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作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是什么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作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是什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作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是什么文案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作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是什么文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单选)
我们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学校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
2、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侧重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研究教学过程、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教育教学现象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只侧重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单选)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学与教的基本要素(填空)
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填空、单选)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6、我国自编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廖世成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填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③勇敢与怯懦的矛盾
④自负与自卑的矛盾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的矛盾
(2)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的表现(单选)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恨无及屋”,反抗迁移
3、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单选)
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4、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简答)
(1)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发展在18岁之前几乎是直线上升的,18岁以后发展的速度迅速下降,到25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一个高原水平,知道老年期才出现明显的下降。
(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已基本成熟
⑤有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5、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我中心和对成人的反抗性。(填空)
6、自我同一性(名解\/填空)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7、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的初步确立时期,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单选)
8、学习风格(名解)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主要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
9、学习风格的教育意义(单选\/填空)
任何学习风格都有优势和局限,教育的目的是发挥每种学习风格的长处,弥补其不足。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前者被称为匹配策略,后者被称为有意失配策略。
(简答)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中学生应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场独立性者阅读时善于理解、记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部分,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题;场依存性者正相反,他们能掌握文章总的框架结构或基本思想,但对文中的具体细节不能分析清楚。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场独立性者的整体综合能力,而对场依存者应着重训练其对细节的分析。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名解)
狭义上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主要探讨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的学习与一般成年人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找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以便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2、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映像性表象和象征性表象。
3、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1)知识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学习过程就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
(2)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
(3)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
(4)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4、托尔曼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填空)
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有“预先认知”的含义,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
5、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跑迷津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单选)
6、观察学习的含义(简答或单选)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进行学习。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7、观察学习的过程(简答\/单选)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动机过程
8、观察学习的主要特点(简答\/单选)
(1)强调人的行为是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2)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3)强调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人类的观察学习中,他尤其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单选)
9、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填空)
①情境②协作③交流④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学习动机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泊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驱力有三个方面:认知的驱力、自我提高的驱力和附属的驱力。(填空)
2、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占主导的地位,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少年期附属驱力逐渐减弱,同伴赞许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认知驱力和自我提高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3、耶基斯-多德森法则(定义)
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有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在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是由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提出。
4、成就动机(定义)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部推动力量。
5、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组成,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单选)
6、成就归因理论(论述)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
第一,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第二,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第三,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第四,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维纳的归因动机理论是当代动机理论中非常著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特别突出了人的认知作用,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涵盖性,研究的结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振作起来,形成正确的自我调节系统,指明了方向。
7、习得性无力感(名解\/填空)
习得性无力感实质上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当无论他怎样都遭到失败,进而把失败归之于能力时,便会产生此观念。
8、替代性强化(名解\/单选)
替代性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成功行为或受到赞扬的行为,他也会增强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她人失败的行为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同样行为的倾向性。
9、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论述)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
(1)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并行性原则
(2)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递进性原则
(3)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手段与目的的共一性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1)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④营造适度紧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从迁移的效果看,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影响
(二)从迁移的水平看,横向迁移:同一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举一反三。
纵向迁移: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了猪、牛的特性,有利于哺乳动物特性的学习。
(三)从迁移的方式看,一般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整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习了“日”“月”后,再学习“明”就会比较容易。
(四)从迁移的方向看,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选择)
一、形式训练说:这种学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训练可以改进心的各种官能,这
是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
二、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提出的,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就可以产生迁移。他认为
迁移的产生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即相同联结。个体形成的联结数量越
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三、概括化理论:由贾德提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远离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共同
