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 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9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  文案

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 文案:

长城、大熊猫、京剧,这是典型的中国符号,早在你的中国“游游攻略”之中;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这是“中国梦”的真实写照,早成为无可回避的“中国词语”;没有高铁、移动支付,怕你无法生活;广场舞、中华美食,更会已俘获你的目光和味蕾。
相比之下,“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共享单车”这三个词语,可能会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它们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正面”,却是我最想与你沟通交流的。我想告诉你,同为青年的中国学生,是如何看待“问题”中的中国。
“空气污染”,不用pm2。5的测量,你早就有过深度呼吸,你的中国攻略里不会有“至少带五副口罩”的提醒吧。“食品安全”,可能你还不能一下感受出来,却能从中国报纸中发现这个常用词语。“舌尖上的中国”会征服你的味蕾,但是,当你和我一样去消费的时候,这个词语就可能会给你带来惊扰。
如果说这两个词语会让你心生担忧和疑虑,那么“共享单车”则是喜忧参半的一个存在。“共享单车”是被世人的“无德”玩得有些尴尬的新生事物。这个被你们评价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美好事物,在现实中却展现出令人羞耻的一面:随意丢弃,私改“专享”,在破译密码上尽显“聪明”??有人说,它是一款照妖镜,照射出某些人的丑陋。
当然,这份丑陋,并不因为现代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图尽展而改变,也不因为我们走在“美丽乡村”“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而消失,这都是当今中国“暗色”的一角,然而,它却是真实中国的一角,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角。
其实,“暗色”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否定中国发展的理由,也不能成为“误读”中国的借口。为了消灭“空气污染”,几代人把植树造林当成自己的事业;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类严打也不时见于报端;至于表现在“共享单车”上的丑陋,有人已用“电子圈养”以及“用车信用”的方式,努力把丑陋变成原本的美好。
我们中国作家丁玲有一篇《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文章,写了高楼耸立、街灯闪烁、车水马龙的曼哈顿街景之后,把笔触投向一位曼哈顿街头乞者,丁玲说:“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我想,听我说了这三个词语后,你应该不会对中国报以冷眼,选择离开。毕竟,“暗色”词语的背后,更多有光焰照人词语的存在,在美国如此,中国亦然。

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 文案:

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高考是合理的,利大于弊的。首先我国青少年数量大,社会又只认准高考这一条出路,故“独木桥”还是要挤的,高考还是要考的,大学是必须上的。而在中国,仅就大陆地区,高等学校的数量极少,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求学需求,所以,高考也成为了唯一的,比较公平的选拔制度。虽然不能做到完全的公正严明,也是可以让绝大多数努力学习,有能力学习的同学进入大学的校门的。
对于高考的内容、科目,我认为,现在的科目内容难度应该是在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之内。比如我国绝大部分考区的“3+X”制度,文科除语文数学和外语之外,还要学习政治、历史、地理;而理科则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虽然文理分科已经遭人诟病好多年了,但我仍然认为,文理分科是减轻课业压力和贯彻“术业有专攻”的唯一办法。在现在的课程标准下,已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难以承受理科的深度,也有很多同学因为文科学习的广度影响了其他课业的成绩,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分出不同类型的同学,各有侧重的教学,无论对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和大学后的深造都有一定的好处。
对于高考的方式,很多人认为减轻压力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各类加分政策、以会考成绩为主,取消一考定终生等,但我认为都有它的弊端。首先,只要有加分政策,就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比如前些年某些省份在中考时为女生加2分,随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事反映对男同学不公平的问题,还有人提出性别歧视的问题。再比如今年夏天热炒的“体育优胜者”加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有太多的考生家长钻了“体优加试”的空子,造成了不公平现象。而很多人提出以后大学录取只看每学期期末各省的会考成绩,这样可以减轻高考的不确定性,我认为这是更不可能的,这样会造成每个学期都会出现小高考,学生的压力更大。
对于成绩和能力,我认为成绩虽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所有能力,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可以看出学生的努力程度,在这几年中有没有心无旁骛地学习
所以,我认为高考还是符合我国现状的,是合理的,利大于弊的。在这样的国情和教育制度下,高考还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作为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我认为高考——尤其是语文这一科,命题是不太合理的,造成了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困扰。首先,语文这一学科,它作为母语,是很难在一张卷子上检测出一个人真实的语言学水平的;而文学作为一门重积累的学科,也是很难再教学活动中体现的。
对于古典文学的教学,高考卷子上只有三大道题涉及文言文,有诗词鉴赏、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和诗词默写题。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它是要靠积累和体验来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况且出题的都是一些诗人的末流诗。这是很难用教学手段去提升成绩的,况且近几年全国各个考区都喜欢出一些非常“酸”的诗,我们当时都有一套模式去套了,语文教师的作用在这里被忽略了。而文言文题有翻译,我帮原来附中的老师批过几次卷子,对翻译的“信、达、雅”要求过高,少有不准确就扣分,所以学生认为不必把精力放在文言文学习上。古诗只靠默写来检测,学生认为这个没有必要听课,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困扰。
对于科技文阅读,我认为这道题对于高中生有一点勉为其难,一些很拗口甚至有语法和逻辑问题的科技文是学生不知所措。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很难用到这种技能,所以考察的意义不大。
对于大现代文阅读题,这种题我认为很有必要,但如何提高成绩,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作文现在是高考语文的重点,作文的能力是对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察,如语言运用、短文理解、知识底蕴等。但是在作文的评分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分数的差异,如字体,评卷教师的喜好等等,同一张卷子分差过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高考语文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高考的语文试题与平时的语文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语文兴致不高,学习动机不强,语文课堂混乱,我们应该整合语文考试与教学,使高中生对语文的兴趣高一点,教师教学对高考的作用大一点。

