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作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题库及答案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作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题库及答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作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题库及答案文案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作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题库及答案文案:

第一讲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概念
(一)“方法”:广义上指从前提到达目的所必须选择和采用的手段、措施、行动、程序、途径和办法等。研究方法的学问就是“方法学”。狭义上把方法理解为某一具体的手段或途径。
心理学研究方法:广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把所有内容层次都包含进去,而狭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仅指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
(二)方法的三个层次
1、认识论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
2、具体方法。分类
3、具体操作技术或技巧。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借助的媒介
1.思维:思维规律常常体现为逻辑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等。
2.机器:心理学研究除了借助科学仪器外,主要是计算机。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用途。
3.互联网: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研究优点:(1)具有较高的效度;(2)被试多样化、数量庞大;(3)避免了时间上的限制,属“全天候开放型”;(4)降低了研究的费用。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准则
1、实事求是原则:它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脉相承的。
2、严谨细致原则:研究者要严格遵循既定程序,反复核查所获得的数据,引用资料的出处要准确,结论要适当和可靠。
3、伦理道德原则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哲学时期(19世纪中叶以前)(培根);(培因);黑格尔
2、心理学创建和各流派对峙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末):r(费希纳)1860
3、心理学研究方法大融合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五.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
1、研究的现场化与多分支特点。
2、研究手段的综合化和融合特点。
“多学科联合攻关”实例:“夏商周断代工程”。它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学、科技测年学等学科。如武王伐纣之年的考证。
3、研究方法的数学化和计算机化。
第二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一节查阅心理学文献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起始环节——确定研究课题;基础环节——查阅参考文献;
实施环节——研究设计与实施;收获环节——分析结果与撰写论文报告。
一.课题选择的程序
1、初步选出课题。在比较大的范围内选择大致的课题。
2、初步探索(缩小选择范围)。
3、具体化(确定具体的课题)。经过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思维过程,将所选择的问题具体化。
4、撰写选题报告。一般写的选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已有研究的进展、具体问题等。
5、修改定题。这个阶段就能明确对课题进行陈述。
二.课题选择的标准与原则
1迫切性或需要性原则:现实需要和理论需要。
2创新性原则: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
3可行性原则:是否满足主客观条件。
此外,还有科学性原则等。
三.课题选择的意义
1选择一个好的课题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
2课题选择决定了近期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3课题选择又是判断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查阅心理学文献
一、研究文献的概念及其类别
1、研究文献:主要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科学知识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
2、心理学研究文献的类别: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和学术会议文献、专题文献汇编、电子期刊等。
二.检索论文著作的主要媒介
纸质媒介、电子媒介
三、心理学科研报告或论文的结构
(一)心理学科研论文的类型
1、学术研究报告
对心理科学中的某个问题着重进行理论上的探索而形成的科研成果。
2、研究综述或述评
是对已往心理学研究成果从特定角度或全面进行分析,把握研究内容(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并对此领域心理学研究进行展望。
3、实验研究报告
4、调查研究报告
四、查阅心理学文献的方法
顺查法: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进行查找。
逆查法: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进行查找。
抽查法:即针对学科或课题研究发展的时间特点,就其发展较快、文献较多的年代中,抽出一段时期进行查找。
追踪法:也称顺藤摸瓜法。
综合法:先运用某种检索法,再运用另一种检索法作为补充。
第三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设计问题
一.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
研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收益最大化,即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开展研究,得出明确可靠的结论。
(一).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全面论证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
涉及课题的确定标准,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的重要意义。
2、恰当选择研究类型、研究手段、方法和研究对象
从研究目的出发,心理学研究类型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3、科学确定研究变量和研究指标
因果变量或者相关变量;单一变量或者多种变量;研究指标有客观和主观之分。
4、合理规划研究时间和研究环境
将研究者自己的时间与研究对象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
5、妥善安排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
实事求是原则、实用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测量学中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效度指测量量表的正确性或正确程度,指一种测量或量表能够用来真正测量它所要测量的目标的准确程度
二.效度的种类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统计结构效度和构思效度
(一)内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内部效度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
统计结论效度是内部效度的特例,是指对研究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的有效程度,它研究的问题是:误差、变异来源及运用显著性检验的恰当性程度。
(二)外部效度和构思效度
1.内涵
外部效度。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或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实验或调查结果)的普遍性或可应用性。
构思效度。构思效度指某研究对某一种理论构思(概念或特质)测量或证实的程度。构思效度可通过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α)来推断,α系数越高,证明同质性越高。
三.比较四种研究效度
1.外部效度、内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及构思效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在评价一种研究时是不可或缺的。
2.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统计结论效度也是必要条件。
3.统计结论效度是内部效度的特例,都涉及研究本身的因果关系和统计检验的可靠性。
4.构思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有一致性。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关心结论的普遍意义(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
