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语文能力测试题作文 语文能力测试题库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语文能力测试题作文 语文能力测试题库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语文能力测试题作文  语文能力测试题库文案

语文能力测试题作文 语文能力测试题库文案:

六年级语文能力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按要求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0%)
1、汉字的演变过程是()
A、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B、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出自于()。
A、东林书院B、岳麓书院C、石鼓书院D、白鹿书院
3、下面不是词牌名的一个是()。
A、菩萨蛮B、卜算子C、忆江南D、长歌行
4、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竹子——有节、谦虚B.牡丹——默默奉献
C.松树——生命力强D.荷花——洁身自好
5、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每年的()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简称为“世界读书日”。
A、4月23日B、4月22日C、4月24日D、4月25日
6、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那么肖邦被称为()。
A、钢琴诗人B、乐圣C、交响乐之父D、圆舞曲之父
7.依照一定的规律,选出下面所排的顺序错乱的一项。()
A.上海中国东亚亚洲B.植物树果树梨树
C.屈原李白陆游林则徐D.宇宙星空地球海洋
8、下列句子中使用问号有错误的一句是()。
A、延安的革命传统结出了丰硕之果,有谁不万分欣喜呢?
B、只有古柏知道这昔日的野岭荒山、恶水险川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繁华世界?
C、我们的饺子是亲手包的,亲手煮的,怎能不是最好吃呢?
D、与文天祥、卓别林、诺贝尔相比,一个青年人才瑕瑜互见,就不至于大惊小怪了吧?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A、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B、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C、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D、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_____。
A、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琳琅满目
10、“有志周行天下,无志寸步难行”这一句话出自于哪一部著作?()
A、《古今贤文》B、《论语》C、《孟子》D、《庄子》
1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诗出自于哪位诗人的笔下?()
A、李白B、贺知章C、杜牧D、朱熹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A、汉朝名将霍去病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D、三国名将赵云
13、被誉为“东方之珠”的是下列哪座城市?()
A、上海B、南京C、香港D、澳门
14、下面四首古诗中,有描写色彩句子的是()。
A、《山行》B、《早发白帝城》
C、《题西林壁》D、《宿新市徐公店》
15、下列几组词,都是表示动作的,涉及到人体的“手、足、头、口、目”五个部位。只有一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列出了五个部位的动作,它是()组。
A、握住咬紧握注视踢开B、跺脚鼓掌盯哈气举首
