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2019-03-11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元嘉,有的书上说是南北朝时人,有的书上说是唐朝时人,也有的书上说是隋末唐初时人。不管他到底是何朝何代,本章不想再去考证,但他的“神仙童子”称号,史书却多有记载。
元嘉被称为“神仙童子”,是因为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具备了一般儿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奇异功能,即他能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进行几种各不相同的事情。
据史书记载,对元嘉的这种奇异功能,有些人并不相信,便让他当场表演。众人看到:当他左手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着一个个圆形的时候,他的右手同时也拿起一支笔,在另一张纸上画着一个个的方形;与此同时,他的口中在背诵古典经书的某篇文章。有人在他背诵的时候,拿着书本对照,竟一字不差。而在这时候,他的两只眼睛也没有闲着,对着正在吃草喝水的羊群数着羊的只数,虽然羊还在走动,而他数出的数依然准确无误。这还不算,当元嘉在同一时间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古文,眼睛数羊的时候,脑子中正构思着一首五言诗,并用脚趾夹着笔,蘸着墨,已经把脑子中构思好了的诗写在了铺在地面的纸上。
元嘉表演完毕,众人无不惊得目瞪口呆,于是乎,一个“神仙童子”的称号,就此传出。
元嘉这种在同一时间内能做六件事情的奇异功能是他生下来就有的吗?本书作者查阅多种资料,得出了一个结论:元嘉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和其他那些被称为“神童”的孩子们一样,是学而知之,他的这种奇异功能,也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而成的。
元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精通古籍;他的母亲喜诗善文。元嘉自幼聪颖敏捷,善于模仿。见父亲读经书,便要求父亲教他读经书;见母亲写诗作文,便让母亲教他写诗作文。父母见他无论学什么,都能专心致志,且过目不忘,一学就会,很是高兴,都乐意教他。
在父母的影响和教育下,到七八岁时,他便养成了勤奋自学的良好习惯,读起书来,手不释卷。他还有一种谦虚求教的精神。每遇到来家做客的学者,他就要提出一些自己平时拿不准的问题,请求帮助解答。每听到附近哪个人学识渊博,他就主动前去求教。因此,当他长到十岁那年,便已读完《论语》、《毛诗》、《史记》、《汉书》等几十部经典著作,并且深解其意,有些重要章节还可出口成诵,尤其在写文章方面,更加远近有名。
据说有一天,元嘉随父亲访友回家,路过一地,遇上一位下棋高手,正在同时与几个棋手下棋。他很感兴趣,便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他的父亲几次催他上路,他都没有听见。后来,父亲见他看得入了迷,而且已经离家不远了,就没有再催他。棋终于下完了,虽然那高手同时下几盘棋,但别人却都输给了他。元嘉很感惊奇,便问那下棋高手:“叔叔,你一人同时下几盘棋,能想得过来吗?”
那人笑道:“你没听说过人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吗?我一人同时下几盘棋有什么奇怪的呢?孩子,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你很聪明,回去用心练练,也会办得到的。”
元嘉听了下棋高手的话,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心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说法早有所闻,却从未见过;而今日一人能与多人对弈的事,却亲眼看到了。既然如此,一人同时做几件事,只要苦练,也是能办得到的
从此,他便开始练习起一人同时做几件事的本事来。
开始,他练习双手写不同的字,后来又练习口背、脚画的本领。经过几年不问断的刻苦练习,元嘉终于练出同时能做六件事的本领。
后来的实践表明,一个人与人一边谈话,一边整理文件,脑子同时构思文章的事,是屡见不鲜的。说明一个人同时能做几件不同的工作也是可能的。但像元嘉那样同时能做六件事的,至今还未出现第二人。
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

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

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明朝的著名大臣李东阳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他四岁时就能写一尺的楷体大字,还善于对对子。有一天,李东阳的老师出了一个上联:“砚向石边见口。”这是拆字联,将“砚”字拆为“石”和“见”。李东阳应声对道:“笙从竹下生声。”把“笙”字拆成“竹”和“生”,对得很是工整。还有一次,父亲李淳给李东阳出联:“虎豹关中,不是关中虎豹。”李东阳略加思索,对道:“麒麟阁上,皆非阁上麒麟。”小东阳因为天资聪颖,被视为神童举荐给当时的皇帝朱祁钰。皇帝召见他时,因为李东阳太矮小,只能由太监扶着他迈过皇宫的门槛。皇帝打趣道:“神童腿短。”李东阳应声对道:“天子门高。”皇帝大喜,又让他写“麟”“凤”“龟”“龙”等十余个大字。当小东阳写到“龙”(繁体字为“能”,笔画很多)字时,手腕乏力,最后一勾便用自己的小靴子沾墨水印上。皇帝看了很高兴,将他抱到膝上坐着,把上林苑的珍果赏赐给他吃。当时李东阳之父已站起身来,在台阶下等候命令。皇帝又出了一个上联打趣道:“子坐父立,礼乎?”意思是说:“儿子坐着,而父亲却站着,这合乎礼法吗?”李东阳不假思索地应答:“嫂溺叔援,权也。”意思是:“嫂子掉进河里,小叔子去拉她,这是权宜之计。”皇帝听罢,连连点头,微笑着说:“真不愧是神童!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宰相。”
阿光的思考:
不是吧?书虫,你确定李东阳当时才四岁?我可要羞愧死了!我在这个年纪的时候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呢。我要马上去拿字典过来把里面的字都学会!我还要学对对子!书虫,你教教我吧!我还有个问题,李东阳虽然书法好,还会对对子,可是这就能断定他有宰相之才了吗?