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
同原理。学习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越大。
四、关系转换说: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其实质是指在两种学
习情境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
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五、认知结构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贝尔提出。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是
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奥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
关键因素”。主要有三:可利用性、可辨性和稳定性。
可利用性是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迁移的重要
变量。
可辨别性是指新的知识与原有观念系统可以辨别的程度。
稳定性是指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是不是稳定而清晰。
六、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理论:看书理解就行。
4、论述:谈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利用迁移规律。
一、合理安排教学容
首先,教材的容应该体现本学科的基本原理。
其次,教学容一体化。
二、创设适当的学习情景
首先,学习情景的多样化。
其次,学习情境的生活化。
三、激发迁移动机
首先,引导学生建立迁移的目标。
其次,善用定势的作用。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自我效能感。
四、培养迁移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迁移观察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5、简答: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区别: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人怎样做事的
知识。
从表征形式上看,述性知识最基本的单位是命题、表象、线性排序等。程序性知识最基本
的单位是以“条件-行动”为基础的产生式。
从知识的类型上看,述性知识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描述,关心事物的性质、容等可以以
语言描述的方面。述性知识关心的是事物“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人们进行实际操作
所需要的知识,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规程,程序性知识关心的是“怎样做”“如何去做”。
从获得的难易程度上看,述性知识通常都要比程序性知识更容易获得。
从知识修正的角度看,述性知识是比较人员修改或者调整的,而程序性知识的修改则比较
困难。
联系: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良好的程序性知识也有助于述性知识的学习。
6、图式(选择、填空)
从过去经验中提炼出的知识就是图式。是程序性知识表征的最高级。
7、产生式(单选)
程序性知识具有相对特殊的表征方式,被称为“产生式”。所谓产生式实际上是一条关于“条
件-行动“规则,即满足特定条件就产生相应行为的规则。一个产生式由条件和行为两部分
组成。“如果天下雨,那么我将带伞。”
8、论述、简答: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1)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第二阶段是联系阶段,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2)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教育措施
第一,帮助学习者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
第二,提供一些机会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机会将小的产生式联合起来。
第三,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第七章技能的学习
1、技能(名词解释)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习得的合乎一定规则程序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行为方式。
2、技能的分类(选择)
按照技能自身的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分为操控器具的动作技能和机体的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分为专门心智技能(默读、心算、打腹稿)和一般心智技能(观察技能、分析技能、
综合技能、比较技能、一般性计划技能)。
3、简答: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有观念性、隐性和简
缩性等特点。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后者主要为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
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例如,在学生的学习活
动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的参与,也需要动作技能的参与,常常是这两种技能的有机统一,
即手脑并用。
4、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技能:连续、不间断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打字、弹琴等
非连续技能: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开端与终点。如投掷标枪、推门等
封闭技能:依靠部、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体操、游泳等。
开放技能:依赖于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如篮球、足球等。
精细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如打字、写字、雕刻等。
粗放技能:运用大肌肉并且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如跑步、游泳等。
5、简答: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反馈
(3)动作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6、高原现象(名解)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叫做“高原现象”。
7、加里培林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理论。学者们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有的可以合并,名称也可以简化,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填空)
8、态度(名解)
所谓态度就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态度的构成
①认知成分
②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③行为倾向成分
10、态度的三种成分的关系
态度的三种成分有时会协调一致。例如,一个学生对诗词的积极态度,其认知成分可能是在同学面前常常谈论韵律格调,这可以带来荣耀感,情感成分可能是吟诗作赋时获得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及情绪顺畅时的兴奋感;行为倾向成分意指这个学生偏爱诗词行动的预备倾向。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比如,情感成分相同,认知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却可以完全不同。一个队数学抱有消极情感的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上一无进展,并最终归于失败;另一个学生却可能置消极情感于不顾而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升学需要数学得高分。
11、品德(名解)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通常我们把它表述为: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与倾向。
12、品德的构成(选择)
一般认为道德的成分也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核心。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须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二是获得社会经验。
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14、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③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5、我国中学生道德发展水平
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在对行为后果和原因的道德判断上,我国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绝大多数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意向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做出判断。而且已有半数以上的儿童能把行为原因和后果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判断。
16、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的阶段
美国凯尔曼。分为顺从、认同、化三个阶段。
17、简答:态度学习的条件
(一)部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首先要受到道德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信念的影响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单选)认知失调来源于四种情况:第一,逻辑上不一致。第二,与社会风气不一致。第三,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不一致。第四,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3)认知不平衡
(4)智力水平
(5)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二)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作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是什么文案:

第一章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独立。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3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4l908年,房宗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近代在我国最早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5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6年,陆志伟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1933年陈德荣翻译了盖茨的《教育心理学》,l939年吴绍熙翻译的霍林沃斯的《教育心理学》,编著教科书的还有高觉敷(1929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与艾伟(1945年)等。第二章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发: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4埃里克森的发展水平。3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5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威信型和忽视型四种教养模式。6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7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在韦克斯勒量表中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第三章1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冯忠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3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依据学习实验所得材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一试误说。其依据是动物在迷箱中的学习行为。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他的同事研究了狗的消化过程,提出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起,便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采用的被试多为大白鼠、鸽子和猫等动物。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华生坚持“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斯金纳的教学装置被称为“教学机器”或“自我教学装置”,而作为教学基础的材料被称为程序。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5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完形一顿悟说。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6奥苏伯尔认为,接受