C、凝视跨抓瞟吐D、摇头瞅摁瞪蹲下
16、汽车对运输,正如渔网对()。
A、编织B、江河C、捕鱼D、劳动
17、《讳疾忌医》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
A、齐威王B、于谦C、蔡桓公D、赵高
18、下面中国城市的名称错误的是()。
A、成都(蓉城)B、洛阳(牡丹)
C、济南(花城)D、抚顺(媒城)
19、醉翁亭是我国的四大名亭之一,请问它在()。
A、湖南岳阳B、湖北武汉C、江西长沙D、江西南昌
20、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请问另外两位是()
A、欧·亨利马克·吐温B、欧·亨利鲁迅
C、契科夫荷马D、欧·亨利契科夫
二、按要求填空。
1、按要求写成语。(6%)
(1)写出带“海”的成语3个。
(2)写出描写“雨”的成语3个。
2、暗渡陈仓、借刀杀人都是三十六计中著名的计谋,你还知道
、、、
也是三十六计之一。(请写出四个)(4%)
3、按要求写古诗。(8%)
(1)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可以引用“”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2)六年的学习生活,老师对我们倾注了满腔的热血,你由此想到了“”这句话,以此表达你对老师的热爱和赞美。
(3)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所包含的道理。
(4)如果有人用“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的古语来说服你,你可以借用你学过的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两句很有名的诗句来反驳他这两句诗是“”。
4、请将下面的空格填完整。(6%)
物以类聚,不经一事,
,无本之木,成事在天
精艺求精,不气不愁,
5、北宋文坛四大家是王安石、、、。(3%)
6、姓氏“皇甫”的“甫”应读,“尉迟”的“尉”应读。
7、猜季节。(4%)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约法三章”一词来源于,“宝刀未老”一词来源于。(请填写我国古代的著作)(2%)
9、连线题。(6%)
南朝三百八十寺,西湖歌舞几时休?
泉眼无声惜细流,人迹板桥霜。
山外青山楼外楼,多少楼台烟雨中。
鸡声茅台店,大雪满弓刀。
欲将轻骑逐,复照青苔上。
返景入深林,树阴照水爱晴柔。
三、阅读。(22%)
风雨中的三轮车
袭而来的夏日风呜呜地叫着,时而紧帖地面,将街头的纸屑高高扬起,时而窜上天空,将一朵朵黑羊般的云絮赶到一块儿。于是,天色迅疾阴沉下来。顷刻间,qīngpéndàyǔ()从天而降。急雨如箭,行人躲在屋檐下,仰望着墨泼的天空。就在这时,“叮铃铃……”驶来一辆棕色的三轮车,它像惊涛骇浪中【飘荡漂荡】而来的小船。
“上车……每位两元。”三轮车工人迎着风雨【呼叫呼喊】。
困在雨中的行人zhēngxiānkǒnghòu()地登上车。棕色的三轮车在风雨中唱着欢乐的歌。
“叮铃铃……”这位年轻的三轮车工人,蹬着车,绕城一圈后就要返航了。
霎时,他仿佛忆起大街拐处,还有三双yōuyù()的黑眼睛。他们蜷缩在屋檐下,小小的单衣早已被雨水溅湿,只有紧楼在怀里的小书包还没沾上一滴水。
“掉头!”年轻的三轮车工人在风雨中yīwúfǎngù()。
“叔叔,……我,我们……没钱……”三个孩可怜的声音在颤抖。
谁说我们认钱不认人年轻的三轮车工人愤怒地大叫我不要钱这沙哑的声音撕开雨帘在与暴雨的碰撞中闪着光芒
在这座被夜色笼罩着,被短暂的暴雨控制的小城中,这辆三轮车严严地垂下湿透的帆布,载着三个小孩,穿过风雨,向前驶去,一路留下一串新歌。
1、在拼音后面的括号里写出词语。(4%)
2、给第8自然段加上标点。(3%)
3、【】中画出正确的词语。(2%)
4、按要求填空。
(1)仿照下列词语的构词方式,再各写四个词语。(4%)
急雨如箭
惊涛骇浪
5、“小小的单衣早已被雨水溅湿”改为“把”字句。(1%)
6、“只有紧楼在怀里的小书包还没沾上一滴水”,读这句话,你的心情怎么样?(1%)
7、指出下列句中省略号的作用:(2%)
a、“叮铃铃……”这位年轻的三轮车工人,蹬着车绕城一圈后就要返航了。()
b、“叔叔,……我,我们……没钱……”三个孩子可怜的声音在颤抖。()
8、短文中有很多比喻句和拟人句,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2%)

