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 对联的资料,对联的基本知识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 对联的资料,对联的基本知识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  对联的资料,对联的基本知识文案

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 对联的资料,对联的基本知识文案: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
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
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
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

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 对联的资料,对联的基本知识文案:

对联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三字可作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定义中没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例如:
树已千寻难纵斧(1100011
果然一点不相干(0011100
此联是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树”对“果” 部首同为木,“ 已”对“然”副词,“千寻”对“一点”数量词,“难纵斧”对“不相干”,“斧”、“干”,均为古代兵器,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故称无情对。
定义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为了承认“不成句子”的对联也是对联。对联中的“句”是“句读”的“句”,或“句式”的“句”,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现代语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两者并不等价。有些对联没有主语和谓语,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
蒲松龄讽刺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聊斋志异》卷八《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 / 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
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都不成其为“句子”,但分别成文。谜面的意义不完整,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这种对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是人们喜爱对联的最初原因。
介绍对联的定义

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 对联的资料,对联的基本知识文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对子或者春联。它起源于桃符。
对联深受国人的喜爱,尽管到了现在,每当过年,总能够看见家家户户在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
我国的对联的用途之广,种类众多,是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无法做到的。更不用说,语言精练对仗、妙趣横生、富有哲理。有的是谐音,有的是寓意,甚至有的可以作为文字游戏。
溯源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出现于三国时期,“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而在春节的时候,对联又俗称为是春联;办喜事的时候,对联又俗称为是庆联,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保持这种习俗。甚至在古代时期,老师为了测试一个学生的知识面,也会说出一个上联来让学生接出下联,这种形式叫做“对对子”同窗之间也会常常以“对对子”的形式互相学习切磋,甚至古人招女婿也用“对对子”的形式,这是一种简单有趣的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一种文学形式。
我小的时候比较喜欢的对联有:“松竹梅岁寒山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绿水无忧因风皱脸,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除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之外,在很多的时候都可以看见对联。比如:新店开张,有一家新开的理发店,理发店的老板在店门贴上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干头顶大事”下联是:“做天下功夫”。多么有情趣,多么巧妙,多么有气魄的对联,吸引了许多顾客,因为对联写的好而生意兴隆!
古代还有一个读书人,他的老师出了上联:“笔架三山藏虎豹”而他对出了下联:“墨池一滴起蛟龙”。这副对联的对仗十分的工整,如:“笔架”对“墨池”;“虎豹”对“蛟龙”。同时也表达出了他的才华高,如同虎豹蛟龙一般,也表达了学生的志向高远。这种测试简单高效又富有情趣。;
有的对联还巧带着典故,增加了对联的难度。这里讲个比较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在田珑上遇见一个挑泥的农夫,结果两个人各不肯让路,谁也过不去,谁也不想踩到水里,于是农夫说道:“你是读书人,我出一联,如果你能接出来,我就让路,如果接不出来,你给我让路。”那个秀才满口答应,以为这是自己的强项。于是老农夫出道:“一担重泥遇子路”(意思是:一旦仲尼遇到了子路)。这对对联说的是眼前的情景,但暗藏着两个古代的人物。结果秀才苦思冥想无言以对,只能让路。三年后,这个秀才看见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笑而返,这才恍然大悟,想出了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这副对联“重泥”对仗“夫子”;“子路”对仗“颜回”。而前面农夫出的对联里的“子路”指的是在小路上遇到秀才,后面秀才对联里的“颜回”指的是,工程很顺利,大家脸上露出的喜悦。
再说一则有出处的对联。一次,郑板桥去文峰塔游玩。走到南门街,看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很蹊跷的对联。上联写着:“二三四五”,下联写着:“六七八九”,全是数字,横批是:“南北”。郑板桥一想,于是回到家中,从家里拿着东西进了贴对联的这户人家。这家主人一看,郑板桥送来的东西,正是自己需要的,非常感激,并问道:“您怎么知道的?”郑板桥说:“我一看门上的对联心里就明白了。”
这副对联暗喻着:“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反应出这家的主人很有才学,而只有读者郑板桥巧识对联的内意,可称为佳话。
还有很多的绝对。如:“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这对对联不光能够在字的偏旁上对上,而且在内容上相合,这难度十分之高!在汉字中很难再找出其他能对上这对对联的文字,所以成了千古绝对。
我们的先人还能用拆字的形式来写对联。如:“泉川三白水;岳目四丘山。”这是一个绝妙的对子,能够将第一字拆分成后面的两字。“泉”被拆成“白水”;“岳”被拆成“丘山”。而且,“川”倒过来就是“三”;“目”倒过来就是“四”。不但意思上相配,而且在形式上对仗又非常工整,数词也一一对上,甚是巧妙。
从古到今,对联还有用于楹联的方式出现,如用在寺观庙宇,亭台楼阁上,很有妙趣,历来广泛应用,可给景观增加了很多的文化气息几乎每个景点都有。如济南大明湖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联很好的概括了大明湖的景色特征,对景色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能让游客铭记于心。
在古诗古文当中经常出现对联,也叫对偶句,刘禹锡的《陋室铭》几乎是整篇文章都是对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对子历来受人们的称赞。
对联在中国历来用途广泛,春节有春联,结婚又有婚联,祝寿有寿联……这些说明对联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中富有特色,历来受到人们的喜闻乐见,以它特有的文学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应该要好好的传承,弘扬。
高一:诺亚.普金斯

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 对联的资料,对联的基本知识文案: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希望在写《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对联简介-对联知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