普通市民。
4、试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出身于与贾家世代姻亲的、有权有势的金陵王家。她是那“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的“巾帼英雄”,因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凭着精明能干、泼辣以及伶俐口齿,深得贾母、王夫人的信任。她是荣国府的女管家,管理着几百号人的大家族的家务,具有极大的威势。王熙凤又是一个对金钱和权势占有欲极强的悍妇、妒妇的典型。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有:首先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巧于趋奉。其次,精明能干,大胆泼辣,雷厉风行,刚毅果断,杀伐决断,具有经世治国之才。第三,嘴甜心苦,笑里藏刀,阴险毒辣。第四,唯利是图,贪婪成性。
5、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散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极富浪漫色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庄子》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首先,意出尘外的构思。在题材的选择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庄子》更多地注目于寓言和神话。全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其次,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
第三、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第四、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如天马行空,空灵飘逸,而又形散神聚。第五、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词汇丰富,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精湛传神。
6、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
答:柳宗元散文中最见精彩的部分是山水游记,共有20多篇,大多写于被贬永州之后,其中“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这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块丰碑,标志着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1)柳宗元是开创我国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不仅是借助于大自然来表现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而且是借以表现人的天人合一情思,形成山水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情思相融合的散文意境。
(2)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借物写心,借写山水来抒幽愤,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
(3)他善于选取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掩埋于恶木秽草丛中的奇异小巧之景,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反映出他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
(4)他的山水游记语言精炼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丰富的语汇和精微的观察,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
7、试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答:孙悟空的“物性”是他有猴子的外貌、习性,如毛脸雷公嘴,罗圈腿,长尾巴、红屁股,喜欢抓耳挠腮,活泼好动,急躁敏捷等。他超凡的“神性”是:会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火眼金睛,刀斧不入,上天入海等,他的“人性”是:他机智勇敢,积极乐观,富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他藐视王权,嫉恶如仇,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他还有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好捉弄人、脾气急躁等性格。
8、试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答:(一)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鲁迅评该书“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花妖狐魅,多具人情。(5分)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往往具有纯洁、善良、多智、果敢的人格。即使是同一类型,也人各一面,绝不雷同。
(三)简洁雅致、生动活泼的语言艺术。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古典文学语言,又大量提炼和融入方言俗语,从而形成了一种既简洁雅致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有哪些文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纳,接受。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
二、正音。
邹(zāu)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三、解释下列实词。
1、邹忌修八尺修:长,此处指身高。2、形貌昳丽昳丽:光艳美丽3、朝服衣冠服:穿戴。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哪一个5、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6、孰视:仔细地看。孰,仔细。7、私我也私:偏爱。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实在,的确。9、今齐地方千里方:方圆。10、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11、王曰:“善。”善:好,对。1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13、能谤讥于市朝谤:指责别人过错讥:讽刺市朝:公共场合14、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候,隔些时候。间:间或,偶尔。)15、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寡人:君王自称)16、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17、皆以美于徐公以:以为,认为18、皆朝于齐(朝:朝见,朝拜)19、徐公何能及君也及:赶上,比得上。19、朝服衣冠,窥镜(窥镜:照镜子)20、美我者:以……为美,称赞,赞美。认为我美。21、寝:睡觉。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窥: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寝:古义:躺而不睡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3、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5、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6、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一词多义
1、修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A皆朝于齐朝拜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C、朝服衣冠早晨(zhāo)
3、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七、通假字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八、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九、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家里人来人往,热闹得跟市集一样。意思是门前和庭院里如同集市。文中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客众多,非常热闹。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
十、对联
①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威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②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③思君王治乱邹忌推己及人勇纳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④只知偏信言路窄善于兼听眼界宽⑤勤思方知言中弊善想才晓智叟不智
十一、文章主旨: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才能富强。
十二:段落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十三:问答题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10、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1、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1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1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14、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6、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答: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18、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答: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19、“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什么样的心态?
答:自觉其美,颇有炫耀之意,
20、“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心理?
答: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是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使他反而不敢自信,说明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为.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又怀疑不如徐公的心理.
21.当徐公来时,邹忌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公美,还不甘心,又窥镜自照来比较,更觉得弗如远甚,这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精神?
答:不肯盲目自信,事必躬亲考察的求实精神.
2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3、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一.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二。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24、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这样才能革除弊端,振兴国家。
25、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什么样的的一个人?
答: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也能够正确对待别人,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
26、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要经常听取他人的批评,及时改正缺点错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十四、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答: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答:“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答: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达到“大治”的原因是:首先有邹忌这样的大臣能为国家的命运思考,并巧妙地讽谏君王,指出君王的错误。同时有齐威王虚心纳谏,重赏进谏者,努力改正错误。这样,国家的兴旺就不是难事了。
启示:说话要讲究技巧,看场合、看对象,对于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7、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8、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答: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
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0、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答: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盲。第二问答案开赦,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1、《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进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说明,要想劝谏成功,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有敢于进谏的勇气,还需要臣子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同时也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采纳正确建议,从谏如流.)
13、文中的邹忌由“比美”之事想到了国君受蒙敝的严重性。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也引起过你的思考,你是怎样想的?
答:由洗澡想到思想。心灵上的尘埃,要是不“清洗”,人就会变质。
1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本文的内容对于今天来说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分析问题。直言讽谏。齐王纳谏,能取信于民。
15、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从中我们应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16、纳谏除弊有何现实意义?答:从领导者来讲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从劝谏者来说要讲究方式方法,用便于接受的语言进行劝谏。
17、谈一谈这个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现在我们仍然提倡纳谏除弊的做法,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民族才能繁荣富强。如果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面临着灭亡的可能。
18、这篇文章对今天的为官者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当今的为官者,在赞美声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迷惑;不要只听赞歌,要多听取不同意见,广开言路,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9、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怎样的启迪和教育?
答:在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要审慎对待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被他人所利用。要广开言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