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作文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诗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散文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作文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作文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诗文案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作文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诗文案:

抒情散文通常是抒发一种情感,对于生命的感悟或者是生活的感想。抒情散文主要是以抒情为主,抒发一种情感。小编整理了相关的散文,快来看看吧。
一季秋天,封存了太多的故事。
独自行走于稷下湖畔,湖面平静如洗,夕阳把湖水映成血红,山树陪伴,洋溢着和谐与静谧。就这样,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不料,狂风吹起,一湖萍碎,秋色十分。耳畔又响起了模糊的声音,曾经七零八落的记忆碎片,又被七零八落地吹起,在湖中央凝聚。
我把目光投向湖的中央,想找回记忆中秋天的样子,谁料那黄叶簌簌飘落,覆盖了湖面,直到那些回忆由看不清变为看不见。我不甘心,想极力看清那模糊的东西。于是,我捡起一颗冰凉的石子,向着湖中央投去,只听“咚”的一声,本以为会打破树叶的包围,却只见湖水微微荡漾,泛起波纹。我欣喜地望去,带着孩童般的眼睛,看到了秋叶迅速收拢、回合,再次把湖水掩盖。我明白,这样无济于事。
于是,我在心中默默祈祷,再来一场秋风吧,请你把黄叶暂时吹动。给我七秒钟的时间,不是去做一条鱼,而是用这七秒钟来看一眼湖中央的记忆球。一眼,真的,一眼就足够。秋风听到了我的心声,再次吹起,吹得肆无忌惮。叶子移动了,我欣喜地望着,却重足而立。只是偷偷地瞥了一眼,看到了,真的看到了,此时此刻,我心却平静如水。有人说,那些随秋风逝去的往事才能成为故事,那么从此刻起,我也会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一阵秋风,一枕菊香,伴我成长真庆幸自己能有一段可以咀嚼的记忆,虽然它在童年时就戛然而止。故乡的秋天少不了的是漫山的黄野菊,秋风萧瑟,野菊飘香。当菊瓣和指尖相遇,会有一种后知后觉的释然。那时的菊花丛,就是孩子的天堂。而秋风和野菊又是一对最合拍的搭档,所以秋风也成为小小的我们急切的盼望。“最是秋风捎音至,漫山枫叶遍地红”,在这里我却想把它改为“最盼秋风今日至,风吹菊涌嬉孩童”。现在想起,秋天的孩子,是无比快乐的。而如今,菊花丛不见了,秋风也吹得绵弱无力。因为那些盼望秋风的人,也走了,只希望有份记忆定格在那一片野菊丛里,静静地安放,如果要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一场秋雨,一别经年,无人问津是啊,一场秋雨,会把世界冲刷得喧嚣而明亮。但也没有什么比一场雨落在秋天更加冰冷,没有什么比那些人走在秋雨里更加安静。记不记得曾经一群傻子打破了这种说法,他们在一场瓢泼大雨中肆无忌惮地奔跑,恰巧是一个秋天,雨水冰凉。而且这场秋雨突如其来,他们从教室跑过操场,转过餐厅,最后跑遍了整个学校。秋雨中,那一段回去的路好长好长,那群人却不在乎这场大雨,而是融入其中,静静地享受这份意外的惊喜。然而仓促的他们忘记了脚下,一串串脚印深深地烙在母校,想要镌刻成永恒,这场雨却没有答应,愈下愈猛冲刷了这段惊心动魄的记忆。这一场秋雨,下得快乐而幸福,如同山涧澄澈的小溪,在风中,在雨里,也在他们心中汩汩流过。匆匆地他们最后也来不及驻足回望,但是这最后一场秋雨,见证了他们曾经来过,在秋天。
