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导学案作文 语文导学案电子课本文案

2019-03-08 四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导学案作文 语文导学案电子课本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导学案作文  语文导学案电子课本文案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导学案作文 语文导学案电子课本文案: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1.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2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悟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湖》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理解诗中重点词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具准备教学流程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一.课前导习。1、自读诗词,读准字音,熟读诗文。2、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景,理解词句,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3、把诗句补充完整众鸟高飞尽,。相看两不厌,。遥望洞庭,白银盘里。4、我想提出问题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二、课堂研习1、导入,板书课题。2、检查导习1、2、3、4。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①轮读诗词,相互正音,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②相互说说对诗词的理解;③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4、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之妙。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感受江南的自然美。三、当堂训练。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比喻B、拟人C、反问D、对比a、能不忆江南?()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意:3、我还积累了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四、板书鸟飞云去→诗人寂寞独坐敬亭山寄托山水怀才不遇→惜惜相怜湖月辉映风平浪静望洞庭湖景色迷人山水一体色调淡雅赞美江南江南风景如画忆江南江南美景令人难以忘记再赞能不忆江南?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2.桂林山水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2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耍、无暇、波澜壮阔”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能试着仿写。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具准备教学流程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一、课前导习。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并拼读。2、记记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熟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及不理解的地方。4、看拼音,写词语wúxiápāndēngtàishānluòtuo()()()()Píngzhàngbōlánzhuàngkuòfēngluánxióngwěi()()()5、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二、课堂研习1、激情导入,板书课题。2、检查导习2、3、4、5。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①桂林山水是什么样子?你想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②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4、汇报交流:静、清、绿。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写法。5、让生试着用先感叹再描述的句式,说说漓江水的其它特点。6、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情朗读,感悟写法,想象仿写。7、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8、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其余同学闭眼想象这幅画卷描绘的景象,教师适时点拨,小结全文,升华主题。9、感情朗读、引导背诵全文,深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三、当堂训练。1、把词语补充完整。波()壮阔水平如()峰()雄伟()地而起危峰()立奇峰罗()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漓江的水有、、的特点;桂林的山有、、的特点,所以人们称桂林山水。3、请仿照例句为你熟悉的景色写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四、板书总起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漓江水静、清、绿山水分述桂林山奇、秀、险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2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2、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领悟按游览顺序来叙述的写作方法,感受大自然的壮观。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内的景象,积累优美词句。教学重难点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2、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具准备教学流程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一.课前导习。1、读课文,自学文中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词义)。2、文章主要介绍了。是按顺序介绍的。3、看拼音,写词语zhètóngcùnóng()江油()一()()淡túnjùécāshāowēi()部依()()角()伤()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二、课堂研习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2、检查导习1、2、3。3、自读课文,体会特点、感悟写法。①迅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词或自己的话概括每一处景物的特点;②你喜欢哪一处景物,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一处的景物特点写具体的。4、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作者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及他当时的心情。5、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点拨。6、精彩复述,升华情感。让生准备两分钟,练习复述最喜欢的部分,以导游的身份讲述。7、总结全文: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从内容、写法、情感上谈。)三、当堂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即使()孔隙()一簇()走了一转()变换调子()盘曲()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鲜艳的()宽敞的()窄小的()蜿蜒的()昏暗的()漆黑的()3、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b、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四、板书记游址——浙江金华金沿途——山、花、树、溪流,一片明艳华外洞——很宽很大,仿佛大会堂大自然的孔隙——两人并排而卧,窄小难行的壮丽双内洞——黄龙、青龙、石钟乳、石笋值得观赏奇观龙出洞——乘船洞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4七月的天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具准备教学流程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一.课前导习。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我有疑问:。二、课堂研习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2、检查导习1、2、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重点句段加深理解。3、小组合作。迅速浏览课文,画出方位变化的句子,思考:作者在景物顺序的安排及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汇报交流。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5、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背诵,并摘抄下来。6、师生小结。三、当堂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饮马溪(yìnyǐn)重重叠叠(chóngzhòng)矫健(jiāojiǎo)山涧(jiànjiān)2、照例子,写词语。白皑皑斑斑点点巨大的雪峰3、小练笔文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天山的景物特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也选择一处你喜爱的景物,仿照作者的写法也来写写它的特点。四、板书4七月的天山天山的水七月骑马游天山天山的树七月的天山天山的花胜过春天的花园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5.中彩那天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2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湛、器重、闷闷不乐”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相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教学重难点体会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具准备教学流程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一.课前导习。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文中事情的起因是:,经过:,结果:。