四.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美国学者的观点。信度是效度的基础,而效度是信度的目的。可见,研究的高效度必然以研究的高信度为前提,效度可以说是评价研究设计与结果的最根本的标准。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抽样问题
一、基本概念
总体: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成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取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叫取样。
二.、抽样的基本要求:
1明确总体;
2抽样随机化;
3样本代表性;
4样本空间——样本容量适度。
(一)抽样设计的一般程序
1、确定总体特征,限定总体的范围,对总体作出明确的界定。
2、通过恰当方式从总体中进行抽样。
3、根据样本的计算结果,推论总体的情况。
(二)抽样方法一
1、简单随机抽样法
(1)内容。按照随机化原则,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成为研究的样本。
(2)具体方法。A、抽签法或抓阄法。B、随机数字表法。
(3)简评。简单随机抽样从理论上说是最符合随机化原则的。但在运用时受到一些限制,存在一些不足
2、分层随机抽样法。
(1)内容。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
(2)分层的原则。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而各层内的变异越小越好。
(3)种类。①比例分层抽样。②非比例分层抽样。
非比例分层抽样
根据研究者的兴趣,不同层次的个体特点等,按不同比例来抽样,它不是按每一层个体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来抽样的。
3、两阶段随机抽样(也称聚类抽样法)
(1)内容。随机抽样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是将总体分成M部分,尽可能使每一部分同质,设法降低各部分之间的变异;然后从M个部分中随机抽取m个作为第一阶段的样本;在第二阶段,从选取的m个部分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此时第一阶段的样本在第二阶段成为总体(分总体)。
(2)简评。一般来说,相对于简单随机抽样,两阶段随机取样标准误要大一些。
4、系统抽样法。也称机械抽样法或等距抽样法。
(1)内容。在有限总体中把所包含的个体编成号,排序后,从第一个或者任一个开始,按相等距离或间隔,抽取足够数目的样本。
(2)评价。系统抽样法简便易行。一般能较均匀地抽到总体中各部分的个体,样本的代表性好。但当总体呈现出某种周期性的变化时,抽样易出现偏差。
(三)非随机抽样法
1、目的性抽样法。也称计划抽样法或有意抽样法。
(1)内容。研究者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在特定范围内进行抽样,按目的抽样一般是对特征对象进行研究,因而样本在总体的常态分布中所占位置,要么偏高,要么偏低。
(2)评价。目的性抽样法中抽样的倾向性很明显,有时很难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而代表性稍好的限制在总体的一定范围内。
2、方便抽样法。也称便利抽样法。
(1)内容。从总体中选取容易研究、方便抽样的个体作为研究的样本。在质的研究中经常运用。
(2)评价。虽然它使研究变得方便,但缺乏代表性,所得结论无法进行有效推论,因此仅适合在初步研究中进行试测。
第四讲研究数据的收集(一):观察法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内涵及特点
(一)观察法的内涵。
1、观察——知觉活动。
2、观察的划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
3、观察的对象。既可指人,也可指人所从事的活动。
4、观察的要素:情境;人物;目的;行为。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观察法的特点:巴甫洛夫。
二、观察法的分类
根据被观察者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可分为隐蔽性观察法和公开性观察法。
根据观察者是否置身于观察对象当中,可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
根据事先是否确定具体观察项目、观察资料能否进行量化分析,可分为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1、结构式观察法
(1)内涵。结构式观察法是研究者创设一种标准情境,在标准情境中观察被试的自然行为的方法。观察者不参与被试的活动,或隐蔽或公开。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纯自然观察的不足,能观察到在自然环境中不易或不可能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2)例证。A、研究幼儿时幼儿对陌生成人的反应。B、研究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互动。
2、非结构式观察法
(1)内涵。非结构式观察法指观察者在完全自然的场所或状态进行观察,不去人为地创设情境,观察者在观察中不期待任何特定的行为,而仅当行为发生时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因此观察材料只能作定性分析。
(2)具体方式。①隐蔽观察。即在隐蔽观察者本人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②适应观察。即观察者已融入观察情境之中,不再引起被试的注意,途径是观察者长时间基本无变化地置身于某一情境中。
③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参与到某种活动或团体之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简评
结构式观察法能够获得大量确定和详实的观察资料,并可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缺乏弹性,也比较费时。
非结构式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具体的固定记录方式。它比较灵活,适应性强,且简便易行。但费时费力,无法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影响,所得资料也比较零散。
第二节观察法的实施
一、观察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观察法的具体要求
观察法运用的条件。
观察法运用的具体要求。(1)确定观察对象。需对观察对象及其行为进行分类,下操作性定义。(2)确定观察记录的单位。(3)要作出一定程度的推论。一般情况下较大的观察单元需要作较大程度的推论。(4)观察设计要具有应用性,即在何种范围内可以应用。
(二)重视观察工具的设计
1、观察记录表一般设计在单面纸上。
2、用统一的符号代替词填入记录单的方格中。举例
3、需要用文字阐述时,用一两个词简化所填内容。
(三)争取允许观察的策略
林崇德(1992):开展科学研究需要三股力量的结合,即“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
1、研究者必须有合法身份,并尽可能说明该研究的结果可能会有助于该单位以后的工作。
2、逐步获准观察。
3、通过熟人或中间人介绍,直接到领导人桌旁,争取允许观察。
4、与观察对象建立友好关系。建立友好关系的方法。
(四)其他方面的准备
选择观察场地。一般原则是,所选场所应该是观察对象的行为最可能、最真实、最自然发生或出现的场所。在确定场所的同时,还要考虑观察时观察者应处的位置。
准备相关仪器设备,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在观察实施前,不仅要检查它们的性能状态,还要核查是否备好了仪器设备所需的材料。
二、观察的具体方法
(一)描述观察法。也称叙述观察法。
涵义。描述法是通过详细观察记载事件或行为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资料的方法。
类型。1、日记描述法。指在较长时间内,对行为和事件作详细记录,有背景、有情节。一般是重复观察同一被试或同一组被试,对象多为婴幼儿。
优点是记载详细、具体、有背景、有情节,能够说明行为的连续性。不足是:样本太小,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因选择身边的、亲近的作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可能带有偏见;观察时间长,费时费力。
2、轶事记录法。指随时随地记录某种有价值的或研究者感兴趣的事件,而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需要特殊的情境。
3、连续记录法。即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事件或行为进行连续的完整的记录。强调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取样观察法
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Olson(沃尔森)提出。
1、概述。
内涵:取样观察法是对研究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分类,并把复杂事件或行为转化为可以数量化或可限制的内容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取样观察法的操作流程:分类→定义→记录表→试观察→正式观察。
2.取样观察法的操作流程
(1)对观察内容进行分类。依据:A、从实践出发来考虑;B、从理论出发考虑:以某相关理论为依据;C、借鉴他人研究结果,从文献中检索出他人所做的分类。
(2)对不同类别下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事件对类别所作的限定,目的是使不同观察者的记录趋于一致。
(3)设计记录表单。不同的取样方法,有不同的记录表。一般将记录表设计成二维的,也有一维的。
(4)试观察和正式观察。
3、取样观察法分类(时间取样、事件取样、个人取样)
(1)时间取样
内涵。时间取样即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观察,对这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较全面的记录。