书虫的指导:
哈哈!当时全国那么多人,李东阳被称为神童,自然是出类拔萃的,他有那方面的天赋。但阿光不用灰心,你也是个聪明的孩子,而且勤奋好学,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出色的人。你最后提的问题很好。中国古代自隋唐以来都是以科举取士,文章写得好的人,才有机会担任朝廷的官员。李东阳从小善于对对子,将来文章自然写得好,也就有了人阁拜相的可能。但以文章写得好不好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治国的才能,确实不怎么靠谱。还好李东阳是个多面手,他不仅工于诗文,也有治国才能,且为人坚忍沉毅,后来他在铲除专权的宦官刘瑾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小档案
姓名: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
时代:明朝
籍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
成就: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著名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故事:忍辱负重,诛杀权阉
明孝宗时,李东阳果然成为了内阁大学士(地位相当于宰相),与另两位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组成了“内阁铁三角”,齐心协力处理朝政大事。这三人各有特点,刘健善于决断,谢迁辩才无碍,李东阳足智多谋。明孝宗对他们很敬重,称他们为“先生”。
明武宗登基后,宠信宦官刘瑾及其手下的“八虎”,终日嬉游度日,荒废朝政。李东阳、刘健、谢迁和其他朝臣联合面奏小皇帝,请求诛杀这帮误国的太监。(事迹材料 )小皇帝也知道宦官误国,但又舍不得杀这些可以陪他玩乐的人,于是提出将他们赶到南京去,饶他们一命。退朝后大臣们开会商议,以刘健、谢迁为首的众大臣都认为应该继续奏请皇帝诛杀宦官。李东阳考虑问题一向谨慎细致,他深知小皇帝和这帮人关系密切,绝对不会同意立即杀了他们。如果把他们赶往南京和小皇帝隔离一段时间,朝臣们再做些工作,情况也许会有所改变。同时“八虎”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的张永就较为讲理。于是,在讨论杀不杀“八虎”时,李东阳显得有些犹豫。
结果,这些大臣中出了一个叛徒。他在会后立即向刘谨报告了会议的内容和各人的态度。刘瑾得知消息后跑去皇帝面前哭诉,把皇帝哭得心软了,反而升了刘瑾的官。第二天上朝,见情势大变,李东阳、刘健、谢迁便请求辞职。后两者当时就被罢了官,唯独留下了李东阳。这是因为李东阳在会上态度犹豫,且他是文坛领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刘瑾以为可以拉拢他,便安排他做首辅。刘健、谢迁等人因此对他产生误解,连他的门生也对他冷眼相看。李东阳忍辱负重,不动声色,一直寻找适当的时机诛灭刘瑾一党。
后来,安化王朱真鐇打着诛灭权阉刘瑾的旗号起兵造反。刘瑾慌了手脚,急忙找李东阳商量对策。李东阳提出两个建议:一、重新起用被罢官的杨一清领兵平定叛乱;二、派“八虎”中的张永为监军。刘瑾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正是李东阳事先谋划好的,杨、张二人都有心要诛杀刘瑾。等杨、张二人得胜归来,李东阳便授意张永借此时机奏请皇帝诛杀刘瑾,同时他还发动了六部六科、十三道御史同时上书弹劾刘瑾,罪名共计十九条。迫于形势,明武宗终于同意将刘瑾抄家并凌迟处死。经过这场殊死拼争,正义的力量终于占据了上风,大明王朝再次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阿光的思考:
刘瑾这人我知道!在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里都有他,是个十足的坏蛋。原来除掉他还有李东阳的一大份功劳啊!看来李东阳真的不简单,不仅学问比人家好,而且懂得忍。
书虫的指导:
是啊!在被误解的日子里,李东阳挨过太多的骂,受过太多的委屈,吃过太多的苦,朋友指责他心志动摇,门生责怪他阿附阉党。他都只能默默忍受,韬光养晦,相机而动,最终用最少的牺牲完成了他的事
业。与刚直的刘健、谢迁相比,他其实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也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阅读笔记