语文能力测试题作文 语文能力测试题库文案: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共20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jùn()工2.yì()事3.挑xìn()4.山lù()
二、默写。(3分)
5.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
三、运用。(8分)
6.仿照例句,任选下面的一个词,展开联想,给它一个精彩的解释。(2分)
例句: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风筝
友情
7.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6分)
(1)换用号:(2)增补号:(3)删除号:
(4)复原号:(5)调位号:(6)留空号:
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曾有多少志士仁人不惜抛头颅,撒热血,为祖国的兴亡而英勇斗争。我们也不能总沉醉于我国有世界上所没有的万里长城和四大发明;作为祖国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我们将要担负的责任并不轻快;我们更不能不忘记,当年少先队员的誓词,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四、综合实践活动。(5分)
8.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你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50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5题。(19分)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9.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4分)
近义词:()—()()—()
反义词:()—()()—()
10.在文中[]内填上适当的标点(2分)
1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12.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2分)
13.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2分)
14.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15.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六、阅读《黄鹤楼》,回答16—20题。(19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16.给下列加【】的词注音。(4分)
(1)四【闼】霞敞(2)费【祎】登仙
(3)耸构【巍峨】(4)州城西南【隅】
17.解释下列加【】的词语。(4分)
(1)坐【窥】井邑(2)遂【以】【名】楼
(3)返【憩】于此(4)州城西南【隅】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2)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19.文中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为了说明黄鹤楼这一外观特征,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5分)
20.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A.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一组对偶,从正面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附加题。(5分)(注:本题附加,不记入总分)
以下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试比较在内容上与上文有什么不同。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阅读短文,回答21—25题。(12分)
今日翠亨村
在伶仃洋旁,槟榔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小镇。这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诞生地——闻名海内外的翠亨村镇。
眼前的翠亨村镇,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兴旺发达的景象:绿树翠竹丛中,一幢幢装饰华丽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显示出主人的富有和气派;新建的工业区内,一座座工厂平地而起,运送货物的车辆往来如梭;宽阔的公路两旁宾馆、酒店、舞厅、商场、银行、邮局一应俱全,门庭若市;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前,更是游人如织,终日不断。
近几年里,翠亨村镇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起镇办企业和“三资”企业49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针织、食品、制衣、塑料、玩具、家具、皮革制品和陶瓷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去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800万元,创汇3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32.3%。
办企业,自然离不开人才。这几年。翠亨村镇从全国各地引进了100多名科技和管理人才,其中,有中高级专业职称的人就占一半左右。翠亨村镇的经济崛起,也吸引了大批外来劳工。据介绍,目前在该镇各企业里的外来劳工已达1.3万多人,超过了本镇的居民。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翠亨村镇也得到长足发展。这里涌现了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设施,中山故居的后面,镇里新开发古民居展览,向游人再现了这里晚清历史风貌。据镇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到翠亨村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游客达100多万人次,给全镇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如今的翠亨村,确实富了:1992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近2000元,镇上职工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中山先生“建设之首要在民生”的遗愿,在他的故乡已经实现。镇长仇锡康指着墙上一幅翠亨村镇发展规划图对记者说,今年,镇里要继续筹集资金,增加工业投入,再扩建3万平方米的厂房,投产一批新项目。力争工业总产值超过两亿元,实现全镇工业总产值比去年翻两番。与此同时,镇里正与中山市政府合作,在环境优美的翠亨湾进行首期开发,通过移山填海,引进外资,建造多幢高层商用楼宇、别墅、花园以及各种配套生活设施,计划在今后几年内,把翠亨村镇建成一座新型的多功能的海滨城市。
21.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翠亨村的。(1分)
22.第二段运用了修辞方法,描绘了。(用文中的话填空)(2分)
23.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为了突出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4分)
24.文中说“翠亨村镇利用了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你认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指什么?(2分)
25.文尾说要把“翠亨村镇建成一座新型的多功能的海滨城市”,假如你是设计者,你将怎样考虑设计方案?(3分)
第三部分:作文(30分)
26.可以用“发现”为题作文,也可以根据你要写的内容,在“发现”二字的前面、后面或前后加上适当的词语,然后按自拟的题目作文。文体不限,450字左右。
3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1.竣工,2.轶事,3.挑衅,4.山麓
二、5.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自由,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6.风筝,你是我飞向蓝天的理想,放飞你,就是放飞自己的心灵。友情,你是冬天里的一盆炭火,在人们需要你的时候,奉献上你的温暖。7.参考:“撒”改“洒”;“兴亡”改“兴盛”;“。”改“;”;“没有”改“独有”;“轻快”改“轻松”;“不忘记”改“忘记”;“誓词”后的逗号改破折号。
四、8.抓住特征,突出重点,按一定的顺序介绍,语言要有吸引力。
第二部分
五、9.近义词:眺—望,犹—若;反义词:晨—夕,远—近。10.;——。11.无论都作用:与上文呼应,总结上文的景色描写。12.石阶、平台、祭殿。13.……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14.C。15.“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
六、16.tàyīlàiyú17.(1)城乡(2)命名(3)休息(4)角落18.(1)为何一定要到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2)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19.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20.C
七、21.地理位置;22.排比,眼前的翠亨村镇,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兴旺发达的景象。23.重点介绍翠亨村富了,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等方法。24.人文环境优势,地理位置优势。25.与环境协调,与孙中山先生的人格一致,体现多功能等。答案不统一。
第三部分
作文略。