步骤。确立观察时间段→分类→定义→确定观察指标→记录表→试观察。确立观察的指标的方法:A、规定时间内某行为出现与否或者出现的种类;B、规定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率;C、规定时间内行为的持续时间。统计时方法:类别统计;次数统计;时间统计等。
评价。观察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适合对外部行为的测量。受时间限制,一般只能研究那些高频率发生的行为。它不易获得有关行为的性质和程度方面的信息及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2)事件取样
内涵。事件取样指以事件为单位进行的观察。事件可以是连续发生的,或者是断续发生的(即在相当长的时间间隔后发生)。
步骤。确定特定事件(或行为)→定义→观察指标→记录表→试观察。观察指标为:A、事件或行为的类别;B、单位事件的持续时间;C、单位微观行为(指大类行为的类别)发生的时间间隔。
评价:它既注意到了行为本身,同时也注意到了行为发生的情境信息,使研究者易于进行因果分析,另外较省时、省力。但观察所得材料不易作定量分析,在观察时需等待行为或事件的发生。
(3)个人取样
内涵。个人取样指观察时以单个被试为单位进行,记录在规定时间内单个被试的全部行为和事件,然后再观察下一个被试,直到取得相应的符合要求的样本。
观察指标为规定时间内被试所出现的行为种类、次数、时间间隔,根据指标进行描述统计。
评价:被试取样数量少,但需随机选择;便于记录被试的完整情况,分析同类被试的心理特征。
三、观察的信度估计
1、观察信度的类型。一致性系数;稳定系数。
2、信度的统计方法。
(1)计算记录的一致性比率。
(2)计算相关系数。一般情况下大样本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法,小样本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或肯德尔和谐系数。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公式。肯德尔W系数公式。
具体公式如下。
观察信度=观察的一致性次数\/(观察的一致性次数+观察的不一致性次数)
第五讲研究数据的收集(二):调查法
第一节调查法概述
一、调查法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调查法是通过向别人口头询问或者书面询问的方式,搜集与被试有关的资料,间接了解被试有关心理活动的方法。
2、特点。(1)以提问方式间接获取资料,比较易于操作,但不易排除干扰因素;(2)它是在自然状态下主动收集资料,避免了观察法中被动等待现象出现的弊端;(3)它主要以现状为研究内容,而不涉及被试的历史;(4)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研究内容范围广泛;(5)一般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而难以揭示因果关系。
二、调查法操作流程
1、根据课题性质,确定调查对象、地点、时间,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定调查的具体内容。(1)对调查内容的分解是否有重叠和相互包容现象,是否有遗漏;(2)项目是否有效地反映研究的问题;(3)研究者是否拟定了科学的评价标准。
3、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仪器的准备、试调查等。
4、正式调查。由参与调查的人员分别完成各项子任务。
5、整理获得的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6、完成调查报告。这一部分按调研报告要求撰写
三.调查法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从实际出发,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系统性原则。从事物的系统整体性出发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整体来分析。
3.实证性原则。调查研究的结论必须有可靠、真实的材料的充分支持,结论既要来自于调查材料,又要避免以局部的、零散的材料说明总体、全面的情况。
第二节访谈法
一、访谈法概述
(一)访谈法的内涵。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的交谈(主要是面对面交谈)来搜集有关研究对象心理特征资料的研究方法。
(二)特点、优点:(1)灵活性大;(2)适用面广;(3)控制性强;(4)回收率高。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作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题库及答案文案:

北大普通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1)、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2)、先有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心理特征。(3)、个性心理形成后,对心理过程有制约作用。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对这些信号刺激建立起暂时联系,形成条件反射。心理学家认为动物的演化只有到了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没有心理现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有心理现象。2、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1)、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2)、知觉阶段。(3)、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3、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4、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能动: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改造客观事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判断:大脑产生思想就象胆囊分泌胆汁一样。(×)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有一个很短达到发展历程。一、理学的由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到思想。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三、心理学的分支:(简单了解)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一、学科性质:1、是一门基础学科。2、是一门边缘学科。二、心理学的作用第五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第一节神经系统一、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1)、结构:是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突起由轴突和树突构成。(2)、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神经元的基本机能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2、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及突触传递。(不讲)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1、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白质是轴突集中的地方灰质是细胞体集中的地方(2)、脑:脑干:延脑重要的中枢:呼吸中枢、心跳中枢桥脑:联系小脑左右半球的这样,大脑和小脑的联系通路。中脑:瞳孔反射的中枢脑干呈网状结构,人的觉醒状态由脑网来控制的。间脑:丘脑: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下中枢层。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大脑半球:大脑灰质较薄,含6层神经细胞。第二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一、感觉机能系统: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运动中枢----中央前回听觉中枢----颞叶视觉中枢----枕叶枕极三、大脑的联合机能系统4、言语机能联合区(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运动性失写症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非对称性论述: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对称?吗左右半球的功能是怎样分工的?有什么试验?P44-45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巴浦洛夫学说—高级神经活动学说1、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2、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斯金纳条件反射---操作(工具性)条件反射4、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5、动力定型(亦称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简答:巴甫洛夫提出动力定型的学说结论第五章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各感受齐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阈限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关系。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1840年,德国:韦伯重量差别阈限:K=△I\/I差别阈限:j.n.d韦伯定率:不同感觉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的韦伯分数。