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数学重难点作文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作文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如:
(边)
(顶点)
(边)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直角比直角大或大于直角的角比直角小或小于直角的角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从个位加起。
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从个位减起。
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42≈9028+45+24≈100
5040305020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三、表内乘法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如:5+5+5+5表示:5×4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9×5=50—5
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
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5就是5的3倍。
四、观察物体
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
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
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统计
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
六、数学广角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作文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简单说出大数的意义
2.能够正确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表述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并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识记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同时,会在算盘上表示出万以内的数.
4.能结合现实素材认识近似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使用近似数,进一步形成数感。
5.能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会在实际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6.在认数的过程中,能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说出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
学习内容: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4.用估算解决问题。
知识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3.数位不同,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4.近似数、估计。
5.整百数的加法、几百几十加减几十、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6.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难点:
1.是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是体会多位数中数位的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教学;
3.是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典型习题:
1.由6、0、8、3四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2.用4、2、0、0四个数按要求写数。(1)两个0只读一个0的。(2)两个0都不读的。
3.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参加活动,能坐下吗?
(二)数的运算(表内除法一)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1.平均分、除法的含义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知识点:
1.用圈一圈进行平均分。
2.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除法的实际意义。
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
1.平均分的含义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
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典型习题:
1.16名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
可能多少人一组?在正确答案的括号里画“√”。
2人()3人()
4人()5人()
6人()8人()
2.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3.计算24÷8和24÷3时都要用到口诀()。
4.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5.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二)数的运算(表内除法二)
学习目标:
1.通过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说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用乘法口读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用乘法口决求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习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知识点:
1.填空能读除法算式,以及求商所用的口诀。
2.用除法运算解决平均分两个含义的问题。
重难点:
重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
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典型习题:
1.口算:54÷9=45÷5=72÷8=27÷3=
2.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3.面包原来10元一个,现在优惠促销,一次买3个27元促销的面包每个多少元?每个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4.解决问题。
(1)芳芳的钱正好够买5辆玩具汽车,芳芳有多少元钱?
(2)买1双鞋的钱,正好买5个皮球。1个皮球几元钱?
(3)丽丽有29元钱,买一个皮球后,剩下的钱可以买几个闹钟?
(二)数的运算(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形成全面思考间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提高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提高运算能力。
4.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间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学习内容:
1.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
2.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知识点:
1.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的竖式。
4.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进一法”“去尾法”“找规律”等问题。
重难点:
重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
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典型习题:
1.选一选。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除数是9,余数()。
A.大于9B.小于9C.等于9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除数是7,那么它的余数不可能是()。
A.5B.6C.7
2.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3.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4按照下面的规律摆,第28个是什么图形?一共摆了几个?几个?
(二)数的运算(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序造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间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次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间题。
3.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形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
学习内容:
1.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解决简单的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知识点:
1.计算进行脱式运算包括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正确解答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二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难点:
正确分析并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典型习题:
1.计算:23+6-1112-3×4(72-18)÷9
2.停车场停着53辆车,开走了15辆,又开进了18辆,现在停车场还有多少辆车?
3.我们家原来有25只兔子,又买了15只。一共有8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4.小明买了4套民信片,每套8张。我把其中的5张送给了好朋友,还剩下多少张?
5.看图列式并计算。
(1)小熊有20元钱,买一盒饼干和一盒饮料,应找回多少元钱?
(2)猜一猜:50-(3+7)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三)常见的量(克和千克)
学习目标: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内容:
1.认识“克”及天平。
2.认识“千克”及相应的常见秤。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
1.填空进行单位换算,比较大小,进行正确单位的填写。
2.解决含有质量单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典型习题:
1.根据实际填上正确的单位
大家好!我叫马小虎,我今年8岁了,长得胖胖的,体重已经达到50()。我每天早上能吃掉两个重60()的鸡蛋,喝掉125()的酸奶,然后背着重达3()的书包上学去。
2.比较大小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4.苹果2元\/500克,香蕉5元\/500克,我买了1千克苹果和2千克香蕉一共多少元?
二、图形与几何
(三)图形的运动(图形的运动一)
学习目标:
1.借助目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旋转。
4.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活动感受到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学习内容:
1.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
2.理解图形的平移。
3.初步认识旋转。
4.解决问题
知识点:
1.填空,举例填写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动手操作,把可以通过平移得到的图形涂色。
3.找出图形中是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
重难点:
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典型习题: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轮的运动是什么现象?方向盘的运动是什么现象?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
4.连一连。
三、统计与概率(数据收集整理)
学习目标:
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学生能与同伴交流数据中的信息。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学生能从数据中发现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能说出依据数据得出的结论。
学习内容:
1.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
2.用“正”字记录数据
知识点:
1.填空,统计记录标准的数据。
2.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重难点:
重点: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
理解统计表,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典型习题:
1.丁丁调查班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除了丁丁每位同学都选择了一张水果卡片。
(1)数一数,填一填。
水果苹果橘子梨西瓜草莓人数
(2)喜欢()的人数最多,喜欢()的人数最少。
(3)丁丁的班级一共有()人。
2.右面是小明记录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
问题:(1)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2)这个月共有多少天?比多几天?
(3)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
四、综合与实践
教学目标:
1.能辦认出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能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能说出图形所属的运动现象。
教学内容:
1.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能辨认这些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
2.利用教材提供的样例,在正方形中贴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正方形中自主设计一个图案。
4.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
五、数学广角——推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表述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
2.通过游戏,学生能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能感受推理的作用,学生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解決问题等活动,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推理过程。
教学内容:
1.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
2.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知识点:
1.填空进行简单的推理得出结论。
2.填空,数独游戏。
重难点:
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用一定的方式辅助推理,得出结论。
难点:
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推理的过程。
典型习题:
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是最轻的。你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吗?