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7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和早期的布鲁纳思想中已有建构主义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布鲁纳将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所有这些对当今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第四章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2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需要层次理论的背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3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5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第五章1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最早提出者是德国的沃尔夫。它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2共同要素说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其后伍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具体的,是有条件的。3经验类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贾德。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4关系转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支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19年的“小鸡(或幼儿)觅食”实验。他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最关键的因素。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6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以辛格莱、安德森等人为代表,提出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一动作的配对构成。其次,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提出结构匹配迁移理论,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7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的理论:以格林诺为代表提出的情境性迁移理论,他们认为,迁移问题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去学习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8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六章1程序性知识的亚类: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3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4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提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5动机说: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该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至意识之外。根据加涅的观点,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第七章1区别在于前者的作用是对外办事,后者用于对内调控。2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1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活动定向阶段,二是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三是有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四是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五是内部言语活动阶段3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第八章1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思想基于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第九章1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构成第十章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皮亚杰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2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说,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法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第十一章1沃尔朴首创系统脱敏法2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艾里斯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34雅各布松5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求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发现法2程序教学由普莱西首创,但对程序第十二章1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3心理学家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提出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技术4格伦兰提出了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5布卢姆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掌握学习与1968年由布卢姆等人提出。6戴尔的经验锥形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有助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先前经验水平选择适当的媒体第十三章1阿尔波特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2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勒温。3普雷斯顿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两类,冰认为这两类领导方式对课堂管理的影响不同。4林格伦根据纪律形成的原因将课堂纪律分为四类。第十五章1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布鲁巴奇等人l994年提出了四种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2
反思的方法,供教师参考。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2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仍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3教育效能感慨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4罗森塔尔做一实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5阿斯顿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作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是什么文案:

6、简述尝试错误说。学习是一种盲目的、渐进的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随着练习,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得以产生,于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固的联结。把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归结为尝试错误的过程,忽视了人类学习中认知与理解的作用;把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简单地等同起来,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但它也有有合理的因素,其所强调的尝试错误现象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类学习一种方式或途径。论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知识谈能力,那叫异想天开。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识原本是枯燥,贫瘠,乏味的,或许同原始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地球一样,只有土木水火,正因为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知识于实践有机结合,才给予知识一活力。能力是通过创造得到的,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活动进一步升华而塑造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正如地球上的物体受到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重力不能在没有引力的情况下而存在,正如能里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消失一样。知识与能里都是通过人(载体)而体现的,不能借助外物。所以一个人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需从自身出发去实现。从数学的角度看,知识与能力是两个集合,他们之间不存在等号关系,但他们之间的交集占各自很大的百分比。知识是树种,能力却是参天大树,树种是靠无数次的变异形成的,参天大树是树种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产物。有知识的人活的自信,有能力得人活的潇洒2、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你认为个人应如何树立自信?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知道自己的长处,才能很好地树立起自信心。假如你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把你的优点也认为是缺点或忽视它,那么你就会有一种心理,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比别人差,这就会产生自卑了。其次,必须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好的能力、素质是一个人树立自信心的条件。假如你没有能力、素质,你哪来的自信呢?只有培养好自己的能力、素质,你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更有把握获得成功,成功的机会多了,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再次,树立自信心,理想是基础。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之后,才会萌生出赖以作为精神支柱的自信心,才会生产为之奋斗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每天碌碌无为,生活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又缺乏上进心。那么,何来的自信心呢?一个人只有树立了理想之后,他才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拼搏、奋斗,并勇敢地去开拓、进取。这便是自信所赋予的,它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动力。因此,理想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2.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产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原因因为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中,高分是受家长老师和同学赞许的,能力高低,似乎没神恶魔实用。物种生存也有个优胜劣汰,决定什么优胜什么劣汰的是环境。同理,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也是中国教育体制形成的环境造成的。从心理学角度说的话,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周围的人会赞扬你,做另外一件事的时候就没什么人关注你。你取得高分的时候,会获得能多的正面肯定,而能力高的正面肯定不会有多少。这个时候,你自然会选择补习任何途径把分数提高,哪怕采取的方式是崎形的方式,于是就造成高分低能现象。而且,这个社会。