另一位:费希纳经验公式S=KlogR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此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第二节视觉一、产生的必要因素:1、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2、视杆细胞:呈柱状,密集在视网膜的边缘。视锥细胞:密集在黄斑的中央凹附近,呈锥状。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能分辨物体的细节。简答:简要说明视觉(器官)和暗视觉(器官)。P95二、视觉现象及规律2、颜色视觉规律及色觉缺陷(1)、心理学上的颜色定义(2)、颜色的基本特性(3)、颜色的混合规律①色光混合②染料的混合1854年,H.格拉斯归纳出三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代替律。色觉的缺陷:色弱、局部色盲、全色盲。简答:色盲产生的原因。P100第三节听觉一、1、适宜刺激:16HZ----20000HZ2、听觉的传声和感声机制3、听觉的传导和中枢机制(1)、空气传导(2)、骨传导二、听觉现象及规律1、听觉的感受性:对1000—4000HZ特别敏感,耐受性也较高。2、等响度曲线3、声音的遮掩现象4、声音的混合第四节其他感觉一、嗅觉与味觉四、机体觉(内脏感觉)五、痛觉:是有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反应。特点:①②③④⑤第五节感觉的基本规律一、同一类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适应现象(1)、适应: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①暗适应: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下,岁弱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②光适应。2、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1)、后象(2)、分类:正后象、负后象(3)、闪光融合现象3、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2)、相继性对比(3)、色调对比二、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2没有讲3、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第六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简答: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122-124第二节一、知觉的基本特性:简答、论述1、知觉的整体性(定义)2、知觉的恒常性3、知觉的选择性(理解记忆)4、知觉的理解性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1、不讲2、定势(名词或简答)第三节一、空间知觉4、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分析人的深度知觉是怎样形成的。(1)、单眼线索①对象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与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物体的结构级差⑦眼睛的调节(2)、双眼线索①双眼视轴的辅合②双眼视差(定义)P146-147简答: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机制,能否加以证明?因为实体镜和立体电影都是利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的,可以产生非常鲜明的立体知觉感。二、时间知觉(不太容易出题)三、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物体四、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第三章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与动机第一节需要一、概念及作用1、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种类(简答)1、自然需要与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需要的层次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述)加入理论观点第二节动机一、1、动机的概念2、诱因的概念3、动机的来源二、动机的种类1、好奇与寻求刺激2、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感官探索②动作操作③口头诘问第四章第一节一般概述一、注意的定义:简答、名词1、指向性2、集中二、注意的心理功能简答1、选择功能(解释)2、保持功能(解释)3、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解释)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注意的特征(大题)一、注意的广度(小题)每条是一个小题二、注意的稳定性(概念)注意的起伏现象三、注意的转移四、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第七章记忆第一节概述一、记忆的定义简答:记忆的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它们之间的联系?二、记忆的作用: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基石。三、记忆的分类(了解)第二节表象一、表象的定义二、表象的特征:1、直观形象性2、片断、不稳定性3、概括性4、可操作性:定义三、表象的作用:①②③第三节记忆的三个系统保持时间编码方式容量如何转入下一级系统意识遗忘原因瞬时记忆1分以内鲜明想象9个以上的项目注意×自然衰退干扰短时记忆1分以内语音形象7±2复述√长时记忆1分以上语义形象无限×一、瞬时记忆1、定义:指外界刺激的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定瞬时的记忆。2、种类:①②3、特点:①②③④简答二、短时记忆简答:短时记忆的特点:①②③④⑤三、长时记忆简答:特点:①②③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简答:三个记忆系统的信息是否都意识到?三个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有什么不同,相互联系的方式是什么?论述:试述三个记忆系统。遗忘:定义学说名词:前摄干扰(抑制)和倒摄干扰(抑制)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的种类:第八章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及其特征1、思维2、间接性表现:①②③3、概括性:①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②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求同思维、求异思维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进行分类: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节、三节看第四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问题解决(定义)。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特点1、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指向性思维。2、必须有一系列的运算系列3、必有认知成分的参与。三、解决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作用2、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3、原型启发的作用4、功能固定性作用5、动机和情绪6、定势的作用第五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简答:形象与表象的区别和联系?三、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第九章言语第一节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述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①②③二、言语活动的形式1、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书面言语2、内部言语(解释)内部言语的特点:①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②内部言语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③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有较快的速度第二、三节不讲第十章情绪与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的一般概述一、情绪、情感的定义(和认识过程进行比较)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P260-261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两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五个方面)什么是两极性?第二节情绪理论一、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二、坎农—博德丘脑情绪理论三、情绪的三因素理论四、五不讲第三节情绪、情感的外显行为------表情一、表情的定义二、表情的性质:1、生物性2、社会性三、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第四节情绪、情感的类别和功能一、基本情绪: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基本情绪。