一叶知秋,一片落红,落地春泥当稷下湖旁的树叶落了一地,吹着吹着就飞了,飞着飞着就散了,飘进了湖水中,荡漾进我的记忆里,再一次涌起。和故乡的秋风是不同的,故乡的秋风没有那么强烈,它不会带走太多的黄叶,只是偶尔会拂起一两片,缓缓飘起然后慢慢落下,原来故乡的秋风,如此矜持。只是现在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原来是真真切切地成为了一种虚无,看不见,也摸不到。许许多多的经历,最终都会像这故乡的秋叶,给人带来些许感动后,会默默沉入泥土,尘封一段古老的故事,却不会惊动清寂的光阴。
故乡的秋风秋雨秋叶,故乡的你们是否还在羊肠路旁停歇?你们看到的那片浅蓝色的天空,我也在观望,只是略有不同。曾经我们各自走过小扇轻摇的时光,在秋天的童话里相遇,或是重逢。我们扛起锄头迎着秋风在秋雨里奔跑,偶遇了遍地的落叶,一个孩子心疼地把它们捡起,一片一片地贴于树枝,天真地告诉我们它们会再次变为绿色,永远不会落下。我们点头,懵懵懂懂,带着渴望的眼神从它们面前走过,远处传来孩子的嬉闹声,身后,秋雨伴着黄叶,悄然飘落……慢慢张开手心,时光的痕迹写满手心的刻纹,那些随秋风逝去的往事成为了故事。而此时此刻的我愿躺在故乡涌动的花香里,做一场没有期限的梦,在梦中,一群天真的孩子,在秋风吹动的菊花丛里,和我做着同样的梦……又是一年萧瑟起,窗外正飘落着一场秋雨,凉意正浓,思念之情也随之四起。曾经自己最熟悉的故乡如今变成了遥望的远方,就连故乡的秋色在记忆里都变成了一副陌生的模样。
“老林头”不是一个品牌,也不是一个姓林的老头,它是某村的一个屋场,这屋场中卓姓人氏居多,村庄也便叫“卓祠”。老林头在其所属村中位居中部,从东南到西北:汤屋、方家陈屋、长咀、油坊、文屋、张家小屋、尚家畈、徐家新屋、徐家老屋、舒屋、方家老屋,这些村落与之环绕而居。村里的小学便也建在老林头,且与村庄同名。
能一口气一个不落地数出这些村落的名字,以前我做不到,就像突然从汤屋或者徐家新屋来了一位熟悉又不熟悉的阿伯或者阿姨一时半会总也叫不出名子来。现在,把每个村落的名字记在心里,就像记住了乡亲一样———红旮冲的林尖上有一条路分了岔,左边靠水塘的那一条可去方家陈屋和油坊,右边是到长咀的路;渺洼的杂粮地边有尚家畈的一方水塘,水塘的下边是张家小屋的农田;徐家龙的田埂上有一口舒屋塘,塘里有一头老林头的牛;徐家新屋的大姨在村口喊着午饭已经做好了,父亲说、我把这一担送到嘛旮塘回来就去;秋收之后、舒屋的老刘见到了汤屋的老张,说幸好买了你家的稻种才赶上了这年成……
阡陌穿林至田到地,流水含情带音生韵。土地就是土地,土地也只是土地。姓氏只在心中,若有若无、可有可无,土地也一样。
尚家畈金氏的女儿嫁给了老林头卓氏的儿子生了儿女,女儿长大后嫁给了汤屋张氏的儿子做了媳妇,儿子长大后娶了方家陈屋的方氏为妻……
姻缘,或者更远、又或者更近?比曾祖父母更近,比我们又更远。
还有东边冲、杨家包、前头林、火烧地、檀树丘……这些能叫出名来的名字,直接关乎林、地或者水塘,它们大都从我母亲的嘴里被叫出来过,所以我记住了它们的名字,在心里,就像一个个的人一样。
现在的村庄依然还在原来所在的地方,就像我母亲一样依然还活着。原来的村庄却不在现在的地方,就像我父亲一样已经被坟墓掩埋。
能改变的、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的,比如这村庄的名字早就不被叫“卓祠”了。名字是不是已经被掩埋了呢?虽然在那些知道它们名字的人心中还活着。
就像村里的小学一样,还在,却没有学生。已经被我小学时的一个同学租用成了小型服装加工厂。在陌生人的眼中,或者它就只是一个服装厂,因为他们看不见它的从前———
我是八岁才进小学的,那时没有学前班、入学年龄要求是七岁。七岁那年秋天入学报名时我还未满七周岁,我是冬日出生的,于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老林头的时光便可又多出约莫一年。
我开始读一年级时,学校还在祠堂里,差不多过了一个学期或一年———约莫二十四五年前,学校就搬到我家门口的大队部里来了。
祠堂仍在。马头墙上雕龙画凤的痕迹依稀可寻,当年教室的布局虽看不见却能留在我的记忆中———只因我曾经见过。
记忆仿佛就那年代室内头顶上“方块天空”中落下的雨滴一样,室内光线里的人和事物在黄昏或者雨天的时候可能是阴暗的,惟有头顶那一方形的块状天空却可以是永远明亮的。
