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作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作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案: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不再是等着国家分配的稀缺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每年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在金融危机下的2009年,我国近611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比上年增加50多万人。2008年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一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今年的就业形势稍有好转,但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存在偏差,扎堆现象严重,流向不合理,国家、社会、高校、毕业生个人还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找到根本症结,从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学科要求、社会需求导向、政府扶持政策可行性、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短期内大学生供过于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很多行业的效率提高,已经淘汰了单一的产业链条,必然引起劳动力的短期过剩。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职业也不能满足毕业生数量上涨的要求,相当一部分企业所需的人才与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不对口,从而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最大限度的择业。高校越是盲目扩招,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越发明显,就业市场就会进一步恶化,引起恶性循环,没有考虑社会、行业的用人要求,没有把社会需求导向落实到实际学习专业中去,对于学科本身的传承也是无益处的,学生学不到有利于就业的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又盲目提高学历标准,把一些与用人工种无关的条件硬性加入到用人标准中,忽略效率与回报,培养与需求两张皮,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价值观念与就业观念的偏差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对这一矛盾尤其深有体会。商品社会中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体系受到冲击,不重视知识的积累,理论功底较差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有就业就是靠家长人脉关系的思想。有的大学生满脑子的金钱利益社会观,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大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就业情况进行调整,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职业歧视,高估自己,扎堆公务员、国企,而未能及时预知自己的正确位置,致使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与自己擦肩而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悬殊,自身的定位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必然会引起就业的困难。
3、心理问题
自立与依赖心理并存。多数就业有困难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就业问题,依靠自己去拼去闯,一是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二是得到了面试考核的经验;三是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工作岗位,心理上很坦然,也加倍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但现实情况是,毕业生毕竟处在进入社会生活的边缘,还不能完全融入就业市场之中去,而且多数大学生本身自立意识较为淡薄,对学校、教师及父母仍然存在较重的依赖心理。有的毕业生不能也不愿吃苦,意志薄弱,缺乏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没有明确目标,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也没有克服困难的行动,他们认为既然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那就一定会有人管的心态,指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或从政府、社会甚至亲戚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自立与依赖心理的并存,也常常使这群大学生心里充满矛盾。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国家和高校都在研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教育的提供者,大学生的“生产者”,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大有可为。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中的引导及督促作用,也是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尺。辅导员要立足实际、发掘潜力、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打好大学生就业这个硬仗。近年来,随着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在各类高校中,已经形成了一批活跃在学生群体当中,知识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事务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职责与角色的特殊性,让其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先天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便利条件,加之辅导员也是刚刚经历过求职的过来人,更利于成为学生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者,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言传身教,成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困惑的疏导者,可在帮助学生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健全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目前,就业部门的指导工作成效不明显,究其根本还是学习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制度化,应当对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及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的专题讲座,并定期进行就业指导相关培训,鼓励一部分辅导员考取职业指导资格证书,认真地在实践工作中进行理论学习,补充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时的不足。另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方式获得信息,信息渠道比较窄。高校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少优质的就业指导教材,宣传较少等原因,并不能与学生建立较好的服务联系。相比之下,辅导员反而更容易与学生建立服务联系,利用辅导员管理平台,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水平,给大学生带来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他们积极、健康、有计划的就业,创造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无疑可以提高日常就业服务的工作效率,提高就业水平。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正确择业,顺利就业。
四、结语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上我国毕业生人数增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走访高校,提出高校应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问题来抓。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与办法还在探索和实践中,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是件好事,但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国家重点帮扶及开展义务兵役、鼓励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纳毕业生、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制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来
促进就业。高校更应积极实施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建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机制,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者、大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者、求职技巧的指导者。
【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作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案: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增加的同时,其就业困难已是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1.高校扩招影响
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仍将呈增强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
2.经济过渡时期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特别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
2.缺乏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以便给学生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个人方面
1.择业预期的落差
相当比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因。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旧思维中,跟不上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这种不恰当的自我定位,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2.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是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内因。由于缺乏这两种意识,许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岗位资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3.自我能力的欠缺,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资料表明,一些高级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过研究生。可见,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来会加入“未来的高级技师”这一行列。
二、对策探究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充分发挥政府就业方面的职能外,我们更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1.学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应力求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2.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通过制度建设将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都动员起来,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得到及时全面的收集整理、发布、传播和利用,在信息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供需平衡和供需衔接,并使学生得到职业规划的指导、培训和服务,从而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作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案:
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严峻的情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而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党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解决政策,其中一项就是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基层。虽然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这个工作平台,但是在我们看来能够到基层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升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也可以为当地发展带来活力与生机。本文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剖析
我们通过对大连本地各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务实心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但是整体来说仍然缺乏积极性。