二、复合情绪三、情绪状态:按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四、高级情感: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1、道德感2、美感3、理智感五、功能与作用1、情绪的动机功能2、情绪的信号功能3、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功能4、情绪是意识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具有意识性功能。第十一章意志一、意志的定义三、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了解)第三节意志行动的分析一、采取决定阶段二、执行决定阶段第四节意志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又叫顽强性或毅力,是指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顽固、执拗、动摇。四、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管理自己的能力。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第十二章能力第一节概述一、能力含义:指顺利而有效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他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现象。各种能力的结合就叫才能。二、能力的分类(不讲)第二节智力、智力结构和智力测验一、什么是智力?名词或简答二、智力测试1、比奈---西蒙量表2、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三节能力的个别差异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作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题库及答案文案:

心理咨询师三级
各种疗法总结咨询技能笔记
1、系统脱敏疗法(交互抑制)
系统脱敏疗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训练。
基本原理:让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注意事项:对焦虑情境施行逐个脱敏;想象的次数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焦虑等级设定间隔不要太大;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的,应考虑其他方法。
2、冲击疗法(消退抑制)
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暴露疗法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冲击疗法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降低。
基本程序:筛选治疗对象;鉴定治疗协议;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实施冲击治疗(一般2-4次,每天或隔天1次)
基本原理: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不给以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即所谓消退抑制。
注意事项:让求助者对此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协商后可采用;无法忍受时可中止;求助者出现通气综合症、头晕或休克时应停止治疗。
3、厌恶疗法(经典条件反射)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可用于治疗强迫症、各种性变态行为以及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基本程序:确定靶症状;选择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如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刺激或其他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基本原理:经典条件反射。反复实施厌恶刺激,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刺激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良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注意事项:不具备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能采用厌恶疗法;求助者和咨询师一定要鉴定知情合同;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
4、模仿法(社会学习理论)
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治疗适应症等。
基本程序: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设计示范行为;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模仿法的具体方式:生活示范;象征性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
注意事项:影响模仿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年龄,更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要强调示范者的作用;及时和恰当地对正确行为进行强化。
5、生物反馈法(内脏条件反射)
生物反馈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基本程序:治疗前的准备(设立专门治疗室、咨询师熟练掌握反馈仪的适用方法、向求助者讲解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功效等);诊室训练(求助者仰卧、每次训练30分钟,第一周1-2天1次,第二周每周2次,共4-8周);家庭训练。
基本原理:内脏条件反射。最先用于临床的是夏皮诺。
注意事项:适应症(各种睡眠障碍、各类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某些心身疾病,经前紧张、紧张性头痛等,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等);生物反馈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并非接受治疗的人都能从治疗中得到好处。
6、求助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哲学)
基本假设: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罗杰斯认为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影响咨询效果的首要决定因素。
基本程序: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自我变得较为开放、协调、更加信任自己、更适应、使其生命过程为一个变化的过程);掌握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坦诚交流的技术、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把握过程7阶段的特点和规律。(1)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2)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3)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表达客观的自我;(4)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5)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感情,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6)求助者能够完全接纳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7)由于上一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求助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关注、接纳等已不再看得那么重要。
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
心理治疗的实质: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7、心理咨询的效果通过何种机制起作用?(三级技能136页)
(1)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绪而缓解压力。
(2)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
(4)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5)通过学习与训练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
(6)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
8、会谈内容的选择
(1)适合求助者接受的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求助者的态度、认知和问题的理解有帮助;
(7)会谈法的有效性。
9、选择量表应注意的问题
应有指向性;为了确定非情境性的症状,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为了寻找早期原因,可用病因探索性量表SCL-90;为排除疾病选择而使用量表,MMPI测是否有精神病,智力测验验证其智力问题等。
10、一般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11、正确使用共情应注意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考框架;(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12、如何制定咨询方案?