大队部的房屋结构较为简单,青砖砌墙、梁上带瓦、两端侧门相对守望走廊、五六根砖砌的方形柱子自下而上鼎立相助每一架舵梁,两排房子相对并排,相距十来米。是队里开会、储存谷物或者用来关耕牛用的房子。母亲现在仍然会说到一些让我陌生的词,比如开工、工分……还说到又一次集体打牙祭、称了多少肉,多少人,山芋粉肉汤,说我吃完后就转动着碗将它扑在脸上舔了再舔。好不寒碜!每次母亲这样说,差不多眼泪都可能要迸出。
我庆幸我对大队部没有太多的记忆,也无法记忆———那个蛮荒的岁月。
我上小学的时候,大队部里各年级的女生或者两三人或者一二人。后来,我发现女孩都是夜里到“大队部”来读书。在“夜校”里读“夜书”。我姐就是夜里才来读书的,那时我姐也才十一二岁,都说她五岁就能看牛,这让我相信又不敢相信。读了夜校后,姐姐就去学了做裁缝的手艺,早出晚归学裁剪,师傅都夸姐姐聪明,能写会记。五年级的桂云也学裁缝去了,后来她一直未嫁。好像很快姐姐就能独立胜任裁缝这门手艺了,买了缝纫机,还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看牛的活有意无意便也会落到我的头上来,父亲对牛温饱的关心常常要胜过对我们学习的关心。常常一大清早就被父亲唤醒赶拉着牛到老林头的田埂、河堤、林丛、或水塘边上去了,太阳越升越高、露珠快要从草叶上被风摆落的时候,父亲却常常还是说牛吃的不够饱———所以,我相信姐姐五岁真的就学会了看牛。
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村里忽然传出有“台湾佬”回来探亲了,说是某某年到台湾去的,回来的时候还是靠找寻到自己小时亲手栽下的一棵树才得以找到亲人的。那是一颗香樟,粗老而又强盛,记得小时候出麻疹、母亲还从那树上砍削过树皮回来给我治病。莫名羡慕的同时也想在这老林头亲手栽一棵树,然后再逃离,至少不再会被父亲逼着看牛了。
姐姐出嫁了,带过一批又一批徒弟、经营着自己的店面。哥哥结婚了,在外面也闯荡了有些年。我也成家了,也回到老林头教了几年书,又离开了……
香樟树不见了,“台湾佬”也少有再回来,十几年前一幢崭新的教学楼出现了同时以墙围之,十几年后也就是现在,“大队部”成了临时的服装厂……
能改变的一切都片刻不停地在发生着改变。不能改变的一切终归还是无法改变,像记忆和记忆里的心灵一样。
老林头是有性格的,正如那里的春天,绿总是特别的爽朗;雅致的蝉声也总会招来稻草人的笑脸;夏雨之后的石子路总也透亮澄明。———或许只因仍然还没有遇见比老林头更让我钟情的风景?
老林头名下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新生,也无时无刻不在死亡,青春和爱情也只和那些村落、田地或者水塘的名字一样,只能成为这个村落曾经名下的一段光,一段正在被时间掩埋和遗忘的光。
宁愿将青春和爱情在这里掩埋,这样的坚守更是一道光,一道勇敢的光……
想起五妹,想起桂云……突然觉得故乡就是一朵不愿出嫁的云?
我的记忆已经成了这样的一朵云,母亲也已经成了那里的天空。
在母亲的天空里,我也甘愿就做一朵不愿出嫁的云。
秋来了,带走了春的朝气,退去了夏的炎热,一阵秋风,一场秋雨,一丝凉意!
秋天一直是文人笔下的愁绪,秋风乍起,落叶飘飞,枯叶满地,带来一片萧瑟之景,也难怪文人墨客们写下一片枯黄成殇。
其实秋天也新美如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高粱红了,稻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饱满了,玉米笑了,……,果园里,苹果红了,葡萄熟了,桔子黄了!诱人的水果向人们招手欢畅,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秋天之歌,一片收获,一季欢畅。。。
秋天是静谧幻想的时光! 中秋之夜,一轮浩月,明镜高挂,柔静如水,洒下如水月华,引人遐想。。。看月升月落,嫦娥隐现,婀娜多姿,轻歌曼舞,笛声悠扬,不知天上宫阙,美轮美焕矣!令人神往。。。
秋天枫叶飘红景如画! 秋天里,那火红的枫叶分外妖娆。登高望远,山山秋色,树树秋枫。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你会感受到枫叶飘红的生动画面。秋高气爽,阳光抛洒,映射枫叶,一片金色红霞,好一幅金秋如画!秋风吹过,枫叶纷纷飘下,漫天飞舞,留下地上一片金黄!秋风呢喃,一阵清新,顿感惬意,舒畅!