1.小雨、小东、小松三个人进行跳绳比赛。小松说:“我不是最后一名。”小东说:“我也不是最后一名,但是小松的成绩比我好。”他们各得了第几名?
2.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作文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加强了对两种相关联的基本的除法问题的比较,重点加强了与“平均分”相联系的2种简单实际问题的联系与比较,使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紧紧与感知、理解除法的含义和方法相融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新教材在主体图方面所产生的一些变化,新教材主题图不仅有平均分的结果,也蕴含均分的过程,与乘法初步认识的图不同,帮助学生较好感悟平均分。其实新教材不仅对主题图有变化,在具体的表述中也有细微变化,分析中要引导教师学会比较与解读。
1、“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1)。通过例2例3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在这里,教材非常注重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画线、圈一圈等的方式,表示分的过程,同时又突出平均分结果的表达。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以及读写方法法,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4例5)。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2.关于“用2~6的乘法的口诀求商”的编排。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先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充分利用学生学过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求商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例1)
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学生初步学时往往感到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第19页例2特意借助厨师蒸包子的画面情境,先出现乘法算式(4×6=24)再出现24÷4=□、24÷6=□,促使学生领会乘、除法的关系,为学生用“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想商打开“通道”。教材中设计有相关联的一乘两除一组的计算,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创造条件。(例2)
3.关于解决问题的编排。
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例题和练习很多都是结合具体情境展开的。使学生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同时,体会生活中存在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接着,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中进一步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怎样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主要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例题、练习题插图呈现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了解信息,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方法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动手操作积累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如平均分18个橘子、平均分8个果冻,把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给小猴子分香蕉……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贴一贴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如
反复对比加深理解,第11页练习二中,安排了很多素材给予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机会,在做这些练习的时候同时,老师也要注意不同练习设计的训练指向,第2~4题,是针对“求每份是多少”开展的练习,第5、6两题,是针对“求可以分成几份”的练习活动,第7题(1)(2)两题完成后,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同样多”,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和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了解了习题的设计意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选用,通过对比体验,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逐步抽象建立联结。“认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教材由扶到放,安排各种练习,通过过程与算式对应,文字与算式对应、意义与算式对应等方式,为学生建构“除法”积累了丰富的表象。(15、16页练习三中)。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例如,利用第19页例2蒸包子的情境,先写出乘法算式算出积,再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接着,可用小棒代表包子摆一摆,让学生看到“一共蒸了(4×6=24)个包子”“24个包子每行屉蒸4个,蒸了(24÷4=6)屉”“24个包子蒸6屉,平均每屉蒸(24÷6=4)个包子”,初步领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让学生用除法算出24÷4、24÷6的商,就容易由4×6=24想商。
在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经历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
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道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必须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合理组织练习,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必备条件,是熟记2~6的乘法口诀。因此,除了让学生懂得乘法口诀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外,还需要不断给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为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打好基础。
适当安排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练习是必要的。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思维过程与用乘法口诀想商的过程一致。例如,()六二十四自身就是求24÷6的商的思维过程。又如,完成6×()=24,要想6和几相乘等于24。提供这样的练习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乘法口诀,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小学低年级的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例如,多进行口头练习(如“对口令”、抽卡口算、小组抢答等),把练习题制成卡片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但要注意“适当”二字,把握课堂容量。密度太大,学生过分紧张,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练习效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等游戏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地投入练习活动,将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除了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还尤其要注意练习中蕴含的一些教学要求和拓展要求。如第20页练习四中,第7题的呈现形式蕴含有集合、对应等代数思想。在学生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比如对于右边的题,学生发现“左边圈里被除数不同了,右边圈里的商也不同”“从上往下看,左边圈里的被除数越来越小,右边圈里的商也越来越小”……使现代数学思想自然渗透在练习中。第10题,看谁先到家。用于练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含有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第12题,“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做准备。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有点类似于线段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深入除法问题的本质。
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教学中更需重视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情境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并通过2种典型除法问题的对比,深刻挖掘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针对性的思考,对除法问题有了更明晰的判断与应用。让学生不断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24页练习五中安排了丰富的练习,不仅有巩固新知的练习,也编排了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其中第5题,以制作中国结为题材设计,用于巩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练习时,先让学生交流从题中获得的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第8题,相关的乘除法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看清解决的问题和有关的信息数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的不同情况。
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除法。主要内容有: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题,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第2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依据第2题制作题卡,供学生选气球用。课堂上,先让学生结合具体算式说一说怎样想商,再组织选气球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1题,是混合练习。含有加、减、乘、除式题,以除法为主,用于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同时开始计算,限定在2分半钟内完成。注意全面检查计算情况,了解错题率高的原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
第2题,是用文字表述的习题。它有助于学生巩固除法的含义和对除法算式的认识。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检查算式是否符合题意,然后求商。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作文 人教版数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数量96158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们表现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继续完成下面各题。
三、巩固学习
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
师: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数一数有多少人去,这个方法省事只要一数就好。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全班答是。(“全班答是”要删除)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2.完成书第4页的第3题。(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台前来讲他的解答过程。
3.完成书第4页的第1题。(如下图)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空白格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五、板书设计
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学生都有了选三好生统计票数的经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写“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8-9页)。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说一说。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节课以二(1)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又加练了一道类似的题目。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说,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人教版数学重难点》作文的经历,对《人教版数学重难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人教版数学重难点》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数学重难点》,希望对大家写《人教版数学重难点》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