(1)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问题(应考虑求助者的年龄、性格、问题和文化特征);(2)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3)找出优先解决的问题;(4)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的基本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5)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
13、制定咨询方案时应注意
(1)首先向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原则;(2)按照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任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4)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5)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14、使用面质技术的目的
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职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当求助者言行不一致、理想与希望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咨访意见不一致时使用。
目的:(1)促进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了解;(2)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3)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行与行动的统一;(4)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能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面质。
15、识别和处理阻抗
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阻抗有三种表现形式:讲话程度上的阻抗、讲话内容上的阻抗、讲话方式上的阻抗以及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阻抗产生的原因:一是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二是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三是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应对阻抗的要点:解除戒备心理;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16、沉默产生的原因
求助者对咨询师的压迫感,地位、容貌、体型等;咨询师本身焦虑、急躁、压抑感等;求助者的问题;缺乏面谈技巧是原发和继发性的原因。
17、合理情绪疗法
工作程序: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等);再教育阶段(目的是重建,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他在以后生活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基本原理: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人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此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评价和解释。
18、如何确定摄入性会谈的内容、范围与目标?
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
19、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20、咨询师怎么样进行转介?
(1)不匹配型。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明智地转介;(2)首先征求求助者同意,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和理由;(3)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4)向咨询师介绍求助者的有关情况;(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情况;(6)不能在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价,更不能指责。
21、进行摄入性会谈时应注意
态度必须保持中立;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求助者的谈话内容;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结束语要诚恳、客气。
22、谈话技术
内容反应(释义):咨询师从求助者的参考框架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反应求助者的叙述。
解释:咨询师运用自己的参考框架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
内容表达: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
情感反应:释义注重求助者言语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则重求助者情绪反应。
参与性概述: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
影响性概述:咨询师表达自己的观点。
23、MMPI-2量表
临床量表:Hs疑病量表;D抑郁量表;Hy癔病量表;Pd精神病态量表;Mf男子气-女子气量表;Pa妄想量表;Pt精神衰弱量表;Sc精神分裂量表;Ma轻躁狂量表;Si社会内向量表。
效度量表:Q疑问;L说谎;F诈病;K校正;TRIN同向答题矛盾量表;VRIN反向答题矛盾量表;Fb后F量表。
24、咨询师和求助者的权利、义务、责任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责任:①向咨询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真实资料;②积极主动的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权利:①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②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③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义务: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③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师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责任: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2)权利:①有权了解与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相关的个人资料;②有权选择合适的求助者;③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3)义务: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②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规定;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于者。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作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题库及答案文案:

十二、实例分析题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5、在一次识记效果的考查试验中,对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呈现下列两行数字,然后让他们进行书面再现。甲组:7142856112224;乙组:7,14,28,56,112,224。试验结果表明乙组被试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请用识记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因为甲组呈现的一组数字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被试只好采用机械识记;乙组呈现的一组数字中包含着明显的倍数关系,容易为被试所理解而进行意义识记。识记原理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而,乙组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
6、1922年党派萧楚女同志去四川开展工作,他应邀担任了《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潇洒,很快名声大振,后来竟有不少男青年写来求爱信寄至编辑部。请你试分析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
答:这是由再造想象所引起的错觉造成的误会。萧楚女同志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语言的描述,“楚女”人们很可能理解为“楚楚动人之女子”,在头脑中产生“楚女”的再造想象。所以,有些男青年就写来求爱信。
7、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点名,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比较好?为什么?