我爱秋天,爱秋的收获,!爱秋的静谧!爱秋的枫叶飘红的景象!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作文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诗文案:

如果说故乡是生命的摇篮,那么,童年与故乡是不可分割的词。
我童年的故乡是一个老式的宅子,宅子被大宅沟四面围住,进出宅子必要经过宅门。
小时候的夏日,天要比现在还要热。中午时分,“知了”躲在宅沟沿中的杨柳树上拼命地叫,我和小伙伴们约定出去捕“知了”。
捕“知了”有二种方法。
一种叫粘“知了”,弄一把小麦放嘴里嚼得粉粉碎,然后吐出来,在手里捏成面团,再用水轻轻汰掉面团上松散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叫面筋,面筋很有粘劲,然后用面筋裹在长竹梢上,看到“知了”就悄悄地将竹梢伸过去,粘住了“知了”就赶紧抽回竹杆捉“知了”,但这个方法不如扣“知了”来得好。
扣“知了”拿出一根粗约四毫米的铅丝,先将铅丝掰成碗口大的圆圈,然后再把铅丝圈牢牢梆在长竹梢上,再将透明的塑料袋的口缝在铅丝圈上。这是最理想的扣“知了”工具,几乎一扣一个准,为什么?主要是透明的塑料袋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让“知了”失明。
还有一桩开心事,就是在宅沟里采紫菱角。
家的后面就是水桥,从家里拖一只洗澡用的大木盆,从水桥上把木盆缓缓放入宅沟里,宅沟里满沟都是紫菱的叶子,老辈人说,这菱角叶子只要听到惊雷会一叶中一下子长出七叶来。想想也是,不然不久前还稀稀落落的几枝藤叶,一场雷雨后竟铺满了一沟。
将大木盆放到水里,然后人慢慢站到木盆里,用竹棍拨开菱角叶,再捞附近的菱藤翻过来,菱藤下面总会有好几只菱角。成熟了的菱角很硬,摘下来煮熟了吃,真是一种美味。嫩菱角剥开来,那白色的棱肉放嘴里一嚼,嫩嫩的,有点甜,稍微有点涩。那种独特的味道,至今都让我怀念。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公社在宅子大场心上放电影了。太阳还在天上,宅子的大场心上就支好了幕布,小朋友们坐在太阳底下一步也不敢挪,生怕别人会占了自己的位置。我家很得益,家门正对着那块大屏幕,但小孩的心性使然,我仍然也会端张小木凳坐在太阳底下,总觉得这才像看了电影的样子。那时看过的一部部电影,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作文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诗文案:

我曾踱步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看桥下滔滔江水向东流逝和桥上车水马龙,听江中游轮的汽笛与桥上车辆驰过的鸣声交替奏响。我曾留恋于赵州桥的巧夺天工,沉醉于桥下的流水潺潺,悠闲自若地看着桥上人来人往。然而,“仍怜故乡‘桥’”又是一种何样的情思?如果,故乡的水如江南水乡般的幽清、淡雅,故乡的桥就会牢牢地握紧两岸的土地,联系着欲见不能的你和我,听着月色撩人时分思乡人的恬静心曲。尽管,故乡的水流湍急,猛浪若奔,对岸的你我遥望不及。可是,故乡的桥却悄过急流,跨过阔岸,用坚韧的臂膀,筑出一条宽广的大道。

也许岁月的风霜会将所有的桥吞噬,也许每一道滔天巨浪欲将其击溃,然而故乡的桥永远不会倒塌。它用顽强的信念执着地托起了思乡人的归乡路。

悠悠浮云有雨滴将其与土地联系。摇摇欲落的枯叶终有一日要归根,飞倦的鸟儿用翅膀乘着风回到温暖的巢。莘莘游子因为故乡的桥,而永不觉孤独无靠。“累了吧!就在我背上休息一下吧!还要启程吗?那让我来送你一程。”故乡的桥总是哼唱着《游子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诉说着这句话。无论游子浪迹在天涯,或是海角,归乡的脚步因故乡的桥永不间歇。“归来吧!归来吧!”听见故乡的桥在召唤吗?无论何时,只要思乡的情思稍稍惹起,故乡的桥就会浮现在眼前,也许,我们离故乡的桥越来越远。可是,思乡的情思越来越浓,并应着岁月的歌谣,谱成了一首首叩人心扉的诗句。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故乡的桥也会无限地向远方伸延,永远、永远。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作文 有关于故乡的散文诗文案:

太阳落山了,故乡的夜很安静,没有城市的喧哗,故乡的月皓白如水。突然想起童年日日走过的山山水水。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踏着月光,来到江边,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此时江边的渡口孤独又有点幽默感。开阔的江面,一舟急流而下,在急速漂流的波涛中一起一伏,两排木浆搏斗汹涌,像鹰击长空。于是,我想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魄,会激发华夏儿女多少瑰丽的灵魂啊!