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观念较为薄弱,急需拓宽就业视野。应届毕业生相对在校大学生,对基层就业了解较多,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就业态度更为务实。但是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就业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较窄,87%以上都是通过学校、父母或熟人介绍而被动得知。而且即使是基层就业,还有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希望去到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这点上我们也能看出大学生仍然缺乏积极主动到基层就业的心理。有62%的毕业生把到基层就业作为自己刚刚毕业的一个过渡点,不会把基层就业作为自己长期的就业目标。这就说明了当前的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还是缺乏吸引力的。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
基层的就业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各种福利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而且少有激励、优惠人才的措施,这些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得他们对基层不够热情,另谋他职。基层就业单位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待遇、人才政策、发展空间和工作情况。
2、高等教育导向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于城市化,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城市里才有用武之地,基层可能就会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和就业指导方面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3、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一线和二线城市,虽然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严峻。然而,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珍惜大学时光,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导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从大学生自身归纳影响其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就业观念、情感认同和能力素质。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在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就业这个问题上,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到基层,服务于基层。各级政府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体系。依法加大对用人单位在签订合同,兑现劳动薪资和缴纳“五险一金”的监督和检查。能确保及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基层的配套设施也应大幅度的提高,增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全社会也要唱响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和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模范事迹和先进典型,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进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
2、高等院校方面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大学生是新一代有知识有见解的青年,应当看清目前城市相较于基层人才已饱和,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做到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勇于到基层去奉献我们的力量。而基层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是权宜之计。高校毕业生可以在进入基层后,积极工作,尽快成长,培养更多的能力来为基层服务。高等院校应熟知志愿到基层工作、参与“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情况,以便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即时的信息。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当对基层就业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对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认知和意愿。在高校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高校毕业生志愿投身基层的人数定会有所增长。
3、大学生自身方面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大学生对于就业观念仍然相对陈旧。尽管调查结果显示,在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下,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示可以放弃对高职高薪的追求,对于就业单位的追求也逐渐从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企逐步发展到民营企业,然而他们内心仍然对基层单位有抵触情绪。城市出身的大学生对于下基层后能否再回到城市表示担忧,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成本等;而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对回到家乡工作也不是很热衷,除了自身原因,他们的家人也都期盼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在城市安身立命,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以全面展开。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国家和高校的引导,还需要为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加需要大学生自身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首先应当了解自我并正确为自己定位;同时要相信,在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得到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基层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我们广大有志青年学生去精心雕琢和大胆创造。当基层状况改善的时候,也正是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观念,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并以此为契机响应党和国家到基层去的号召,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抱负。
【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作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案: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初探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根本权益,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因此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出了各方面的原因。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对此也进行了理性思考,得到了一些结论。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1.一些地区,高校盲目扩招,造成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近几年国家决定扩招大学生,无论从眼前解决上大学难和为国家培养足够的急需各类人才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长远目标来看,都是一项极其正确的战略决策。
然而,一项长期而伟大的战略决策的实施是以在认真调研与求证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实际情况为前提的。但是目前一些省份,一些高校仅仅把扩招当成发展地区经济,当成财政收入的一条捷径,不顾大学生质量,盲目扩招,不仅原有专业扩招,还快速上马新学科、新专业。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同时也为社会增加了负担,为社会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
2.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某些认识存在误区。“大学生”这一名词,多少年来一直闪耀着眩目的光芒。大学生在人们眼里一直是“天之骄子”。其主要原因是以前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大学生占有的社会比例很小,并且只要你考上大学,一切都有国家管了,不仅包分配,工作待遇也是不错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一切都变了:“精英教育”变成“普及教育”、“统一分配”变成“自主择业”,这种结果与社会上许多人对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预期产生了很大的落差,就难免使这些人对一些正常现象感到不正常,人为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
3.用人单位的“实用主义人才观”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本科教育从总体上讲是一种未来工程师(经济师等)的教育,即主要是为了毕业后从事教育管理或工程技术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而不是培养应知应会的专业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新工作岗位,一般都有一段较长时间来适应岗位职责知识技能要求的过程,但是,由于他们基础宽厚扎实,一旦熟悉本岗位工作,将如虎添翼,具有一般工作人员无法比拟的发展潜力。他们的工作能力将迅速提高,而许多用人单位不顾这一客观事实,从“实用主义”出发,简单认为大学应届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弱,不愿去培养他们,只想寻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而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与思维方法已经定型,很难再有所发展。用人单位的“实用主义”人才观无论是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还是对本单位实在是一种“双输”的策略。
大学生就业观以及自身素质影响就业,大学生就业观正确与否与其能否就业密切相关
1.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造成就业难。大学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文化,还要求大学生对自身认识的清晰准确,以及对社会环境的不断深入了解。对自身情况的正确认识与对社会形势的准确判断,正是形成正确就业观的两个主要因素。
现在一些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更多的是夸大优点、忽视缺点。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够,对就业前景期望过高。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到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去已成为他们的主要就业目标。
2.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道德修养的缺陷成为就业绊脚石。一些大学生入学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任何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皆不参与,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极为低下。一些学生受某些社会因素影响,不认真学习,只追求自由享乐。更有甚者不加强社会道德修养,考试作弊、欠贷不还,诚信丧失。大学生这些素质的匮乏使用人单位不断慨叹,大学生素质是越来越低了。
大学生“质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科生就业率是一所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一项关键指标,而一所大学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大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1.就业难易与专业有关。能否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或修订教学内容,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表现。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求高等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用人单位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修订专业教学内容。多年不变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是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教学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的具体体现。
2.就业难易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学生综合素质高就容易被用人单位录用,特别是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更是用人单位选择用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学校领导应清醒地认识到,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要狠抓教学质量,当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创建各种就业渠道也很主要。
现在社会各界都认为就业难,其实只能说是在大城市就业难,而基层缺乏大量的人才,全社会各界应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特别是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学校,应该下大力气狠抓教学质量,重视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是帮助学生就业的最有效方法。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