答:第二种做法比较好。这是因为:(1)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能使学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从而能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2)面向全班先提问后点名,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8、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你认为这个公式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个公式说明了人的情感具有信号交际功能,信号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的比例最大。
9、革命烈士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请通过这一实例说明什么是意志,并分析说明江姐的意志品质。
答:江姐为了革命的利益,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坚贞不屈,自觉地忍耐着严刑拷打的痛苦,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这个事例说明,意志是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江姐在狱中同敌人斗争的事例,表现出江姐的意志品质有:(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10、王胜川老师被誉为工读教育专家。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大的一下把小的推倒在地,两个扭结着来见王老师评理。王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起来了:“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真高兴。打架是你们多年的恶习,可你只推了他再没有打下去;而你呢,也没有还手。要是过去,非打个你死我活不成。是不是?”一席话,像春风化雨,说得两个学生都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原来他们都进步了,老师不说自己还真不知道呢!请分析说明王胜川老师采用的这种方法运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运用的是保护自尊心,激发上进心的原理。王老师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被淹没在错误、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激发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11、在小学低年级儿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同学之间因小事争吵不休,互不谦让,然后到老师那里去“告状”。请分析说明低年级儿童为什么喜欢“告状”?
答:低年级儿童喜欢告状,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道德评价能力的启蒙期,对于是非好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肤浅的特点,加之儿童年龄小,情感易外露,所以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引起矛盾,而解决矛盾只好找自己最信任的老师。这是儿童喜欢“告状”的主要原因。其次,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常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争吵时都以为自己有理,谁也不认输,那就只好找老师评判。再次,儿童找老师“告状”,也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最公正,所以找老师“告状”。而老师处理“告状”的过程,就成了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过程。
12、有这样一个实验: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呈示给两组学生(被试)看,在看之先,主试告诉甲组说:“这是一名罪犯的照片”;而告诉乙组说:“这是一名科学家的照片”。看过之后,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形象如下:
甲组:(罪犯的形象)深陷的双眼隐藏着凶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干罪恶勾当时的“死不回头”。
乙组:(科学家的形象)深陷的双眼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流露出睿智的目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克服困难的毅力。
请分析说明这个实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个实验说明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效应的作用。认知者对被认知者事先有一种“成见”,会妨碍认知者看到被认知者的真正特点。这种“成见效应”对形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倾向,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心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这样的“成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预防和纠正这种“成见效应”。
13、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聪明。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二,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又羡慕又惭愧。他哥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牛顿出生的时候是个奄奄一息的病婴,体重只有三磅,素质很差。稍大一些也看不出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可后来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试从这两例来说明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什么差异,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答: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这两例都是非早慧者“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的资质才能确实存在着高低不同和表现早晚的差异,既有“早慧”,也有“大器晚成”。马援和牛顿都属于“大器晚成”。教师的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我们一方面应该及早地发现超常儿童,对他们加以精心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教育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发展,不能只抓“尖子”而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
14、儒林小学六年级有这样几名学生:
张勇强,男,热情,直率,做事果敢但有点急躁,容易发怒,常与同学吵嘴打架。
杨敏丽,女,活泼爱笑,情绪多变,动作敏捷,说话快,写字慌,上课不专心。
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
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15、做一个小实验:把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做数学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基本相同,练习内容也相同,不同的是练习方法。甲组由老师改正练习作业,乙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改正,并将每天练习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列成表,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一学期后,乙组学生成绩提高比较快。请分析说明乙组学生进步比较快的原因。
答:这是乙组学生做练习时,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检查练习结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做比起甲组来,乙组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练习成绩,知道自己的演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时,由于乙组学生了解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因而,乙组学生的练习成绩进步比较快。
16、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学习、纪律都差但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级时,常常先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或提出在运动会上争优胜的目标,待经过全体努力取得成绩和名次后再让大家谈感受,总结经验,引导班集体向“四好”奋进。结果全班学习进步很快。请分析说明这种教育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利用的是动机迁移的心理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的强烈动机的支配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只要下决心齐心奋斗就能为集体争得荣誉的经验,他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劲头与经验迁移到学习、纪律上来,成为推动学习的力量,使班级面貌大为改观。
17、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把建文帝2岁多的小儿子朱文圭监禁起来,下令禁护人员除按时给他吃饭、按季给他穿衣之外,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就这样把朱文圭从2岁一直关到55岁。朱文圭虽然血统很“高贵”,曾经是“皇太子”,但等到他被放出来时,却成了一个“初见牛马,亦不能识”的大白痴。请分析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此例说明了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纵然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一实例也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8、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25%左右,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若把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左右。这个实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何启示?
答:这一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学习中要想使学生记住学习的材料,(1)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种形式地呈示学习的材料;(2)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眼看、耳听、口念、心想、手做,多渠道地感知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19、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有一个学生朗读得结结巴巴,很不流利,自己也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脸。此时,老师的做法有三种:其一是对学生说:“你读得不好,回去先坐下,好好听别人读!”其二是只说“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吧!”其三是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说:“你能认真地读,比上次有进步,这很好!但有些地方读得还是不理想,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以上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比较好一些?为什么?
答:第三种做法比较好一些。因为这样做能给学生一个情感回旋的余地,不致于在同学面前出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自尊心很强,如果老师当众批评或讥讽,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引起逆反心理。第三种做法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所以比较好。
20、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为了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在班上组织开展了评选“全班之最”活动。这一评,什么样的“最”都有了,有人字写得最好,有人歌唱得最好,有人学习最勤奋努力,有人最关心集体┈当评判一个名叫方强的小男孩时,谁也想不出他有什么最好。但任小艾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就鼓励小方强自荐优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方强说:“我养鹦鹉最好!”有人不服,第二天他带来了一对鹦鹉,漂亮极了,大家刮目相看,就评他“养鹦鹉最好”。请分析说明任小艾老师是根据什么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工作的?