高分高能会吃香,高分低能也会吃香,低分高能早被社会淘汰了。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当分数能获得更多的正面肯定的时候,一个人会把精力投入在提高分数上,而能力高低就显得不重要了。同时保持高分又要保持高能实在很困难。所以高分低能成了很普遍的现象。1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性格和气质都是人格心理特征,他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区别;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变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1,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在情绪和表现速度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具有勤劳特征的人,胆汁质表现为情绪饱满,精神充沛。粘液质表现操作精细,踏实肯干。2.同时气质还影响性格的的形成和发展速度,例如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比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制力的人格特征。3.性格对气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直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是气质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因素得以发展。具有坚强性格的人,如果是胆汁质,可以克制急躁。多血质者能使自己尽量踏实一些,粘液质能鼓起勇气,抑郁质能减少自己的消极情绪。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制约作用。1、举例说明引起心境的原因,并谈谈你是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心境的。答: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上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利或挫折、人与人相处的关系以及激情遗留下来的影响等,都可成为引起心境的原因。心境还可由自己身体的自我感觉所引起,如身体的健康水平,精神充沛或疲劳状态等。此外,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能引起心境的变化。春光明媚、秋高气爽,会引起心境振奋舒畅。调节自己的不良心境1.学会放松。当感到过分紧张、烦恼、害怕时,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或自我暗示的方法,使自己的身心放松。2.学会转移注意。一定的情绪是与一定的情境相关的。当感到情绪糟糕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3.学会宣泄。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压在心里,而要向知心朋友和亲人诉说出来乃至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的郁积,对人的身心有利。4.学会自我解嘲。当一个人的追求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童话一样,这被称作“酸葡萄心理”。与此相反的是“甜拧檬心理”,即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拥有的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偶尔用一下作为缓解情绪的权宜之计,对于帮助人们在极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接受自己,避免精神崩溃不无益处。5.学会幽默。不过,要指出的是,良好的心境终究是源于成熟的自信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祝愿你在不断的努力和进步中,渐渐抛却“成长的烦恼”,最终拥有这样一份心境。2、举例说明心境的特点和原因。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心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所谓弥漫性是指心境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情绪体验,而是某一种特定情绪发生后并不马上消失,还要保留一段时间。2、联系个人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体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从中发现及其本质和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它有明确的科学知识体系,有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习惯,性格,研究心理变化与行为的关系,并通过研究的结果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心理学是人类在研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所有的心理学,实际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离不开心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将会愈来愈重要。心理对生理是有巨大反作用的,心理的健康直接影响于生理健康。在当今信息化,高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加剧,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的不适应与心理的失衡,心理挫折感也渐繁多,“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而通过心理咨询等活动,可使人们内心的情绪得到渲泄、解除,且对一些事,观念上进行认知的纠正,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已的适应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学习的效率,增强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同时也促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自觉性。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心理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而且还学习掌握了人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可根据不同的人、运用正确的心理学方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尽量减少冲突,运用心理知识化解一些矛盾。我体会到,世间最大的景象是除了海洋,还有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每个人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对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体会,其意义有:1、“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华山教授,在谈到心理学的意义时,这样开门见山地对我们说。人的心理是有规律的,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选拔、安全生产、人际关系等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2、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心理学知识对于自我教育很重要。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能使人正确地评价自己个性品质的长处和短处,确定个别的特点,正确而自觉去努力发展积极的品质,克服消极的品质。3、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难免会碰到种种心理难题和心理困惑。例如,恋爱问题、婚姻问题、自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失眠、焦虑、忧郁等等,学了心理学,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不致于陷入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4、学习心理学,能开阔人的视野。尤其是从事文学、哲学、美学、医学等学科的人们,再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它能丰富人的思想和观点。5、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社会越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将越来越重要,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心理学亦将越来越重要。对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能把自己所学的一点心理学知识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然,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在商业领域,在医学领域,在司法领域,在教育战线领域心理学也有重要的意义。这里就不多说了。由于现在心理学知识还不太普及以及人们对它了解还很肤浅,因此,很多人对心理学还存在很多误解。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问:“你是搞心理学的,猜猜,我现在在想什么?”或者“他是搞心理学的,什么鬼把戏也瞒不过他。”或者“还是搞心理学的,一点也不了解领导,至今还没一官半职。”更有甚者,一听心理学,就把它同唯心主义或算命和易经联系起来,把心理学视为“玄学”。有一个文化层次还很高的朋友(医药学本科),要出远门,心理很不安,特给我们来了一个电话,要我给他算一卦,测测吉凶,搞得我啼笑皆非,等等。鉴于心理学的意义以及一些人由于不了解心理学,还对它存在很多误解,因此,学点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2这种变化能相对持久的保持3主体的变化是有他与环境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影响迁移的因素及如何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概念;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类别主要有: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远迁移和近迁移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如何促进迁移1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牢固构建知识体系2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3善于概括和比较4克服学习定势的消极影响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一致协调,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从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和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等八个方面来考虑。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作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是什么文案:

心理学
第一章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18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19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0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内省法,意识元素、意识经验。
21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心理机能。
22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
23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完型”。
24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
2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信息加工。
2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以人为本,反对行为主义。
第二章
27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28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9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或称中间学科(前沿学科、综合学科)。
△30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1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32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33改造期学习苏联心理学。繁荣期1963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34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5高教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教育任务不同、教育对象不同、社会职能不同、地位作用不同、培养方式不同。
36教育心理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
△37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三大社会职能: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
