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作文 信息技术图文并茂教学反思文案

2019-03-09 五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作文 信息技术图文并茂教学反思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作文  信息技术图文并茂教学反思文案

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作文 信息技术图文并茂教学反思文案:

第十课 图文并茂的作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文本框、表格、图文框的作用。
(2)利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化手段,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本框、图文框的插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一份WORD小报作品,你们想做到这么漂亮吗?
光靠平常的方式排版不能做到,我们必须依靠文本框或者表格才能做到。
二、 新授:
1、 插入文本框
文本框的作用主要是可以使文字以竖排的方式在版面上出现,可以使版面更加活跃。插入文本框的方法和插入剪贴画相似,对照书上的步骤自己插入文本框,并将 咏鹅 复制到文本框中。
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快的同学也下来辅导本组同学。
2、 插入表格
Word提供了文档中表格的制作工具,平时,我们制作通讯录等就必须使用表格,这样比较方便,而且美观。对照书上的提示,完成表格练一练。教师巡回指导。
3、 试一试:插入图文框
学生试做,结合学生作品讲解设置字体大小与图画大小等问题
三、 小结:
今天学习了插入表格与文本框,这样可以使我们以后用WORD制作的作品更加漂亮,以后在使用WORD时,我们要用好这些功能,争取办一份自己的小报。
现在我们要使用“打印预览”,单击“文件(F)”菜单,选中“ 打印预览(V)”命令。
出现一个窗口,这就是打印预览窗口,显示的就是文章 秋游 的打印效果。
大家注意到这时鼠标变成放大镜形状,如果想看清文章某一部分的打印效果,可以单击文章的那一部分。要想回到原来的界面再次单击就可以了(教师演示)。
预览结束,单击“关闭(C)”按钮,返回到编辑文本窗口(教师演示)。
2.学生操作“打印预览”这一功能,教师注意个别辅导。
三、纸张大小的设置

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作文 信息技术图文并茂教学反思文案: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学设计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感知教材,明确活动内容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主题
1、师生共同回顾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以前,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学生举例,例如“遨游汉字王国”,“收集春联、谚语”等。)
(2)说说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到的快乐或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明确活动内容。
(1)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书)
(2)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可补充以下资料:
信息,不是新冒出来的事物,本来就广泛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阳东升西落带来的信息确定时间的。南雁告春,是动物带来了春天的信息;一叶知秋,是植物送来了秋天的信息。
资料链接:
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与亲友、朋友们通信,看电影、电视,也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们以往不知道或者不能确定的东西。因此,消息、新闻、报道、资料、情报都是一种信息。知识也是一种信息,是经过人们提炼、加工、系统化了的信息。
(3)明确活动内容。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先来学习本组综合性学习的第一个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板书: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共同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影响。
二、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
1、浏览阅读材料,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些。
2、简单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收获。
三、明确本周本板块的主要活动要求。
A、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调查家人感兴趣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B、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
C、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布置作业:收集资料:你知道人类或者动物传递信息有哪些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阅读交流资料,了解传递信息的各种方法以及方式的演变。
学习过程:
一:引入:
信息的传递,使人们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人们怎样把信息告诉别人,又是怎样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人类或动物传递信息的各种方式。
1、小组内交流、整理、归类。
2、全班交流:收集各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信息的表现形式。
如:飞鸽传书、驿站传递、放火箭信号弹、锣鼓传令、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方法传递信息。
三、阅读课文《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1、扫清阅读障碍:把文中生词找出,读读,质疑。
2、默读课文,思考两篇课文中介绍的传递信息的方式的优缺点。划出有感触的句段,写上批注。备交流。
3、交流阅读收获。
师相机整理:
(1)、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①速度慢。《“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②不精确。《烽火戏诸侯》
(2)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①速度快。②多媒体。③不受地域阻隔。
四、整理全课。
小组合作,整理本节课各自收集的资料,归类,用自己的方法体现信息传递方法从古到近的不断进步,体会信息传递速度、质量的飞速发展。