书虫说,李东阳是明朝著名的诗人,可我没有读过他的诗。于是我缠着书虫给我找了一首他的代表作——《寄彭民望》。彭民望是李东阳的好朋友,平日对他的诗并不推崇,可他读到这首诗时,不禁潸然泪下,反复吟诵数十遍,爱不释手。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作文 文案:

小元觉,姓孙,名元觉,春秋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人,生卒年不详。史书说他自小知书达理,曾以机智聪慧使父亲翻然悔悟,被世人誉为神童。孔子称赞他说:“做个孝子,就应该像小元觉那样。”
那是在孙元觉七八岁的时候,他发现父亲对爷爷很不孝顺。由于爷爷年老体弱多病,父亲心生厌恶,不仅让爷爷吃残汤剩饭,穿破衣烂衫,而且还常常指桑骂槐,逼得爷爷当面不敢吭声,背地里却伤心落泪不止。对此,小元觉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只好暗中照顾爷爷。
有一天,爷爷病了,不吃不喝,昏迷不醒,急得小元觉流泪不止,央求父亲赶快为爷爷请大夫治病。谁知父亲不但不给爷爷请大夫,还扬言要把爷爷背出去扔掉。小元觉吓坏了,苦苦哀求,并表示完全由自己照顾爷爷,不麻烦父亲,才使父亲放弃了扔掉爷爷的想法。
第二天,爷爷终于醒来,由于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觉得腹中饥饿,说要吃饭。小元觉一见,很高兴,便赶快去为爷爷做饭。可是父亲不让做,小元觉只好拿了些剩饭给爷爷吃。也许是爷爷饿得很,吃得多了些,也许是饭菜剩的时间长,变了质,爷爷吃后不大一会儿,便又吐又泻,且奇臭无比。父亲来到爷爷房中,见腥臭难闻,顿时火冒三丈,坚决要把爷爷扔到深山里去。元觉哭着央求说:“这不怨爷爷,完全是我的过错,请把爷爷留下吧!”父亲一把将小元觉推倒在地说:“你再阻拦,连你一块扔掉!”小元觉不敢吭声了。爷爷吓昏了过去。父亲说着,拿过那只爷爷经常拾柴的破箩筐,把昏迷中的爷爷放进去,背起来就走。
元觉见爷爷被父亲背走,心如刀绞,他可怜爷爷的悲惨下场,他埋怨父亲的无情无义,他也深恨自己的人小力薄,没法把父亲拦住。后来,他感到光哭也不是办法,必须想法把爷爷救回来。于是,他一咕噜从地上爬起来,向深山跑去。
他终于追上了父亲,跟在他身后,既不言,也不语,边走边想办法。父亲发现了他,没有理睬,也没有赶他回去。当来到山间的一片荆棘地时,父亲将爷爷连人带筐一块扔下,扭头就往回走。小元觉实在忍耐不住,再次央求父亲把爷爷背回家去,可父亲仍没有理睬他。小元觉实在没法了,上前扒着那只装爷爷的筐直哭。他恨死了这个破筐,他天真地想,要不是这只破筐,爷爷还到不了这里来呢!于是,他用力把爷爷从破筐中搬到草地上,照着那破筐狠狠踢了一脚。说来也巧,小元觉一脚下去,那筐咕噜咕噜地朝着父亲走的方向滚去。父亲走得慢,筐滚得快,一下碰着了父亲的脚后跟。父亲回头一看,对着筐狠狠骂了一句:“你这个丧门筐,还想跟着回家吗?”说着,砰的一脚,又把那只破筐踢了回来。不料父亲这一脚,使小元觉忽地有了主意。他一句话不说,背上筐就往回走。父亲一见,大声训斥说: “你又把筐背回来干什么?”小元觉一边擦泪一边说:“这筐爷爷用来捡了一辈子柴,是咱们的传家宝,可不能随便丢掉啊!”
父亲气坏了,上前一把将筐扔掉说:“什么传家宝,是丧门星。”小元觉不慌不忙,又将筐捡起来背在身上,然后对父亲说:“是传家宝,不能丢。否则,将来等你老了,我用什么把你背到这里来呀?”
父亲一听,惊呆了,吓得脸色煞白,腾的一下子蹲在了地上。他冷静了一下,伤心地对儿子说:“人人都说你知书达理,怎么今日竟对父亲说出这样的话来?”
小元觉一听,不由得心中转忧为喜,暗想:“有门!”仍不动声色地说:“人们常说‘上行下效’。你今日这样对待爷爷,将来我也用你对爷爷的方法对待你,难道有什么错吗?”
父亲明白了,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也感到后怕,连忙站起来往回跑,赶紧将老人抱回筐中,然后对小元觉悔悟地说:“孩子,是父亲错了。来,咱们和你爷爷一起回家吧,找大夫给爷爷治病去!”
小元觉望着父亲那湿润的眼睛、愧疚的神色,一下扑到他的怀中,望着父亲说:“父亲,你真是我的好父亲!”
小元觉行孝劝父名人故事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人称神仙童子的元嘉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