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案

2019-03-12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案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案: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从国内来看,从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推迟了初次就业时间,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学校师生比例失调、学校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下滑等诸多问题。2003年212万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到2014年已经达到749万。每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在90年代国企改制、经济改革后,取消了大学生工作分配制度,实行自主择业。高校扩招、自主择业的实施、大学生国家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得择业大学生越来越多、失业社会人员增多,同时就业信息渠道的不健全,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课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把就业问题放在执政的重要位置,高校也在积极探求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正在全球化金融危机和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找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同时在找出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综合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大学生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其次是社会就业信息渠道不健全;再次是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一)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
以陕西地区为例,陕西有76所高等普通院校,大学生人数100多万,其中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1万。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在毕业的时候依然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就业去向,个人就业视野面狭窄。
首先,在就业地域观念上,大部分同学还存在要在大城市就业的理念,“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在陕西来说,大部分就业大学生渴望留在西安。据对2012届100名本科毕业生就业跟踪,发现有近80人留在西安。整体来看,留在西安的大学生生存压力大,大部分居住在城中村,平均工资待遇2500元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大学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感觉回到中小城市失去了上大学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高考扩招导致了整体教育质量下滑。大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多,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不了解。很多大学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水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的本领,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就业状况。21世纪以来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认识问题过于主观,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就业技能不熟练、综合素质低,存在就业误区。
第三,大学生个人知识转化能力存在问题,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化地运用到就业实践中去。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即使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多数毕业大学生认为“创业不如就业”。
总而言之,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就业观念不明确和职业价值取向不明晰,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业信息渠道不健全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健全,难以使资源最大化和合理化利用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高校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行各业的就业信息。同时,社会人才需求单位对高校就业大学生也没有全面、详尽的了解。甚至有些单位盲目设置招聘条件,如需要有一定时长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应届毕业生难以就业。
高校也难以掌握全部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动态,难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就业方向。大部分用人单位,仅仅从大的专业去拟定招聘条件。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办学理念落后,对市场需求不了解,专业设置与社会大的市场脱节,缺乏市场意识,造成了供需结构性不协调。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导致有些专业就业难供大于求,有些专业就业紧缺供不应求。
毕业大学生、大学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三方缺乏良好的就业信息渠道,缺少就业平台。这种情况导致了供需矛盾锐化、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以实现最优化和合理化。
(三)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缺失
高校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缺乏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高校扩招,导致高校在校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数量增多,直接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人力资源缺乏。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不够专业化、标准化,有些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本身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不了解,对学生专业了解不充分,难以对毕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队伍难以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进行专门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观念滞后,就业指导队伍本身就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高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不完备,与社会和毕业生的需要存在差距。有些高校还是利用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传统的培训授课,完全与社会和毕业生的需求脱节,直接导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难以实现就业创业培训的有效应,不能很好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高校培育机制和社会等方面寻求解决对策。首先,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理念;其次,要创立健全的高校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再次,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队伍。还需要从社会、政府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这个社会性难题。
(一)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普遍具有职业意识薄弱、求职能力差、求职过程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缺乏与职业共同发展的能力,整体的职业成熟度不够。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从入学教育开始实施,由辅导员进行爱国爱校等入学教育的同时,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职业规划专题教育。由专业化指导队伍分析大的社会就业形势,对高校各专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进行择业就业时,应该更多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要不断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出国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视野,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四年时间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实现自我人生定位,完成择业就业。
(二)健全高校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已经不能够适应毕业生就业的需要。积极利用现代化设备,打造就业平台,把大学生、就业单位相关信息放到共享到平台。同时,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空余时间到用人单位进行相关学习和见习等。高校应该建立市场需求预测和需求调研,积极联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以高校培养为主,用人单位提供培养意见为辅的培养模式。
此外,高校就业平台搭建应该追求开放性和多样化,开展宣讲会、毕业就业生经验交流会、网络人力资源培训、模拟招聘会、模拟就业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平台。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后,结合本校的专业进行分析,找出专业设置不合理性所在,提出能够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科学性课程和培训体系。
(三)建立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队伍
高校和社会都应该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就业服务团队,应该努力向学科化、职业化发展。尤其是高校,应该从多层次进行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不应该仅仅把就业工作交给就业指导中心或辅导员。应该把任课教师、导师,甚至是学生干部,都纳入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任课教师和导师也了解就业形势,在授课和指导时有具体的针对性。学生干部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在组织活动中有所侧重。应吸收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加入到就业指导队伍中。
