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 历史典故有什么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 历史典故有什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  历史典故有什么文案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 历史典故有什么文案:

◆旗袍的由来
旗袍原是我国满洲旗人妇女的服装,并随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在绣花红缎的旗袍上,领、襟、袖口的边缘都镶有宽边。20世纪20年代末期,式样有了改变,衣长缩短到膝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式样也各异,领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至曳地的,也有短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长缩短,领子减低,穿起来轻便合体。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在的旗袍,式样色料愈加丰富多彩。有的也与裙子、马甲等其他服装样式组配或融合,更富有现代气息。
◆高跟鞋的由来
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还有一种传说是,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外出时害怕漂亮的妻子行为不端,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这双奇特鞋后,觉得十分好玩,就让佣人陪着她走街串巷,出尽了风头。人们觉得她的鞋很美,争相仿效。于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开了。
◆耳环的由来
关于耳环的由来,民间有个传说。说是古代有一位俊俏的姑娘患了眼病,不久双目失明。一天,有位名医路遇,见美貌的姑娘受着失明之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在她两侧耳垂上各刺入一根银针。说也怪,这神奇的银针竟使姑娘重见了光明。为铭记名医之恩,姑娘专请银匠打制了一对耳环戴在耳上。此后姑娘越发眉清目秀,令人羡慕。此事传开后,女人们纷纷仿效一直流传至今。原来穿耳明目正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种“耳针疗法”。现代医学已证明:刺激耳垂正中的穴位,对保护视力防治各种眼疾,尤其是近视眼有良好的疗效。
◆胭脂的由来
胭脂在我国妇女中的使用,很早就已经普及了。胭脂是由商纣王时代的北京人发明的,又称“月燕脂”、“燕支”。据《二仪录》记载:“燕支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脂,以为桃花妆,燕国所出,故曰'燕胭’。”胭脂的发明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今,它作为一种化妆品,不仅深受国人喜爱,而且畅行于全世界。
六、常用语类
◆“东西”的由来
“东西”一词是我们通常对一切物体的总称。因为古代通常把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称为“五行”。有一次宋朝朱熹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正巧盛提篮上街买东西了,于是朱熹便问他:“难道不买南北﹖”盛温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类、木类的我这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类、水类我这个篮子就装不得。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原来,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等;南北中则是属水、火、土。水、火、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或物质,容易被古人忽视。而属木的植物和属金的金属矿物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可以用来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质。所以人们便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面联在一起,“东西”一词由此而来。
◆“磨洋工”的由来
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磨洋工”。其实,最初“磨洋工”并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而是指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国旧式的房屋建筑,官宦人家一向讲究“磨砖对缝”。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石类的装修。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耗资500万美元,占地222公顷,而且建筑质量要求甚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工人就称它为“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所以,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至于后来的意思,也许是出于对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一种不满的发泄,最终改变了原来的意思。历史上这种讹传的例子还有很多。
◆“混帐”的由来
“混帐”与蒙古包有关。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经常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到处游荡;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白天,男人们去放牧,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如果帐蓬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尽情地又说又笑,眉来眼去。如果碰上老头也在那儿,年轻小伙就会笑嘻嘻地说一声:“啊!对不起,我走错帐篷了!”急忙红着脸退了出来。碰上严厉的老头,待小伙子刚跨进帐篷时,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滚开!”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后来,“混帐!”、“混帐东西!”这句话就渐渐地变成了一句令人气愤至极的骂人的话了。如果看到谁做了不道德、不合情理的事,或马虎、鬼混、不负责任的人,我们就会骂上一句“混帐!”
◆“眼中钉”的由来
“眼中钉”人们常用其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传说,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丁谓所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 历史典故有什么文案:

◆月饼的由来
据说,月饼在唐代就曾出现,至宋代更盛。它是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称为“团圆饼”。《燕京岁时记?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日备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见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许时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快,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人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从杨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云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除这些文字记载,还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饺子。它是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被放在一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元宵的由来
元宵,南方人又叫“汤圆”、“水圆”、“汤团”等。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元宵最初起源于宋朝,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香蕉的由来
香蕉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地。我国在汉武帝时就已栽培。汉代《三辅黄图》中说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年),建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有芭蕉二本”。神话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吃下香蕉后获得智慧,因此把它尊为“智慧之果”。西非到7世纪才有香蕉,是由阿拉伯商人传去的。传到西欧和美洲那就更晚了。
◆冰淇林的由来
早在古罗马帝国时代,有位皇帝因盛暑难熬,请仆人四处奔波,为其寻觅冰雪解暑。有位聪明的厨师从高山上取回未化的冰雪,用蜂蜜和水果汁搅拌起来,给皇帝驱热解渴。这大概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了。到了13世纪的时候,马可?波罗从中国把牛奶变冰的办法带回意大利,于是欧洲夏季的冷饮有了突破。真正使用奶油制作冰淇淋始于15世纪,距今不足500年。冰淇淋在意大利称为“牛奶花”,在英国被称为“冻奶油”,这说明冰淇淋的主要成分离不开牛奶。
◆面条的由来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
◆西瓜的由来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 历史典故有什么文案:

◆披麻戴孝的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传统上,逢年过节祭奠老人和逝去的亲人时,人们尤其是老人们喜欢烧一些用纸叠成的所谓金银元宝。那么,给死人烧纸钱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还有一个精明的商人的故事。在汉代,有个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的。”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了不少纸。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尤秀才说:“员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二、中国常见节日
◆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 历史典故有什么文案:

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唐朝年间,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举人。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
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提名。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
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代,得知刘锐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希望在写《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常见历史典故的由来大全(35)》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