3、我有疑问:。二、课堂研习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2、检查导习1、2、3。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细读课文并思考:①这位父亲中彩后神情严肃的原因是什么?②“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问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③、父亲最后拨电话给库伯,让他把车子开走,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4、小组内讨论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归纳。5、自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处理“这件事”的词句,“我”在这件事中,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对此有什么看法?6、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7、指名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其余同学思考:有什么联系?8、教师适当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最深的段落。9、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10、小结全文,升华情感。三、当堂训练。1、快乐拼写Jīngzhànqìzhòngshǔyúwéichí()()()()dàodéjiéjūcáifùjiàshǐ()()()()2、比一比,再组词维()财()货()难()材()贷()赠()驶()捎()增()使()稍()3、选词填空有趣兴趣趣味a、这是一道()数学题。b、今天的课真是()呀!c、我对象棋非常感()。四、板书5.中彩那天家庭拮据时,母亲安慰:信用=财富成年后,深刻体少年时中彩后,父亲将奔驰汽车会父母的教导归还库伯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6万年牢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理解常用词语。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父亲真诚为人、做事的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有条理的表述方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具准备教学流程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一.课前导习。1、独立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拼读文中生字、新词。2、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画出重点词句。3、读了课文我的体会是:。二、课堂研习1、激情导入,板书课题。2、检查导习1、2、3。(让生充分交流自学成果,教师扮演好衔接、引导角色)3、小组合作学习细读课文后讨论:课文中几次提到“万年牢”,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指什么?课文的题目为“万年牢”,说说作者这样命题的意义。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4、学生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深入体会。5、总结全文,提升认识。①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②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大字号老板的生意经的看法。(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三、当堂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一生受()益为()人晾()干师傅()走街串巷()耽()误均()匀邀()请2、给多注音字注音并组词()()闷()削()3、我想积累文中的两个句子四、板书6万年牢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做人要做蘸得好的糖葫芦叫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7.尊严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2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尊严、狼吞虎咽”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物的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的形象。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的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具准备教学流程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一.课前导习。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拼读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全文共有()个自然段,请用\/\/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了:。第二部分讲了:。第三部分讲了:。二、课堂研习1、激情导入,板书课题。2、检查导习1、2。3、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逃难人的句子,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谈谈感受。4、默读第二部分,画出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反复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出哈默有尊严的。5、指名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6、再读第二部分,小组交流:从哪些句子可看出杰克逊也是一个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7、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8、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体会人格尊严。9、过度语:哈默没有被镇长看错,正是他的这种自重、自强的人格,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0、齐读最后一部分,升华情感。11、结合板书,练习复述,提升认识。三、当堂训练。1、快乐拼写。Zūnyánshànliángkuǎndàilìwài()()()()píbèibùkānhóujiégǔshòurúchái()()()2写出形近字并组词。沃()呈()杰()()()()3、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例:狼吞虎咽4、根据意思写成语a、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b、形容人的身体非常瘦弱。()c、疲劳得不能忍受了。()四、板书7.尊严二十多年前:哈默用言行维护了自尊尊严个人尊严自重二十多年后:哈默成为石油大王自爱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8将心比心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具准备教学流程预习准备——合作交流——当堂训练一.课前导习。1、独立阅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经历了哪些令他感到温暖与幸福的事?3、我有几个疑问想和大家讨论:。二、课堂研习1、激情导入,板书课题。2、检查导习1、2、3。3、默读课文,将自己受感动的句子画出来,说说你的感受。4、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段,加深理解。5、小组讨论:①如果你是那位阿姨,你会怎么做?②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针扎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如果不会,又将会是怎样的结果?③说说你对“将心比心”的理解。6、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7、齐读、同桌互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8、总结提升①学完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说些什么吗?②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写作知识?三、当堂训练。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地说()地说()地说()地说()地说()地说2、多音字组词zhā()jīn()扎zhá()禁jìn()3、你一定也遇到或听说过“将心比心”的故事,快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一下吧。四、板书8将心比心阿姨奶奶将心比心母亲护士将心比心人人将心比心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9.自然之道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1、了解事情经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2、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学法指导自由朗读,自主预习。学具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课前导习1、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认识生字,查字词典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若无其事、争先恐后、鱼贯而出、响彻云霄、踌躇不前、愚不可及、气喘吁吁企图、颓丧”等词语。3、给自然段标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本文主要讲述了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的道理。二.课堂研习1、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2、愚不可及的做法及原因是什么?3、你知道幼龟入海的规律了吗?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4、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5、我能说出用上带点词语好在哪里,并把这几个句子抄下来。6、说说本课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三.当堂训练1、用“如果……就……”写一句话。2、缩句: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3、给形近字组词。幻()滩()拦()彻()幼()难()栏()切()4、用分点的方法写出读后感。(1)。(2)。(3)。四.板书9.自然之道问论“道”悟行教师复备(学生生成)教师复备(学生生成)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可以采用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2、树立环保的观念。