对一线的就业指导队伍组成人员进行持续的专业化、标准化培训,同时与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使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学校相关专业和优势传介给用人单位,同时从用人单位了解到岗位需求。
(四)积极发挥社会和政府的作用
社会用人单位应该主动了解毕业生整体状况,更新用人观念,不故意设置招聘条件,给毕业生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时间。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应该保持经济稳步持续增长,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关键还要努力缩小城乡、地区经济收入差异和生活水平,出台更多政策,协调人才就业的确性不平衡和结构性失调状况,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持续扩大就业。国家要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协调东西部教育,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扩大人才交流范围和深度。
21世纪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政府和企业应该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培养过程,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交流中心,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需求改革力度,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便捷的就业渠道和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已经实施了16年。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毕业生进入社会进行择业就业,也有12年之久。高校继续保持扩招,毕业人数有增无减,就业信息和平台依旧不健全,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依旧存在。总体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性问题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和高校的问题。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盲目就业现象是主要的原因。同时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和渠道不够完善,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和标准化,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盲目设置招聘条件等,使得就业难这一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社会市场的自我调节、高校就业平台搭建完善和学生自身职业规划的实现。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案: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由过去的“统包统分”,逐步过渡到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棘手问题,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美国和欧洲各国企业纷纷裁员,预计明年全世界有2000万个岗位流失。在这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环境中,中国就业者的生存环境同样遭遇大挑战。作为我国就业的主要群体,2009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种就业困境主要表现在各行业签约率不平衡,就业岗位需求有限,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毕业生择业存在区域偏见和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等方面。
1.各行业签约率不平衡。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就业岗位需求变得不平衡。据调查,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比其他行业高,占据着签约率的前五位,但水产、畜牧和地质等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2.就业岗位需求有限。
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待业人数与市场提供就业岗位的矛盾日益激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时间相对集中和选择职业周期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约611万,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毕业生数量创新高。而就业需求在短期内提高不大,就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3.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今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倒闭或裁员,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方面余地较大,因此高筑门槛,不断提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占优势,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相反,综合素质低者过剩,被列入“就业困难户”。
4.毕业生择业存在地域偏见。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而冷落中西部地区。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异,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突出现象。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但自愿参加服务工作的大学生人数不多。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全国高校扩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历程。(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到2009年迅速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问题。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突破了611万的新高峰,加上以往积压的待业毕业生人数,今年准备参与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达850万之多。
2.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许多高校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对社会紧缺、急需的专业很少设置;第二,专业和课程设置盲目性及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第三,人才观及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称;第四,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
3.政府就业政策壁垒。
一是政府监督与管理脱节,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阻碍毕业生就业;二是户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三是“就业保护主义”阻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在就业保护主义政策下,外地生源很难跨地区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弱,缺乏工作技巧、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尤其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企业录用后需要进行再培训,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加大了就业难度。第二,升学时定位模糊,升学后专业不专。第三,就业定位不切实际。主要表现在:个人期望值过高;眼光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待遇高不高,用人单位是不是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很少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能力的发挥空间;“先择业,后就业”的观念严重,没有跳出自己所设置的有限的择业空间;不愿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建议
1.社会层面,有效促进就业。
从社会层面上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政府在就业政策上、用人单位在用人理念上、家庭在物质与精神支持上必须做到政策行之有效、理念与时俱进和支持切实到位。
(1)政府。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力度促进就业;加强就业市场引导,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经济,据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情况调整招生人数;完善管理模式,破除就业壁垒;改变人事管理体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或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
(2)企业。企业应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尽量摒弃各种求高、求奇和性别歧视等错误的用人观念,合理招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就业。
(3)家庭。家长应安抚子女在就业中不可避免的焦虑情绪;帮助子女消除就业压力和困扰;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动用相关社会人际关系有效帮助子女就业。
2.高校层面,突出人才培养位置。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培养目标。高校应引进双师型教师,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为发展方向,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知识和市场经济,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答案,更要鼓励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第二,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以人才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目标体系。找准高校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教育目标,树立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变化,及时宣传,教育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预期目标。