提示学生,可以制表。
交流:展示各组的资料整合情况。
3、出示表格,总结归纳。
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评价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现代电报、电话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当代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资料链接:
人类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的身体本身,人们使用手、脸等身体部位来进行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传播。然后才产生了语言。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在10万年前出现的。
大约纪元前2万年左右,人类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今天在法国北部的山洞里依旧可见。他们在这些洞壁上留下了驯鹿、野马和一些灭绝的动物的绘画。在史前的不同时期,这些壁画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创造力的人类创作的,是史前人类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们还在树上刻标记以指明路线,用堆石头表示方向或边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会中,人类把表达深远意义的装饰性图案做在陶器、编织物、雕刻和其他简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烟和旗鼓曾是古代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媒介,烽烟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中国的《孙子兵法》所说的“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尽管有这些媒介,文字出现前人类超越面对面传播的能力还是极为有限。人类除了木头、树皮、兽皮或石头上的那些图画以外几乎没有跨越时间的东西。视力、听力和气象条件限制了他们远距离传播的能力。如当时的人们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气条件下看到远方的烟火信号。
电子媒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19世纪后半叶由于电的发现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始诞生了一大批电子媒介,电讯、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等都是19世纪至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1899年3月28日,意大利科学家成功地将一份电报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发至法国,1901年又完成了横越大西洋的无线电报的发收。
在此期间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贝尔发明的电话。当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连接了大西洋两岸欧洲与美洲时,这两个大陆上的人们举行了十九世纪最大规模的狂欢,以庆祝这项伟大的发明。
电视的诞生
电视的出现是媒介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也就是说,广义上讲广播包括了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也包括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成功地完成了传送和接收画面的实验。1926年1月26日,科学家在伦敦作公开的示范表演,震惊了世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贝尔德也因为对电视发展的杰出贡献,被称为“电视之父”。
彩色电视的普及
20世纪50年代初,最具意义的是彩色电视的兴起。美国于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电视的发明,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日本也于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电视节目。中国于1973年播放彩色电视节目。电视信号在地面传送是用微波传送的。
网络媒介
电脑作为网络媒介,一问世即倍受青睐,发展迅速,以致有人预言:以电脑为主体的电子报刊将取代普通报刊,新型网络媒介将取代大众媒介。
网络媒介有三个显著特点:(1)高度的综合性。它将电脑、声像、通信技术合为一体,是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放机、VCD机、电话机、游戏机、传真机、打印机、电子信箱等媒介的性能大综合,同时又是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优点大综合。(2)充分的交互性。过去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独白式”单向传播,·网络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第三种传播形式——电子“交互式”的网络传播。这种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目前的交互形式有:交互式CD、交互式电视、电子信箱、电脑购物、电脑会诊、电脑查询、网络电话、网络讨论、口声邮递、自学辅导等。(3)方便性和快捷性。通过网络媒介传递和交流信息,不需要纸张,不需要印刷、投递,也不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发射时的昂贵而复杂的设备,它是将讯息拨号进网,在通讯线路上进行自由传送,不分地区、不论国界,随传随至,既方便快捷,又省钱省力。
网络媒介本来是科学家及大学之间的快速而便宜的通讯工具,今天正变成为像电台和电视台一样的大众传播媒介。这种媒介“将把千百万大脑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创造性地联系起来;人们将创造新的、不曾预料的概念和图像,这些概念和图像可以回答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所以,尽管网络媒介的发展面临“不安全、被盗看盗听和篡改”三大威胁,出现了“色情、暴力和反政治”的有害内容,但人类不会因噎废食,也许网络媒介不久会成为一种既自由又守纪的新型媒介,并继续与其它媒介共同成为有益无害的“社会公器”。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学生初步学习收集信息的方法,为回家调查家人一天中从什么渠道获取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简单分析而做准备。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找到不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你喜欢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呢?
