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文 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文  文案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文 文案: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主体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客体错误的思想政治意识;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2、思想与行为;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4、内化与外化;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2、实践性;3、综合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坚持本质规定性;坚持基本原理;坚持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表现: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4.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三、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五、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七、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八、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九、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思政教育功能特点:客观性多方面性层次性发展性
思政教育功能分类:
个体性功能:1.生存2.发展功能(概念:思政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3.享用功能定义:通过思政教育能是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社会性功能
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
思政教育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思政教育目的的功能:
1.为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2.为思政活动提供动力
3.为衡量思政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依据
思政教育目的根本任务:用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有新人是根本任务的原因:
1.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3.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四有新人精神素质培养的几个方面:
崇高的理想,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良好的道德品质,法制纪律观念,重视教育和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思政教育环境:定义:对思政教育活动及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思政教育环境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
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特点:普遍性和长久性,渗透性,针对性,血缘伦理的亲和性和权威性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特点:全面性,阶级性,渗透性,导向性
三、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
四、社区环境的影响
五、同辈群体的影响
特点:自由性,渗透性,独特性
思想品德的含义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品德结构含义
指人的思想品德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思政教育过程含义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思想教育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思政教育过程的特征: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
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表现:1.教育者与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3.思政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4.思政教育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之间的矛盾
思政教育过程三个阶段:制定方案;实施;评估
思政教育过程的规律: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教育者的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
职能:教育职能:1.开展教育活动2.传授知识和品德3.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4.引导教育对象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管理职能:1.确定目标和计划2.进行制度管理3.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特征:广泛性层次性主体性可塑性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联系:1.相互规定,相互依存2.变化不居相互转化
区别:1.角色不同2.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不同3.在教育过程中作用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层次性,目的性,重点要素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人们依据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政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思政教育活动准则。
特点:辩证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一、方向原则:二、求实原则:三、民主原则:四、渗透原则:五、层次原则六、激励原则七、主体原则八、示范原则
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
研究思政教育方法的意义:
1.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纽结
3.增强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
运用方法的要求:针对性综合性创造性
思想政治艺术的含义:是指思政教育者为了有效的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如何理解其艺术性
1.思政教育需要对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
2.思政教育需要细致分析,巧妙的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
3.思政教育需要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含义:承载传导思政教育因素,能为思政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政教育活动形式。
载体特征:1.客观性和主观性2.实践性和发展性3.承载性和传导性
载体地位:
1.载体是思政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或具体活动形式
2.思政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和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
成为载体的条件:
1.必须承载思政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政教育者所操作
2.必须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思政教育的几个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
管理作为思政载体的原因:1.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为思政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外在条件
2.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实质为思政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内在根据
3.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以管理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提出了客观要求
管理载体的特殊特征:普遍性制度化
作用:1.有利于更好的把思政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2.有利于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政教育,更好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益
3.有利于人们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养成
文化载体的定义:思政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并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文化载体的特征:形式的多样性对人影响的全面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
文化载体的功能:1.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面
2.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
活动载体的特征: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突出的社会实践性
中南财大2012辅导员考试
笔试题目
第一部分:90道心理测试题目,半小时之内做完。每题五个选项。
第二部分:
一、填空(共16空,每空一分)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文件名字《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要求根本方法
二、简答
1、我国现代教育方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2、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对学生和青年提出的三点要求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习;
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反封反帝民主革命尝试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4、解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占适龄人数的比例,适龄年龄通常是18-22岁)
三、论述
结合高校实际,谈谈高校发展和稳定的关系。(20分)
四、公文写作
给出三段材料,要求五百字以内,公文格式和措辞
(个人写成了党建工作汇报。)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文 文案:

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社会需要和实践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劳动教育、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实践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实践方法是指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的总和。科学实验、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都属于实践方法。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都离不开实践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实践方法是所有学科发展和完善最基本的方法。实践方法的运用既要符合理论发展的规律,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荩?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践方法具有科学性。一方面,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思想的标准。因此,实践方法的应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实践方法有理论方法作为补充和支撑的,理论论证的结论应用于实践,使实践有充分的作用依据,效果也更明显。
第二,实践方法具有综合性。这首先体现在实践方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方法,而是包含劳动教育法、亲自体验法、社会调查法等具体方法在内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其次,实践方法还需要借鉴理论研究的成果,综合运用其他方法,以便更好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实践方法具有时代性。这首先表现在实践方法本身是要接地气的,要投身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求其与时代接轨,反映社会需要和时代课题。其次,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必然衍生出一些新的介体,因此,实践方法的具体形式也要不断变化和丰富。比如,随着网络发展随之而来的虚拟空间的实践。
实践方法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论证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其次,实践方法的运用还可以丰富教育的形式,激发学科内含的活力。此外,实践方法的运用能够很好地配合理论的发展,更好地解决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根据
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紧密相连,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更是为实践服务。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广泛应用,并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首先,它的来源离不开实践。它是对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其次,它的发展也不能脱离实践,需要实践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课题,其效果如何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为了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提供服务,解决实践中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其实践性属性就要求必须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实践方法,促进自身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决不能恪守原有的理论止步不前,而是要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原有内容,汲取其他学科的精华和先进方法。这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实践方法,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促进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3)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性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教育主客体、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要素的有效性,只有各个要素和环节高效运行了,教育效果才会更佳。而教育者以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内容,不能仅仅使用灌输方法,更重要的是使用实践方法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方法的有效会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带动教育者等其他要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实现。
三、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体现
实践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重要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实践教育法,即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具体包括劳动教育方法,即通过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实习工作等方式来进行,使受教育者明确劳动的意义、要求,认识劳动价值,从而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社会服务活动,即运用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为人们提供帮助、解决困难的活动,如学习雷锋的活动、志愿者活动。通过服务活动使受教者加深对社会责任、社会道德的理解和体验,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强化奉献精神。社会考察方法,即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提高受教育者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调研等,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使思想和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实践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借助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实践活动中,潜隐地、渗透式地进行教育,使教育对象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无意识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2)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的应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部分。而科学研究除了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已有的理论材料外,还需要结合实践中的需要、问题和人们思想的困惑等进行创作,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等方式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考量,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如,要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发挥效用,就需要研究者深入实践,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具体了解各个层次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包括官员、大学生、青年、普通百姓等,分析现实认同状况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的不断创新尤其需要实践方法中社会考察方法的应用,深入实际,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社会现象中找寻科研的灵感。
(3)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领导和管理部门,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活动过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信息管理和队伍管理等具体管理内容的实施都需要结合具体实践和工作进行,而管理效果的好坏也需要通过实践进行?z验。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形成过程、执行过程和总结反馈过程的具体实施离不开决策者通过实践方法对目的、任务、战略规划等各个环节的了解和把握,离不开决策者通过实践方法对考核评估标准、制度的规定,更离不开决策者对执行情况经验教训的总结。
四、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条件
实践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但实践方法的运用不能太随意,一定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和条件。
(1)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原有的方法和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灌输方法,不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和实际需求,容易导致教育对象的反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发觉实践方法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运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法,并促进知行转化。
(2)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经常发挥作用
实践方法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经常发挥作用。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体系,为其作用的发挥更加科学有效。其次,要建立实践活动的基地,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循序渐进、扎实稳定地进行。再次,实践方法的运用要持之以恒。把实践活动、实践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性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以便不断提高认识、化为内心信念,并形成行为习惯。
(3)实践方法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每种方法的运用都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已达到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多样,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以及自我教育方法、比较方法、疏导方法等。每种教育方法都有其优点及适用条件。如,理论教育法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学习,理论培训适用于各级党校、各个单位对干部、党员的短期培训。自我教育法适合于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通常是交叉运用的,实践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和其他的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通过分析综合融入自身的教育体系中。如,借鉴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法、冲突缓解方法等,学习其他学科的系统分析方法、生态方法等。还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运用网络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文 文案:

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指导他们的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通过理论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由正确的思想政治态度来指导正确的行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进行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表现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的表现
1.大学生的表面态度和实际态度表现出不一致。一个人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表面态度和他内心的实际态度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目前大学生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态度往往表现得端正和明朗,比如在调查中,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都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等等。但是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很多人往往一心多用,老师布置的书目基本上没有去图书馆查阅、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甚至考试作弊等广泛存在的现象都足以反映出他们的实际态度和表面态度的分离。他们的表面态度显得积极和肯定,而实际态度却因自身需要、教育者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的介入表现得敷衍、甚至冷淡。这种实际态度导致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求甚解,不主动把这些理论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去。
2.具体态度分散、易变,基本态度有待形成。具体态度是个体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基本态度是在大范围内对行为发挥影响力的态度。通常情况下,只有当个体形成了明确的基本态度,才能够在基本态度的指导下表现出一致性的具体态度。笔者调查大学生对“助人利人”的态度,其中对“个人利益是唯一的现实利益”的看法中,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利益才是实在的利益,他人利益、公众利益对自己来说都是虚的,明显地把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另外有近1\/5的人对这个观点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地掌握利他主义和公众利益的内涵,没有理解公众利益中也包含有个人利益在内。因此,当涉及具体的利他问题时,一些大学生的判断结果显示出矛盾状态,比如对于“先给钱再救人”这一个行为,虽然也有65.7%的人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也有15.8%的人认为索取报酬也没有什么错误,还有8.7%的人认为索取报酬体现了风险重酬,是现代道德价值观的体现。从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基本态度模糊、混乱,具体态度呈矛盾状态存在。
3.大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思想态度不稳定。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让这些理论知识对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态度。长期以来,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把思想政治课当成单纯的知识课程来设计和进行教学,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许多学生上课听热闹,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当期末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近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进行了深刻的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人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为了避免讲授理论接受程度低的尴尬,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来讲授热点问题以迎合学生;不少思想政治课进行了考试方法改革,采用了材料分析、论文等开卷形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偏低,学生往往只有在考研和考公务员时才关注理论。结果出现不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常常表现为人云亦云、随大流,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理论知识欠缺导致的思想态度不稳定。
4.大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并存。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新旧思想交替、中外文化交融、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的特殊历史时期,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大学生思考问题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和深刻。可以说,时代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处于一个极为活跃的状态。大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反映出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态度。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和经验,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简单、片面。比如,在新世纪里,锐意求新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之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革,既赋予了大学生强烈的求新意识,同时也加重了他们对“因循守旧”的旧做法、旧思维、旧形式的逆反和厌倦。对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学下来的政治课,大学生也把它注解为“旧”。既然是旧的,那就用否定、反面、被动、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因此,虽然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人气”在不断上升,但是仍然有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老调重弹”而持消极态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的复杂表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既有教育者的原因,也有受教育者的原因;既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现实的原因。
1.受教育者方面的原因。首先,大学生的主体需要表现得相当务实。需要是个体在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主体的愿望或意向。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是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起点,是一种原动力。近些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务实代替了务虚,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日益明显。大学生的需要特点表现出和社会大环境发展的一致性。被大学生认为是务虚的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冷落。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学生越来越重视能直接给自己带来实惠的知识,对知识采取了急功近利的选择。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进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能否对大学生的世界观的改造起到作用,最终要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来解决。但是大学生从小到大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一直是“你讲我服从”的被动形式,这种没有自我参与的学习过程只能肤浅地吸收了教学内容,结果大学生仅仅是把死记硬背的理论和原则存留在意识的浅层,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难以形成。
2.教育者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精神状态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的形成。具体表现为:一是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人心不稳;二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格魅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负责任,发牢骚、讲怪话,把自己的不健康情绪带给学生;有的教师忽视对自己形象的塑造,使学生对他的教学内容产生怀疑;有的教师只顾自己埋头讲课,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难以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稳定的基本态度,只有任具体态度在现实环境中左右摇摆不定。具体表现为:一是知识结构不完善。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员除了专职教师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其中毕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者不多,这种情况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更为突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长期得不到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的进修机会,形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科理论程度不高的现实。二是知识结构陈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经验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中钻研思想政治教育的气氛并不浓厚,不少人对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缺乏足够了解,对许多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而大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他们所缺乏的只是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试想,当大学生发现老师讲的没有他们了解得多、没有他们了解得新,发现老师不能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其结果会是什么?必然是“其言不信”“其令不行”。