第三,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建立起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高等人才的终身教育,不断升值。形成政府政策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和个人自觉追求三者统一,在此基础上由高等教育成功向终身教育转型。
3.大学生层面,全面服务就业。
大学生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要多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但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增强自身的技能水平。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为自己制定比较明确的就业生涯计划。
(2)消除焦虑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难的局面时,不能过于急躁,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认清社会形势,不但要就业,还要力求就好业。
(3)找准定位,积极自主创业。大学生应该清楚,就业不是唯一出路,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自己也可以创业。大学生要积极寻求各种机会为自主创业准备,如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参加成功人士创业交流会等。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在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难之后,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就业前进行全面指导,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得到长期有效的顺利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案: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就业问题上。因此,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不仅解决学生的前途问题,而且对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招生规模扩大
高等院校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实行并轨招生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呈跳跃式增长的态势,与之相矛盾的是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却增速有限,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广大普通学生已经构成威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而言则难上加难。
2.就业成本攀升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谋求职位时,在搜索职位信息及自我包装等方面的花费都逐步升高,另外还有不菲的隐性人情关系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差旅费、正装费、电话费甚至简历制作费,很多学生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从而导致信息闭塞,由此也使他们在就业中失去许多公平竞争机会。
3.社会资源稀少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成果,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招聘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明显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双向选择变成了单向选择,这有违择业的公平性。
(二)主观原因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和山区,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过于期望“读书改变命运”。在求职思想上,更是注重就业地域和待遇,将目光都投向经济发达城市、薪水高的三资企业或工作稳定的企事业单位。但就业的心理压力和就业难的现实,却让这些学生发现自己在就业、择业面前的无奈和无助。
2.综合素质不高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不同,他们在英语、计算机、知识面和文艺特长方面和其他学生有一定差距。在校期间较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未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差。这与企事业单位招聘需求的能力要求有一定差距。
3.就业心理脆弱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自闭、敏感和焦虑。因此,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不良心理情绪,并且往往加重自卑心理,缺乏竞争勇气、自信心。在参加招聘面试时心理负担过重,忐忑不安,不善于展现自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面试效果。
二、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主体。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毕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群策群力,从国家与社会、高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三个层面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支持体系。
(一)国家和社会支持体系
1.完善相关就业政策
国家通过疏通就业渠道,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法规,改革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制度等对毕业生就业从政策上帮助;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保证,消除就业市场上性别、籍贯、相貌等就业歧视现象。
2.营造平等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树立理性、科学的用人观,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自然特性和人格特征,抛除性别、学校名气、学历等方面的偏见,积极接受大学生,广纳贤才,遵循人职匹配理论,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为每一位应聘的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支持体系
1.经济资助层面
一是落实好常规性的帮扶手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财力支持是党和政府一贯采取的救援措施,具体包括在校期间生活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从经济上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二是设立就业专项援助资金。学校面向广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签约报销路费的优惠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免除因路途遥远、花费较多而带来的各种负担,鼓励学生只要有希望就要勇于尝试。
2.能力提升层面
一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根据大学生活的特点,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技能的指导,并结合相应的实践平台和活动平台,系统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就业择业心理调试以及面试技巧和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进行求职演练,增强求职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在保持原有的劳务型勤工助学岗位外,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多参加技术型、脑力型的勤工助学。例如:设立创新奖,鼓励他们参加“U势界”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科研水平,而且还能带动一批学生自主创业,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宏观驾驭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加强与企业联系与交流,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项目化运作为手段,开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定期提供培训岗位,进而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档次,切实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1]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三下乡”平台,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参与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既能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增长社会阅历,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3.服务支持层面
一是建立就业心理援助机制。通过设置就业心理援助机构,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同时,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分析他们的就业心理,帮助他们消除消极的情绪,积极地进行心理引导,使他们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2]二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相关政策,组织招聘会和宣讲会,及时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求职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向学生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大学生应征入伍”等项目,以便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学生自助体系
1.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就业自信心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善于寻找和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单位,勇敢接受社会的挑选,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做到自立、自强、自重;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不因一时的就业挫折和困难而悲观失望,学会在挫折中培养自己的意志,提高就业自信心。