学生小组里自由谈论自己最近知道的新的信息。
二、全班交流,对信息进行分类。
如:体育类、军事类、交通类、生活故事类……
学生谈谈信息都是怎么得知的。师相机板书,将常用的获取信息资料的方法整理出来。
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
亲自看到或听到;如:
②电话或短信;如:
③报刊和书籍;如:
④广播和电视;如:
⑤网络;如:
⑥其他:如。
资料链接:
三、布置活动任务:
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家人一天得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从家人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发现什么?下节课把调查表带来交流。
出示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供大家参考:
家庭信息调查表
年月日
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得信息的渠道爸爸妈妈我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交流家庭信息记录表,指导学生把调查表修改规范,学会使用所调查信息进行简单分析。
学习过程:
一、出示一张学生制作的比较规范的调查表进行评价。
如:案例: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2005年9月28日调查人:502班殷晨露
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信息来源爸爸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④郊区有三百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①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③妈妈妈妈天气预报:明天晴④星光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①杭州西湖边万人免费品茶③我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④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③一只北极熊来到杭州动物园③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学习、生活很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二、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调查表。
三、展示各自的调查表,谈谈收获与疑惑。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阅读课文资料《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明白合理利用信息、传递信息的好处,了解不良信息传播给青少年的不好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引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研制成功了集多媒体功能于一身的电脑。如今,这种电脑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听CD,看VCD,唱卡拉OK……要是你的多媒体电脑连接了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还可以在家中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那才真叫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呢!”
神奇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叫多少人着迷,因为它为人提供了那么多方便。有时候就像天使一样帮你做你想到的许多事情。可是,网络有时候也会变成魔鬼,让人迷失方向甚至走如歧途。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快速浏览课文资料《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
1、扫清阅读障碍:读生词,质疑。
2、自由浏览课文,以“网络是天师还是魔鬼”为主题,在文中找资料做批注,准备发言。
三、全班交流。
1、电脑和网络在文中帮助人们做了什么?
读读感触深的句子,谈谈感想。
你还能利用网络做什么?
小结:利用网络实现的现代信息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只要我们想得到,网络就能做到。
2、《把握自己》一文中,举了哪些“电子杀手”做的坏事?(有的……有的……有的)
班级或其他班级有同学已经开始被“电子杀手”盯上了吗?举例说一说。
小结:不健康网站、沉湎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同学们要把握好自己,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要被它控制和奴役。
四、布置课外活动任务和下节课内容。
我们下节将围绕“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开一个辩论会,下面大家设计一个辩题,以便课外找好有用的信息资料当辩论用的证据。
如:“小学生上网聊天好处多/小学生上网聊天坏处多”“小学生应该多看电视/小学生不应该多看电视”……
辩题订好后,学生交流如何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资料链接:
怎样在报刊中寻找信息
翻阅一下我们身边的报纸和杂志就会发现:有的主要发表文学作品,比如《儿童文学》;有的主要报道各种新闻,比如《中国少年报》;有的主要刊载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我们爱科学》……要在报刊中快速地寻找有用的信息,首先要选择相应的报纸和杂志。
报纸是分版面的,每个版面有一个主题,如,“国内新闻”“科技与教育”,阅读报纸时首先要根据自己需要的信息选择适当的版面。报纸上文章的标题比较醒目,而且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文章的大标题,能更快地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如果你找到了与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关的文章就得仔细阅读,详细了解有关信息,并用摘记、剪贴等方式及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
翻开杂志,我们首先会看到目录,目录中会设置一些专题栏目,如,“语文天地”“游戏乐园”,每个栏目下有一些相关的文章。阅读杂志首先要翻到目录,看看有几个栏目,想想哪些栏目中会有你需要的信息,快速浏览该栏目中的文章目录,寻找你需要的文章。如果找到感兴趣的文章就仔细阅读,并用摘记、复印等方式保存有价值的信息。
第六、七课时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大量收集辩论所需的材料、整理材料,开展辩论会。
学习过程:
一、激起学生参与辩论的愿望;
出示辩题,如“小学生上网聊天好处多/小学生上网聊天坏处多”。
同学们,到底那种说法正确呢?我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下面,一场精彩的辩论会即将开始,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确定自己是支持哪一方。
二、学生分组整理资料,师到小组内指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信息,并由相关信息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为等会有理有据的开展辩论做准备。