☆38大学老师问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4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4.个案法。
4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第三章
42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43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44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
45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46教师的多重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47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无声的身教)。
48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可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49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50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赏识教育)。
☆51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5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53效能感指认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否成功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54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55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5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与班杜拉的结果预期相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效能预期相一致。
l57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8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科学的教育观和良好的自信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9教师自身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一是向他人学习;二是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60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61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
62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63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
△64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根据作用范围,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
☆65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66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
√67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在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68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69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70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71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病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正确成长。
2.善于随机应变,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3.善于对症下药,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
☆72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73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首因效应)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74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75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师爱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要求,更是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表现。
△76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
△77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
78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79次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学习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80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81加涅(美)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8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8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84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习惯。
85俄国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86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由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87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高级条件作用律。
88获得律指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被试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消退律指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泛化律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律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8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在操作性。
90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9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和操作性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对操作性行为的研究更能揭示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规律。
92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有阳性强化(积极强化、正强化)与阴性强化(消极强化、负强化)之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性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
93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4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95布鲁纳(美)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96☆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含的三个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价。
☆97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98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99奥苏伯尔(美)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0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接受者(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3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4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6信息流是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
7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
8控制结构包含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
9学习阶段: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阶段。
10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1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12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第五章
√13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4动机有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1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6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17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驱力。
18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交往内驱力(也叫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19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为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青春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l20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21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2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3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24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1)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26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大类: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3.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4.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27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28强化动机理论(由行为主义学派提出)认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29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30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50%)2避免失败的动机(特难特易)。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的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31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P75图表)。
32自我实现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33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34(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
36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37对新异刺激进行反应的倾向,是动物和人类原始的学习需要。
38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