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 文案:

三十六计中不论是“擒贼擒王”的直取要害,还是“釜底抽薪”的巧避锋芒,它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能够适时抓住主要矛盾,就像材料中老师能够先放大石块,将分量重的东西优先安排。因此,懂得抓住重点问题,是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
古人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然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占据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最终被秦国所灭,现在看来,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彻底,抓住了主要矛盾,有效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秦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可见,解决问题时需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几千年后,中国共产党也能够适时适度地抓住主要矛盾,排除万难和国民党联手,对抗外来侵略者,保全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能够适时适度优先解决主要矛盾,有利于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问题的解决,吴王夫差就没有能够做到正确分析与把握。在越王勾践经历吴国的奇耻大辱并且被放回越国之后,吴王一意孤行,讨伐齐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使得精锐部队遭到重创,最终不敌三千越甲,吴国亡。夫差目光短浅,无法看到越国方是心腹大患,对齐国大可不必轻举妄动。他不懂得要想稳固自己的政权,最重要的是先解决最具有威胁的国家,而不能够意气用事。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主要矛盾的结果,就是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情势反而会更加严峻。
在具体问题上,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明白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够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统筹兼顾,更要抓住时机,做出影响全局的关键之举。
生活中,我们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明白抓住主要问题的重要性。人生中每个阶段都有其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准确把握和解决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遵循先放石块,然后再放沙子和水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学习上分辨主要矛盾,着重解决好主要问题,使问题能够相对轻易地解决,以最简捷的方式取得成功来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国家的富强。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 文案:

作文命题宽泛,开放性增强,但又有所限制。从历年高考作文来看,作文存在以下10类不足。
审题不当,忽略命题限制
仔细审题不难发现,命题中仍然暗含限制,这成为区分考生作文质量高下的一个标尺。限制有两处,一是“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区分考生作文高下的度就是“文章要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可不少考生忽略命题条件限制,仍停留在话题作文要求阶段,将其当作话题作文来写。
表现1:有考生以“团结就是力量”为话题来作文,从开篇到结尾只字不提“三”字,虽然阅卷老师猜测这句话可能是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感悟得来,可是作者就是不提及,仅当作话题作文来写,这就属于扣题不准。
表现2:有考生写“三叔的高考故事”。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文中有了“三”,可是在内容上仍扣题不紧。按照命题要求,“三”要有意味,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个数字。
对策:学会审题三要点。
1.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
话题作文和供料作文有很大的区别。话题作文强调文章和话题有相关性,材料可用可不用,文体选择的灵活性较大,有利于考生思维发散,而供料作文必须使用所供材料,行文主旨必须与所供材料吻合,文体上一般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考生的思维呈线性特点。总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供料作文显示限制性。
正因为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很多考生没有意识到开放不是没有边际,忽略了近年来话题作文增加的限制性。如果我们忽视限制,盲目“开放”,就有可能偏离命题的指向。那么,怎样做才保险呢?话题作文一般提供了背景材料,我们可以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作文由供料引发联想、想象,如写记叙文,确定和供料内容相同的主旨;如写议论文,则由供料联系社会现实,找准相似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分析推论。如果是多则材料构成的话题背景,则注意各则材料之间的联系,以这个联系点作由头生发开去。做到这一点,作文肯定不会偏离题意。
2.将命题关键词语扩展为观点判断。
半命题作文也有关键词,作文无疑要紧扣命题。怎样扣合才保险呢?最好的办法是将命题关键词扩展为一个观点式的判断句,以这个判断句(可以是一个单句,也可以是一个复句作记叙文的主旨或议论文的观点或其他文体作文的中心。
3.反复呈现有关话题内容的关键词。
为什么要在作文中反复呈现有关话题内容的关键词?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醒自己,不要写着写着节外生枝,离题万里;一是提醒阅卷老师,我的作文始终紧扣了话题。
这里要说明的是,强调反复呈现,主要是指抒情性文章和议论性文章而言,不是要求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要这样做。文贵含蓄,文学性很强的作文,不管有无必要,反复呈现话题内容关键词语,就面目可憎了。
时代感不强
考生对题目理解正确,但是没有与时代联系起来
表现:有考生写“三寸金莲”,大谈古代妇女如何受压迫,但就是不和实际联系起来,以古论今的语言丝毫不见。
对策: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要有时代感是无疑的。如何体现时代感?若写记叙文,文中的人物、事件、背景要显示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写议论文,要考虑命题主旨与当今时代在哪一点上契合,对目前社会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什么认识。考生可做到:审题看时代,找到命题与当今时代扣合点;选择新材料,文中材料内容是最近发生的事;引用流行语,给文章打上时代的印记。
对词语理解有误
表现:有考生将“三顾茅庐”理解成“礼貌待人”,“三人成虎”理解为“人多力量大”,显然不妥,以此立意难以服人。
对策:如果对命题供选择的某个词语或某句话的理解没有充足的把握,建议回避。
另类形式,不合规范
表现:采用证明、符号、辩论等另类形式写作,但因为掌握不好,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作文用荒诞法、意识流手法,表面看内容含蓄,实际上是含混不清,影响得分。
对策:平常作文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另类形式,自由表述。但是考场作文要求尽量规范,所以一旦把握不好,就全盘皆输。因此,在考场上,考生还是应在审题、立意、文采上多下功夫,谨慎采用特殊表达方式。
思想不够健康
有少部分考生在文章中写到了社会阴暗面、庸俗面,但是没有加以批评,有的反而给予欣赏,这实属思想不健康,怎能得高分?
表现:有考生大谈“三角恋爱”、“第三者现象”、“三陪”等,但是没有鲜明的批判观点。
对策:作文要求思想健康,但要求思想健康,绝对不是不允许写社会的阴暗面。学生披露社会阴暗面,不应否定社会,使人泄气,而应针砭时弊,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头脑清醒的人才有的认识,是有思想的表现。这样的文章与那些一味歌功颂德,肤浅地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文章相比,不是有见地的表现吗?
写这样一类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地看问题。记叙文立意,议论文确定观点,既要揭开社会的疮疤,又要让人看到希望;实事求是看问题,不任意夸大事实,不随意编造,耸人听闻;有真情实感,不要玩世不恭;要有正确的引导。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高考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