三、开展辩论会。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进行总结发言。1、肯定辩论双方的成绩!2、提出希望——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作文 信息技术图文并茂教学反思文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一、单元教材分析: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二、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5.认识19个生字。三、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必要时可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上。四、教学建议一、明确两组“阅读材料”的不同作用首先,这两组阅读材料是基于不同的学习任务的:第一组阅读材料的学习任务当然不可能仅仅依赖阅读材料去完成,但阅读材料中确实包含了有利于任务完成的有效信息,并且和学习任务之间有对应的关系。第二组阅读材料的学习任务是“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里其实就暗含了“怎样做研究”的方法指导,而这正是这一组阅读材料的功能和价值。其次,从这两组阅读材料的组成来看:第一组阅读材料文体多样,有故事、说明文、演讲稿\/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写“演讲稿”的练习等,写作特点繁杂,显然不会因为文本的形式方面的因素而进行整合;而这组阅读材料的内容却比较集中,反映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二组阅读材料是两篇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本,学生比较容易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第一组阅读材料,其实不是让学生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篇文章里的东西,探究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当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或者是借该选文学习文章里所讲的东西,或者是由文章里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文章相关性大小不等的学习活动。第二组的两篇不同类型的研究性报告,其目的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性报告的样本,使学生了解研究性报告的基本写法,并尝试着自己写研究性报告。二、怎样开展这次活动(一)关于第一板块一方面,可以通过组间互动交流让全班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了解阅读材料上的内容。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用火车、轮船、飞机传递现代电报、电话、报纸当代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作体验等形式,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二)关于第二个板块训练目标:利用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五年级上册:活动计划和调查报告;六年级上册:活动总结;六年级下册:读写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听、说(口语交际)、读(阅读)、写(作文)融进活动中,教材不单独安排这几方面的内容。“研究报告”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在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前学生对它是没有多少了解的。这种在文本中蕴含的文体知识,如果直白地陈述那是违背编者的意图也违反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两个研究报告,让学生对研究报告产生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求同的综合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这两个研究报告有哪些共同之处。大致可以发现:(1)研究报告都有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一篇是“爸爸咳嗽的病因”,一篇是“李姓的历史和现状”;(2)研究报告都需要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奇怪的东南风》搜集整理了爸爸咳嗽和天气方面的资料,《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搜集整理了李姓的来源、人口数量、名人等方面的资料;(3)研究报告都有关于某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奇怪的东南风》发现爸爸的咳嗽是因为二氧化硫的刺激,《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对李姓的来源、名人和人口数量给出明确的结论。(4)研究报告是基于事实的,结论都是在认真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综合的阅读两个简单的研究报告可以获得关于研究报告的一般特点,而对两个研究报告进行比较性阅读,可以获得关于研究报告这种文体更具个性,更鲜明的认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研究报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大致可以发现:(1)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写作格式,但是并不太严格,可以像《奇怪的东南风》那样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以按照像《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那样写得比较规矩。(2)研究报告的语言都很平实,但是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奇怪的东南风》语言比较自由童趣一些,《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就显得严肃一点。(3)研究报告的研究的问题可以多种多样,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当学生对研究报告“是什么”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想探究的某个问题入手,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活动。这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怎样进行探究活动缺乏一个整体的思路,他有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但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个环节完成后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两个简单的研究报告中获得启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阅读这两个研究报告,对两个研究报告进行一次深度解剖,从问题开始,不断追问“下一步做什么”,细致的分析作者研究的思路。在对两个研究报告的分析梳理中归纳出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比如仔细分析《奇怪的东南风》一文,就能了解一次完整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小作者从生活中一个细微的发现入手,提出了一个探究的问题,通过收听广播和观察记录,获得了相关的一些信息,在对这些信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小作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着一个研究报告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感知探究问题的途径,还可以让学生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在《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文中,学生们会发现相似的问题探究过程,只是在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通过归纳两篇研究报告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上获得启迪。

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作文 信息技术图文并茂教学反思文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课标第一网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白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的心愿。
2、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3、白杨
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
爸爸:扎根边疆无怨无悔
借物喻人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2019下信息技术教案图文并茂人教版语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