3.教学内容、途径和方法的原因。很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时代的新变化反映得不够全面,对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分析得不够深刻,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缺乏介绍,因而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大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虽然课本厚度不同,内容详略不同,但是基本理论框架却大体相同,这使求新求异的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老生常谈,常常在听课之前就已经将其拒于千里之外。再加上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仍然用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没有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受制于教学时间和空间,课堂讲授的信息极为有限,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理论教学的方法不满意。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对实践教学进行细致的规划,只是在寒暑假前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没有得到任何指导也没有进行任何设计就盲目进行社会实践,而评价学生社会实践的仅仅是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这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社会现实方面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必然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比如,社会不良风气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严重玷污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威信,败坏了社会风气。此外,社会上流行的“三大主义”,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这些腐败现象和错误的价值取向同主渠道所宣传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摇摆不定的复杂态度。
三、促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在大学生身上培养起社会所期望的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道德观和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就必须要求学生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主体性,就必须把握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价值观发展特点,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尊重学生、激发大学生主体需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非常明了大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取向,重视大学生的优势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此基础上,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逐步形成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原则的认同和需要,使提升素质的需要成为学生本人强烈而内在的自觉要求。加强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尽量避免强制与单纯灌输的方法,而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讨论或其他有利于相互交流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掌握事实,明白道理,体验感情,形成看法。
2.培养一支高素质、有职业自豪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端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态度,使其对大学生的态度养成起一个榜样和示范作用。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坚定、正确和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才能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和教育途径适时适地地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理想、信仰的教育活动,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激励大学生,勇敢地面对错误观念。其次,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业务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状态会直接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和责任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还要以情动人,在课堂内外塑造自己鲜明的敬业形象。其三,要通过多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的后顾之忧不解决,就很难安心奉献。为了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肯定其工作的社会价值,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以增加其职业自豪感和安全感,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3.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学生希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真实可信。所以,改革教学内容要注意:首先,教学内容要有说服力,能够激发大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心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得出让学生信服的答案。然后,把学生急切要知道的答案贯穿在理论教育和方法指导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理论修养、扩大知识面大有益处,最终激发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出发,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否则,再科学的内容学生接受不了,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改革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还要启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比如,在日常道德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遇到一些道德两难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们自由地思考,并将其他学生的理由加以比较,冲突的观点就会迫使他们反省自己的道德观念。
总之,大学生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态度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态度的稳定程度是不同的,也就存在着改变的可能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的需要、价值观等心理特点,加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教育者、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的影响,最终促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由正确的思想政治态度来指导正确的行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文 文案: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时期赋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内容与时代特征,对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回应这种新挑战、新要求,我国学者对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近十年学者们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含义的界定
近年来,我国有关爱国主义的解释似乎有越来越宽泛模糊的趋势。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想政治、业务工作、行为规范都成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判断是否爱国的标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崇高神圣的爱国主义庸俗化、简单化、实用主义化。理论界对此也早已表达了不同看法。
有的学者从认识论、价值学、伦理学、政治学的角度认为爱国主义的内涵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旨在表现为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对个人与祖国关系认识的感性阶段,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反映的则是主体(人)对国家价值的情绪体验;2.爱国主义还表现为理性的爱国主义观念,它是建立在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人们与国家民族内在价值关系的理性把握之上,具体以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和政治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阶级社会还表现为一定的阶级性。
有的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基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之情、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高尚的效国之行的有机统一。”
有的学者从“爱国主义”的逻辑学分析,认为爱国主义的内涵应为:一定国家、阶级所倡导的对自己祖国、民族、人民、亲人、故乡、山河、文化及各种优良传统和习俗习惯的认同与热爱,具有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并乐于为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献出自己一切甚至生命的系统理论或思想作风。爱国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另一方面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还有的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道德范畴,体现的是个人对民族、国家的基本价值认同,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能够从内心规范人们的爱国行为,使其自觉自愿的履行好各自对祖国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爱国主义也是一项政治原则,作为政治情感,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的一种政治认同感。
我认为虽然很多人给爱国主义下了许多各式的定义,虽有不同,但大都认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主义”,应该包含有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只讲思想感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感情升华,即从思想升华到行动。勿庸置疑,爱国主义必须包含有“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一内涵。其核心问题是个人对祖国的态度,这是爱国主义最起码的标准。爱国情感的深层底蕴是根植于人们对自己所在的民族共同体利益的关切,一种民族认同。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即便在同一时期,不同阶级的爱国者也有不同的爱国主义行为,同一阶级的爱国者也会有不同的爱国举动,但是他们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却始终相同、永久不变。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症结
