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历史典故:想当然作文 想当然的典故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历史典故:想当然作文 想当然的典故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历史典故:想当然作文  想当然的典故文案

历史典故:想当然作文 想当然的典故文案:

【拼音】xiǎng dāng rán
【出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
【解释】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凭主观推断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想当然耳
【押韵词】面如方田、玉树芝兰、万事起头难、并头莲、夫复何言、聚沙之年、裋褐不完、守阙抱残、悱恻缠绵、却步图前、......
【成语故事】
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熙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编造出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
成语的本来含义:\"想当然\"一词按照《辞源》的解释:\"凭主观以为如此\",显然带有明显的贬义。今天我们常讲:\"办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可以想当然。\"\"想当然\"几乎等同于不切实际甚至是妄想了。但\"想当然\"的本意其实并非如此。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结果俘获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甄氏貌美,曹丕就强占甄氏。事情闹得舆情哗然,孔融得知此事后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以示讽喻。曹操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知道这个典故的由来,于是特意问孔融,孔融则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便是\"想当然\"的由来。曹操明白了孔融的真实用意,心里自然不快,以后借口杀孔融,或多或少与这想当然有些干系。
孔融想当然惹下了麻烦,后世则又有一位大学问家照葫芦画瓢来了个山寨版的想当然。据《石林燕语》卷八:\"苏子瞻自在场屋,笔力豪骋,不能屈折于作赋。省试时,欧阳文忠公锐意欲革文弊,初未之识。梅圣俞作考官,得其《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事不见所据,亟以示文忠,大喜。往取其赋,则已为他考官所落矣,即擢第二。及放榜,圣俞终以前所引为疑,遂以问之。子瞻徐曰: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圣俞大骇,然人已无不服其雄俊。\"这则故事在宋代有多部笔记记载,可见当时传为美谈。苏东坡想当然的做法不但没有惹祸,反而高中了科举,运气比孔融好得太多了。
看了上面两个最著名的关于\"想当然\"的来历,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想当然\"其实是一种假借古人编造故事用来为己所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有两个要点:\"想\"即是假想、设想;\"当然\"也就是按照情理推测存在某种必然。也就是说,故事虽然是编造的,但必须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历史背景,是很有讲究的,与一般的胡编乱造大有区别,想编出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此看来,\"想当然\"其实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恰恰是很有依据。与今天我们所批评的\"想当然\"其实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这种\"想当然\"的叙述手法严格地说类似于寓言,假借古人尤其是名人编一个故事用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是典型的寓言手法,按照这样的标准,其实很多寓言都是\"想当然\"的,比如《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显然也是典型的\"想当然\"了。

历史典故:想当然作文 想当然的典故文案:

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齐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大获全胜。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曹刿原因。他回答说:“战斗,打的是勇气。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气,等再次擂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耗尽了。敌方士气耗尽,我方士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国强兵厉,我怕他们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们的车印杂乱,战旗倒拖,才下令追击他们。”

历史典故:想当然作文 想当然的典故文案: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历史典故:想当然作文 想当然的典故文案: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山木》和(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之间争战不断。一年夏天,吴王又命人征集粮草,调兵遣将,准备攻打楚国。他担心大臣们会前来劝谏,便下令:“敢来劝阻攻打楚国者,杀无赦!”
大臣们权衡了吴楚两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认为此时伐楚,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还会给别国以可乘之机,绝非明智之举,所以,大臣们都想劝吴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吴王有令在先,谁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吴王的侍从中,有一个胆识超群的年轻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进谏必招致杀身之祸,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冒死谏阻吴王伐楚。但是直截了当地劝吴王,肯定不会成功,既要进谏,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须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刚亮,年轻人就背上弹弓,揣上弹丸,来到吴王经常散心的花园,在树下走来走去,不时地抬头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这样一连好几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这件事报告了吴王。吴王也发现了年轻人的举动,有些纳闷,就命人把年轻人召来,问道:“你每天拿着弹弓,待在花园里干什么?”
年轻人回答说:“启禀大王,后花园里有一株大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喝着露水,一边得意地鸣叫着。它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后,悄悄举起前爪,准备捕捉它,然后饱餐一顿。螳螂也不知道,有一只黄雀正在它的头上紧紧盯住它,随时准备将它吃掉。可是黄雀哪里想到,我正在树下,拿着弹弓瞄准了它,准备把它杀掉。那蝉、螳螂、黄雀,都是只顾眼前利益,并没有想到祸患就在它们的身后潜伏着。大王,如果人也同它们一样,做事目光短浅,那可就太危险啦!”
吴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借机对我劝谏啊!”吴王细想一下,觉得年轻人的话非常有道理,只顾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长远。自此,吴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头。
【成长心语】
不要被眼前的事物、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培养一双可以穿透世事的慧眼,看清本质、看到全局,才能选择一条正确的路。
“不要因为一片树叶,而放弃整个森林”,当我们眼中只看得到一片自以为可以“隐身”的树叶时,那一整片的森林便会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正如在摄影时聚焦一般,焦点永远只有一个。为了一片不值一提的“树叶”,而让自己的人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实在不是一种明智之举。眼前的东西,很快便会消失,我们唯有将目光放长远,才能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洞悉世事。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历史典故:想当然》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想当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历史典故: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