语文能力测试题作文 语文能力测试题库文案:

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基础积累
一、看拼音,写字词。(8分)
小嘎子zhànɡ()着自己身体灵活,qīf欺负呀!)小胖墩儿shǎ()大黑粗,总想shǐzhà(),bāndǎo()小胖墩儿。没想到,他的计谋lòuxiàn()儿了,被小胖墩儿识破,jiǎowàn()还没有使劲,就被摔了个仰面朝天。真让人nánkān()啊!
二、选择题。(12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揪住(qiū)包袱(fú)揩眼泪(kāi)
B.蘸了(zhàn)捏着(liē)嘎子(ɡǎ)
C.芝麻(zhī)神圣(shènɡ)发怔(zhēnɡ)
D.刀疤(bā)剃头(tì)严监生(jiàn)
2.“手疾眼快”中“疾”的意思是()
A.病,身体不舒服B.痛恨C.快,迅速D.疼痛
3.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②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B.①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②到底是小胖墩儿的力气大,小嘎子被他推倒了。
C.①这可以暂时对付穿一穿。
②小嘎子知道,小胖墩儿是个难对付的角色。
D.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②妈妈吩咐我快把作业做完。
4.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设问)
B.他们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比喻)
C.刮起的大粒沙石生气似的敲打着玻璃窗户。(拟人)
D.雨落下来了,从灰蒙蒙的天上,从飘动的云层里,从轻悠悠的南风中……(排比)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所有人都不明白严监生的意思,只有赵氏知道。
B.《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C.我们要认真找出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D.所有人的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严监生伸出的那两根手指。
6.读下面的一则故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
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对他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了。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让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A.表现了诗人的宽宏大量,不与批评家一般见识。
B.表现了诗人的高雅风度。
C.表现了诗人高明的反击艺术,不动声色地给他人回击。
D.表现了诗人的自命清高,不与人计较。
三、下面的句子各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把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D.动作描写
1.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2.小胖墩儿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3.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4.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
四、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用加点字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两人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内容回顾。(12分)
1.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1)这两句话选自《_______》一课,作者是__________,本课选自他的著作《俗世奇人》。
(2)句中的“他”是__________,他跟刷子李是______关系。
(3)我从“居然”一词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他”是指______,这篇课文选自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摔跤》的作者是_________,小嘎子是一个________
__________的人。《__________》是一部古典讽刺小说,该书中的严监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六、口语交际。(3分)
状状平时很喜欢看动画片,妈妈觉得看动画片耽误学习,因此很生气。状状该怎样跟妈妈沟通呢?请写一写。
状状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七、课内阅读。(8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说说下面的词语的意思。(2分)
(1)再不回头: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不倒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是怎样猜测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含义的?严监生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根据课文选段,完成表格。(4分)
猜测的内容严监生的反应大侄子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二侄子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
3.对选段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写几个侄子和奶妈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B.写严监生主要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主要写了他颈部和手的动作。
C.“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和严监生弥留时“伸着两个指头”都属于细节描写。

语文能力测试题作文 语文能力测试题库文案:

语文全真模拟(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佝偻(jǖ)休憩(qì)如火如荼(tú)
B.解剖(pōu)遏制(è)拈花惹草(niān)
C.阻塞(sāi)憎恨(zēng)莘莘学子(xīn)
D.炮制(páo)形骸(hé)纨绔子弟(k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纨绔礼上往来穿流不息毛骨悚然
B.鞭笞蓊蓊郁郁一愁莫展独竖一帜
C.蹂躏破釜沉舟利行节约仗义直言
D.饿殍顾名思义言简意赅苌弘化碧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在这莽苍苍的山谷中,一声接一声的狼嚎,真是令人发指。
C.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D.《建国大业》在我市上映时,电影票极其难买,电影院内中途退场的观众也是凤毛麟角。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造成了不少大中城市的供应、就业、住宅、水电等问题日益严重。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C.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诗歌创作是否百花齐放是判断一个时代诗歌盛衰的重要标志。
D.《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1)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扒着船帮___出头来。
(2)又沉到水底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___出来。
(3)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___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
(4)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___给了他们。
A.露冒放丢B.露钻装丢
C.钻露装扔D.冒钻放扔
6.下列作家、作品、体裁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故都的秋》——小说
B.关汉卿——《窦娥冤》——小说
C.翦伯赞——《内蒙访古》——散文
D.苏洵——《游褒禅山记》——游记
7.下列古诗词默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明者,何可胜道也哉!
C.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D.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是让你去做好呢?还是让我去做好呢?
B.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C.张华考上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销售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B.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主要是驳论据和驳论证。
C.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说明文,一类是事理说明文。
D.一般说来,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匪女之为美。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哂:________俟:_________成:__________与:_______
12.翻译句子。(9分)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畅谈理想志趣的散文,反映了儒家________的政治主张。《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9题。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14.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当代女作家,原名________,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4分)
15.给加点字注音。(4分)
妲()己蘸()甲胄()嗫嚅()
16.“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请指出每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选自《__________》,文章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2分)
18.最后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请以“_________其实不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做个快乐的人、学好语文、戒除网瘾……”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BDACBCBCBC
二、11.微笑等待稳定,文中指可以穿上身。赞同
12.(1)(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2)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
(3)孔子说“那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礼治国语录
三、14.宗璞冯钟璞《红豆》\/《三生石》\/《弦上的梦》
15.dázhànzhòurú
16.四处比喻。本体分别为:建筑遗迹、荒草、乱石、荒野,喻体分别为:船只、海藻、泡沫、海洋。
17.拟人
18.(1)拟人(2)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1分)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1分),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1分)“改造这凝固的历史”。(1分)
19.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语文能力测试题》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能力测试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语文能力测试题》吧