学法指导浏览、默读、朗读、思考。学具准备生词卡片教学流程一.课前导习1、自主学习生字词。2、初读课文,提出问题。(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怎样治理黄河?二.课堂研习。1、小组合作交流问题。2、汇报。(1)、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梳理出脉络:(2)A组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摇篮?(3)B组解说黄河今天的表现。(4)C组说一说黄河成为忧患的原因。(5)D组说说治理黄河的方案。课堂小结:说说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三、当堂训练1、说说带点的字与括号里的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江淮(准)叫苦不迭(选)开垦(恳)放牧(收)2、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怎样做,请写下来。四、板书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复备(学生生成)教师复备(学生生成)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题11.蝙蝠和雷达课型新授课执教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春鸽审核年级四年级课时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领会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2、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工作原因之间的奥秘。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具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课前导习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生词,认真拼读。(2)朗读全文,理清层次,弄清文章哪些段落介绍了蝙蝠和雷达的内容。2、在文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二、课堂研习1、逐段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2、理清文章脉络,用∥给课文分段。3、认真默读第4、5自然段,填写下表三次试验的做法、结果和结论。试验顺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4、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三、当堂训练
1、在本节课中科学家从蝙蝠在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让飞机也可以在夜间飞行,科学家真是了不起,我将来要当一名,发明(分组展示)。
2、学完课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吗?
因为蝙蝠,所以科学家模仿,发明了,使得。
四、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教师复备(学生生成)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导学案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导学案作文 语文导学案电子课本文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七.课后记: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课后记: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课后记: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小黑板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小黑板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小黑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课后记: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七.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后记: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八.教学后记:
语言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去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挂图教室打开网页介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
3、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了这一天的事情?
2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3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二、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用“———”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小组讨论汇报。
三、学生读3——8自然段
1、指名读。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2、想象: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3、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四、学习第十自然段
齐读。理解含义: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五、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后记:
6万年牢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找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a)闷(men)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1)为什么叫万年牢?
(2)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
(3)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万年牢指什么?
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1)什么是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2)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3)第三处万年牢指什么?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3、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能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五、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六.教学后记:
7、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导学案作文 语文导学案电子课本文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1观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黄冈》第一课
3、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潮来时(远)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声)
(天下奇观)(近)一条白线一堵水墙白浪翻滚(形)
潮来后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课后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沛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形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深入研究,品味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四、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六、布置作业
1、《黄冈》第2课
2、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3、同步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置青藏高原上与珠峰相邻
形状马蹄形拐弯狭长的深谷壮丽奇特
奇异景观千姿百态(水)世界关注
神来之笔(山)
多样化(生物)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五、布置作业
1、抄第三课生字组三词
2、《黄冈》第3课
3、背诵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在课堂一开始,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沛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火烧云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4课
2、同步课外阅读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4火烧云
颜色多、变化快
形状变化快
【教后反思】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板书上。学生通过看黑板的板书很快就对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我感觉老师总是牵着学生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来读。例如《火烧云的形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业
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2、《黄冈》第5课
3、背诵第5课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西村庐山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导学案作文 语文导学案电子课本文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案
1观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l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深入研究,晶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3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4火烧云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第一单元考试
(一课时)
试卷讲评
(一课时)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