划舟西下,追波涛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不免有些英雄气概。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波涛汹涌,此处所谓“万丈深潭。”众多支流相汇于此。夜雾迷蒙,波涛汹涌,在风的助力下,众支流欢腾拥抱,激起一簇簇水柱,仿佛要支起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气魄。
此季遇逢“枯水季节”,纵然此处所谓“万丈深潭”,此时也会露出一座座黑色礁石,迷雾阴森,我从船身荡漾中感到波涛敲击礁石的翻滚沸腾。想要穿过礁石走向黎明吗?那就必须从惊涛骇浪之中寻找一条破浪穿礁前进的途径,这才是豪迈的生活啊!
抬头望处,舟已穿山,这是一条穿山的支流。舟随山势左一湾,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山水画。随波而下,船已到另一渡口,此渡口嵌在深山之中,给山增添了几分幽默感。
蹬上渡口,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而上,尽管已是深夜,山上月光依旧皓白,弥漫着淡淡的雾,就连空气也清新得充满绿意,此时没有了“巫山巫峡气萧森”之感,而是苏东坡所谓的“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了。沿途东上,山菊在风中颔首微笑,满眼葱郁。长满苔藓的石梯卧在山崖石壁之上,直逼云霄,宛如巨龙卧山。拾级而上,来到台楼。周围突兀挺拔的山峰尽收眼底,诸山群峰在浅灰色天空的映衬下,渺渺茫茫,我犹如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之中。我想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代,假如仙人在此,定会“把酒言欢”、“对月当歌”一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地独享个人的空间。
突然耳边传来“滴水穿石”般的弦音,打破了山的静谧。嗅着风夹的土腥味,寻音访源,来到新的世界,这里有着白居易所描写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景。在这迷人的世界里竟然还有另一番神秘—荷塘。这荷塘嵌在深山之中,在月光的映衬下,荣誉着东方明珠之称。
走近荷塘,一看,好一幅“碧荷出水”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拱座大桥,桥下弥望的是田田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吹过,叶子更有风致了。有的在风中袅娜起舞,像刚出浴的姑娘,多姿多彩;有的害羞的打着花朵儿,像出嫁的姑娘。
迎着微风,踏着月光,独上桥梁,放眼了望。荷塘四面八方,远远近近,满眼葱郁。高高低低,葱葱翠翠的花草将荷塘重重装饰,只漏一段空隙,像是特意为月光而留下。轻轻摘下一片荷叶,叶上的水珠因负荷而滚下,滴入荷塘,发出穿石之音,这更是弦音之迷了。突然想起桥的神秘,听上辈说,此桥至今有些年龄了,当时是为妖童缓女采莲而拱。由此可见当时采莲的人不用说多,还有看采莲的人。梁元帝《采莲赋》里说的好:
于是妖童缓女,荡舟心许;……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矣,畏倾船剑裾。
正因当时嬉游光景多为妖童缓女,因此,此桥命名为“鸳鸯桥”。传说,妖童缓女携手于此桥,并为对方戴上红荷花,将会“白头到老”。这真是有趣之事,可惜我们早已无福于享,这些已被现代红尘封沉。
弥望荷塘,荷花起起伏伏,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荷花也算“过人头”了。想着,风带着雨雾吹来,猛打过冷战,这是天快亮了的早兆,于是,返回了。
依依故乡山水情散文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故乡的散文》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有关于故乡的散文》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