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 新八德教育感言300字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 新八德教育感言3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  新八德教育感言300字文案

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 新八德教育感言300字文案:

八德是忠、孝、节、义、智、仁、勇、信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从清末到民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而今,中国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相继提出\"三个主义\"和\"三德\",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又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家\"、\"国\",这\"三个为本\"在当代的辩证统一,必将反映当今人际关系的新伦理、新道德,并做出新概括,从而建构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道德,在新的千年推动中华道德有新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一些恒久不变的道德规范,是由人类社会生活长久不变的内容决定的,即使这些似乎\"千古不变\"、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因此,每个历史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继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责任,又有\"推陈出新\"发展中华道德的义务。
承接中华美德与公民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来源于\"亲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亲情\"爱\"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爱人、爱地、爱天,爱己、爱群,爱家、爱国、爱天下。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来看,讲\"爱\"必先讲\"孝\"。
\"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 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要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诚信品德的认同度,要建立维护与建设诚信的相关制度,以营造当代中国诚信之道。正是因为诚信如此重要,党和政府才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重点。
\"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这是\"多元\"社会与国际环境所需要。
\"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上述解释若能成立,那末\"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国家颁布的\"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是中国人用了50余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历史代价,经历了反复探索的历程,终于形成的基本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规范\"新体系。
中华美德现代转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任何新道德的生成与发展,都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血脉,都不能割断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企图全盘否定历史,另起炉灶,建构\"新的道德体系\"的\"大手笔\",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土地的愚想。历史也证明,作为民族价值观的道德建设,不能依靠\"进口\",否则,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丢掉\",引进来的道德又长期不能在我中华文化沃土上扎根,也就不能为中国人所认同,于是,\"旧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来,造成道德文化的长期\"断裂\"与\"空白\"。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两代人的不懈奋斗,决非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者所能成就。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十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这\"八德\"不仅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课题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文科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于2000年初,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撰写其中一部,这8部书是: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第二、\"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第三、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第四、\"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 新八德教育感言300字文案: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证明,腐败行为的发生,首先是思想道德防线出了问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高举旗帜、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以更振奋的精神、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不断把反腐倡廉教育引向深入。下文是反腐倡廉学习教育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 新八德教育感言300字文案:

1、强效能必须提高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选择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就是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就要责无旁贷地做好人民公仆,让人民满意。这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模范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一切活动服务于发展大局,提高工作热情和激情,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做一名业务精湛,作风过硬,让人民满意的好公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强效能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重要特征。做到这一点,要更新育人观念,提升教学质量,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在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的同时,以身示范,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促发展必须更新观念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衡量理论学习有没有取得实际成效,既要看到思想认识上是不是有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纪律作风是不是在转变,通过实践,查找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的陈旧观念、条条框框,查找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应当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注重学、思、行的统一,在本职岗位上自觉为民尽责,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转变工作作风,必须加强学习
加强学习,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的基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的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平时更多地审视自身,就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不断地使自己学到的东西融入到实践中。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激发自身潜能,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本领。那种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不愿意用心学习的想法,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态度,那种借口工作忙敷衍了事的做法,那种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的现象,是错误的,是有害的。要想跟上时代发展,应对时代挑战,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通过理论学习转变作风、积极进取、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转变作风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具体落实。提高工作效率,意在保证各行各业能创新性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改进工作作风根本问题是要端正思想认识,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自立自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意识。我们应当更新观念,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探索提高工作水平的新措施、新途径,激发自身前进的动力;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思想抱负,以充满生机的与时代进步共呼吸的理想,自觉抵制落后、自私、狭隘、享乐等腐朽思想对自身的侵袭,保持旺盛的前进力量,不畏艰险、努力攀登。

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 新八德教育感言300字文案: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