2.加强自我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关键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应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全面发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竞争型、开放型、通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3.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理性的就业观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树立理性的就业观,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就业观念,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待机而发的择业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3]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案: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学校普遍扩大了招生规模。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全国高等教育显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但在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大学生就业工作难尤为突出。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1、全国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近
几年来我国高校开始了扩大招生,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相应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但社会所提供的能满足毕业生“要求”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大规模增加,再加上国家人事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展开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城务工,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皇帝女儿不愁嫁”已早就成了事过境迁的“老皇历”了。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必须要改变了,现今每个工作岗位都满要高素质的人员来从事,这不是高等教育的贬值,而是社会进步的证明和体现。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着问题
首先,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许多学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主动进行专业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来开设专业,专业设置盲目,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其次,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较弱,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
3、大学毕业生的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期望值过高。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市场机制逐步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但是,许多大学生仍青睐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追求热门职业,向往收入比较高,福利比较好,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外企,愿意在人才已经饱和的城市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对于一些收入一般的行业和单位以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却因各种原因少有问津,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二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足。大学生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已经超过当前大学生的平均素质。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的布局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又有不同侧重。许多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求职技能缺乏,不善于“推销”自我等,结果必然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4、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大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只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就业所需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自我决策、自我推销能力等求职技能缺乏针对性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一是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没有专业的教师队伍、没有必要的办公设备、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没有指定的统编教材;二是就业指导缺少专业性和系统性大多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结合以往学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而且一般都是集中在大四进行,并没有贯穿到大学教育全过程。所做的工作以就业信息的宣传、发放和组织召开供需洽谈会为主,很少有针对性开展择业观教育、创业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以及自荐艺术和择业技巧的教育等系统就业指导工作;三是就业指导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操作。基本以课上理论讲授为主,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学习,实地演练习。由此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很好的定位择业,以至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间题。
5、用人单位的方面的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是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二是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三是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四是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改革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高校必须广做调研,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及自身条件进行专业的调整和整合,淘汰或整合掉一些过时的专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和能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一些专业。引进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商讨,调整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真正做到教学内容要与具体应用相一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实习教学力度,增加实习课时,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入工作环境,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工作理念,以提高教学实效。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毕业班学生的专利品。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做,各级领导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成立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全程”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学校要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供给,政策上给以倾斜,资金上给以保障。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就业服务队伍,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差异性能力,也就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促使毕业生增强素质、提高能力、把握机会、实现就业。
3、高校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要调整,同时高校的观念也应改变。顾客是企业的上帝,那么也可以说用人单位是高校的上帝。市场经济下,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学生能否就业标志着高校办学的质量如何,影响着学校今后的发展。所以高校也必须改变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求才的旧观念,应该走出校门,深人企业,主动出击,拓宽就业渠道。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素质情况实行“关系营销”策略,开展“就业推销”活动。在提高自己产品性能的基础上加大宜传力度、制定回访制度,定期到用人单位走访客户,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情况,征求意见,了解需求以改进办学质量,形成高校和用人单位相互提携、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4、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认清自己,了解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5、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同时要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6、用人单位要走出以往的误区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7、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就业的重要途径。温家宝总理在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美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占15%左右,我国仅0.3%。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创业有倍增效应,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创造新的岗位,帮助其他社会群体就业。大学生创业还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结语:《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最新》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