学者们普遍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总的来说,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成功的。但也不容否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其症结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模糊认识和困惑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中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绝大多数有着正确、积极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念。他们热爱祖国,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具有较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报效祖国的思想准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困惑,其主要表现为:
①虽然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这种热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②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标准趋向对自己的实用;③面对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信心不足;④一些大学生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在现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
2.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存在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②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和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③有些高校的条件、保障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④当前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等弊端,对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探索不够。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正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要善于运用国情材料,并注意挖掘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具体地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教育等。学者们提出,根据新的形势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特点,高校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社会主义教育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又为爱国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所以,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要从历史的发展、现实的国情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不同角度使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从而引导他们确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2.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东西,是千百年来历史的积淀,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纽带。大学生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才能抵御外来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侵蚀,树立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在学习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3.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教育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国家的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爱国就要保护国家主权。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必须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力度,使他们明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安全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安全,而且已经扩展到经济、政治、科技、信息等领域,从而提高他们对国家安全的警觉性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
4.爱人民的教育
人民大众是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是爱国之情的最重要的体现和必然归宿,是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大学生只有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自觉地贴近群众,与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其爱国之情才有坚实的根基。因此,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教育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主动贴近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5.艰苦奋斗教育
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最终要体现在报效祖国的行动中。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最集中、最深刻地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要完成这一宏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发图强,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可以说,艰苦奋斗与实干兴邦是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新生力量,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走艰苦奋斗、实干兴邦的创业之路。
四、关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对大学生的爱周主义教育应与时代同步,理性、开放而宽容。第二,加强大学生爱家、爱亲人、爱乡土教育,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一个个体对国家民族的爱不是虚空的、抽象的,其形成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随着个体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点滴积累而成。所以对大学生爱同主义的培养,应该从爱家、爱亲人、爱乡土着手。第三,加强大学生历史教育,因为这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文化给养。让历史教育贯穿在教育的不同阶段。第四,加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践比例,反对空淡和形式主义。仅仅通过灌输来确立一种价值观念,不仅不能产生道德本能,相反会导致道德逆反。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的异己力量。
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正面灌输与寓教于乐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态度和良好心理。第二,强化各种内容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增强其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把爱国主义教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第二,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第四,爱国主义要与国内外重大事件相结合。第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推进改革开放相结合。第六,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由近至远”,从“小”入手。指从小事做起,从小事抓起,从个人这一个小单位入手,做到爱自己、爱别人、爱大家,爱家庭、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有这样的理念,教育人们从“小爱”转化为“大爱”,从“近爱”提升为“远爱”,真正做到“祖国在我心中”。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以上研究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失效原因的宏观分析比较多,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的较少;许多学者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爱围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措施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一定的结论,但也只是从表层理论到表层理论的堆砌,没有深层的理论底蕴和原理支撑;研究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或只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失效原因,或只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只研究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缺乏从一个整体的高度进行的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第一,开阔研究的视野,从整体上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研究如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第二,既要从宏观上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失效原因,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第三,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措施进行研究,从中发现规律,在深层的理论和原理支撑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实证研究,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第四,注意从一个整体的高度,开展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五,加强教育途径、方法的探究,注意抓住教育的良好时机。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