答:任小艾老师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才能特长,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对有自卑感的学生,通过启发、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任小艾老师的班级工作很出色,依靠的就是心理学这把金钥匙。
21、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相混淆,如把6看成9,把“折”写成“析”,出现“b”和“d”不分,“己”和“已”不分等等。请解释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答: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觉事物不精确所致。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较笼统,不精确,分析和综合能力水平低的特点,在教学相似的数字与文字时,应该间隔一段时间,以避免彼此相互干扰。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辨别出相似的数字与文字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提高感知的效果。
22、一位年轻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得很频繁。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根据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上面这位教师的服装在课堂教学中会引起学生的分心,成为教学活动的干扰因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老师的服装上,而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23、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日昂学生进教室。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郝老师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迟到的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用招手示意让其进教室,不中断讲课,可以保持听课学生的有意注意。
24、音乐教师王爱琴发现上小学的儿子王乐群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当即批评儿子说:“一心不能二用,你这样做,啥事都干不好!”王乐群不服气地说:“你也不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吗,怎么就不能一心二用呢?”究竟能不能一心二用,请结合此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的情况。小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还比较差,常常顾此失彼,所以王乐群还不能做到一心二用。注意分配的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都是熟练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王乐群看书和听音乐都是生疏的,很难实现注意的分配。而王爱琴是音乐老师,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符合注意分配的条件,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25、小学低年级学生看一部电影,听一个故事,往往表现聚精会神,对其内容也容易记住。但是对于书本上的概念、法则、公式、道理等在学习时常常精神不集中,即使老师再三强调,反复讲解,也不容易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概念记忆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电影、故事中的内容情节一般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记住;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则比较抽象,学生难于记住。教师在教学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儿童的记忆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26、华明在中考前把功课复习得透熟,可是一进考场,就把原来记的东西忘了,出了考场以后却又想起来了。请分析说明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
答:华明进考场,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对原来熟记的知识起了抑制和干扰作用,发生了暂时性的遗忘。出了考场,华明的紧张情绪消失了,就对考试内容又回想起来了。要防止这种暂时性的遗忘,一是放松情绪,排除紧张情绪的干扰;二是使注意转移一下,先选容易的会做的题答,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被暂时遗忘的知识也就能够回忆起来了。
27、考生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做选择题比做填空题较容易一些。请分析说明其中的心理学道理。
答:考试答题需要回想所学过的知识,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接触时能识别出它,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当前而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映象。选择题属于再认性的,填空题属于回忆性的,由于再认较回忆容易些,所以,做选择题较填空题容易些。
28、熟记一篇文章,往往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难于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是影响记忆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材料数量少于中间部分,数量少,记忆就容易些,中间部分材料数量多,记忆就较难些。(2)由信息干扰产生的抑制现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观原因之一。记忆一篇文章时,先学习的开头部分的材料信息会干扰后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结尾部分的材料信息也会干扰先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倒摄抑制。由于记忆中间材料受到来自开头和结尾两方面的信息干扰,既产生前摄抑制,又产生倒摄抑制,所以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29、一位教师给学生教了“果实”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只知道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并认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请用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说明这位教师教学的缺陷。
答: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没有充分运用“变式”,致使学生误认为只有树上结果实,缩小了“果实”这一概念的外延;二是对“果实”这一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使学生误认为果实都是能吃的,把非本质属性当成了本质属性。
30、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总是习惯于把底边画在下部的水平方向上。请分析说明这样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这位教师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没有充分利用变式进行教学,以突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这样做会造成学生对底边不在下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的误解,认为不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正确理解。
31、白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林云在参加郊游时,想象到将来能在天上去旅游,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面。老师看了以后在旁边批道:“这真是异想天开,太天真了!”请分析说明老师这样的批语合适吗?为什么?
答:老师这样的批语不合适。学生幻想将来能遨游天空,虽然脱离现实有些天真,但这是学生可贵的品质,应该加以保护和支持。小学生富于幻想,什么鸟兽虫鱼、山川河流,都可能是他们幻想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幻想应该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不能指责、讽刺。
32、当你让某个学生去倒
垃圾时,你依据什么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乐意参加义务劳动?
答:主要依据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回答时的声调表情来判断。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是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表情等。
33、小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奖励,往往会使他们学习、工作的劲头更足,这如何解释?
答:这是由于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强化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表扬、奖励,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而且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感能够强化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4、生物课上,老师正准备做解剖青蛙的实验时,却发现解剖用的小刀不翼而飞了。原来有个调皮的学生悄悄把小刀藏了起来,结果实验无法进行。老师大发脾气,责令谁拿了小刀立即交出来。结果无一人回答,老师很尴尬。请分析说明为什么无一人回答,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偶发事件?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